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淮南市旅游

淮南市文物古跡介紹

壽縣青蓮寺遺址
  青蓮寺遺址,所處時代為商周,位于安徽壽縣堰口鄉。遺址中心原有一座清代寺廟,名“青蓮寺”,故名。現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心原有一座清代寺廟,名“青蓮寺”,故名。現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地表采集標本和1982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發掘遺物看,青蓮寺遺址主要為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器物主要有陶豆、鬲、罐、盆、盤、碗、杯、觚、尊及石斧、石鏃等。青蓮寺遺址主要為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該遺址是江淮地區商周時期一處重要遺址。從地表采集標本和1982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發掘遺物看,青蓮寺遺址主要為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器物主要有陶豆、鬲、罐、盆、盤、碗、杯、觚、尊及石斧、石鏃等。文物價值青蓮寺遺址主要為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該遺址是江淮地區商周時期一處重要遺址。文物保護1998年5月4日,青蓮寺遺址被評為安徽省級……[詳細]
淮南清真寺
  清真寺清真寺,位于縣城內南大街留犢祠巷西清真寺巷內,坐西向東,占地5632平方米。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唐宋時壽城清真寺建于城內西北隅,明代天啟年間移今址。寺內院落東西長128米,南北寬44米。中軸線上布置三進重院:前院正門為大中門,兩側設偏門。正屋為二門,西側亦設有偏門。二進院落為中院,正殿為無相寶殿,即禮拜殿。禮拜殿面闊5間,深7間,四周設廊,正面通作隔扇門,兩側中開為大中門,兩側設偏門。正屋為二門,兩側亦設有偏門。二進院落為中院,正殿為無相寶殿,即禮拜殿。禮拜殿面闊5間,深7間,四周設廊,正面通作隔扇門,兩側各開券門5道,兩股一體,重檐歇山頂,以勾連結式銜接。殿內明柱50根,內涵49間半,936平方米。殿前為平臺,南北廂房原為阿文大、中、小學教……[詳細]
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
  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位于壽縣城北2千米的大泉村及團結村境內,墓葬群北依八公山,南臨淝水,分布在綿延2千米的狹長范圍內。現存有封土墓葬兩處:其中1處位于八公山鄉團結村老母豬山南坡,立“漢淮南王墓”碑1座。另一墓冢位于八公山鄉團結村陸家郢東,名為“劉家古堆墓”。“漢淮南王墓”,墓冢呈覆斗狀,底部用青石疊砌一米高環周擋土墻,其周長120米,墓冢高64米。“劉家古堆墓”,墓冢呈圜丘狀,封土夯筑,面積約6018平方米。兩墓周邊發現大量無封土的西漢時期中小型石板墓、土坑墓。在墓葬群范圍內撿選有西漢、東漢時的標本,建筑構件殘件。還出土過玉璧、銅劍、銅鏡、陶俑等文物。劉安,西漢文學家、思想家,編著的《淮南子》是研究西漢的文化、天文、地理、經濟、哲學等方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的著作。兩墓均為西漢……[詳細]
淮南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于淮南史院鄉南3公里,史院鄉尹祠村楊家祠堂莊西150米尹氏宗祠小學院內北側。尹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合淮公路可達。尹氏宗祠由尹氏宗族集資興建,屬祭祖祠堂,為磚木結構,另存道光三年石碑三座。該祠坐北朝南,布局規整,分前、中、后三殿。東西走向,五開間,正南向,前殿中為0-,上層朝北為戲臺,門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額。中后兩殿為重梁起架,磚砌封火山,兩側有走廊相通。全祠雕工細膩,施金繪彩。部分雕刻圖案在文革-中被破壞。現尹氏宗祠建筑主要木構件尚存,損朽較重,其院落鋪地為原狀,保存較好,其院墻、屋頂等為后人所修(20世紀90年代曾修繕)。尹氏宗祠是保存較完整的清代漢族建筑物珍品。……[詳細]
淮南春申君陵園
  春申君陵園位于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境內。陵園背山面水,北靠八公山山脈的賴山,南鄰瓦埠湖,距李郢孜鎮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徑87米,占地總面積7000平方米。1979年10月,安徽省考古隊對該墓進行了考察,1992年謝區政府為黃歇墓立了碑,2000年動工興建“春申君陵園”,同正式對外開放。……[詳細]
小孫崗遺址
  小孫崗遺址位于淮南市潘集區高皇鎮老胡村小孫崗村民組遺址為一不規則形臺地,高出地表約有4米,東高西低,南側因早年取土呈陡坡狀,北呈緩坡狀,面積達10000平方米。遺址上現為農田距淮河水道約有1000米。遺址地表散布有夾砂紅陶錐狀鼎足、夾砂紅陶罐殘片、泥質紅陶器口沿等北辛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殘片及螺殼、蚌殼、少量的獸骨等。南側剖面上距地表30厘米處,可見一處長約4米,厚20—40厘米的紅燒土層。從采集的標本來看,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上限不遲于新石器時代中期,下限可至商周,延續時間較長,文化層堆積較厚。從南側被破壞的剖面觀察,各文化層包含的遺物均較為豐富,為沿淮地區時代較早、面積較大的一處遺址,對研究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詳細]
中共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中共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安徽壽縣壽春鎮紅星社區照壁巷1號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頂,簡瓦屋面,是目前安徽省省發現最早的磚混建筑。192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出資興建,是基督教徒聚集場所。1928年,皖北特派員來壽,在此召開了反對蔣介石叛變的革命大會。該建筑佐證了中共壽縣一大會議的歷程,傳遞了壽縣黨組織發展的歷史信息。該建筑結構獨特,是抬梁式建筑向豪式建筑過渡的標志物。為安徽省近現代建筑的最佳之作。為我們研究江淮之間近現代建筑的特點和風格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保護范圍:東、南至圍墻外側,西、北至舊址墻基外。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00米。……[詳細]
黃泥孤堆(黃歇墓)
  黃泥孤堆位于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鎮政府西約100米。黃泥孤堆,又名黃歇墓,位于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鎮政府西約100米,封土高11米,面積3500平方米。黃歇初為楚頃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國作人質。考烈王元年黃歇任楚令尹。《史記·春申君列傳》:賜封春申君淮北12縣,后改吳墟。黃歇為相25年,富有學識,同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史稱戰國四公子。黃泥孤堆封土高11米,面積3500平方米。黃歇初為楚頃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國作人質。保護范圍:封土邊緣外,東5米,南10米,西10米,北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50米(局部至鎮政府圍墻),西、北各50米,南至春申路。……[詳細]
留犢祠巷
  留犢祠巷,又名留犢池巷,巷內有留犢池遺址和時公祠。時公祠亦名留犢祠,這是為紀念東漢末年壽春令時苗而修建的。據古籍記載,時苗是乘一輛自帶的黃母牛拉的牛車,拖著簡樸的行囊去壽春赴任的。居官歲余,牛生一犢。及去任,他把牛犢留下,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苗婉拒,毅然留犢而去。由此而名聞天下。后人為了紀念時苗,即把牛犢飲水之池取名留犢池,并在池畔建留犢坊。明成化年間,壽州知州趙宗,始建時公祠供人祀之。后年久荒廢。現在的時公祠是1990年當地政府撥款重修的。一千多年來,許多地方-和騷人墨客常來池畔瞻仰憑吊,留下了許多贊頌時苗清風惠政的詩篇。……[詳細]
魏家古堆遺址
  魏家古堆遺址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區史院鄉龐崗村魏郢村名組。該遺址為不規則臺地,高出地表3.6米,面積近2萬平方米,現遺址為農田。地表有早期陶殘片,主要為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另有少量雷紋印紋陶;此外,還發現有少量漢代磚石瓦殘片。遺址西側因早年取土形成斷面,距臺地表面下1.6米處有螺殼密集層。從遺址上采集到的陶器標本和動物骨骼來看,該遺址具有典型的淮河流域早期文化特征。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地表遺存豐富,文化層自新石器時代可至商周、漢代。對于研究淮河中下游地區史前及先秦時期淮河流域遺址分布及淮夷文化內涵、特質、文明發展進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詳細]
賴山清真寺
  賴山清真寺位于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賴山村。坐西朝東,為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由門樓和一進院落組成。門樓廡殿頂,飛檐翹角,脊上立有瑞獸,下有一匾額,書“清真寺”三字,鎏金;下為雙扇木門,門兩側各有一刻龍首銜環石鼓,石質門檻;大殿面朝東,五開間,南北寬20米,進深8.3米。門為六扇,楣上有一組花卉為主的木雕。西墻中部向外伸一講經堂,長4米、寬2米,穿梁式木構。南北兩側各一偏房,南偏房長11.04米、進深5.8米,北偏房長11.54米、進深5.3米,均為三開間,三架梁,各有兩扇門,為磚木混構。北偏房南側立一石質龍紋額無字碑。保護范圍:院落本體外,東南至居民住宅,東北至寺院外墻,西南至寺與楊岐珍墓園東北門接合處,西北至大殿外墻。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約46.5米至小巷,西約4……[詳細]
八公仙閣
    八公仙閣是淮南市八公山鎮興建的古典式園林。 位于西漢淮南王劉安丹井遺址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八公山麓,淮南市八公山境內,總面積一百畝,創建于一九八五年春。園內主要建筑有八公閣、八公群雕、八公仙閣碑亭、薈萃茗館、和香這瀉云竇,聚星井、曲廊、曲橋、假山瀑布、觀魚池、石雕、古生物化石等,莊重典雅,富有江南園林之特色。   八公仙閣園名由著名書法家張建中草書。主建筑八公閣系雙層亭閣,旁有八公仙閣碑亭和千噸級假山瀑布組成的瀉云竇、七星橋和園心池。另一級建筑是大廳薈萃茗館,館名由著名書法家李百忍題寫。 ……[詳細]
壽縣奎光閣
  在城西大街孔廟的右側,聳立一座三層樓閣,這就是亦被稱為奎星樓的古建筑——奎光閣。這是在清乾隆年間,由知州張佩芳主持建成的,匾曰:“奎光”。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州龔式谷鑒于奎光樓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又于原址改建成今日的奎光閣。雖幾經修葺,但原貌未改。閣為三層,高二十米,木結構,平地六角形,自下而上,逐層收縮,飛檐斗拱,造型別致,挺拔宏麗,為閣類建筑的珍品,閣基于石臺,五面設欄,成寬敞的回廊。閣內六根“通天柱”直通頂層,每層梁木與柱相連。閣內沿壁設有旋梯,游人可拾級登臨,憑窗瞻望古城秀色。……[詳細]
大孤堆古墓葬
  大孤堆位于淮南市曹庵鎮孤堆村境內國道206與省道S102交口南側路旁。大孤堆古墓葬為一不規則形土堆,高出地表6米,顯得十分高大。頂部較平,長35米,寬30米;底部東西近70米,南北約50米,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地西北為古壽春城,是春秋蔡國、戰國楚國和漢淮南國的京畿要地,較為集中分布有春秋戰國及漢代時期墓葬。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王墩、黃泥孤堆及李三孤堆呈有序排列分布,封土高,規模大,推測應為重要的貴族墓葬。為研究淮南地區春秋戰國至漢代時期的區域政治、文化和喪葬制度都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
  硤山口《慰農亭》及摩崖石刻位于鳳臺縣城西南約3.5公里處的劉集鄉山口村硤山口:古稱硤石口,始于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西硤古時建有禹王廟,又稱淮河第一硤,古為據險屯兵之地,被歷代兵家稱為長淮津要,是淝水之戰古戰場之一,西硤石尚存淮上罕見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題石之《筑城記》,北側50米處西硤之巔(現位于淮水中心80×40米孤島)有清代光緒三年(1877年)修復的慰農亭。硤山口已于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發掘文物250多件,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慰農亭”。保護范圍:慰農亭所在的孤島。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2)摩崖石刻。保護范圍:摩崖石刻所在巨石。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詳細]
李三孤堆墓群
  李三孤堆墓群位于安徽淮南市謝家集區雙廟村楊孫路路東。又名離散孤堆,為楚幽王墓,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可以確認的楚國國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時代明確、文化面貌清晰,成為楚國晚期器物斷代的標準器。2012年6月21日公布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坑邊為基點,東60米到水溝西側,西55米到一水溝,南120米到小路,北100米到水泥路。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6米到水泥路,西95米到孤堆鄉—楊公的027縣道,南到水塘,北同保護范圍。……[詳細]
閃沖清真寺
  閃沖清真寺位于八公山區國營妙山林場閃沖村,該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寺院中有一株銀杏樹,樹齡800年以上,樹干粗壯,四人尚可環抱,樹冠如巨傘,樹蔭可遮400平方米。樹旁還有一棵何首烏,主莖粗如兒臂,被視為鎮寺之寶,倍受族人呵護。清真寺位于八公山區國營妙山林場閃沖村,該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寺院中有一株銀杏樹,樹齡800年以上,樹干粗壯,四人尚可環抱,樹冠如巨傘,樹蔭可遮400平方米。樹旁還有一棵何首烏,主莖粗如兒臂,被視為鎮寺之寶,倍受族人呵護。……[詳細]
柏家臺遺址
  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于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筑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臺村,故名為柏家臺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云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筑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詳細]
39、白塔寺
白塔寺
  白塔寺背靠妙華山,面朝馬鞍山,兩側青山簇擁,仿佛坐在一把太師椅上,風水絕佳。白塔寺開始建于北宋,同時建白塔寺于白鶚山山巔,后塔廟盡廢,僅余遺址。現今的白塔寺系今年重建,前后兩進院落,南派建筑風格。寺內除阿儺、迦葉兩尊菩薩為木雕外,其余28尊菩薩造像全為銅鑄,民間謂之金身菩薩。大雄寶殿內釋迦摩尼佛銅坐像,高8.5米,重2.5噸,為省內寺廟中室內鑄銅坐像第一大佛。院內回廊中鑲嵌的磚雕貼金五百羅漢壁畫,也為省內寺廟中唯一景觀。……[詳細]
中共小甸集特支紀念館
  中共小甸集特支紀念館:中共小甸集特支于1923年冬在壽縣小甸集小甸小學成立,是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特支直屬黨中央領導。新建的特支紀念館建筑風格為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總建筑面積541.2㎡。紀念館內采用文物、歷史照片、聲像資料、蠟像、雕塑、繪畫、油畫等反映歷史情節,展示歷史人物,展現特支成立前后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中共淮南市委黨史教育研究基地和領導干部廉政教育基地、中共壽縣縣委黨史教育基地。……[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新 | 亚洲中日韩一区 | 亚洲人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