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樟山摩崖造像
  樟山摩崖造像位于文成縣大峃鎮龍溪村樟山自然村,原56省道公路旁。元泰定三年(1326)石刻,坐北朝南,似不規則球形狀,單一花崗巖巨石。南面石刻造像淺浮雕,上刻屋檐,下刻三尊全身赤腳行走像,前為男性,目注右手經卷,左手執朝笏,高1.31米;中似女性,右手擎燃燈小錛,左手置胸前作膜拜狀,高1.35米,后為短衣袒懷侍童,雙手執福祿壽喜長竿幢幡,高1.24米,畫面積4平方米。1984年4月,列入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孝光墓
  李孝光墓位于樂清市大荊鎮泗洲堂村柚樹嶺北麓。坐西南朝東北。其前立有青石墓碑,中鐫楷書:“元崇文閣秘書監丞致仕訓國大夫孝光李公號五峰偕夫人徐氏之墓”,左右兩側刻有銘文,下款“道光十六年(1836)秋八月眾裔孫重建”。墓壇砌石及四周山墻均因年久沉埋。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號五峰,大荊淀岙村(今名田岙村)人。元代著名文學家。隱居五峰山下,泰不華、陶宗儀等皆師事之。至正三年(1343)應征,任著作郎,次年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1350)致仕,南歸途中病終通州(今北京市通縣)。著有《五峰集》。……[詳細]
溪下金氏宗祠
  溪下金氏宗祠位于永嘉縣溪下鄉,年代為清。溪下金氏宗祠為浙南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永嘉縣溪下鄉溪下村。坐西朝東,建于1901年。該舊址由大小兩座宗祠組成,大宗祠為兩進四合院式布局,周圍圍墻用塊石壘砌。木結構梁架,戲臺為歇山式屋面,內設藻井,施斗栱,檐柱頭出一跳承檐。小宗祠建于大宗祠南側,三合院形制,1929年12月19日,在西內鐘山84村莊農民武裝暴-動-的過程中,永嘉中心縣委在溪下建立了浙南革命委員會,為土地革命的開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礎。2011年1月7日,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溪碑群
  東溪碑群位于龍灣區海城街道東溪村姜氏宗祠內。主要有《明天順故冠帶義士怡庵姜公墓銘》,廬陵陳文撰文,郡人徐珙篆額,四明金溥書;《明天順姜安人周氏墓銘》,四明陸瑜撰文,甬東鐵奐篆額,廣陽趙昂書;《明弘治賜教官恒庵姜公墓志銘》,永嘉王瓚撰文,李階書篆;《明弘治姜赤崖祠堂記》,同郡章玄應撰文,姜立綱書篆;《諭祭姜立綱敕文碑》,明孝宗書;《明嘉靖直庵姜公合葬墓志銘》,永嘉李階撰文,江漢書篆。以上碑刻均從南白象姜立綱墓上移置于此,字跡清晰。《姜赤崖祠堂記》、《諭祭姜立綱敕文碑》,筆法剛勁凝重,藝術、歷史價值較高。……[詳細]
大龍湫摩崖石刻
  大龍湫摩崖石刻位于樂清市雁蕩山。大龍湫為雁蕩山“二靈一龍”三絕之一,歷代名人慕名來游者絡繹不絕。連云嶂今存摩崖28處,碑碣7方。屬唐者1處、宋2處、明4處、清7處、民國15處、不明年代者6處。其著名者有:唐詩人杜審言(646-約708)“杜審言來此”題名,宋嘉祐間(1056-1063)兩浙轉運使張瑰“張瑰唐公游”題名,明嘉靖三十年(1551)浙江提學副使薛應旂“嘉靖辛亥十二月武進薛應旂到此”題名,清道光廿八年(1848)前江蘇巡撫署兩廣總督梁章鉅題名,及民國十三年(1924)康有為“白龍飛下”題字。……[詳細]
上岙忠烈祠
  忠烈祠位于樂清市嶺底鄉上岙村。系木構平房,面闊三間,約100平方米,明間立《邵烈士祠堂記》石碑。邵傳良(1884-1913),又名企堯,字杰三。辛亥革命時期曾參加光復杭州與攻克南京等役。民國紀元,補浙江陸軍少校,歷任紹興督隊兼浙江稽勛局科員,陸軍第十二旅差遣等職。袁世凱竊位,派遣金華林任浙江都督朱瑞參謀,借以監視朱瑞。“二次革命”前夕,傳良因“爭取都督,去掉金參謀”密件泄露而遇害,年僅29歲。1916年浙江都督兼省長呂公望眷念先烈,予以撫恤,將傳良遺體改葬于西湖丁家山,并在家鄉建祠立碑。……[詳細]
張十一厝
  張十一厝位于泰順縣泗溪鎮前坪村,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重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占地面積約5780平方米。由門樓、天井、正廳、左右四廂房構成三進合院式。外門樓三開間,抬梁式梁架,懸山頂。外天井兩側各建大門,門內各有小院,各廳懸有牌匾。內門樓為雙落翼式臺門。正廳兩層九開間,懸山頂。帶卷棚檐廊,梁架為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明間為穿堂敞廳,廳堂、門窗梁架雕刻精致。張楠青,排行十一,習稱張十一。光緒三年(1877),欽加衛千總,補授四品銜,不懼權貴,為平民伸張正義。此建筑由張十一祖父張日華所造。……[詳細]
瑞安常寧寺
  唐代古剎常寧禪寺 位于浙江瑞安仙降鎮寺東村,始建于唐咸通八年丁亥,原建是有九進兩廂。因南宋理宗嘉熙年間和尚生活墮落不修正道,勾結當地方臘反朝廷余部山皇寨。瑞安縣府大為震怒,請示府臺,調來大批官兵,一舉攻下了“常寧寺”,并放火燒了整個寺廟。最后,只剩下大雄寶殿和兩廂十幾間廂樓。清光緒十一年(1885),曉柔法師重建寺廟,鼎盛一時。后又因文革期間被全部拆毀,只剩大雄寶殿最后一座,被荒廢寺內已無一僧人。2003年由于瑞安農業技術學校擴建,把最后的大雄寶殿也拆毀。現原寺左首山邊有新建之金剛殿。 ……[詳細]
清福禪寺
  清福禪寺位于洞頭縣鹿西鄉山坪村南面山岙。清初始建,坐北朝南,又稱“三寶殿”。嘉慶年間(1796-1820),玉環尤大海法師擴建,取名“清福禪寺”,同治年間(1862-1874)修建。該寺三進三開間,面闊11.75米,進深20米。山門三開間,中開一大門,門額上塑“清福禪寺”牌匾;后為戲臺、兩廂和后殿。穿斗式梁架結構,硬山頂。因地處海島冷岙,煙火不繼,由當地群眾負責管理,終致--并存,除三寶觀音外,還塑有其他神像。寺內至今保存有清康熙元年(1662)石獅一件,光緒十二年(1886)“課稅石碑”一通。……[詳細]
王十朋墓
  王十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宋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四都鄉梅岙村牛塘山麓。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中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士第一名,詔以龍圖閣學士致仕,謚忠文,是南宋愛國愛民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著有《梅溪王先生文集》。墓園占地約1600平方米。墓丘呈扶椅式,塊石壘砌。下壇臺地有兩碑亭,中立墓志;二壇臺地正中有蓮花池,圍墻兩側設臺階、斜坡,依次前后分五級臺地,最上級為墓丘。神道上殘存石羊、石馬、石人各2尊,石虎1尊,均殘。……[詳細]
瑞安東塔
  瑞安東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六面五層,仿木樓閣式磚塔。單壁中空。下部用磚砌臺基及須彌座。一層塔身隱出角柱、額枋、槏柱、地栿等;東北面辟方形門洞,其余各面為券形假門。柱頭上隱出斗口跳斗拱。腰檐做出方形檐椽、飛子等;屋面用灰筒瓦及圓瓦當、如意滴水。二層平座用四批平磚砌出。以上各層做法雷同。塔頂檐舉勢陡峻,塔剎已毀。塔內部每層原有木樓板、樓梯等,可登臨。現已毀。東塔始建于北宋開保二年(969年),現存建筑為明代重建。……[詳細]
七甲寺遺址
  七甲寺遺址位于文成縣大峃鎮垟樹村玉泉山,坐西朝東偏北。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唐末遭兵亂燒毀。后多次重建,“文革”間被毀。1984年當地人與華僑集資,按原建筑規模,中軸線西至東依次為西方殿(1982年建)、大雄寶殿(1987年建)、地藏殿(1995年建)、大悲殿(1995年建)、天王殿(1991年建)、玉泉塔(七層)、千佛塔(九層)、門臺、凈慧寶塔。現存遺物有宋代石柱、柱礎、石雕佛座和碑刻等,為罕見名山古剎勝跡。1987年12月,列入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司前回瀾橋
  回瀾橋位于司前畬族鎮司前村,清光緒二年(1876)建,為三墩四孔石拱橋。全長85米,寬6米,離水面高13米,每孔凈跨12.5米。橋墩均由規整條石壘砌,做工細致,中墩上部嵌有“回瀾橋”匾額。橋面兩側設石欄桿,共三十二柱,柱頭均飾刻獅子、荷花、蟠桃等。西北向橋面中央實體欄板上刻“陶化龍率男陶琳建”八個大字。東南向橋身上嵌有石匾額,刻“清賜贈奉政邑庠生陶化龍率男誥贈奉政大夫縣丞銜陶琳造”等字。西南側橋頭立有“回瀾橋志”、“回瀾橋碑”二方。2017年1月被列為浙江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鶴寺大殿
  白鶴寺大殿位于樂清市樂清中學校內。東晉永和三年(347)張薦(文君)捐建。北宋景祐二年(1035),寺僧上京請得溫州最早一部藏經。宣和三年(1121)五月,永嘉俞道安響應方臘起義,攻占樂清縣城,駐兵此寺達兩月之久;辛亥革命時期,月空和尚(黃飛龍)曾在此創辦“僧民學校”,進行革命活動。該寺民國初年修建,黎元洪題贈“法苑猶龍”匾額。原有山門、前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和方丈樓等建筑,今僅存大雄寶殿。木構建筑,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通面寬18米,通進深14.20米,臺基高1.10米。……[詳細]
黃公石宅
  黃公石宅位于瑞安市市區倉前街134號。建于民國年間,坐東西面南北,由前后兩幢樓房連接廂房組成,總占地面積約348平方米。東幢主樓四柱三間,前后廊,通面闊11.3米,進深10.95米。立柱仿西式建筑風格,明間為羅馬科林斯式圓柱,次間為羅馬愛奧尼克式長方柱,柱面用石英、水泥混合體粉面。柱下置青石質柱頂石,高浮雕獅和龍圖案。人字草架二坡頂,小青瓦屋面。西幢樓房四柱三間,通面闊11.2米,通進深10.45米。前廊單披,仿傳統建筑形式。屋內構筑與東幢基本相仿。四坡頂,小青瓦屋面。……[詳細]
會文書院
  會文書院初建于北宋,為大觀三年進士陳經邦及其兄弟陳經正讀書處。陳氏兄弟受業于程頤、程顥,回鄉辦學,開平陽學派之先聲。南宋學者朱熹曾于此講學,成為美談。書院由臺門、主樓、“棣萼世輝”樓等組成。臺門一字形,塊石墻基,青磚空斗墻身,灰瓦屋頂。書院主樓五開間二層,屋頂歇山形式,其中底層明間辟格扇門,余設檻窗。梁架形式為分心前后雙步梁帶前單步、后兩個單步,后檐挑檐枋下用吊柱,制度具有地方特色。“棣萼世輝”樓,為仿西式二層磚樓。現書院建筑掩映在南雁山水中,周圍名勝佳景,殊為大觀。……[詳細]
寨樓大院圍墻遺址
  寨樓大院圍墻遺址位于洞頭縣大門鎮寨樓村。系清咸豐年間(1851-1861)貢生張瑞谷所建。張以經商起家,因列強入侵,遂和兄弟三人出巨金建造艨艟戰船,募練壯勇,奮力抗擊海盜,保衛一方平安。寨樓民居即其故居。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背靠大海,面對來其峰。東、西、北三面建圍墻,開東西兩門,北墻開設炮眼,上置土炮,院內建亭、臺、樓閣,后有花園、照屏、天然石洞,環境清幽,景色宜人。光緒年間(1875-1908)貢生張鴻文在此開辦榴隱書塾。現大院已毀,只剩照屏、石洞。……[詳細]
278、慈濟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濟橋
  慈濟橋位于樂清市石帆鎮大界村。梁式石橋,四墩三跨,略呈拱形,長11.6米,闊2.80米。中孔橋面南側正中橫刻“慈濟橋”三字,中間兩墩左外柱刻“太夫人解氏舍錢”,右外柱刻“咸淳十年(1274)六月吉旦謹建”等字。橋東大榕樹,干圍2.35米,枝葉茂盛,覆蓋橋面。倒影入水,恍如畫圖。劉黻母解氏,慈惠勤靜,深明大義。《宋史●劉黻傳》載:劉黻放逐之時,歸別其母。解氏曰:“為臣死忠,以直被貶,分也,速行。”可以概見。劉母咸淳十年(1274)六月十七日卒,此橋是其逝世前最后義舉。……[詳細]
祠堂場葉氏宗祠
  祠堂場葉氏宗祠位于文成縣公陽鄉公陽村祠堂場,坐西北朝東南,始建于明中期,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為四合院式建筑。正廳面闊三開間帶兩套間,明間進深五柱十一檁,前廊設卷棚頂。明、次間后壁設神龕。廂房左右各三間。門廳面闊同正廳,雙落翼式,明間后設戲臺,用四柱,施七環八角藻井。宗祠正前方24米處另置一門臺,單間,懸山頂,通面闊3米,通進深2.40米。門臺對面設照壁,長3米,高2.50米,寬0.37米,中設神龕,祀陳八大王。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蒲岐所城城門
  蒲岐所城城門位于樂清市蒲岐鎮。宋淳熙(1174—1189)間建寨城,后幾經修筑。至明初,信國公湯和相視要害,始加筑城池,置守御千戶所,隸屬磐石衛。明萬歷《溫州府志》載:“蒲岐千戶所城,在瑞應鄉,洪武二十年(1387)建,周圍六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二丈,門四,敵臺十二,窩鋪二十四。”清順治十八年(1661)遷海,城圮。康熙九年(1670)展界,修砌如故。咸豐十一年(1861),邑紳鳩金復修。現存四門,城墻雖毀,護城河未改,當時城墻布局仍可辨認。該城為明代樂清抗倭軍事設施。……[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强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ⅴ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是免费 | 这里有亚洲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