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文成安福寺
  安福寺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文成天圣山,東有文成百丈漈,南臨浙南最大淡水湖泊飛云湖,西接國家級森林公園銅鈴山峽、北靠國家級文物古跡劉基故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安福寺始建于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距今1200年歷史),歷來為佛門勝地,道風純正,歷史上曾有二十幾位高僧住持道場,弘揚佛法,以種種法門應病與藥,化人無數。僅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明真、德信等高僧在此駐錫。原寺內懸掛有歷代名人楹聯、匾額及題詠等許多墨寶。曾有明景泰元年(1450年)吏部左侍郎何文淵親書楹聯一副;清世祖順治帝親筆御書的“大雄寶殿”;乾隆年間青田知縣鄧公“鷲嶺慈宗”金彩巨匾,現保存完整無損的是清光緒年間的“安福寺”石匾。寺院依山而建,環境幽雅,原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四方殿及僧廂、軒房數十間。歷史上曾幾度興衰,根據《文成縣志……[詳細]
林環島烈士故居
  林環島(1904—1940),洞頭縣北岙鎮人。早在溫州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讀書時,就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26年春,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早年的革命生涯中結識了周恩來、鄧穎超、李克農、廖承志、連貫等我黨革命先驅。1928年春,在上海龍華創辦泉漳中學,利用講壇宣傳革命。1929年3月,受黨組織派遣到緬甸仰光擔任中共僑黨地委書記。1931年回國,在上海主辦《現實周報》,后任《南聲報》總編輯。1934年10月又奔赴越南,在華僑中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7月回國,后擔任廈門市青年戰時服務團兒童抗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總領隊和中共黨支部書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開展募捐慰勞活動。1939年6月,前往越南擔任南委書記,從事華僑-工……[詳細]
護法寺橋和塔
  時代:宋地址: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望里社區0寺始建于唐代大中(847—866)年間,是當地著名寺院。明、清都有重修,清光緒二十八年最后一次重建,民國三十三年(1944)毀于兵火。其遺址至今仍清晰可辨,規模頗大。2002年,在原0寺的舊址,又新建一幢大雄寶殿。0寺始建時,沒有寺、塔。到宋元祐三年(1088),才在寺前先后建成一座石橋和七座單檐塔,又稱0寺橋和0寺塔。0寺橋,為梁柱式石橋,造型古樸大方,結構穩固,保存完好,具有浙南山區北宋初期石橋風格。橋長10.30米,寬2.30米,通高3.90米,3孔4墩,左右兩孔凈跨2.25米,中孔凈跨3.75米。在中節北首橋板側沿橫刻“時元祐三年(1088),歲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二日建”,可得知此橋建橋確切年月。0寺塔,建于北宋,仿木構樓閣式六角平檐……[詳細]
鄭惻塵烈士墓亭
  鄭惻塵(1888—1927),字采臣,乳名日起,又名振中、朝寮。1888年3月26日出生于永嘉縣表山鄉一個小康之家。16歲進入浙江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讀書,畢業后又到浙江學堂(設在北京)和杭州的王氏工藝講習所學習。1910年,回到溫州,先后創辦“中一花席廠”“振亞肥皂公司”等實業,探索實業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到湖北投靠革命軍,參加學生隊赴前線作戰,翌年轉入湖北軍官學校。1924年秋,在謝文錦、胡公冕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人誠懇寬厚,大公無私,堅毅穩重,辦事干練,深受同志們的信任和愛戴。 1926年6月至1927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在杭州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商民部部長兼杭州民眾大會籌委會主任。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突然包……[詳細]
溫州中山紀念堂
  1927年2月,北伐軍進抵浙江后,溫州各界人民為紀念民主革命偉人、民國締造者——孫中山先生,發起在華蓋山、積谷山之間建造中山公園,于1930年10月建成,占地面積5.46萬平方米。1932年11月,中山紀念堂落成。 自建成以來,中山紀念堂曾多次開辟展覽。1952年改為中蘇友誼館,“文革時期”改為溫州市少年活動室。因年久失修,損失嚴重,1987年6月在原臺基上重新修建,仿原來形式,古式簡瓦,雙層屋檐,周體回廊,樓房典雅,氣勢壯觀。為豐富展廳內容,曾派員專程到廣東、中山、廣州、南京等地孫中山紀念館、堂、故居采集圖文、圖紙等中山先生一生事跡資料,陳列在紀念堂展廳內。在一樓展廳內,中廳為孫中山先生半身漢白玉雕像,西、北、東三面墻壁的鏡框中,陳列著一批珍貴的照相,介紹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分為少年求……[詳細]
張天麟家廟
  張天麟家廟(又叫天麟公祠堂)坐落在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普門村(三都)五芳巷,始建于明崇禎中期(1645年)前后。傳說到了清乾隆年間,三都普門土地堂又遭火災,延及家廟,因此張氏四派子孫,在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左右,在原址上集資重建張天麟家廟,坐北朝南,五間二進,門廳通面寬10.7米,通進深3.93米。正廳通面寬10.85米,通進深9.7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天井、月臺、通道都是長條石平鋪而成,大門前還有一對雙石碣(旗竿夾)顯示了家廟的顯赫地位,祠前面有朱垟山,永昌堡、白水天柱峰凌云聳立;祠后有黃石山大尖峰而帶甌江,東面是流水(滄河支流)、小橋人家,西面是中河道直通白水永中,水陸交通,十分方便,風景秀麗,環境幽雅,氣勢莊嚴。由于年久失修,該祠破漏不堪。到了文革破“四舊”時,-們把扁額、……[詳細]
滄河巷金宅
  滄河巷金宅,亦作滄河巷金沛樹民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倉橋社區滄河巷26號。坐北朝南,臨街而立,由門屋、廂房、正屋等組成合院式建筑。原有三進,第三進被改建。門屋面闊五間,進深約7.2米,為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南立面為巴洛克風格。石英砂抹面,青石臺基,內八字型門臺嵌于墻,半圓形拱券大門罩,二層窗罩均做有卷草紋。北面中間磚砌門臺,通天井。正屋五間二層,木構建筑,青瓦屋面,歇山頂。檐柱做成西式愛奧尼克柱式,一二層均帶前廊,二樓機制欄桿做成幾何、花草紋飾。前廊均與南側東西廂房前廊相通,構成三面回廊。南側廂房各三間二層,磚砌建筑,硬山頂。另外各門罩、窗罩、柱、欄桿等造型均為西式風格,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此民居建成于1935年,房主金沛樹,永嘉烏牛人。有子金家麟,為早期溫州-的領導,浙江工商大學……[詳細]
陳式純烈士墓
  陳式純(1903—1935),蒼南縣金鄉鎮五一村人。少年就讀于金鄉小學和宜山高等小學,畢業后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投身“外爭國權,內懲-”的斗爭中。1922年他帶頭創辦了暑期補習學校,建立了金鄉運動場和新曦書報社。同年于省立第十中學畢業,即考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不久因革命工作需要轉至天津南開大學就讀一年,便結束了讀書生涯。1926年在河南洛陽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受黨組織派遣,先后在河南、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進行地下革命活動。由于他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不辭勞苦,深受組織和戰友的贊許,遂被擢任為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一生先后四次被捕入獄:前三次在漢口、武昌與上海,每次均經黨組織竭力營救獲釋。第四次是1932年10月10日,他組織并帶領群眾在上海沙渡路……[詳細]
朱程烈士故居
  朱程(1910—1943),字公行,蒼南縣礬山鎮人。他小學畢業后,先后就讀于永嘉私立建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廈門集美學校,1929年,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六期,1934年赴日本留學,1937年5月回國。“七七事變”后,他投身于晉冀豫抗日戰場,任河北民軍十一大隊大隊長。1939年9月,率部投奔八路軍,任華北抗日民軍司令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4月,任抗日民軍第一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1943年夏,調任魯西南新五分區司令員。抗戰的6年(1937—1943)中,他率部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1943年9月28日,在山東曹縣王廠與日軍激戰中壯烈犧牲。同年11月18日,冀魯豫軍區在第五軍分區菏澤地區安陵集為朱程舉行了追悼會。軍區司令員-在悼詞說:“朱程同志的犧牲,使我中華民族失一將才,使邊……[詳細]
楊柳巷戚宅
  戚宅位于鹿城區楊柳巷36號,系清同治年間溫州官商馮月成興建,后售予白累德醫院戚姓醫生。該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通面闊17.6米,進深30.1米,由門廳、正廳及廂房構成兩進合院式木構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頂。門屋為五間單層硬山頂建筑,-墻上有花草紋磚雕漏窗,進深五柱八檁,小青瓦屋面。門屋明間外為八字磚砌仿木構門臺,單間,懸山頂,門楣上置四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頭有龍頭鳳尾飾。正屋為五間單層硬山頂建筑,進深七柱十一檁,中柱落地,前后分心,前帶船篷軒廊,小青瓦屋面,檐口存部分勾頭滴水。門屋與正屋間為東、西兩廂,面闊三間。正屋之后為一小院,東西各筑兩間廂房,硬山頂,舊做廚房、雜物間等。北部圍墻東側為一磚砌小門臺。戚氏民居系清同治間溫州官商馮月成興建,馮氏以經營銅鋪起家……[詳細]
51、最勝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勝寺
  最勝寺位于郭公山東麓,望江東路西端以北。寺宇坐西朝東,依山起勢,由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千佛殿和兩側廂房及圍墻組成合院式木構建筑。山門位于最東側,坐北朝南,為單開間歇山頂木構建筑。正中為“最勝居士林”青石匾額,左右青石楹聯,內藻井出二跳,小筒瓦屋面,大吻獸。山門南為臺階。金剛殿、大雄寶殿位于同一軸線上。金剛殿面闊三間,為硬山頂木構建筑,中柱落地分心抬梁穿斗式梁架結構,前后帶廊,進深6柱11檁。青石平鋪地,筒瓦屋面大吻獸。金剛殿往西天井,東西各為廊間三間,單坡屋面抬梁式梁架。與金剛殿梁架轉角處用垂蓮柱聯系。天井西為大雄寶殿。硬山頂,筒瓦吻獸木構建筑。面闊三間,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前為槅扇門。大雄寶殿西為千佛殿,2000年重建。三間硬山頂木構建筑,前帶廊,進深5柱11檁。明間抬梁式梁架,次間抬梁……[詳細]
吳超征烈士故居及紀念碑
  吳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永嘉縣甌渠村人,出生于武術世家。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見習官排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榮獲“北伐功勛章”,由上尉晉升為少校營長,1931年任陸軍二師師部主任副官,1932年調任十七軍二師六旅十一團副團長。1933年4月,在長城古北口對日戰役中壯烈殉國。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吳超征烈士題詞“精忠為國”,國民政府要員和高級將領孫科、宋子文、張治中、蔡廷鍇、顧祝同、劉峙、黃杰等均親筆題詞并贈送悼念挽聯,同時授予“為國捐軀”匾額,以昭忠烈。匾額及題詞被其后人掛于吳超征烈士故居,以作紀念。 吳超征烈士故居,位于永嘉縣西溪鄉甌渠村,于晚清建成,距今約120年左右。該故居占地面積約2500余平方米,坐東朝西,整體……[詳細]
碗窯村鄉土建筑
  碗窯村鄉土建筑位于蒼南縣橋墩鎮,年代為清。碗窯古村落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距蒼南縣城約20千米。明萬歷三年(1575年),福建汀州府連城縣巫人(傳稱黑人老)開始在此建窯制瓷,至清中后期鼎盛時,有龍窯18條、作坊數百間,人口上萬人。1958年因為建造水庫,大部分村民移民橋墩。2010年位于保護區范圍內的有40戶、76人。碗窯古村落依山傍水,融明清民居、古廟、古戲臺于一體,并保存有較完整的古陶瓷生產線,是“明清時期手工業制瓷的活博物館”。碗窯古村落地處玉蒼山脈南麓雷石湖山和車水貢山之間,村落坐北朝南,前臨碧水盈盈的橋墩水庫—玉龍湖,山光水色,景色迷人。西首三折瀑布氣勢恢宏,飛流直瀉。碗窯古村落以水作為陶瓷生產動力,沿山勢山澗而筑,形成“山、水、村”的聚落格局。引水渠自上而下流水淙淙、曲折……[詳細]
林秉權故居
  林秉權(1902——?),又名良恕,留學蘇聯時改名游策,泰順縣包垟鄉林岙村人。在溫州中學就讀期間,參與聲援五四運動。1923年,在上海大學讀書時積極投身于革命活動,與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等關系密切。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泰順籍第一位中共黨員。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后,他返回泰順組織救國會,聲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爭。1927年春,黨組織委派他到武漢領導商民協會工作。同年11月抵達莫斯科。先入東方大學習軍事,次年轉入中山大學。由于他始終堅持黨的正確路線,與王明之流作斗爭,反被誣陷為搞宗教活動,被押送到伊凡諾夫工廠勞動改造。1934年,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從此杳無音信。1989年12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林秉權故居,位于泰順縣包垟鄉林岙村底村13號。這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詳細]
坦岐煉鐵廠舊址
  坦岐煉鐵廠舊址,原分布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筑占地面積約78平方米。原建筑由二座煉鐵爐、二根煙囪和柴油機動力房、熱風機房組成。六十年代建坦岐村小學時,拆除了南端的一支大煙囪和一座煉鐵爐。柴油機動力房位于北側,面闊兩間。屋面鋪小青瓦,硬山頂,用方形杉木椽,磚木混合結構。塊石壘砌臺基,室內地面用黃土夯實。前后檐磚墻中間砌磚垛,上置木桁架,桁架用斜梁承九根椽條,兩側用山墻承重,桁架外挑承挑檐檁。熱風機房位于柴油機動力房南側,原為單間券頂建筑,南北朝向,后頂部拆毀,改為桁架結構。現為磚木混合結構硬山頂建筑。屋面現狀為三角木桁架,上置五根小檁條。地基由塊石壘砌,室內地面為黃土夯實。煙囪位于熱風機房西側,與熱風機房之間有管道敷設于地表,管道外部砌磚保護。平面為圓形,青磚平砌成筒狀,由下而上逐漸收……[詳細]
趙剛故居
  趙剛(1887——1930),小名趙廷愛,又名趙友仁,文成縣龍川村頭人。先后就讀于本地私塾和高等小學堂,1915年從浙江鐵路學校畢業后,回鄉曾任龍川高等小學堂教師。1917年由朋友介紹在天津鐵路局工作。1919年,調到滬杭甬上海鐵路南站工作,參加上海鐵路產業工會,積極參與工人運動。1921年后調入杭州,先后在杭州鐵路局艮山門等站任行李司磅。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中共艮山門站黨總支書記。1927年3月22日,杭州鐵路系統成立了滬杭甬鐵路總工會,他被選為后補執行委員。6月,中央杭州中心區委奉命改建為中共杭縣(州)縣委,趙剛任書記。1927年“浙東-計劃”泄漏后,浙江省委為了加強對杭州工作的領導,決定建立中共杭州市委,由沈資田任市委書記,趙剛任市委委員。在-下,趙剛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黨……[詳細]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
  1935年8月初至9月底,紅軍挺進師在浙西南的第一次反“圍剿”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爾后,政委劉英、師長粟裕率主力部隊轉戰閩浙邊,于同年10月5日在福建省壽寧縣含溪村與葉飛率領的閩東獨立師一部會合。雙方當日移駐鄭家坑村并舉行了聯席會議,劉英建議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并對有關事宜進行醞釀。是年11月7日,雙方在泰順縣九峰鄉白柯灣村小宮廟召開了第二次聯席會議,決定由劉英任臨時省委書記,粟裕任組織部長,葉飛任宣傳部長兼少共(團)省委書記。會后,正式宣布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下轄浙西南、閩東兩個特委。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的成立,對于加強閩東游擊區與浙南游擊區之間的聯系和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位于泰順縣九峰鄉白柯灣村小宮廟。整座建筑為木結構,占地面積3……[詳細]
五味和舊址
  五味和蜜餞店舊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鼓樓街。建于清,坐北朝南,為西式立面和傳統木構建筑相結合的建筑。南側臨街,入門為大店堂。后部置內天井,藉以采光。后墻東側開一門通往后部。天井西側設木質雙折樓梯通往二層,二層走廊圍繞內天井而設,靠內天井為寶瓶式欄桿。二樓內部被分為多個房間。三層亦有樓梯上下,走廊形同二層,略寬,靠天井為直欞欄桿。三層天井后墻上開一橢圓花窗。三層內部亦分開多個房間。舊址屋面為不規則歇山頂,并有后建老虎窗。舊址南立面采用西方裝飾主義風格,裝飾構件采用折中的、較簡樸的直線,硬邊形狀,強調了幾何體量。窗外側壁上塑有“南北果品罐頭茶食,蜜餞海味各種醬酒”對聯,底層門口上方塑有“五味和”三字。“五味和”創辦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原是寧波慈溪商人楊正裕和同鄉馮佰楨等合伙開辦的“五和……[詳細]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石真(1901—1929),原名學清,又名石聲,永嘉縣楓林鎮外垟村人。從1907年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廊下小學讀書,1919年2月考入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同金貫真、金省真等一起閱讀進步書刊,開展各項宣傳活動,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畢業后,因擅長體育,翌年考入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1925年畢業,受聘于母校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任體育教員。教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溫獨支”領導的革命活動,并由胡識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政變之后,國民黨-包圍了他住處,搜走了革命書刊。金石真在進步師生的掩護下避入廚房,在廚工的幫助下翻墻出逃。之后,他與金貫真、胡識因、金省真等一起赴蘇,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軍事班,后轉到炮兵學校學習。1929年春奉命回國,受中共中央指派擔任……[詳細]
方坑太陰宮
  方坑太陰宮戲臺位于文成縣平和鄉東方村方坑自然村太陰宮門廳明間后檐。戲臺坐南朝北,面對正廳。方形平面,木結構表面多飾彩繪,臺面鋪設杉木板。四角立圓木柱,前臺柱柱下置如意虎爪形青石柱礎承托,后臺柱柱下置青石圓鼓形柱礎承托。前臺柱陽面漆書楹聯:“臺上笑臺下笑臺上臺下笑人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后臺柱上漆書楹聯:“謙和含雅分是非;功德恩榮諭人生。”正面另添兩根圓木撐柱輔撐臺面,柱頭-面,柱下置青石鼓形柱礎承托。戲臺設前后臺,后臺用木質踏步與門廳地面連接。后臺柱與抱柱間置飛罩。抱柱間置四面槅扇固定分隔前后臺空間。絳環板內刻線樣兜肚,兜肚內不施雕刻。槅心透雕一根藤紋。戲臺四周圍一根藤狀木欄桿。臺柱柱頭繪花卉紋,柱上置圓櫨斗,斗下柱間為額枋。額枋上 書--“曲奏陽春”。枋頭做卷殺,繪戲曲故事圖案……[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国产精品片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 日本中文字幕永久免费 | 亚洲欧美色欧另类欧日韩 | 在线看日本免费a∨按摩 | 久久精品日韩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