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南平市旅游

南平市文物古跡介紹

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
  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在曲江區美麗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盛裝開園。這是韶關市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關于促進粵東西北跨越發展、建設國家級旅游產業集聚區取得的又一驕人成果。旅游是城市之窗,文化是旅游之魂。“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實現了溫泉、森林的自然生態與禪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目前我市最大型的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綜合旅游度假項目。景區占地面積約17公頃,內集禪修、溫泉、度假、養生為一體,充分利用既有優質地熱溫泉資源、優美清涼山景,完整詮釋韶關山水自然之美,突出以“禪文化”為特色的核心理念。“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森林溫泉世界”以禪修養生、休閑度假、旅游服務為主營業務,單體設計主要采用東南亞地區建筑風格。景區內集溫泉、度假、禪修、養生為一體,充分利用已有的優質地熱溫泉資源、優美清涼山景,完整詮釋自然之美,突出以“禪文……[詳細]
擎天巖
  西鄉名勝擎天巖位于建甌市龍村鄉擎天巖村坪畬自然村,距龍村鄉所在地11公里,與建陽市交界,海拔1222米,是建甌市北部最高峰,氣勢宏偉,風光奇特。擎天巖山脈龐大,綿綿不斷,素有建州“北路屏障”之稱,其構成的“西鄉”風景區以那“擎天—柱之可觀”而聞名遐邇。據《建甌縣志》載“建郡山脈悉從仙霞關來,過浦城蓋仙鄉、泉山、松溪鸞峰山,遂入建甌縣境,突起而為紫溪里之鷲峰山,再為西鄉里之擎天巖,蜿蜒至縣治,秀出為黃華山。”民間傳說,擎天巖的“龍脈”從江西而來。盤古圣王治乾坤時,在廬山種一棵“葫蘆瓜”,瓜藤綿延至閩北。后經呂洞賓精心耕耘,開出兩朵花,一朵雌花——黃華山,旖旎秀麗,另一朵雄花就是擎天巖,巍峨雄壯。進入擎天巖村坪畬自然村后山,可看到一片面積約13公頃的青岡櫟林(當地群眾稱佛楮林或佛祖林),現有胸徑……[詳細]
貓耳山遺址
  時代:商遺址南距浦城縣城約12千米,東北距仙陽鎮約1千米,西北距下洋村約250米。遺跡遺物分布于貓耳山及其周圍山丘上,面積約100萬平方米。2005年9月京臺高速公路浦城段開工,經考古調查并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福建博物院、南平市博物館及浦城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公路沿線所涉及的的古文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至2006年,共揭露面積2250平方米,發現商代早期陶窯9座、新石器時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遺跡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遺物。遺址內所發現的9座陶窯中,有1座為圓形窯,6座為橢圓形窯,2座為斜坡式長條形窯(龍窯)。龍窯分別長5.56米和5.38米,坡度4-10°之間,同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龍窯相似,而時代比李家山龍窯早,具有一定原始性。窯址內出土的陶器以施黑衣的印紋硬陶為主……[詳細]
洪光塔
  洪光塔位于316國道右側的福建省光澤縣鸞鳳鄉臥牛山(獅山)公園景觀休閑區的中心,地處光澤縣城以東。(臥牛山公園景區布局由三個區域構成:一是景觀休閑區,二是文化展示區,三是宗教活動區。)查清史《重纂光澤縣志》卷六“見縣治山一支由回龍后歷鉗山違直阜隴轉西北向縣東山作邑水口洪光塔在焉”印證了此塔的歷史存在。又據史料查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鄉人應從共塑,能工巧匠手搬肩抬,歷時四年,在海拔286米之臥牛山頂建起基寬三丈高九丈的七層寶塔。后幾經毀損幾經修復,終于一九六六年夏,在文革-的“破四舊”浩劫中被炸毀。光澤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責成新建洪光塔以民間方式運作,自2004年6月奠基動工,在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全縣干部職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贊助下,獲資助款387萬余元,用于洪光塔和臥牛……[詳細]
御茶園遺址
  御茶園遺址位于四曲溪南,與五曲接壤,依山傍水,綠畦平展,現為武夷山茶葉研究所的名叢、單叢標本園,立有石碑為記。此處古時為元代皇家御茶園。園外有兩棵楓樹聳立,秋冬兩季滿樹紅葉,山人稱之為“照天燭”。御茶園建于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布局恢宏,前有仁風門,后有拜發殿(又名第一春殿)、清神堂、思敬亭、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橋。所有門、殿、堂、亭均取名于茶藝或譽茶之語。園左、右各建一個茶場,制茗之水則取自山泉,引泉入井,覆以龍亭。每年驚蟄之日,縣官主持祭神之禮,然后開采茶葉。傳說祭神后,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號“茶發芽!”井水遂滿溢而上,故山泉稱為“喊泉”,井泉稱為“呼來泉”,井名通仙井。井畔筑一高臺,稱為喊山臺。茶園建筑物從明朝中期后即已圮廢,但井、泉猶在,井仍涌泉,泉水仍清洌可口。遺址上……[詳細]
白塔山風景區
  白塔山風景區:為建陽道教名山,位于建陽與武夷山紅河大峽谷生態旅游區交界處,海拔1553米,傲岸地插入藍天,山上有始建于唐代的龍濟道院,規模壯觀。山上尚留有棋盤石、飛來石、試心石、仙人洞等勝跡。從道院登石階而上,行千米就可登上白塔山巔--燒香頂,此處是觀月出最好之處。山巖壁上留有古人摩崖石刻眾多處。山頂至今存有清道光年間建的小石層一座登臨山頂風景極至可讓游人贊嘆不已。目前,建陽市政府已引進投資商對白塔山生態風景區進行深度開發,定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詳細]
順昌寶山寺
  寶山寺寶山寺大殿位于順昌縣西北部大干、元坑兩鎮交接處的寶山絕頂。全寺由山門、前殿、拜亭、廂房、大殿及圍墻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梁柱椽瓦均采用花崗巖,大殿和圍墻仍保留著元代仿木石構建筑的風貌,于今年6月份被列為國家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山寺又名寶靈庵、寶山廟,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明萬歷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重修由元代建的大殿和清代重建的山門、前殿、廂房、涼亭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三百六十二平方米。整座寺院從臺基、地板、梁柱、屋頂到片瓦全部以石代木、仿木構造,連屋面望板也是巖石制作,建筑風格既有唐宋遺風,又有元代特征。大殿為花崗巖石為料的仿木構建筑,坐東南朝西北,面闊五間(十五.八米),進深四間(十二.三五米),穿斗減柱式梁架,單檐懸山頂,除兩扇大門是木作外,柱、梁、斗……[詳細]
城村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村漢城遺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漢城遺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城墻沿山勢夯土建筑,殘高4至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豁口通道,為當年的城門。城外有護城壕。經發掘,城內分布著殿宇、樓闕、營房住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中央高臺上的宮殿遺址一組包括大門、庭院、主殿、側殿、廂房、回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建筑物坐北朝南,左右對稱,布局嚴謹,與當時平原地區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獨樹一幟的干欄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統,利用自然山坡、溝谷建成,實行雨水、污水分流,規劃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稱奇。從出土的4萬余件具有強烈漢代風格的文物來看,說……[詳細]
百丈震
  在前往百丈震的途中,大家可隨我手指的方向看到百余米高的瀑布,體驗南宋朱熹觀賞飛瀑的贊嘆:“飛瀑百丈,若玉虹然”。當您飽受陽光照耀下百丈瀑布的流金溢彩、絢麗壯景之后,便可在涼風習習之中直徑百丈庵。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將要登上百丈震,也叫“百丈巖”,是雄鎮建甌南天的三峰高山,最高山峰海拔1338米。此山有三巖,各稱一、二、三巖,站在這三巖,可以看到古田、建甌、南平、迪口等地。百丈庵始建于唐代光化年間,傳說:馬氏仙奶(俗名馬五娘)前往浙江杭州取水,騰云而歸,路過百丈巖峰,見朵白蓮花,絢彩壯麗,欲在此建廟棲身,隨手拋下一根神竹,名叫“溪槐仔竹”,并托夢給正在打盹的一位采藥老農,請百丈村人以竹為柱,就地建廟供她安身。庵邊溪水喧嘯,全國罕見的無骨魚活躍可見,此魚無鱗無骨無腥味。據說,宋朝朱熹到此講學,明朝……[詳細]
云根書院
  云根書院云根書院位于政和縣城南青龍山上,臨近烈士陵園,每日都有眾多政和及外地游客登臨書院。新建的云根書院,遠遠望去,規模恢宏,蔚為壯觀;書院建筑群是仿宋建筑風格,體現理學文化,格調高雅,風貌獨特,古色古香。沿著石階往上走,首先見到的是高高矗立的牌坊,書院內建筑群的主體有朱子閣、先賢祠、天光云影樓、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部分,院內亭閣游廊、小橋流水和院外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書院更顯得氣宇軒昂。站在最高處的朱子閣上,臨風憑欄,山川河流、阡陌田疇、橋梁樓宇……熊城美景盡收眼底。書院總建筑面積1460平方米,工程于2004年8月動工,歷時3年,2006年10月竣工,包括公路等附屬工程建設,總投資達400余萬元。這次是第七次易址重建。走進書院,朱子閣、先賢祠、碑廊最吸引人們的眼球。目前,朱子閣內只陳列著朱熹……[詳細]
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碑
  南劍州州學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元佑年間(1086—1094)郡守王汝舟加以擴建。建炎四年毀于戰火,紹興二年(1132)郡守劉子翼徙建于郡西龍津館,紹興十五年郡守路采遷回舊所重建,于紹興十七年夏落成,七月十六日撰成《南劍州重建州學記》,張致遠撰文,張致遠,沙縣人,宣和三年進士,歷任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給事中等職。羅薦可書寫,陳師孟(南劍州州學教授)立石。《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碑為石龜馱青石雕碑,今存于南平二中校園內,該碑高3.125米,寬1.64米。碑額雙行豎寫篆書“南劍州重建州學記”8個大字,全碑連額共1121字。碑文論述了南平是個山川秀麗人才輩出的地方。記載重建州學過程,盛贊舊州學培養眾多人才,縱談儒學發展歷史,抨擊當時社會輕浮淺薄、追逐勢利的風氣,希望復興學校,推行教化,以匡時……[詳細]
順昌白龍寺
  順昌白龍泉位于順昌縣城東南3公里處,有一座峰巒峻秀、風光幽奇的山,名叫嶺頭船。嶺頭船,俗稱白龍泉,亦作亨龍嶺,世傳是西晉風水大師郭璞編寫《青襄奧語箴言》之所,后又著名揚天下《葬經》。古剎白泉寺就坐落在此山山麓。白龍寺,原名亨龍寺,建于南宋淳佑丙午(1246)。傳說清乾隆皇帝借巡察江南之機,欲尋出宮為尼的母親,一路苦苦打聽而未果,至嶺頭船入亨龍寺休憩。精誠所至,寺內高僧告訴乾隆,其母曾在本寺小住,現云游至沙縣夏茂某寺。果然,乾隆終于找到母親,并攜其巡幸江南名寺,以盡孝道。乾隆深感亨龍寺高僧篤誠,遂賜名“白龍寺”,欣然賦詩“諄諄其仁,淵淵其淹。流經兩峰,名曰白龍……”可惜的是,白龍泉于清咸豐八年(1856)為兵匪所焚毀,僅存遺址。1987年春以來,信佛人士自籌資金陸續在原址修復了觀音堂、大雄寶殿……[詳細]
武夷山崖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位于福建省在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兩岸山峰和山北景區內。現存的地點近20處,棺木數量約20具。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烏蓬船的木棺,也稱架壑船、仙櫓、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船棺的形狀與獨木舟相似,分底、蓋兩部分,全長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寬,后低而窄,兩頭起翹如船形。武夷山崖墓的埋藏方法,置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數量放置;二是利用巖石的自然裂隙或互相鄰近的兩個斷崖之間架設板塊,置棺其上,遠望或隱或現,疑是“仙人葬處”,故一般稱為崖墓。又因可望不可及,突出懸置半空的特點,也稱為懸棺葬。根據古代志書記載與現代科學考察資料,崖墓棺木的形制以舟船形的居多,長方形或圓形的較少。但無論形制如何,均采……[詳細]
浦城云峰寺
  云峰寺是金斗山內的諸勝,更有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古資一明珠的水北大口窯窯址,均能使人流連。寺院建高出綠疇約一丈,面積約十畝的平臺上,前面有潔白圍墻加橙黃色雕欄環繞。院子北面正中是內山門,上有石刻匾額“云峰院”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天童寺方丈釋明旸法師親題。寺院的結構是三時模式,中間二層是主體,分前廳、中廳、藏經樓,地面上全鋪磨光花崗巖石板,美觀大方。兩側各有四廳八房朝拱,其間各有伙巷并開有旁門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積3102平方米,布局嚴密、對稱。中廳設大雄寶殿,是宮殿式結構,高約3丈,寬敞堂皇。廳眷塑有“雙龍乾火寶”,殿頂橫匾“大雄寶殿”,殿中供奉釋迦牟尼等三佛,兩邊羅列十八羅漢,全是名家重塑金身,俱用玻璃龕護。佛像高大莊嚴,光彩照人。藏經樓上的中廳,供奉著周邊地帶唯一的木雕千手千……[詳細]
建甌東岳廟
  建甌東岳廟,又稱東岳行宮,位于福建省建甌市城東郊三里白鶴山麓。東岳廟始建于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明《建寧府志》卷三《山川》白鶴山條下載:“在府城東,晉時望氣者言,山有異氣,命工鑿之,朝鑿暮合,有又鶴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東岳行宮”。東岳廟占地四十余畝,是目前福建省為數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就其主體建筑“圣帝殿”的規模、形制,以及文物價值而言,堪稱全省僅見。東岳廟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涌泉”,圍以鐵欄(現用木欄)是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所鑿。東岳廟歷史上多有修建,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其后多次修繕。出東門,行三里,過奈何橋;經孟婆亭,到東岳廟前,只見綠樹紅坪,殿宇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鵝蛋石路,拾階登門,門匾“岱宗隆祀”。進入山門……[詳細]
16、雙圣廟
雙圣廟
  這是雙圣廟內豎立的兩塊墓碑,碑高均為0.8米,寬約0.3米(1月5日攝)。福建省順昌縣考古工作者日前在位于順昌縣城西北部的寶山主峰上發現了一處始建于元末明初時期的“孫悟空兄弟”合葬神墓。“齊天大圣”孫悟空是海內外華人熟悉的神話人物,而墓碑上的“通天大圣”卻沒有在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游記》里出現過。據順昌縣博物館館長王益民考證,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戲劇家楊景賢撰寫的《西游記》雜劇里尋找到了“通天大圣”這一形象。王益民認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撰寫小說《西游記》的過程中,為刻畫突出人物個性的需要將齊天大圣的名號用到了通天大圣的頭上,并將傳說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擁有的高超本領全部集中到了齊天大圣一個人物身上,從而塑造了一個廣為后人傳誦的神話英雄人物。這是修葺后的雙圣廟外景(1月5日攝)。福建省順昌縣……[詳細]
松溪奎光塔
  奎光塔屹立于縣城西郊,松溪河與浦賽公路交匯的虎頭巖上。《松溪縣志》記載,它始建于宋咸淳年間(1274年前后),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這座古塔為七層六面,高二十三米,從下到上,都用青磚砌成,每隔一層用白灰粉刷,形成了黑白相間的景觀,格外醒目;底層南面開有拱門,內設旋式石梯,可盤旋而上,直抵頂層陽臺。塔頂有環廊,站在塔頂可鳥瞰全城景物。民間有傳說,古時虎頭巖上林茂草深,常有巨蟒出沒,傷害過往行人。有農夫黃奎光憤而荷鋤候之,一日適逢蟒蟲蟠眠山上,終被農夫鋤擊而斃。邑人募款建造奎光塔,以紀念黃公之德,鎮壓虎頭巖之邪,美化松溪風景。奎光塔屬于縣級重點保護文物。松溪奎光塔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8、開平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平寺
  開平寺坐西北朝東南,中軸線自東南向西北,寺院三面環山,左山高,右山低。其山勢正如古語說的“青龍高萬丈,只怕白虎抬頭望”。后山古木蒼林,景色清邃秀雅,寺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堪稱洞天福地。開平寺歷代高僧輩出,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其中少年出家于開平寺的虛云法師最為著名,他少年在此成學,先后行腳全國各地和東南亞、美國地,1953年被推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59年圓寂于江西省云居山真和寺,享年124歲。在福建省叢林古剎中,開平寺僅次于福州鼓山涌泉寺、西禪寺、廈門南普陀寺,與泉州開元寺,莆田廣化寺齊名,是福建省34座名山古剎之一,也是閩北最負盛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并有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開平禪寺”鑲于山門。開平寺佛節甚多,尤其以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和觀音圣誕節最為熱鬧,四方僧侶信徒都會來此聽經聞法,……[詳細]
建甌值慶橋
  建甌值慶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黃村,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20多年歷史,系全省保存完整最早的古廊橋之一,這座伸臂式木廊橋也是國內現存年代較早的梁式廊橋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純正的宋代營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值慶橋為南北走向,橋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橋墩上。橋面鋪著木板,檐下有風雨擋板。進深十柱,用柱41根,兩側設欄桿和休憩長凳。在藻井內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邊上有彩繪龍紋圖案等裝飾,大梁上墨汁寫著“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樣。橋墩是塊石壘砌,上面鋪井字形圓木,逐層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鋪長圓木連接兩墩為橋梁結構。一般的橋上都沒有藻井,只供奉一個神龕。而這座橋不僅有藻井,在橋頭、橋尾、橋中間各有一個神龕,當地村民的壽材也擺放在這里,體現當地民俗。最讓人稱道的是……[詳細]
錦城遺址
  該遺址位于浦城縣臨江鎮錦城村。城址東瀕臨江溪,西倚金雞山,南為開闊盆地,北為雞山垅,面積20多萬平方米。2003年9月8日起,福建省博物館和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2支考古隊在發現一處秦漢時期的建筑遺址和20多座漢代墓葬。秦漢建筑遺址在錦城上面山,面積406平方米,在此有上千片簡瓦和板瓦,瓦片長寬35厘米,厚10毫米,上刻有漢化的文字和不可辨認的文字。這小片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所有瓦片的布局還保留當時規模的形式,就像還覆蓋在屋頂上一樣。在東側開闊地上留存一段堤壩似的土墩,俗稱“城墻”,夯土筑成,長30米,寬3米,為古城墻遺址,在城墻內側發現有殘損瓦當1件,只剩下半部分。上面一左一右刻有“央”和“陽”字樣,據推考為“漢陽未央”的瓦當。距遺址不遠的金雞山上,發掘了一大一小、相鄰的2座漢代墓葬,M1墓室長……[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制服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综合区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