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麗水市旅游

麗水市文物古跡介紹

縉云閣
  縉云閣位于浙江省縉云縣城洋潭頭后陳山,是規劃后陳山公園最主要組成部分,也將是仙都風景區的組成部分。主要功能為展覽、觀光、休閑娛樂,是我縣一個重要的地標建筑。項目建設包括縉云閣、上山道路、停車場、廣場等。該方案設計由中國科學院齊康院士主持設計,采用“現代手法表現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方案以鋼結構為主,鋼筋混凝土為輔,建筑層次為九層,設計高度約40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墻。根據有關文件的要求,現將該項目的設計方案予以公示。歡迎廣大市民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來函請在公示期間以書面形式寄至縉云縣建設局項目前期辦公室(并同時在縉云縣政府網、縣城鐵橋頭和《今日縉云》公示)。該建筑總高度為39.45米,共10層,工程總建筑面積為3011平方米,總投資約為6000萬元。并于2012年9……[詳細]
松陽延慶寺塔
  延慶寺塔從塔身構造到木構出檐都沒有發現后人修繕的痕跡,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步入塔院,一條鵝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兩邊樹木蔥郁,鮮花怒放。前面就是那座0式磚木結構的斜塔,六面七級,中空,每層設有平座回廊;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出檐舒展平緩,頗具唐風,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延慶寺塔經歷了一千余年的風雨洗禮,眼下,塔身出現傾斜,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古塔時,延慶寺塔塔身已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們將其稱為東方比薩斜塔。這樣一來,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種魅力。古塔第一層最高,挑出的閣檐也最寬,越往上登塔,每層的高度越來越低,傾斜度越來越大,讓人望而卻步。塔頂凌空,甚有李白的“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據《松陽縣志》記載,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行達禪師奉旨西行,到中印度,……[詳細]
王村口革命紀念建筑群
  遂昌王村口紅軍革命紀念地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西南部的王村口鎮,地處仙霞嶺山脈之九龍山東麓,青山簇擁,綠水環繞。小鎮因初為王氏所居,且川、江匯合口于此,故名王村口。1934年12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洪家云部首次襲取王村口鎮,懲治了部分土豪劣紳。1935年1月2日,洪家云部再次襲取王村口鎮,斃敵10余名,俘敵40余名,繳獲50余支-和大量彈藥及軍用品。洪家云部兩次襲擊王村口,有效地宣傳了共產黨、紅軍,鼓舞了人民群眾起來鬧革命、求解放的勇氣和信心,為挺進師入浙開展游擊戰爭打下了基礎。1935年7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師部進駐王村口鎮,在此設立了建設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中心。粟裕、劉英及師部機關人員駐扎在已舉家逃亡的程氏地主家,王村口天后宮成為紅軍的主要活動場所。挺進師在浙西南創建革命……[詳細]
青田阜山清真禪寺
  阜山清真禪寺屬縣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座名寺之一。寺廟主體建筑以中軸線為標準,依次為山門、鐘鼓樓、放生池、一進門臺、二進白衣丞相殿、三進觀音殿、廂房,西側配殿有夫人殿,總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山門為磚混仿古建筑,重檐歇山頂,首建于1985年。門額匾“澤被僑鄉”為沙孟海于1991年題寫,過山門左右兩邊為鐘鼓樓,平面呈正方形,8.2米見方,三重檐四角攢尖頂,樓內分別置巨形鐘鼓各一。天井中處為放生池,并建“吉祥橋”,放生池面積約200平方米,1987年修建。一進門臺面闊七間20.9米,進深三柱4米,五架檁,中柱分心雙步梁。二進白衣丞相殿,面闊22米,進深11.25米,十一架檁,前后雙步梁,明間上施八角六跳藻井。重檐歇山頂,屋面正、垂脊施邸尾走獸,飛檐起翹。殿內供白衣丞相塑像,廂房面闊7.6米,進深5……[詳細]
麗水靈山寺
    靈山寺,位于浙江省麗水城郊,甌江支流好溪下游的靈山風景區,8 路公交車直達,交通便利。靈山寺建在半山處,背靠靈山,面向甌江,空氣清新,風景優美。  靈山寺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多次修繕或改名。據《明一統志》記載:靈山寺,為五代時建,舊名靈鷲。清道光版《麗水縣志》稱:靈鷲寺,始建之年無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現據相關史料考證,它始建于東晉大興三年(320,即漢光初三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因大火焚毀,唐朝貞觀六年(633)重建靈鷲寺,定名為靈鷲禪寺。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僧人,剡州丹城人祝生修繕了寺宇并新建觀音堂,將靈鷲禪寺改為祝生寺。祝生,剡州丹城人,事得我國南朝的名僧僧佑,勤業兵法,精于儒學。南唐升元中得舉人,官婺州節度使,不從委壓之旨,……[詳細]
好川遺址
  好川古文化遺址位于遂昌縣城西12公里的三仁畬族鄉好川村。1997年夏季在好川村東部土名嶺頭崗的小山崗上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四千平方米,清理墓葬80處,出土石器、玉器、陶器、漆器等計1062件。經專家鑒定,屬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在浙西南地區是首次發現,為1997年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好川文化與周邊的良渚文化、花廳基地、曇石山文化、樊城堆文化、山背文化、石峽文化、肩頭弄文化、馬橋文化以及松陰溪流域商周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自己濃厚的個性特征。它的文化面貌新穎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文化因素多元特點明顯,因此許多考古家將此命名為“好川文化”。好川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浙西南浙閩贛三省交界地區新石器時-古的空白。相關介紹:遺址地處仙霞嶺南麓的大山深處,山高坡陡,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動……[詳細]
景寧金仙寺
  金仙寺,舊址位于浙江省景寧縣城,鶴溪鎮金仙路中段(即景寧農場)。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初名回向寺,旋改崇仙寺。宋咸平元年(998)重建,治平二年(1065)改稱金仙寺。1314年建浮圖塔于左寺,塔身七層,中空,每層鋪木板,樓梯旋轉而上,頂置萬斤鐵頂。明、清間屢加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浮圖塔焚于火,鐵頂墜地,只剩塔身,光緒后殿宇傾圮,現無存。殿堂于20世紀50年代改建農場,如今僅存“放生池”一口,后殿靠山一處殘墻仍依稀可見,還有小量的柱石與斷頭石板在遺址四周。如今,金仙路原寺院四周大片農田及山地,被新建成景寧氣象局和“金農”居民區,遠遠看去是一片現代繁華都市景象……民間傳說景寧金仙寺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1314年建浮圖塔于左寺,塔身七層,中空,每層鋪木板,樓……[詳細]
嚴氏節孝木牌坊
  嚴氏節孝木牌坊位于景寧縣大漈鄉小佐村東南側,年代為清。梅氏節孝坊,位于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大漈鄉小佐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為儒童嚴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梅氏節孝坊,主體木結構,坐東北朝西南,三間八柱,重檐懸山頂,高5.3米,面寬7.8米,進深5.1米。梅氏節孝坊,四周設石基土墻,夯土地面。面闊三開間,進深三柱五檁,穿斗式結構。木構柱子用料粗大,檐口梁枋、牛腿木刻精美,雕工細致,花卉、人物、吉祥動物、云紋等等主題雕刻得栩栩如生。明間自下而生依次設下枋,花枋,上枋。下枋較寬,中間有墨書“為儒童嚴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十三個字,下面左右設雀替承托,以減少下枋跨度,雀替為鏤空雕刻的云龍。花枋正面中間陽刻“節孝”二大字,左右兩邊均豎著陽刻請旨的地方官員名錄,右邊刻:“總督閩浙等處提督軍務兼理糧……[詳細]
清真禪寺旅游區
  清真禪寺位于浙江省麗水地區青田縣西南23公里的阜山鄉眠牛山麓,原稱“清真堂”,1984年易名。寺院占地面積五千九百多平米,建筑面積三千二百多平方米,該寺始建于宋末元初,寺院建筑三進;元大德年間(1297-1307)建右側配殿“夫人宮”,明嘉靖八年(1529)增建前殿,清乾隆年間重修正殿;清嘉慶年間(1796-1820)擴建女客房,清咸豐十一年,太平軍攻占青田,前殿被焚毀,同治元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一年建東西轅門,民國十六年(1927)建鐘、鼓樓,1985年筑圍墻,拆去東西轅門,建山門,挖筑放生池,造花園,規模進一步擴大,并將鐘鼓樓納入寺廟范圍,形成一個整體寺廟建筑群。清真禪寺廟主體建筑以中軸線為標準,依次為山門、鐘鼓樓、放生池、一進門臺、二進白衣丞相殿、三進觀音殿、廂房,西側配殿有夫人殿,總占……[詳細]
10、西洋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洋殿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吳判府殿”,座落于五大堡鄉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為紀念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建的紀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幾經變遷,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慶元、龍泉、景寧三縣菇民集資重建。1997年公布為浙江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洋殿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筑平面呈縱長方形,進深32米,面闊19.4米,占地在952.35平方米。該殿為四合寺觀式建筑,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墻、山門、前廳、戲臺、中臺、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廂房,廂房中心間為鐘鼓樓,與正殿相對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吳三公像。殿外東側有一古井,為“運木古井”,相傳建廟用的木材以是從井里涌出,傳說頗似杭州凈慈寺的“運木古井”。據《慶元縣縣志·人物》記載:吳三公為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巖村人,兄弟間排行第三而得……[詳細]
11、時思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思寺
  導游:時思寺原是宋紹興年間的梅元屃守墓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創為時思道場,明宣德間又改為寺。因此時思寺是一處佛道合一的宗教建筑。時思寺前沐鶴溪自北向南汩汩流至不遠處直瀉深谷,形成百仞飛瀑,名“雪花漈”。寺前彼岸為獅山,附近有“石馬潛渡”、“友舌噴珠”等景點,與時思寺合稱為大漈八景,曾被譽為“霧中桃園”。寺北側巨杉與山門內兩株參天古柏與時思寺相映生輝,更具古剎幽邃的意境。時思寺目前保存完整,它既有宋代建筑遺風,又受福建地方建筑之影響,構造與形制獨特,是浙江元明建筑體系中一組獨立的類型。:時思寺位于景寧縣大際鄉(大漈)西二村,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為宋元時期建筑。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相傳梅氏一六歲幼童守祖父墓,居廬三年,不離其側,宋高宗聞報,旌……[詳細]
12、通濟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濟堰
  導游:通濟堰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它由攔水大壩、進水閘門、三洞橋、渠道、葉穴等組成。碧湖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落差20米,通濟堰即根據這樣的地理形勢營造,從而基本實現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濟堰的上游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攔入堰渠二十多萬立方米,灌溉著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萬多畝糧田。據村民說,護堰世家諸葛一家,世代在通濟堰邊居住,只要發現有堵塞渠道、砍樹等破壞行為,便會出來制止。五十年代進行維護時,在大壩底部還發現古代留下的巨松基礎,就是俗稱“眠牛”的松木鋪墊辦法。:通濟堰位于浙江南部碧湖平原一個名叫“堰頭”的小村邊,它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壩,為國家級重點……[詳細]
13、仙都觀
仙都觀
  仙都觀,曾名趙侯祠,又叫趙侯廟、烏傷侯廟。祭祀趙炳,是縉云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祠廟建筑。趙炳字公阿,東陽人,系東漢時善醫方士。云游仙都,適遭兵亂,瘟疫橫行,遂施方術為人治病,救人無數,百姓感其恩德,建祠祭祀。當時縉云仙都一帶屬于烏傷縣管轄,故朝廷敕封其為大將軍和烏傷侯。《道士下山》《飛刀又見飛刀》《射雕英雄傳》等影視劇曾在此拍攝。天鵝孵卵。青龍岙口多巨石疊壘,上部巨石酷似天鵝,下部石頭小如鳥蛋,酷似天鵝正在孵化后代,組合成形象逼真的天鵝孵卵奇觀。其形成系多節理、裂隙的流紋巖山體,在風化剝蝕、流水侵蝕特別是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巖塊錯落堆積,架空疊壘,巖塊表面又經千萬年球狀風化所致。青芝洞。天鵝孵卵下弧形巨石交錯相依,似朵朵青芝壘疊成洞,故名青芝洞。曲徑迂回入洞,中空處三個洞室,左轉右彎洞洞連環,……[詳細]
蘇村蘇氏大屋
  蘇村,是遂昌縣北界鎮的一個小山村,地處麗水、金華、衢州三市交界地帶。蘇村民居沿溪而建,村莊分為南北兩部。溪上一座大橋,連通南北兩岸。據《桃源蘇坡宗譜》的村居圖所記,村南部的高山有前山、高嶺,前山前部的兩個小山崗,一個形似鳳凰,村人稱鳳凰咀頭,一個形似伏虎,稱伏虎山,著名的蘇家大屋就在鳳凰咀頭的山前。蘇家大屋的西部,有一大片水田,叫“洋耶畈”。洋耶畈的南部為坑里源,坑水自南向北,匯入桃源溪。房屋大多為新建,混凝土結構居多,風貌較不協調。蘇氏家廟,位于桃源溪北面,坐北朝南,門前大路。蘇姓大屋與蘇氏家廟隔溪相望。據史料考證,自蘇氏太公蘇允貞從四川眉山遷居浙江遂昌北鄉桃源蘇村之后,綿延近千年。據記載,永公學博而敏,業精以勤。行端品正,謹始慎終。訓子以義,有惠困窮。一生積德,百世高風。九十二年世諱允貞……[詳細]
橫山周窯址
  橫山周青瓷窯址位于云和縣赤石鄉張壩自然村北面約1公里的半山坡上,坐西朝東。該窯址是云和縣人民政府1989年12月公布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理發掘出較為完整的窯址:窯床長53.5、寬2.1米;操作間長2.3米,面積5平方米,操作間前有一通風道;窯頭和火塘保存完整、火塘呈半圓狀;窯尾及排煙道完好;窯床成13—20度隨山坡而建,窯床中部規則排列著7道匣缽,最多有7層;窯墻下部為泥磚錯位疊砌共7層,上部為匣缽倒置疊成共3—5層,窯墻背部為2道匣缽,中間填入山泥;窯外兩邊的柱礎整齊排列,每邊有一排水溝。經清理發掘,已判定該窯群至少有7座窯床,其中一窯下窯,疊位高度為2.5米。經整理發現,出土的器物以碗為主,其余有盤、碟、杯、盅、香爐等;還出土了火照、淘罐、硯臺、香座、蕩箍、碾缽、紋口缽、修坯刀等。碗分……[詳細]
松陽黃家大院
  黃氏家族經過近百個春秋的苦心經營成為當地的望族,于同治年間開始在后院興建“梅蘭軒”和“竹菊軒”兩座樓房。又于光緒年間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樓”,并于民國七年投資55000塊銀元在前院興建一幢規模豪華的“百壽廳”。前院“百壽廳”俗稱“七間”,為三進七開間,面闊27.6米,進深33.8米,廳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置身“百壽廳”,仿佛在藝術的長廊徜徉。廳內雕梁畫棟,技藝精湛,均以“壽”字為主題,牛角和雀替上的200個篆休“壽”字,筆法無一雷同。后院主體是梅蘭竹菊廳。門額、柱礎的刻花,均圍繞這一主題,尤以窗欞上的雕刻最為細致精微,出神入化。窗格之間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魚、石榴及雀、鹿、蜂、猴圖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雀替上還有一組勞動場景的雕刻,有砍柴的樵夫、鋤禾的農夫、垂釣的漁夫等。這些富有濃……[詳細]
處州普濟橋
  普濟橋,名稱來源于“普渡眾生,濟世為懷”的禪宗佛意。位于玉巖村南水口,建于明正德年間,跨大源坑,東西走向,為雙孔石墩雙向伸臂木梁廊屋橋,孔跨6.5米,橋長26.5米,寬5.5米。東西橋臺用條石橫聯錯縫砌筑,橋墩用條石砌成船型,迎水面砌成分水雁翅,橋墩寬3米。橋墩上縱橫疊交五層墊木伸臂梁,在第五層墊木上架設木大梁7根,大梁上置方形枕木17根支撐橋板。橋面上建廊屋,面闊9間,通面闊25.9米,進深為五架梁前后單步梁。廊屋明間和盡間為重檐歇山頂,至今明間仍保持原狀,明間四根金柱柱頭用平板枋聯系固定,其上置柱頭科、平身科18攢,外拽為七踩雙翹單下昂斗拱,內拽為七踩“卍”字斗拱,內拽構件斗拱藻井天花。檐柱上施丁頭拱承托挑檐檁,屋頂覆小青瓦。橋廊內兩邊設長凳供人們休息,內設木護欄,外加木板雨披,欄桿外挑……[詳細]
麗水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
  麗水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939-1942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2005年3月16日位于城關鎮廈河村。1939年冬,中共浙江省委機關遷到麗水。次年5月在城內四牌樓開設一家興華廣貨號作掩護。省委書記劉英,化名王志遠,以“興華廣貨號”老板身份居住于此,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至1941年4月省委機關遷往溫州止。舊址為重檐木結構樓房,坐東朝西,建筑面積163.38平方米,三間二層,現辟為陳列室。1939年至1941年間中共浙江省委在麗水城郊設了十余處秘密活動點,主要有:興華廣貨號、黃景之律師事務所、劉英書記住所。興華廣貨號坐西朝東,四開間二層樓,木結構。一樓為店鋪,二樓為住宿與辦公場所,劉英書記以商人身份作掩護開辦店鋪作為省委聯絡站,負責與東南局及各特委的……[詳細]
大窯龍泉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窯龍泉窯遺址分布在今浙江省麗水地區及其周圍的武義、永嘉、文成、泰順等縣。龍泉窯址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址,以龍泉縣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有300多處,其中瓷器質量最好的窯址多集中在龍泉縣的大窯村一帶,這里是龍泉窯的中心,故而統稱為“龍泉窯”。龍泉縣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甌江的上游,瓷土礦藏十分豐富,河流的兩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燒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窯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選址,制瓷原料可依賴廉價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從甌江順流而下運到溫州,瓷器的輸出十分方便,這些都是對瓷業生產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龍泉窯創燒于北宋早期,盛極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產盤、碗、壺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輔以蓖點紋、蓖劃紋及波浪紋、云紋等,釉層比較薄,釉色青中泛黃。到了南宋中期,出現了……[詳細]
陳宅古橋群
  陳宅至今還保留有6座古橋實屬難得,陳宅的古橋大多為單孔石板橋,奇特之處在于橋板兩側有數層數條斜撐石條,類似懸臂用以減少浄跨,這種斜撐看似簡單且隨意,但其力學原理和制造技藝還應該是有相當講究,俗話說“越簡越難”,這種結構在江南眾多的石板橋中我還是初次見到。如派巖橋,中間沒有橋墩,卻相當于三跨石板橋,經歷五百多年風雨和自然災害至今無恙,前人的造橋技術真的讓人敬佩。陳宅現存的六座古橋全納入省級文保單位,其中毓秀橋為國保文物單位。派巖橋,明•景泰六年(1455年)建,為單垮石梁橋。橋長7米,寬1.1米,橋跨4米,橋面由四塊石板鋪設,橋墩三丁二挑結構,是陳宅村最早建筑的一座古橋。古廓橋(木廊橋),明•萬歷三年(1575年)建。系全木質伸臂式廓屋橋,橋面履廓屋五間,通長11.15……[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专区 | 一级黃片刺激髙潮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香蕉欧美在线最新版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