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蚌埠市旅游

蚌埠市文物古跡介紹

韓莊遺址
  韓莊遺址位于五河縣東劉集鎮張集村韓莊自然村東北0.5公里處,固鎮、泗縣、靈璧、五河四縣交界處,沱河的南岸邊高地,鄉民俗稱“大臺子”“紅林寺”。1985年五河縣文物普查發現,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對該遺址進行了復核。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地表暴露遺物較為豐富,紅燒土分布面積較大。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在1~2米,最厚處在3米以上。發現有石斧、石錛等石器,夾砂紅陶、灰陶和白陶等陶器。陶器有扁鼎足、鴨嘴形鼎足、圓錐形鼎足和鬲足等多種類型,紋飾多為籃紋--紋。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與垓下遺址大汶口文化有所關聯,對研究當地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頗有價值。依據現場大量的碎陶片、陶鬲殘足、石器等實物推斷,韓莊遺址為五河縣境內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石制打磨工具的發現表明該遺址距今10000~50……[詳細]
22、雙烈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烈祠
  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懷遠全城。這里群巒疊翠,芳草如茵,古榆參天,柏林似海,景色清幽佳絕。泉水內含有礦物質,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表面張力很強,水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幣,使游人稱奇。蘇東坡曾將此泉譽稱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親筆為白乳泉、望淮樓題名,筆力遒勁,字跡雄渾,大為泉區增色。……[詳細]
23、桓氏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桓氏墓
  桓氏墓位于安徽省懷遠縣城西北35公里,今龍亢鎮關廟村唐莊東250米處,系東漢大經學家桓榮家族墓。桓榮,字春卿,龍亢人,東漢經學大師,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劉秀拜為太子少傅。劉莊即帝位后,封其為關內侯,死后明帝親自為其送葬。墓有兩座。南墓葬長80米,寬50米,高8米;北墓長50米,寬40米,高6米。1982年8月2日,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城孜遺址
  南城孜遺址位于固鎮縣湖溝鎮馬樓村西南部,南側緊鄰澥河,東西長約620米,南北寬約40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現為農田,由多個谷堆組成,東部較高處暴露有紅燒土遺跡。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固鎮縣文物調查發現,周圍地勢較為平坦,僅遺址中部地勢起伏不平,較高處與周圍落差1~2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等,陶色以紅陶為主,也有黑、灰陶,多為素面,紋飾主要為籃紋,部分鼎足內側有刻劃紋。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初步鉆探,遺址內文化層厚2.5米左右,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200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又對該遺址進行實地勘察、鉆探,確認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有深4米、寬10~20米的圍壕,壕溝填土內有較多陶片,遺址西北部有大面積夯土層,每層夯土4厘米左右,遺址東部鉆探出……[詳細]
懷遠潘家祠堂
  潘家祠堂位于懷遠縣荊山鎮永平街原縣棉織廠院內,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潘氏獨木榆楓祠,又名獨木祠。該祠堂現存大殿三間,東西長12.8米,南北寬6.6米,檐口高3.6米,房頂高4.85米,此建筑在皖北地區較為少見,具有較高文物保護價值。……[詳細]
懷遠雙烈祠
  雙烈祠位于懷遠縣荊山鎮白乳泉公園內,始建于民國年間,百年以來幾經修繕,現為面北仿古建筑三間,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組織的1911年廣州起義七十二烈士之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的地方,祠堂內有兩位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跡介紹。……[詳細]
27、望淮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淮塔
  望淮塔:望淮塔是我市標志性建筑。塔高35.33米,七層八角,建筑面積820平方米,塔名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登塔可鳥瞰珠城全貌千里淮河盡收眼底底。……[詳細]
津浦鐵路固鎮火車站舊址
  津浦鐵路固鎮火車站舊址位于固鎮縣城關鎮、京滬鐵路固鎮段南側,1912年1月1日投入運營,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1910年,津浦鐵路固鎮施工委員會成立,固鎮施工隊伍在英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修建津浦鐵路固鎮站,于1911年建成。1912年1月1日,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固鎮站也投入全面運營。當時,固鎮站是津浦鐵路蚌埠至宿縣段之間最大的站點。1972年,固鎮縣火車站建成,津浦鐵路固鎮老火車站停用,后一度成為信號調度使用。之后,老火車站成為鐵路職工的住房,并逐漸被廢棄,作為歷史歲月中被遺留的碎片,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19年,津浦鐵路固鎮火車站舊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蚌埠釣魚臺遺址
  釣魚臺遺址位于蚌埠市禹會區境內,由四個形狀相仿、間隔相近、大小高低不等的臺型高墩組成。因臺墩周圍地勢低洼,站在臺上可釣魚,故有“釣魚臺”之稱。臺墩面積均在500平方米以上,殘高5米左右,古稱大陳跡、二陳跡、三陳跡、四陳跡。臺址經數千年雨水沖刷,其狀漸顯平坦。根據顯露于外的文化層和遺物、化石可知,這里曾是古人生產、棲息之地。1982年,釣魚臺遺址被確定為蚌埠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初步鉆探。2014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釣魚臺遺址展開考古發掘。經鑒定,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至商周時期古人群聚生活遺址。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主體堆積較為單薄,遺跡有灰坑、灰溝、柱洞等,出土遺物可辨器類有鼎、碗、豆、甕等。西周時期遺址的主體堆積,遺跡有灰坑、灰溝、灶、燒土墻等,出土遺物可辨器類有陶鬲……[詳細]
龍子湖區紅塔度假村
  紅塔旅游度假村位于蚌埠市龍子湖區。……[詳細]
31、卞和洞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巖”、“抱玉巖”,相傳為春秋楚人卞和的采玉之處。該洞為天然卵形巨石凌空橫嵌、豎架危懸疊成,石型圓潤、石表青黛,苔痕斑駁,洞內寬廣如屋,巖壁有“青螺石帳”鐫字,可容數十人,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為荊涂山勝景。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跡。卞和洞與涂山主峰隔淮相對,為懷遠荊山的一處勝境。游人登臨,要先經過衙后街,沿著山崗漫坡的石階,經過酸腿崗后,才能到卞和洞的附近。《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伐薪于荊山得美玉,他將此寶獻給楚厲王,竟被砍去左腳,隨后武王又砍去他的右腳。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荊山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詩仙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云:抱玉人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卞和獻玉及后來完璧歸趙的典故由此而生,千古相傳不絕。至今……[詳細]
天橋清真寺
  天橋清真寺位于蚌埠市中心地區的天橋南側。原為蚌埠雜耍說戲集中地。現其南側為花鳥市場,西側為大型商場,寺后為鐵路,仍處在市中心地段。始建于1932年,由河北省籍的穆斯林韓福興、楊官亭募捐集資。在天橋南側購平方30間。改建為清真寺;1942年由楊幕唐、李捷升 等穆斯林捐款募化。并有田子錚等穆斯林支援幫主擴建。成為蚌埠最壯觀的清真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政策,曾撥款對禮拜大殿進行改建。天橋清真寺隨蚌埠是產生而興起。其人文環境類似北京天橋,是民間藝人、說唱雜耍的場所。清真寺坐落其北。為伊斯蘭教較早在蚌埠的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來做活動的教民每天約40人左右,該清真寺為模范禮拜寺(省級,2002年)2008年評為“和諧宗教活動場所”。對于蚌埠的歷史來說,天橋清真寺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其建筑也是蚌……[詳細]
33、李臣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臣墓
  李臣為明代國公,當地稱之為李國公墓,墓背依錐子山南坡,墓前現存石香爐、石望柱、石像生殘件。原有石羊、石虎等均已順壞,現已失蹤。為龍子湖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丁家廟遺址
  丁家廟遺址位于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蚌埠監獄東側,地勢呈中間略微隆起,像龜背狀。地表有少量新時期時代鼎足等,有大量商周時期遺物。如鬲足、紅陶、灰陶、印紋陶片等。還有很多明代早期瓷片,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為龍子湖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梅家古井 (魯肅井)
  梅家古井位于龍子湖區李樓鄉黃郢村梅家莊南側,井為青磚砌壁,兩順一丁砌成,青石井圈。井沿上有44道繩痕,井圈北部被損壞。井外徑0.75米,井內徑0.50米,高0.5米。民間傳說此進為三國時期魯肅井。為龍子湖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樓琉璃井
  琉璃井位于李樓鄉八里崗郭家灣村村內,井為青磚砌壁,口小底大。井口外徑1.2米,內徑0.46米。圓形石井欄,青白色,夾有翠色,石質細膩。當地村民稱為琉璃井。井沿口有凹痕若干,井欄石油同心圓刻痕。1998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國公墓
  李國公墓位于鳳陽西“涂山門”北側。地勢北高南低,原有石像生若干,文革期間被毀。僅存文臣像和神道碑,文臣像被埋在路橋下面,神道碑座位赑屃形,仍放置在墓區。墓碑被移至村紡織廠院內,碑文被鑿掉,上面隱約能看見嘉靖等字樣,當地稱之為李國公墓。墓區原來有享堂,市文物部門曾在此鉆探,探明享堂和墓冢的位置。為龍子湖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懷遠青云樓
  青云樓,亦名文昌宮,又名梓潼閣,其舊址原在縣黌學的尊經閣后。明朝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經縣丞陳世佩集資卜地,改建于抱璞巖右側。青云樓鼎盛時,建筑規模頗為宏麗。層樓聳峙,飛閣摩天。依山就勢,高下不一。樓殿參差,錯落有致。顯得布局既嚴謹又別具匠心。青云樓右毗關帝廟,左鄰抱璞巖,依山面水,“含寶吞玉”,境界幽清,氣勢恢宏,是古代文人學士雅集覽勝之地。每逢花朝月夕,于此登臨縱目,但見山連遠樹,水浸長天,歷歷晴川,莽莽涂嶺,“足以游目騁懷也”!……[詳細]
懷遠玉石橋
  玉石橋玉石橋位于淝河鄉仁和村街北,橋東西橫跨石澗大溝,長約18米,橋面寬3.7米,三個橋孔均為青磚砌成,總跨度為14米,孔徑約3.3米。橋墩用33個石磙組成,其中一個石磙呈齒輪形狀,含有玉石成分,故名玉石橋。仁和小學院內有一塊石碑,記載了清康熙丁亥年(1707年)道士韓治順率眾集資,重修此橋的經過。……[詳細]
侵華日軍山南碉堡
  侵華日軍山南碉堡該碉堡位于懷遠縣荊山鎮荊山南原化肥廠院內,為圓柱形塊石和鋼筋混凝土建筑,墻體厚0.7米,高9.5米,四周墻壁上設置槍眼14個,瞭望孔12個。此碉堡是1938年2月日寇占領懷遠后建造的軍事設施,當時它控制了淮河水路,是日寇侵略中國的鐵證,具有重要的歷史、軍事和文物保護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激情小视频免费看 | 亚洲最大色区在线电影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 | 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