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阜陽市旅游

阜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潁上尤家花園
  尤家花園第一景區以盆景、花木為佳,景色秀麗宜人。步入大門,迎面是太極石,石上地龍松盤繞,中間圓形花池名叫三環套月,奇花異草布滿池中,72棵梅花樁環繞一周。花池東邊有梅嶺,取“十月先開嶺上梅”之意,嶺下有雄奇偉崖的蒼松稱十三太保,嶺上風官亭古樸典雅,嶺東竹林搖曳。花池西有月季池、花桐和八間玻璃花房,種植各種名貴月季,桐下陳設各種花卉盆景。花池南面溪流上有過河小橋,橋東三潭映月是賞月勝地:橋北有松獅守門,松人迎賓;橋下綠水蕩漾,游魚戲水;橋上江心亭構造精巧,游人可在此倚欄小坐,領略小巧玲瓏的園林美景。第二景區以山、石、亭、閣取勝,別有一番風光。越過溪橋,就步入古樸典雅的長廊。長廊東邊有一座花廳,名“迎客軒”,清靜雅致,古色古香,廳前石柱上刻有對聯“漫掃落花旦作庭前錦繡,莫驚鳴鳥聊為園中笙簧”,恰……[詳細]
太和文廟
  太和文廟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掛“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有高大的牌坊。院內有廟宇設施。從較早的縣志記載和一些老人的回憶中也能夠知道,文廟的主要建筑有下馬碑、“太和元氣”牌坊、萬仞宮墻(紅照壁)、欞星門樓、泮池、泮橋、大成殿、尊經閣、東西廂房等,是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的宮殿式建筑群。現在的文廟不僅被包圍在高聳的樓群之中,而且在增建文廟廣場時,在廣場中軸線上放上了一個至今即便是太和人也大多看不明白、被稱為“磨捉子”(方言:堵磨眼用的工具)的、等比例放大若干倍的太和出土文物“漢硯”復原石雕,據說欲以此來彰顯“書畫藝術之鄉”豐厚的文化底蘊。文廟大成殿位于安徽省太和縣黌學街路北,始建于元大德8年(1304),戰亂破損,建于明洪武5年(1372年)修建,太和縣……[詳細]
阜陽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阜陽城中心干道潁州路附近。近史志記載,因奎星樓不高,文星不太顯露,所以當地文風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興阜陽文風。塔為全磚結構,七層八邊形,高31.8米。各層有塔心室,一層獨為一室,北門為階梯入口,有盤旋梯道貫頂。一、三、五、七層四方有四券形門;二、四、六層,在南、西、東三面各有三門。塔為密檐樓閣式,每層疊澀出桅,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頂部起脊挑角,三疊珠式寶劍,由鐵制五叉剎桿貫串攢尖,造型樸素莊嚴。文峰塔與奎星樓,都建在城之東南方,即巽方。《山海經圖贊》說:“地虧巽維,天缺乾角”。阜陽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洼,據《潁州志》記載:堪輿學家認為東南洼而地輕,地氣外溢而難出人才,須建塔以鎮之。《易·巽》說巽象風:“隨風,巽”。疏去:“風既相隨……[詳細]
琉璃寺
  界首市琉璃寺位于田營鎮李能村,始建于隋,興于唐朝,現存為在原址重新修建。琉璃寺前身叫留龍寺,留龍寺前身叫五福寺,據傳說,李世民就生在五福寺。隋唐時期,琉璃寺占地面積3000畝,大小寺廟30多座,僧人千人之多。琉璃寺主敬藥師如來佛,當時廟寺香火裊裊,煙云映日,靈氣十足,是隋唐時期中國的大型寺廟之一。藥師如來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發紫色琉璃光,故稱東方琉璃世界。他與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共為佛教三世佛,又稱佛教三尊。……[詳細]
崗上遺址
  崗上遺址位于阜陽市臨泉縣,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漢。遺址位于村東里許隆起的高地上,當地群眾呼其地曰“桃行”,其余部緊靠郭河,水自南向北折向西流淌。崗上遺址與徐時村遺址(其地現屬山亭區)隔河相望,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從河岸西側的斷崖上觀察,土層中暴露出大量灰層堆積,并夾雜著許多紅燒土粒,人骨、獸骨、陶器殘片等。“文革”中,遺址遭受嚴重破壞,在中心部開掘了一條東西向水渠,破土時,發現了許多完整的人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松綠石等文物,其中一件人面紋玉飾特別精致,其長3cm,寬3.6cm,用陽線刻劃人面輪廓和橢圓形眼眶,眶內刻短線表示眼睛,三角形鼻,口用短橫線表示,人面神情含蓄恬靜,具有明顯的宗教意義。這件人面紋玉飾,不僅為研究史前雕刻藝術,同時也為……[詳細]
臺家寺遺址
  臺家寺遺址位于阜陽市阜南縣,年代為新石器—周。臺家寺遺址位于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莊自然村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流經該遺址的潤河河道內曾出土兩批商代青銅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銅龍虎尊(現藏國家博物館)和饕餮紋尊(現藏安徽博物院)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瑰寶和重器,也說明了臺家寺遺址的地位。2012年該遺址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2014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組成臺家寺考古隊,在臺家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在3個年度的考古工作中,共發掘了16座商代房屋,273個商代灰坑,7座商代墓葬;確定了以臺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于中原商文化系統。遺址的年代自早商時代晚期延續到晚商時代早期,其中在洹北商城時期是其最為發達的時間段。考古隊發掘出了完整的方形……[詳細]
杜康燒酒遺址
  杜康燒酒遺址位于口孜鎮東北方向2公里處,今杜康行政村杜家崗。傳說古時有個釀酒大師名喚杜康。他釀造的酒槳,色清勁大味酵,即使裝在瓶子里、缸子里,甕子里,插上塞子,加上蓋子,那濃郁的芳香,都可飄出一里之外。那些癮君子們一聞到撲鼻的酒香,連路都走不好了,撩得你非想喝個痛快。只須喝上三杯兩盞,便可解憂,添興,壯膽,渾身很舒坦。過去,到口孜鎮,如果不看劉伶墓不喝杜家崗釀的酒,猶如探龍頷而遺驪珠。劉伶墓易見,然而杜家崗釀的酒卻不易喝到。緣何如此,皆因杜家崗有一口仙塘,用此塘水釀的酒純正清香,素有口不干,頭不疼之說。這口塘一年四季沒有蚊蠅,夏天聽不到青蛙叫。這是口孜鎮人都知道的事實。曾經有人開始不相信,于是來到此地,觀察了一年,也沒有發現蚊蠅,夏天也沒聽到青蛙叫。為此,不信之人曾把青蛙放在這口塘里觀察,可……[詳細]
運河橋
  運河橋位于安徽省阜南縣三塔鎮。據文獻載,此橋始建于明代以前,橋呈拱形磚石結構,南北橫跨運河,長60余米,高7米,是通往大別山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此橋發揮了重要作用。橋原系9孔,現存7孔。該橋是我省淮北地區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大型拱形磚石橋。 該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橋是明朝當地一位官員捐資修建,至于官員的姓名,無從考證。運河橋建成后,成為明清時期古潁州通往大別山的必經之路。大橋南北一帶自然形成了集市,商賈云集,熱鬧非凡。南方山區的茶葉木材等產品北運。而北方的桑麻、油料南調,一時間,這里酒肆、茶館、客棧林立。車隊、馬幫川流不息,所以這條道路也被稱之為“麻油古道”。目前,在古橋下游幾百米處,建了一座現代化公路橋,古橋不再是兩岸群眾通行的必經之路,但仍是附近群眾通行的主要通道……[詳細]
程文炳宅院
  程文炳宅院程文炳宅院位于阜陽市潁東區袁寨鎮,是清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所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磚木結構,三院進落,清題建筑為兩層樓房,門窗雕幾何圖案,變化豐富。左右回廊貫通前后院落,整個建筑群內,磚雕、木雕、石雕點綴得體,錯落有致,技法精湛。程文炳宅院原有房屋100多間,解放后被收歸公有后一部分被改造成糧站,一部分改辦幼兒園,0期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現保存完好的還有50余間。根據“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原則,2004年4月潁東區人民政府將程文炳宅院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投入部分資金,將幼兒園搬遷出程宅。堂樓現存的北宅為傳統的四合院,正房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東西兩面的廂房為平房,南面是門庭,由此門經南宅直通程家大院的跑馬門樓,北宅及東西廂房的……[詳細]
10、管鮑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管鮑祠
  管鮑祠位于潁上縣解放北路,管仲公園院內。管鮑祠建于明朝。明萬歷六年(1578年),由當時縣令、著名文學家、戲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并作《管鮑祠碑記》以記其事。屠隆在潁知縣時見有管鮑史實,而無管鮑之祠時感慨,“由管仲至今,數千年邑無祠”。于是廣泛征求鄉民、諸生意見,而做出修建管鮑祠的決定。并“捐俸掊金”,建管鮑祠。管鮑祠修建之后,明末毀于戰亂。崇禎十二年(1639年),學諭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慶年間毀于火災。道光六年(1826年)萬如陵再修。咸豐年間又毀于大火。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縣長張鼎家募資復建。由此可知,管鮑祠歷遭多次劫難,經歷三毀三修之后,祠內當時還存正殿三間,堂內供管鮑兩人的牌位。南臨大寺塘,東有“九合橋”,奠念管仲“九合諸侯”之功;祠西有“四維橋”,昭……[詳細]
臧家公館
  臧家公館位于界首市城區新華街中段路北,南距沙河100米,東距教門街20米,西距健康路口20米,北距至公街40米。臧家公館為清末民初愛國將領臧致平故居。臧致平,1869年生于界首,幼年家貧,成年后因-所迫,投身清軍,后在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中,憑借其過人的膽識,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被選送到吉林講武堂學習,肄業返部后,從一名普通軍官先后晉升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長、漳汀鎮守使、福建建-第三軍軍長等職,最終成為左右閩局的重要人物,在臧致平近三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他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擁護民主,積極響應孫中山的進步主張,為北伐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關鍵作用。臧家公館是臧致平百忙中,責專人建造,是為家人建一安居樂業之處,也有光宗耀祖之意。另外,該公館解放初期曾為界首市政府初創地,所以也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意義。現……[詳細]
12、北照寺
北照寺
  北照寺位于潁東區袁寨鎮,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晉朝時期就已存在,寺址即梁朝的許昌僑移-政府所在地。隋煬帝大業年間,這里建置清丘城。元朝末年,朱元璋因家境貧寒,流落在北照寺內。住持見其聰明伶俐,就留其在寺內管其飯食,朱元璋出于感恩便削發為僧,由于他悟性很高,深得住持的贊賞。后來劉福通的紅巾軍路經此地,朱元璋就參加了紅巾軍,后來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大明洪武25年,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出于對北照寺的感激之情,遂撥出銀兩重修北照寺。千年來,飽經滄桑、歷盡劫波的北照寺,原來氣勢恢宏、神圣莊嚴的樓閣殿宇已不復存在。但北照寺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變遷,以及它與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讓人們依然津津樂道。眾多游人慕名而來,探尋它曾經的輝煌。2005年北照寺被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省民宗局批準為合法的佛教活動……[詳細]
阜陽四九暴動舊址
  阜陽四九暴-動舊址紀念館(以下簡稱四九紀念館)現有館址面積5700平方米,展室面積300平方米,有展室三間,展柜10個,革命文物30余件。現保留有月牙池、干溝、方池等革命舊址。漢白玉革命紀念碑一處,臺階為四級九階,寓意“四九”。現存革命先烈們親手栽植的棗樹一棵。展室分為”深重災難的阜陽”、“阜陽四九起義”、“緬懷先烈、建設阜陽”等三個部分”,對外實行免費開放。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在阜陽組織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有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高桂滋部)教導團、第十軍(楊虎城部)軍校和阜陽地方黨組織領導的農民赤衛隊。后因-軍隊圍剿,起義軍彈盡糧絕失敗,80多位共產黨員、農民赤衛隊員和革命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次起義是中國共產黨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用革命的武裝反抗……[詳細]
潁上清涼寺
  古剎清涼寺因與明太祖有關而久負盛名。     清涼寺位于潁上城南17.5公里,邱家湖北坡半崗鎮南,寺廟占地5000平方米,周圍清溪圍繞,院內綠蔭掩映,鼎盛時建于盤龍臥虎之地、丹鳳朝陽之澤,有玉塔龍井,磚砌花墻,臺階高筑,院落深邃,現存泥金顏體楹聯一副,桐邱鳴鶴、淮渚潛龍立于主殿二旁。     清涼寺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傳說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經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熱難當,墳蠅擾人,于是自言自語“可清涼否?”言訖,頓覺清風習習,蚊蠅絕跡,乃大喜,即隨口贊日:“真清涼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傳旨重修清涼寺。憲宗又降旨令廖輔赴清涼寺重修,銘刻碑文以記之。大明成化年間,西蜀富順名僧祖云祥師,游抵清涼寺,見寺頹廢,慨然以興廢為己任,建大雄寶殿5間,天王殿山門,如來金碧爭輝,然師疾駕鶴……[詳細]
阜陽奎星樓
  奎星樓,位于阜陽市老城東南城墻交結處,又稱拐角樓。據傳晴日登樓可望霍山,故舊縣志又稱“望霍樓”,俗稱“三篷塔”。原為明萬歷二年(1574年)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所建敵樓。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磚結構,三層六邊形,通高9.93米,疊澀出檐,起脊翹角,結頂飾鐵制舞鳳,六角制銅制響鈴(1981年重修時改鐵制鈴)。鳳舞而有容儀,古人以為有瑞應,故頂飾具有傳統文化性質。奎星樓三層均室,但互不貫通。一層朝南開一半圓形券門,二層一門四圓形券窗,三層南門楣額為“奎壁聯輝”。“奎”、“壁”、“斗”均屬二十八宿星座。“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春秋元命苞》更認為漢字起源也與奎星有關,說蒼頡“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詳細]
張老家祠堂
  張老家祠堂位于阜陽市臨泉縣譚棚鎮,年代為明清。譚棚張老家原籍山東,始遷祖妣張大公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從山東棗林莊遷徙潁西七十里泉南潤北之地(今張老家)。張大公定居張老家后,長子張興生子張表,張表生子張守文,張守文生四子:長子張珙、次子張琦、三子張玠、四子張珮。此后,四門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如今,譚棚張老家人分布于臨泉譚棚鎮、高塘鄉、楊橋鎮及潁州區馬寨鄉等地,近10萬人口都是這四門家族的分支流派。為追祖德宗功,不忘傳統,傳承詩書傳家、尊師重教的家風,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貢生張表投資興建了張氏祠堂。隨后,祠堂歷經數百年,出現了部分損壞。清嘉慶八年(1803年),張家第十四世孫張湘,曾任靈璧縣儒學正和池州教諭,對祠堂進行重修。至今,形成了目前張老家祠堂的樣子。2012年,張……[詳細]
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
  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主體為耿樓河道濕地,位于太和縣城周邊,延伸面積達20平方公里,濕地河流、溝渠、沼澤集中連片,相互連通,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復合濕地系統,發揮著行洪、灌溉、航運、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沙潁河濕地是永久性的河流濕地,濕地公園原有生態環境現保持完整,動植物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濕地周邊歷史遺跡眾多,文化久遠,內涵豐富。沙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區,跨河南、安徽兩省,河道全長620千米,其中太和縣境內40.5千米。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太和縣城西部沙潁河流域,從耿樓水利樞紐到沙潁河三橋,流經城關、大新、舊縣、稅鎮四個鄉鎮,全長13.5千米,另包括萬福溝308省道以下1.5千米、白楊溝最下游1千米,規劃面積約為714公頃。沙……[詳細]
淮海戰役魏溝口狙擊戰遺址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后,華野大軍圍住了國民黨黃伯韜兵團,徐州國民黨軍隊處在進退維谷之境。劉汝明、李延年兵團北上增援,被我軍迎頭淮海戰阻止,蔣介石急令黃維兵團速從豫西趕往徐(州)蚌(埠)一線,計劃南與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會師,北解徐州之圍,東救黃伯韜之命。11月14日下午至18日,黃維兵團在阜陽潁河渡口一帶遭遇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編制的警備團(俗稱老三團)二營某連的頑強阻擊,發生激烈交戰。直至11月18日凌晨全部撤退,我軍完成了阻擊任務,主動離開潁河東岸。阜陽渡囗阻擊戰的成功,迫使黃維兵團遲遲不能到達淮海地區,粉碎了蔣介石的計劃,不僅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全軍覆滅,11月22日黃維兵團的司令部、四個軍、一個快速縱隊的12萬人馬,也在蒙城雙堆集遭到全殲。2008年4月4日,清明節當天,……[詳細]
新陽城遺址
  新陽城遺址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城區西北17公里處,俗名尹城子,占地136畝,遺址略高于周圍平地1.5米。1998年新陽城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城存在于春秋至三國時期,歷時達1000年之久,因地處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屢遭戰爭洗劫,自成一部興衰史。其城春秋為蔡國屬地,時稱莘邑,《左轉·莊公十年》:“荊敗蔡師于莘”,即此。秦置為新陽縣,隸陳郡。新陽得名于新水《水經·潁水注》:“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陽。”“新”、“莘”音同,新水原名當作莘水,秦既以莘改置新陽縣,莘水遂改作新水。今新陽城遺址東、南兩面各臨一小水,相會于其城西南,古今形勢相符。秦末陳勝領導農民起義,被叛徒賈莊殺害。當此危難之際,陳勝故涓人清潔工呂臣組成“蒼頭軍”,奮然起兵新陽,先后二……[詳細]
太和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太和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始建于1974年,1992年4月在鏡湖西路與國泰路交匯處“國泰廣場”中奠基建新址,1998年清明節前落成并對外開放,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紀念碑、憑吊廣場、烈士事跡陳展館等。紀念館環境優美,松柏和花木環繞,廣場寬闊,是一個集參觀、瞻仰、學習、-為一體的開放式主題廣場,是供社會各界人士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主要陣地。烈士紀念館收集陳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等不同時期634位英烈史跡、文史和圖片等資料計1200余件。陳展大廳內陳展著48位革命烈士的斗爭史實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風采。 多年以來,烈士館始終堅持以“褒揚烈士、教育后人”為宗旨,以“培養愛國之情、激發報國之志”為目標,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自1998年至今共接待社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中日韩国产精品卡通动漫一区二区 | 婷婷色五月欧洲图片 | 亚洲日韩电影久久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地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