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翠微山日軍軍用山洞遺址
  溫州第三次淪陷期間,日軍強抓民工挖成一個南北走向的軍用山洞,洞口寬1.5米,高2米,長約80米,洞中間部分較寬敞,可容納數十人,是日軍侵占溫州的一處軍事設施。當年朝西南的洞口放著三只裝滿泥土的竹簍作為掩體,機槍就架在竹簍上。從北洞口至西南口是一個叫源龍(音)的墳墓,經白云庵向南由一條戰壕連接,并在墳墓和白云庵處各設機槍掃射點,分別對準西南太平嶺坳口;山洞北口對著五侖頭和甌江、甌北。該山洞成了日軍把守溫州城區西大門的一處存放武器彈藥、制高防守抗擊、空襲防御的重要防衛工事。 為不忘歷史,教育后人,2007年溫州市政府在改擴建造翠微山烈士陵園時,將該山洞背上用鋼筋混凝土予以加固,在砌陵園北側墻體時,留下拱形洞口,將該遺址予以保留。 翠薇山日軍軍用山洞遺址,位于溫州市翠微山烈士陵園紀念碑東北首下方。……[詳細]
182、三條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條橋
  三條橋位于垟溪鄉和洲嶺鄉交界地,始建于宋,呈八字形伸臂,是泰順歷史最悠久的木拱廊橋,也可能是世界最早建筑的“廊橋”。我們現在見到的三條橋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重建的。當年在拆舊橋時發現有貞觀年號的舊瓦,因此有人猜測三條橋最早可能建于唐代,按貞觀23年唐太宗在位的最后一年計,距今也有1352年了。如真是這樣,那“廊橋”建筑史該重寫了。交通:泰順縣城乘汽車至洲嶺鄉(泰順到洲嶺每天8;00--14:30共4班車,洲嶺回泰順每天6:00--12:00共4班車,票價13元,2小時車程),再轉乘鄉村小巴(20分鐘)或三輪摩托(40分鐘)前往,從下車的地方到三條橋還要翻過一座山嶺,步行20分鐘。浙江溫州市……[詳細]
養根施宅
  養根施宅位于文成縣周山畬族鄉,年代為清。養根施宅坐北朝南。清咸豐年間(1851~1861)所建,由門廳、東西廂房、正屋組成四合院式二層木構建筑。門廳原為七開間,后加建一間,屋面雙落翼式懸山頂。廂房三開間。正屋建于陡板石砌筑的臺基上,上花崗巖條石壓階沿,明間前置兩級垂帶踏跺,明間梁架穿斗式結構,為七柱十檁,前后雙步梁帶前后雙步梁再帶前單步廊,前檐柱跟金柱之間設通廊,前檐使用雙挑檐檁,前檐柱為斷面抹角方柱,下用青石質方礎承托,并設青石質柱頂石,二樓前檐置廊,設美人靠,內存有孫衣言書的“慶錫期頤”匾額一塊,出腰檐,底層明間設敞廳,次間起地面架空設木地板,前用格扇封閉,置花窗,上浮雕人物、花草圖案,正屋屋面雙落翼式懸山頂,陰陽合瓦。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84、張琴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琴墓
  張琴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張琴墓,位于蒼南縣馬站鎮山邊村積谷嶺旁。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前辟有墓道,立有牌坊。其石翁仲、石馬、石羊、石獅等保存完整。石坊額枋間書“皇清誥授武顯將軍張琴墓道”。墓外埕為平臺,以青磚鋪地,設石欄,石欄板上浮雕獅獸、花卉、卷云紋等,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內埕前為拜臺,中為祭臺,皆以石板墁地,后為封冢,用條磚封頂。張琴(1786—1835),字奏南,號韻齋,招順鄉南坪(今霞關鎮南坪)人。歷任左營馬糧、大荊營千總、四川越嶲營參將。清道光十年(1830)特授云南臨元鎮總兵,后調任臺灣鎮總兵,卒于任。為官清廉,執法如山。死后由同僚集資相助,靈柩移歸故里安葬,清廷加謚為振威大將軍。……[詳細]
反軍閥示威大會遺址
  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永嘉西楠溪宣布成立。次月,中共浙南特委在瑞安東區重建。7月16日,為了進一步發動群眾、擴大影響,浙南特委和紅十三軍在瑞安陶山(陶山寺背)舉行反軍閥戰爭與擁護蘇維埃-大會,會場設在10多畝大的平坦山場中。浙南特委、瑞安縣委和永嘉縣委的負責人,瑞安北區游擊隊、永嘉“會昌隊”和紅十三軍代表,各地農民協會、婦女協會組織,共1萬多人參加了大會。大會由浙南特委負責人主持,各方代表發表演講,并宣布浙南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期間,國民黨聞訊調集兩個連的軍隊前來鎮壓,被紅軍和游擊隊擊敗。這次-為“浙南空前未有之盛舉”,黨中央機關《紅旗日報》1930年9月12日曾報導。 反軍閥-大會遺址,位于瑞安市陶山鎮陶峰村陶山寺山背,距瑞安市區20公里。該地現已改建為瑞安市第九中學操場。……[詳細]
華蓋山城墻
  現存溫州市區的華蓋山城墻殘留2段。北段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殘長67米,殘高4.3米,殘寬7米。南段南北走向,殘長30米,殘高2.5米,殘寬9米,西側靠山,保護范圍以城墻向外延伸5米為界。城墻兩側為塊石砌筑,北部為混土夯筑。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記載,“國朝順治十五年修筑并浚壕……神威火器置各山”,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為鞏固城池,有五次較大規模修城浚壕。華蓋山城墻是溫州舊城的歷史見證,在溫州城市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2000年4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華蓋山城墻等為溫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間:2000年4月2日類別:古遺址保護范圍:以城墻底向外延伸5米為界。建筑控制地帶:以城墻兩側開始延伸至華蓋山東西山腳,在此范圍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城墻黃海標高。……[詳細]
187、百歲亭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歲亭
  百歲亭位于南岳鎮上莊村,建于民國時期,亭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8平方米,為紀念邱壽光夫婦百歲高齡而立。百歲亭為磚木結構建筑,呈六邊形,亭身青磚不抹灰,三順一丁空斗砌法。門為拱形,兩側設有羅馬柱。門的上方鑲嵌長方形匾額,刻有“百歲亭”三字。亭身東西兩側各開橢圓形通氣窗。檐口為青磚疊砌出檐,檐口上方為六角,各有倚柱,兩柱間石砌有城垛型花窗。亭頂屋面為六角攢尖頂,造型莊嚴凝重。上置葫蘆型亭剎,亭內為六柱木構梁架,大門柱兩側各置抹灰龍頭形狀排水口,這龍頭造型排水的已毀。亭內原有記錄邱壽光夫婦百歲的石碑,現毀。百歲亭門兩側有對聯,刻“千古一亭伊人宛在,百領片石壽世無疆”。百歲亭整體保存較好,建筑類型非常獨特,造型別致,具有典型民國時期建筑風格。這個亭子給過往行人提供了遮風擋雨休憩的好地方。……[詳細]
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位于溫州市泰順縣,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里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詳細]
浙江省委在浙南傳達八七會議遺址
  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員鄭馨受省委指派來到浙南,與堅持地下斗爭的中共瑞安特別支部書記林去病取得聯系,后又聯絡了永嘉、平陽的共產黨員骨干。同月20日,在瑞安城區明倫堂主持召開了永嘉、瑞安、平陽三縣黨的負責人會議,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浙江目前工作大綱決議》等文件,決定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領導農民開展武裝斗爭,積極準備武裝-。會議還決定成立中共永嘉、瑞安、平陽三縣縣委。這次會議是浙南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中共浙江省委在浙南傳達八七會議遺址明倫堂,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前社區(市實驗小學校園內)。建于晚清時期,當時坐落在瑞安城區文廟內,曾供晚清樸學大師孫詒讓講學,后改建為縣立小學(瑞安市實驗小學前身)禮堂。1998年明倫堂被拆除,遺址改建為瑞安市實驗小學綜合樓。……[詳細]
四連碓造紙作坊
  四連碓造紙作坊位于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北斗山腳龍溪中游,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為避戰亂遷居澤雅。因澤雅水多竹茂,遂重操舊業造“南屏紙”,他們在此順溪建造水渠、碓輪及紙坊,并與山水渾然一體。人們用水碓將水竹搗成紙絨、紙漿,制成屏紙。澤雅一帶數千人從事造紙,因此到處是水碓、紙坊。如水碓坑、水簾坑等地名亦都與造紙有關,澤雅遂又名“紙山”。20世紀90年代日本農耕民俗考察團、中國印刷博物館等團體多次到此地考察。他們一致認為澤雅紙山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其中以四連碓尤為重要。四連碓造紙作坊建于明朝初年,水渠長約230米,順流分級建四座水碓,可反復利用水力資源,故名“四連碓”。2001年四連碓造紙作坊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甌王廟門臺
  東甌王廟門臺位于鹿城區華蓋里,廟中有清末翰林余朝紳撰聯。磚石結構,平面呈八字形,通面闊9.8米,青石臺基高0.4米,中間設垂帶踏跺,明間門額中嵌楷體直書“東甌王廟”青石匾,左右次間做成照壁式,懸山造頂。東甌王廟門臺為紀念東甌王騶搖,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現存門臺為清代重建。東甌王廟門臺于1981年被公布為溫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81年6月11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以門臺向前后延伸一米為界。建筑控制地帶:一類:東面自門臺向外延伸八點五米為界;西面自門臺向外延伸0-五米至華蓋里路邊為界;南、北兩面自門臺延伸至原圍墻為界。三類:南、北面原圍墻外延伸六米,東、西外延伸十米,建筑高度十米以下。……[詳細]
192、白馬殿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殿
  鹿城白馬殿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解放南路214號。鹿城白馬殿原名英濟廟,俗稱白馬廟,相傳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乘白馬來溫賑饑,郡民建廟崇祀。整體建筑坐東北朝西南,建于清中期。由山門、正殿、前抱廈、戲臺、觀音樓等組成回廊式合院。山門為五間兩層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筑,底層正面磚砌墻面開三圓拱門洞,用實木板門,二層前廊設有木欄桿。戲臺八角迭拱藻井,歇山頂。抱廈飛檐翹角,須彌座臺基,歇山頂。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85年8月21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南以解放南路216號屋的北墻為界;北以解放南路206號屋的南墻為界;西以殿圍墻向外延伸至解放南路邊緣為界;東以殿圍墻向外延伸0-五米為界。……[詳細]
193、地藏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藏橋
  地藏橋位于鹿城區任宅前,俗稱水心橋,原是通往西山的必經橋梁。七孔,梁式石橋,南北走向,總長36米,寬2.45米,中孔高約6米。呈八字形,中間三孔,可通船只。橋墩構筑簡單,各由四根并列方形石柱組成,上蓋帽梁。各孔橋面鋪石板5條,刻有花竹和幾何圖案,中孔橋面東側,正中橫刻“地藏橋”三字。兩旁自北至南及兩側刻字。是我市城區現存橋梁中建造較早,跨度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古石梁橋。1985年8月,地藏橋等被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85年8月21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南、北從橋兩端壓石向外延伸五米,東、西兩面各沿此向外延伸十米的地段內。不準建造房屋和其它構筑物,保留水埠頭、保護南岸榕樹。……[詳細]
194、塔湖廟
塔湖廟
  麗水街南側是著名的塔湖廟風景區。一灣綠水環繞著水中半島——琴嶼,西端有一座初建于南宋,擴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的塔湖廟,門面朝東,三進兩院,后進有樓,樓上供奉盧氏尊神、袁氏娘娘等守護神。塔湖廟門外有戲臺,是棟獨立建筑。塔湖廟風景區包括湖、島、山、堤、橋、廟、樓、閣、軒、塔、樹木花草,內容豐富,景觀多變。它包括巖頭村“金山十景”中的八景:長堤春曉、麗橋觀荷、清沼觀魚、琴嶼流鶯、筆峰聳翠、水亭秋月、曲流環碧和塔湖印月。巖頭村的這座園林,寄托著鄉村文士們的山水情懷和耕讀理想。在塔湖廟北側,與水亭祠書院相隔一條水渠。水渠山麓上有創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閣。永嘉革命先驅金貫真曾在此建“溪山第一圖書館”。1958年毀于風災,現遺址猶存。……[詳細]
浙南石棚墓群
  浙南石棚墓群分布于浙江省瑞安市篁社鎮棋盤山、平陽縣錢倉龍頭山和蒼南縣錢庫鎮桐橋等地,屬于商周(公元前1700-公元前256年)時代墓葬。墓群中已確定的有13處。主要有兩類墓葬,一類是四角或四面各立一米高的支石,上蓋長數米、寬0.5米左右的巨型整石,有較大的地面空間;另一類是在大蓋石下反墊支若干小石,十分低矮,幾乎無地面空間。隨葬品有印紋硬陶罐、豆、鼎、紡輪,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碟、碗、豆、鼎,鑿、短劍、小編鐘等。此類墓葬中都出有各種禮器。浙南石棚墓群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南方地區唯一的石棚分布區,是世界巨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商周時期中國沿海地區社會性質、經濟狀況、對外交流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國家文物局)……[詳細]
上朱垟王德墓
  王德墓位于龍灣區永中街道上朱垟村,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墓丘圈椅式,前殘存石虎,內伴葬其孫王名世。王德(1517-1558),字汝修,號東華,永昌堡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東昌府推官。二十九年(1550),出任廣東按察使僉事,后因病回鄉。三十一年(1552),與叔父王沛聚義兵千人備戰抗倭。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大掠溫州。六日,王沛在瑞安梅頭被倭寇殺害,次日王德與倭寇激戰,斬獲數人。二十日,府城告急,王德率部馳救,至龍灣金岙遇伏陣亡。追贈太仆寺少卿,于康樂坊建愍忠祠以為紀念。王名世(1579-?),字時可,號翼宇。以武藝超群,舉武解元、武會元,萬歷二十五年(1597)武狀元,溫州市區曾建“三元坊”以為紀念。任錦衣衛千戶,封明威將軍。……[詳細]
琦君故居
  琦君故居位于溫州市甌海區瞿溪街道,年代為民國。琦君故居位于甌海區瞿溪鎮三溪中學內,由正屋、涼亭、水池、左右廊圍成合院式建筑。正屋明間前檐置五扇門,次間為檻窗,明間后金柱間設五扇屏門,門后東側為樓梯可至二樓。二樓南側有美人靠,東、西、北三面為西式風格,廊柱為清水磚柱,柱間為連續券。屋面鋪設小青瓦。廂廊為四間單層硬山頂建筑。東側廂廊為單披檐,朝向天井,西側廂廊為雙披檐,中設隔墻。正屋西側山墻外建有八角攢尖頂涼亭。亭東側梁架搭于正屋而省去檐柱,其余六面由六根木柱支撐。柱頭出跳用懸柱上承角梁。東側設入口,亭子邊上有一水池,平面呈方形,池壁由方形條石鋪設。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溫州登云橋
  謝池登云橋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府學巷東端,原為登臨積谷山留云亭的必經之路,故名登云橋。東西走向,為五跨橋墩式梁橋。橋墩用條石及塊石分層順丁壘砌,橋面每跨鋪八根花崗巖石板,中跨橋板南側面陰刻“萬歷辛亥歲鄉望□□□重建”十二字。橋兩側用青石欄桿,方形俯蓮式望柱,望柱間用長條欄桿,中間支以蜀柱。謝池登云橋是溫州舊城內保留為數不多的古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10年6月11日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南、北以橋中心線向外平行橋梁延伸3米為界,東、西各以橋中線向外延伸20米為界。建筑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60米為界。……[詳細]
青街李氏、池氏大屋
  青街李氏、池氏大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李氏大屋,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約2280平方米,建筑面積1440平方米。前后兩進,并設廂房,均二層重檐,為合院式木構建筑。通面闊40米,通進深36米,兩廳均為九間,兩廳與廂房以回廊貫通,二層回廊設美人靠,梁架均為抬梁穿斗混合,懸山頂。池氏大屋,與李氏大屋同為合院式木構建筑,面闊、進深及建筑面積俱與李氏相同。前廳、正廳均為九間平房,兩廂為二層重檐,二層設有美人靠,梁架均為抬梁穿斗混合,懸山頂。李氏、池氏大屋,布局嚴格區別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且建造工藝精湛,門窗格扇及梁柱上駝峰等裝飾題材多樣,具有地方特色。是省內重要的清代住宅建筑之一。……[詳細]
梅坦大屋
  梅坦大屋位于鶴盛鎮梅坦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梅坦大屋”古民居為谷亦淮故宅,現有明德堂新屋由谷亦淮之孫谷寧魁在宣統二年清末民初所建,迄今已有百多年歷史,經過了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在宅院里外的磚磚瓦瓦上,仍可依稀尋訪到它昔日光彩奪目的容顏。大屋的建筑精工考究,其八字門臺藝術十分精致,門樓上的磚雕與窗花紋飾精美,圖案別致,筆法細膩,門臺上,青石刻成的對聯:“梅坡新宅第,蘭室舊芳鄰”,橫批“凝清香”,顯示出當時宅院主人地位的顯赫、家境的充裕與為人的清正。進得門臺,是一個坐南朝北的三合大院,正房九間東西廂房各五間,全部二層樓。特別稱道的是各廊柱下的圓形柱磉,雕工十分精美。2003年,梅坦大屋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天天看片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少妇一二三区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天啪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久久天堂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