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金華市旅游

金華市文物古跡介紹

祝宅祝氏宗祠
  祝宅祝氏宗祠位于梅江鎮祝宅村蘭浦公路北側,東、西、北三面環路,北距梅溪約80米,有臥龍橋一座,南隔石子路是長陵小學操場。1940年由上祝宅村廣旺帶頭,眾家族捐助籌建,占地面積1988平方米。七開間三進,共21間12廂。硬山頂,歐式門樓。現為長陵小學。門額上 書-“祝氏宗祠”,東西各開門,額上 書-分別為“光前裕后”、“源遠流長”。1940年由上祝宅村廣旺帶頭,眾家族眾人捐助籌建,建國后設為區公所,1983年改為長陵小學,一直沿用至今。因教師宿舍及辦公的需要,分隔成許多辦公室及房間,文革期間諸多精美牛腿雕刻人物面部被削。前進:七間,通面闊28.45米,通進深7.75米。明間三柱七檁,六架梁帶前單步,設平棋;次間四柱七檁,五架梁帶前后單步梁,扁尺梁;稍間五柱七檁,穿斗式;盡間有梁,五柱七檁。前進……[詳細]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區酒坊巷84號,即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抗日戰爭爆發后,臺灣愛國人士李友邦經國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動員了幾十名在閩臺灣同胞于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義勇隊。他們以“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為宗旨,以浙江為主要活動地域,在東南各省開展抗日活動,最多時發展到380余人。臺灣義勇隊在成立前后,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的支持和幫助。臺灣義勇隊利用其中許多人懂日語的優勢,配合宣傳抗戰和積極開展對敵政治斗爭;利用其中許多醫務人員的優勢,開展戰地醫療救護,先后在金華、蘭溪、衢州、福建建陽建立了4所“臺灣醫院”;因地制宜,開展軍需用品加工制造,生產出多種器材、軍火原料及戰場急需的藥品。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金華淪陷前夕,臺灣義勇隊撤至福建龍巖。抗戰勝利后,臺灣光復,臺灣義勇……[詳細]
上山、塘山背遺址
  浦江“上山遺址”被認為是我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這里新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今天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它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是參加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的全國150多名考古學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后得出的結論。2001年至200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縣博物館對浦江“上山遺址”進行了三期發掘,共發掘遺址面積1600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11月5日至7日,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等國內50多家研究機構、院校的150多名考古學專家、學者再次會聚浦江。專家們認為:“上山遺址下層,文化內涵新穎獨特,以大口盆、平底盤、雙耳罐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長江下游地區以往發現的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代表……[詳細]
中共浦江縣委舊址
  山壟王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位于浦江縣巖頭鎮王店行政村山壟王店自然村,東承黃宅,西連城區,四面環山,地理位置隱蔽,群眾革命基礎好,這里是中共首屆浦江縣委成立的舊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山壟王店村曾一度成為浦江革命的活動中心。1939年,中國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外患和國民黨實行-的內憂,共產黨人臨危救國,許許多多的革命志士,滿腔熱血,把生命置之度外,經受革命的洗禮。1939年9月,金衢特委下派的蔣忠同志從黃宅轉移到巖頭鎮山壟王店村,以教書的名義,堅持革命斗爭,開展秘密活動。山壟王店就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承載了歷史的紅色記憶。在蔣忠的組織領導下,全縣黨組織通過地下黨員散發、張貼抗日救國的宣傳標語,發動師生排演《-三部曲》、《大刀進行曲》等節目,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在中共浦江縣委的領導下,浦江的……[詳細]
雅端村古建筑群
  雅端村古建筑群位于義烏赤岸鎮雅端村,由陳其文和陳松耀祖孫三代建造,時間跨度從清乾隆初年至清嘉道年間,長達百年。整個建筑群由陳氏宗祠(敘倫堂)、容安堂、容安堂南北重廂(蘭翠堂、珠寶堂、榮春堂、明星堂)、遺安堂、居安堂、德星堂、敦禮堂、敦星堂等多個廳堂宅院組成,號稱“七廳八堂”,總占地面積508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527平方米,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整個建筑群以容安堂為核心,坐西朝東分布,容安堂居前,前臨廣場,建材取精用弘,由門廳、正廳、堂樓和左右廂房、南北重廂組成五路六院,計59間,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遺安堂居于容安堂之后,為一座十八間四合院,占地面積717平方米;敦禮堂居遺安堂之左上方,居安堂居右,分別為十六、十三間的四合、三合式宅院。敘倫堂即陳氏宗祠,是陳氏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占地……[詳細]
義烏市長城公園
  義烏市長城公園,又稱義烏市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義烏環城南路孔村對面,建于2001年,占地168畝,總投資1500萬元,整體布局分為革命烈士紀念碑、管理用房、停車場和休閑觀光共四個區域。陵園以丘陵地為主,地勢蜿蜒起伏、地形變化豐富,最高海拔為172.3米,氣候溫和濕潤,樹木生長茂盛。陵園有專人負責和管理,有完整管理制度,對管理人員和公園正常維護所需經費由財政提供保障。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上實行全年開放,成為機關單位、企業、社會團體、學校定點愛國教育基地,每逢春節、清明、烈士紀念日等節日都會合理安排好瞻仰活動,使前來學習參觀的人井然有序。每年清明節前后,入園開展革命烈士紀念活動機關單位、學校、企業、社會團體等約有60家左右,人數約為8000人。每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市委、市政府組織黨政軍及群眾代……[詳細]
俞源村古建筑群
  俞源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城西南20公里。俞源村,始建于南宋,至明嘉靖年間文風鼎盛,清乾隆以后因經商而致富,曾出進士、舉人六十八名。明代蘇平仲為此村撰文四篇,均收入《四庫全書》。俞源古村落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設計。現存元代石拱橋兩座,明代宗祠及住宅十二座,清代宗祠、廟宇、戲臺、住宅(大型住宅四座,最大的有二百五十八間)、公益建筑(義倉、養老軒、公廳)、文化教育建筑(私塾、書院、書館)、商業服務業建筑(日雜商店、藥店、客棧、花紙店、香燭店等)和手工業作坊(糟坊、染坊、水碓等)等共四十四座。只有一座大宅被日寇焚毀,兩座中型住宅失火,兩處作坊被拆除。俞源古建筑群的建筑類型豐富,個體建筑形制富有創造性,木雕、小木作裝修、壁畫、卵石工藝等俱都精美,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俞……[詳細]
48、安福寺
安福寺
  安福寺位于浙江省盤安縣城南獨秀屏下,為花臺山公園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此地環境幽雅,風光旖旎,游人香客眾多,佛事十分興盛,為浙東-、旅游的勝地之一。唐咸通初年,名僧古心和尚結茅于獨秀屏下,經多年辛苦募化,于咸通八年(867年)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宇,相傳古心和尚是一位佛法無邊的人物,他開壇講經說法時,能七日七夜毫不間斷,不食不眠,使“水流為止,魚龍躍岸,豹虎俯伏,頑石點化”。又有袈裟、茅杵兩寶,其袈裟能綱絡千畝山林不受破壞,以保百里凈土,而其茅杵能縛住蒼龍,使風調雨順,一方平安。故其寺乃以“安文”名之。宋嘉祐年間擴寺宇,并于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為“安福禪院”。南宋為安福寺的鼎盛時期,先有高宗皇帝賜住持覺源和尚紫袈裟,后有葛禪師舉行涅槃茶毗典禮,均為轟動朝野之舉。據《康熙東陽縣志》記載,葛禪……[詳細]
江南第一家
  導 游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第一家”又稱鄭氏義門,位于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占地約六千六百平方米,是飲譽中外的承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 介 紹 : 居住于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時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八十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 鄭宅至今尚存有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等一批重要文物群落,有遺址二十余處,鄭氏家祠為當年族人同居的活動中心,始建于元初,占地約六千六百平方米,結構宏敞,風格古樸。令人驚奇的是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夏日清涼無比。 宗祠正廳高懸著許多歷代名人題匾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有宋濂手植的古……[詳細]
鄭義門古建筑群
  鄭宅原名“承恩里”,北宋初年鄭氏在此始立宅,南宋時易名三鄭、仁義里。元代因兩次旌表為“孝義門”而改稱鄭義門,明代被旌為“江南第一家”。宅以鄭氏宗祠為中心,宗祠坐東朝西,占地0.5公頃,建筑面積2463平方米。另有十橋九閘、東明書院遺址、文井、圣諭樓、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建筑與元、明古跡五十余處。祠內另有宋濂手植樹齡六百四十八年的龍柏九株。鄭義門位于浙江省浦江縣盆地東北,距縣城14公里。義門以孝義同居聞名于世,歷宋、元、明,事跡載刊三朝正史。同居始于南宋至道年間,衰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歷十五世三百三十余年,鼎盛期合食人口達三千余人。此后,鄭氏續立小同居傳承家范延及清末,亦越十三世之多。江南第一家——鄭義門為融古代建筑、儒學思想與傳統民俗于一體的典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詳細]
史家莊花廳
  義烏東陽素以木雕聞名,宋時盛極一時,至明清更是登峰造極。東陽木雕構圖飽滿、層次分明,無論浮雕還是深雕,無不精美絕倫。史家莊花廳為一廳三堂結構耗時三年完工。幾乎就是東陽木雕之集大成者花廳主人葉樟朝,幼年喪父,年少時,到懷魯的舅舅家做客,其舅舅為懷魯一富,建有豪宅。舅舅常出言相諷,料定外甥不會有出息,不能建造華堂。葉樟朝長大后發憤圖強,在上海等地經營火腿生意,后來成為史家莊的首富。1909年,葉樟朝開始實施兒時夢想,建造超群的豪華住宅,1912年建成。又傳,葉樟朝建成此滿堂雕刻的住宅,竟未花“一分”工錢。因為時值戰亂,營造業蕭條,許多工匠到外地無法謀生,擠在東陽本地無活可做,又碰上了連年旱災,鄉民生活無濟。而葉家存糧很多。就此時,葉樟朝命管家著手營造。凡參與建造的各種工匠,均可帶全家來吃飯,不收……[詳細]
大佛寺風景區
  導 游 : 大佛寺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城區曹宅鄉之北二公里處,距市區約18公里,俗稱“石佛寺”。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僧道瓊止于山南,聞金石梵唄之音,緣巖而上,見大石佛一軀,高六丈,趺坐儼然,因是建寺。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歷史。宋改今名大佛寺,俗呼“西巖寺”。 寺院依千層丹崖而筑,有五百羅漢堂、玉佛殿、江南一龍等建筑,還有鴛鴦林、金華碑林、鑼鼓洞等景。該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筑有石坊、山門、大雄寶殿、彌勒寶殿、三乘橋、天皇殿、羅漢堂等。 介 紹 : 該寺最有特色的就是大佛像。大佛跌坐石窟,身橫丈八,首接崖端。其前額寬廣,眉眼細長,方頤薄唇,兩耳垂肩,表現出釋迦的安祥、聰慧,整個造型顯得姿容豐滿,身段秀美,佛像中胸袒露部分塑制特別細膩,使人感到仿佛心臟在搏動,栩栩如生。在塑像比例上,匠人故意……[詳細]
蘭溪市蔣氏宗祠
  坐落于浙江省蘭溪市柏社鄉洪塘里村“蔣氏宗祠”,祠堂共有前后三進,前排門樓9間,中廳5間,后進9間,兩廂共26間,計1758m2。始建于明朝隆慶初年(1567年),隆慶末年完工(1572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歲次八月豎寢室,十月建享堂及拆其廳料,十一月建兩廡,十二月豎門樓,歲暮而止。次年因物力已竭公議且停,又過了三年打石板為砌階沿、門限、石鼓之需,又過了三年而備門扇、窗欞、樓柵之料,又過了三年為神龕蓋疊、樓板之具,物竭財蹶。十有四載而獲成功,時歲次甲寅乃康熙13年(1675年)祠事完成。咸豐辛酉(1861年)粵匪擾浙江浦江蘭溪一帶,祖繼淪陷,蔣氏宗祠也付于一炬,同治丁卯(1867年)磋商重建門樓、寢室、東西兩廳兩廊、廂廡,亦云勞矣,大局告成,規模初具。但是中廳仍缺,經蔣氏鄉賢商議,于民……[詳細]
橫店大智禪寺
  大智禪寺始建于南梁年間(公元502-55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94年奠基修復,占地面積280畝。修復后的大智禪寺古風重振,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擁有國內最高的室內釋迦牟尼像,是翠枝如黛,古樸幽深的佛國凈土。大智禪寺弘揚禪宗佛法,游客可以感受普照佛光,接受佛法洗禮。此舉不是止息或減除所受的痛苦,而是教化世人向善、寬心,更是關懷人生、覺悟人生。佛法的慈悲與智慧能帶來平安幸福,使人們靜心體會人生的真諦,打開心靈之窗去感受美好,感悟真善。大智禪寺既是古樸幽深,香氣氤氳的佛國凈土,又是環境清雅,景色宜人的游憩怡情勝地。這里的怡人景致令你目不暇接,嘖嘖稱道,嘆為觀止。大智禪寺被列為橫店影視城武打片拍攝基地,并被許多功夫片制作商所青睞。《小李飛刀》、《絕代雙驕》、《-濟公》、《機……[詳細]
東陽白坦民宅
  600多年歷史的白坦村現存40余幢明清及民國初期古建筑,福輿堂、務本堂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福輿堂建于清嘉慶至咸豐年間,由兩條軸線、四房建筑組成,整體平面呈“品”字形布局,六個院落,占地一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127平方米。村老年協會就入駐在第一院落。福輿堂匯聚東陽民居典型的三合院、四合院以及復合三合院、四合院平面布局形式,全宅大量采用東陽木雕裝飾,也采用磚雕、石雕、書法、壁畫、堆塑等技藝。吳持浩說,保護很重要,這里常有人來檢查,房屋設有監控、消防栓、煙感器等,電線是用鐵套管套著的,院落四角設置太平缸,有應急用水來源,平時缸里可以養睡蓮。務本堂占地約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420平方米,建于清嘉慶至民國初。建筑呈橫向布局,由三條軸線組成,務本堂居中,菊莊廳、三立堂分列左右,每條軸線間隔……[詳細]
金華邵飄萍舊居
  邵飄萍舊居即邵飄萍舊居陳列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區古子城內浮橋街89號,是一代報人邵飄萍在金華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之一,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邵飄萍舊居分前后兩進各三間,以天井隔開。邵飄萍舊居,是這位革命偉人在金華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之一,于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做好這幢極具歷史和人文價值建筑的保護與利用,金華市文物局于2012年開始著手開展舊居的整體維修工程,2014年維修工程通過了浙江省文物局驗收。2015年,實施了舊居的布展工作,紀念與傳承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愛國主義情懷。2016年5月16日,邵飄萍舊居陳列館開館。布展以邵飄萍的生平為脈絡,以圖片資料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力求最大程度的還原其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的杰出地位和卓絕貢獻,展現其“飄萍一支筆……[詳細]
吳棋記民居
  吳棋記民居位于佛堂鎮大文頭35號,民國時期古建筑。為當時佛堂富商吳茂棋(1890年—1973年)所建,冠以吳茂棋的店號名。它是義烏現存的唯一一幢磚木結構三層半高的老樓房。關于吳棋記的建造時間,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國24年(1935年),另一種是民國29年(1940年)。整體建筑分前后兩進三開間,前進三間樓下廳,后進是中堂和正房,左右廂房各六間,成井字形弄堂。雕梁畫棟的深深庭院,工藝精美的浮雕古趣,天井里苔痕歷歷,石階茵茵,口銜春泥的燕子在廊檐間飛來飛去,平添幾分樂趣。庭院中間砌有兩口方形水槽,一泓碧水映青天。廳內歪斜的柱子是吳棋記的一大特色。柱子雖歪,但整幢房屋周正,不差分毫,顯示了工匠的高超工藝。吳棋記的另一特色是鐘靈毓秀的雕刻。梁軒額枋、牛腿挑廊、欄桿欞,或鏤空或浮雕,取材戲曲人物、漁……[詳細]
花街大夫第
  花街大夫第(含正心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大夫第,明代,坐東北朝西南,現存建筑為前廳、茶亭、后廳。前廳(又稱大廳),面闊五間,懸山頂,進深為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用,梁袱月梁造,梁下施丁頭栱,檐下斗栱為丁字重栱。前廳與后廳之間為過廳(茶亭),兩側設木欄板、木格窗。后廳,原為五開間,現只存明間,梁架為五檁四柱,用中柱前為三架梁后為雙單步,梁下均施丁頭栱。大夫第,是我省為數較少、時代特征明顯的明代建筑。正心堂,清代,前后共三進,均為三開間,并兩側設廂房,廂房為二層單檐,總面積741.6平方米。一進為二層單檐、進深2.72米的小樓,兩次間與廂房連接。二進為大廳,亦稱正心堂,進深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所有檁條下均施浮雕,后檐之間置板門,次間……[詳細]
59、毓英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英塔
  毓英塔位于武義縣白洋街道,年代為明。毓英塔是一座保存較好的明代風水塔。矗立在鯰魚山上的毓英塔與明招山遙遙相對,建塔時間略早于武義縣城塔山的發寶象龍塔。萬石院塔,又名毓英塔,位于金華市武義縣白洋街道萬石院村,塔為明萬歷癸酉年(1573)建筑。塔為磚砌空筒式結構,六面七級,高約二十米,塔隔面開窗,立面自下而上略有收分,每層腰檐采用平磚與菱角牙子相間疊澀出檐,塔頂用磚層層疊收,底層開一拱卷形門洞,塔座石砌呈鼓形須彌座,束腰處高浮雕寶相花、如意花等花草圖案,線條清晰,保存完好。外觀雄渾端莊,造型簡約古樸,是具有地方風格的典型風水塔。塔內中空,原有螺旋木樓梯可登臨塔頂眺望遠近山川之風光。轉梯、塔剎無存,塔身外觀完整,仍保持明代風貌,為研究浙江明清時期塔幢建筑雙套筒結構向空筒結構演變過渡的重要實物例證,……[詳細]
龍德寺塔
  時代:宋地址: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城東側龍峰山上該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峰之麓,原有龍德寺而得名。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磚砌塔身高36米,七層六面,呈六角形。六面每層都有兩米來高拱形門洞,六門相對、玲瓏秀麗。塔身外原有木構塔檐,平座、斗拱、飛檐翹角、凌空伸張。樓梯穿越塔壁,內外交叉,反復上折,可以登臨。塔身外每面轉角處用六邊形倚柱,柱間施闌額,正中設壺門,門旁有槏柱,平座和腰檐下均施斗栱,補間鋪作各兩朵,圓形櫨斗,出跳木制斗栱無存,泥道栱為磚制。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南宋寶示右二年(1254)兩次重修。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遭雷擊,塔身向東微傾,又重修。明正統年間遭火災,萬歷年間再修。1979年,省文管會撥款重修,所需塔磚全部按原尺寸由當……[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特黄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 鸭子tv国产在线永久播放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