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241、黃淮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淮墓
  黃淮墓位于甌海區茶山街道南柳村大羅山北麓。墓丘扶椅式,由條石砌筑。前有兩座神道碑,兩側各有石翁仲等石像生等若干對。墓域面積約500平方米。黃淮(1367—1449),字宗豫,號介庵,明初永嘉(今鹿城區)人。洪武三十年(1397)進士,授中書舍人。成祖即位之初,選為內閣大臣。成祖征戰在外,命輔佐太子監國。深謀遠慮,成祖贊以“如立高岡,無遠不見”。仁宗即位(1425),進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宣宗即位(1426),親征朱高煦,命黃淮留守,佐二王監國。次年九月力請致仕。嘗數度入覲,尊榮有加。卒謚文簡。著有《介庵集》、《省愆集》。《明史》有傳。……[詳細]
大烏石雷公殿
  大烏石雷公殿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坐東朝西,兩進,并設戲臺、亭,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兩進均為五間兩弄,懸山頂。第一進前廳,梁架為八檁,明間五架梁前雙步后單步,前檐明、次間金柱間均設門,后檐明間與戲臺連接。戲臺,歇山頂,內設八角藻井。亭子,歇山頂,后檐與二進前檐明間連接。天井兩側以廡廊連接兩進。第二進后殿,梁架為八檁六柱,用中柱。 雷公殿,在布局和構筑上,不拘于傳統法式,整組建筑以戲臺為中心,亭子為對應,周以廡廊串接前廳后殿,行成一個封閉式整體,是我省一處較有特性的清代廟宇建筑。……[詳細]
243、薛宅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宅橋
  薛宅橋又稱錦溪橋,位于三魁鎮薛外村,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此橋跨梁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是泰順縣內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造型古樸大氣,巍峨挺拔,已被載入《中國橋梁史話》,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薛宅橋始建于明,現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1986年重修,為灰色疊梁拱式木廊橋,長51米,寬5.2米,離水10.5米,單跨29米,橋屋14間,薛宅橋與劉宅橋兩橋都很大氣,相比下劉華麗典雅,而薛挺拔輝宏,大紅橋身高高聳起,凌架于錦溪之上,灰色挑檐直指蘭天,在周圍白色小盒子似的現代建筑中鶴立雞群,奪人眼目。……[詳細]
玉塔古窯址
  玉塔古窯址位于泰順縣彭溪鎮玉塔村附近。有青瓷窯址三處,青白瓷窯址七處。窯床為龍窯形式,其一長37.36米,寬2.32米,窯墻用泥坯砌筑,券頂用楔形磚砌成。青白瓷有碗、盤、碟、盞、罐、壺、瓶、燈盞、水盂等。胎壁較薄,質地堅細,呈灰白色。釉面純潔晶瑩,器物以素面為多。紋飾僅在碗、盤內刻畫卷草紋和篦梳紋或在外壁飾蓮瓣紋。產品多為“芒口”,采用覆燒窯具裝燒。窯具有覆燒窯具和墊圈、墊餅等。青瓷有碗、盤、碟、罐、壺和燈盞。胎壁較厚,質地堅細,呈灰白色。燒制時間:青瓷窯址為北宋,青白瓷窯址為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早期。1978年省、市、縣文物部門曾聯合發掘。……[詳細]
六科盧氏宗祠
  盧氏宗祠位于瑞安市永安鄉六科村,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坐東朝西,前后兩進,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前進為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通面闊15.6米,通進深3.1米。石砌階條石壓面臺基,重檐懸山式屋頂。明間門楣上懸有康熙年間(1661-1722)的“六科盧氏宗祠”匾額。后進為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通面闊15.6米,通進深7.8米,明間梁架抬梁式,次梢間梁架穿斗式,懸山式屋頂。左右有廂廊,進深一間。天井中有戲臺一座,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平面呈方形,闊深皆4.35米。四柱,歇山式屋頂,柱頭斗拱作七踩雙下昂,施八角重拱復斗式藻井。……[詳細]
真如寺石塔
  真如寺石塔位于樂清市盤石鎮重石村真如寺前,《永樂·樂清縣志》載:“真如院,唐文德元年憎肇法師建。”石塔原有七座,現有四座,高5.16米,單檐,除高度和雕飾略異外,形式基本完全相同,基臺平面六角形,立面工字形,束腰六面浮雕開框的卷草紋。真如寺石塔六角則用浮雕力士代替角柱,力土或跪或坐,足踏下枋,頭頂上枋,從體態到裸露肌肉,乃至面部表情,無不顯現負重神態,基座須彌座式,角柱梭形,柱端飾仰蓮一匝,上下梟浮雕仰覆蓮,六角設圭腳,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奔躍矯健,栩栩如生。……[詳細]
圣井山石殿
  圣井山石殿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大南鄉境內,歷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絢麗的景色著稱于民間,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現存部分為明代萬歷至清朝光緒年間所筑。為浙南歷史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建筑群。圣井山石殿是我市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石構建筑群,對研究我國古代石構建筑藝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外殿內還保存的多方記載宋、明時期溫、瑞人民到圣井“求雨”的碑刻,記敘每次大旱年月與災情,是研究溫州歷史上災害和氣象規律的真實史料,彌足珍貴。……[詳細]
法華禪寺
  法華禪寺位于樂清市南岳鎮嵩山南面山坳中。該寺創建于唐代,系當地嵩山方氏始祖唐銀青光祿大夫方綺施舍創建,昭宗光化(898—900)間賜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再次重建。占地面積約5400平方米。三進合院式建筑,四周圍墻高砌。金剛殿(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正中上置木制匾額,大書“法華禪寺”四字。前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旁列十八羅漢像。殿前庭院兩旁設有照壁。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七間,正中前龕供三寶佛,后龕立觀世音。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廂樓,后庭院東西設耳房。金剛殿梁架結構大都保存乾隆時重建風格。……[詳細]
249、密印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甌海區南白象街道頭陀山麓。俗稱頭陀寺,又名妙智寺。相傳唐代高僧玄覺(665—713)曾棲遲于此。五代后漢乾祐年間(948—950)正式建寺。明末禮部尚書瑞安林增志(1593—1667)在此削發為僧,并興復禪寺。順治八年(1651)落成,寺宇宏敞巍峨,“地廣十數畝”,“千楹萬礎,紺殿飛樓”,“可與吳越雙經、天童、雪竇諸大叢林頡頏相望”。密印寺山門外為蓮池,入門為天王殿。前殿為祖堂,殿右有心印樓。中殿為大雄寶殿,東、西為大小禪房、客舍,后為法堂、方丈閣、延壽堂、藏經樓,最后為忘山閣。總建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詳細]
葉氏小宗祠(含葉劉氏節坊)
  葉氏小宗祠位于文成縣西坑畬族鎮讓川村,坐東北朝西南,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由門臺、門廳、戲臺、正廳、兩側廂房組成合院式結構。門臺單間仿木構,門廳三開間帶兩披,明間進深三柱五檁,中柱分心前后雙步廊。門廳前立有清光緒元年(1875)的旗桿夾兩座。門廳明間后搭建戲臺,歇山頂。正廳三開間帶兩披,明間進深五柱十一檁,廂房對稱五開間。 葉劉氏節坊坐東北朝西南,清中期建筑,為四柱三間雙落翼式木構牌坊,通面闊6.68米,其中明間面闊2.9米,通進深5.75米,總高約4.9米。2012年12月,合并列入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周攀龍墓
  周攀龍墓位于文成縣南田鎮十源村,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扶椅式,由墓室和三級拜壇組成,外砌風火墻環繞全穴。用料全為青石。第三級拜壇方形塊石鋪地,兩外側均置有旗桿夾一座,墓室正立面嵌雕板三塊,陰刻篆體“周公墓”三字,每字邊框刻有纏枝草花紋,墓穴圈椅扶手前設蹲獅一對,設神龕一座。外墓圈中間設四柱三間神位牌樓一座。全墓共刻楹聯12副,詩歌6首。1984年4月,列入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坪遺址
  大坪遺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北龍鄉大岙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云江口外一島嶼上。1983年11月文物普查時發現此遺址,面積約7000平方米,呈直條形。遺物有陶器、石器等。陶器,有泥質夾炭陶、泥質夾砂陶、泥質灰陶和黃陶以及印紋硬陶等。泥質夾炭陶,質地疏松,捏之即碎,中間夾有一層炭質晶粒,系植物莖等碎末摻人所致;夾粗砂陶,胎呈紅黃色,表面著黑,粗糙元紋,摻有大量砂粒,質地疏松;印紋硬陶所占數量最多,質地堅硬,飾有條紋、回紋、云雷紋、斜方格紋等。石器有鑄、矛、鑿等。石鑄,僅經粗磨,橫剖面呈梯形,數量較多;石矛、石鑿,磨制較精。……[詳細]
253、水亭祠
水亭祠
  金永樸創建的水亭,是楠溪江流域規模最大的一座書院。位于巖頭古村中央街南端,其外墻東西長65米,南北寬25.4米,現尚存正堂一座。正堂前是一個大水池,池中央有亭,現尚存16平方米的石板基座。水亭祠南面的湯山上有與水亭祠同時建造的文峰塔。站在書院的水亭里向南望,塔影正巧照在水池里,形成了楠溪江村村追求的“文筆蘸墨”的風水格局。在塔湖廟北側,與水亭祠書院相隔一條水渠。水渠山麓上有創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閣。永嘉革命先驅金貫真曾在此建“溪山第一圖書館”。1958年毀于風災,現遺址猶存。……[詳細]
仕水矴步
  仕水矴步,位于仕陽鎮溪東村。修建于清嘉慶年間,架設于仕陽鎮溪東村一段平坦寬闊、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全長144米,共233齒,每齒分高低兩級,高的那級可供肩挑扁擔者或漲水時行走,低的那級可容兩人并肩而行。對于石料的選擇,建造者也頗費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崗巖,低的使用的是青石。這種顏色與石質的搭配,不僅美觀,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暢行無阻;在漲水時,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見。其中還有更深的含義: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交通從三魁去仕陽的車非常多,最遲到下午4點,路程半個多小時,途徑雪溪胡氏大院。……[詳細]
嚴山董家大院
  嚴山董家大院俗名“曲巖厝”,位于仕陽鎮嚴山村,由大院、書齋、倉樓三個自然院落以及土樓等附屬建筑組成。整座大院自西至東成一條折線排列。該院落建筑群外觀各自獨立,但其院內又互相聯系,辟有通道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既分隔又相連的大院落空間。大院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中期,由門樓、正屋及左右廂房組成。書齋小院建于清晚期,由門樓、正屋及左右廂房組成。倉樓建于民國初期,由門樓與正屋組成,坐落院落群最東首。土樓位于大院西側,為土木結構,平面呈方形,原為四層攢尖頂建筑,現存三層,雙坡頂。2017年1月被列為浙江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56、劉璉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璉祠
  劉璉祠位于文成縣南田鎮九都村舊宅底自然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重建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坐東北朝西南,由門臺、儀門、南北廂廊、正廳組成合院式磚木結構。門臺磚砌筑,雙落翼式硬山頂。儀門面闊五開間,雙落翼懸山頂,明間進深四柱七檁,五架梁帶前后單步梁。南北廂廊均三開間,抬梁式梁架。正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開間,明間進深五柱十二檁,為抬梁式梁架,五架梁帶前三步梁后雙步梁再帶后雙步梁。1997年9月,列入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漢安鄉侯墓
  漢安鄉侯墓位于瑞安市錦湖街道周岙村。民國二十六年(1937)重修。坐東朝西,由墓室和祭壇二部分組成。墓呈長方形,高出地面約2米,四周用塊石砌筑,寬18米,進深9米。墓壁嵌有墓碑一方,上刻“漢安鄉侯蔡公之墓,中華民國廿六年丁丑六月吉旦,池志澂書年八十五”三行行書。據《瑞安縣志》載:漢安鄉侯蔡敬則,字文莊,瑞安人。少負氣節,弱冠通經義,靈帝光和間(178-184)舉孝廉,授南陽令,后棄官歸。時值四方盜起,起義兵御越寇有功,授永寧縣東部(今瑞安境)都尉,設署于邵公嶼,號令明肅,境內大治,省刑節用,五谷年豐,進爵安鄉侯。……[詳細]
心蘭書社
  心蘭書社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玉海街道大沙堤150號(西河橋邊)。心蘭書社遺址修繕后和之前相比大為改觀,基本恢復了原貌。書社灰瓦白墻,前門后廊,廊間立著方柱,柱與柱頂部有拱形連接,是典型的清末民初中西合璧式的風格。書社整個平面呈“凸”字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280平方米。修繕之后的心蘭書社遺址大門朝南,正中間是一處大廳,廳內有一面高約3米的平面雕塑,描繪當年文人學子借閱圖書的景象。廳中兩側有兩個小間,里面放著書架,并有借書窗口。書社西面的廂房則擺放著清式桌椅,這里類似現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詳細]
259、降龍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降龍庵
  降龍庵位于文成縣南田鎮水垟村,又名下龍庵。坐西朝東偏南,始建時間失考,明萬歷年間(1573-1619)重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于清乾隆(1736-1795)時重建,面闊五間,進深六間。明間藻井及天花板繪有山水與人物故事彩圖,單檐歇山頂。殿前兩側附建軒樓各三間,總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庵內保留乾隆廿五年(1760)“參龍古剎”與“慈云法雨”兩匾額,明代石礎。左次間有大石鑿制水槽一具,刻有“降龍庵,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字樣。四周石砌圍墻,東墻中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重修降龍庵年月田畝碑”一方。……[詳細]
章安四賢祠
  章安四賢祠位于瑞安市城關鎮西峴山,祀宋許景衡、陳傅良,元高明(則誠),明卓敬四人。舊為南山律院,后為五通殿,清初邑人倡議改祀四賢,后圮毀。今祠建于同治五年(1866),木石構架,面闊五間,通面闊9.56米,通進深5.70米。抬梁式,歇山頂,明間天花板正中央為方形復斗式藻井。祠前有柱笏亭,與四賢祠連檐構筑,亭平面正方形,面闊5.12米,歇山頂,太仆寺卿孫衣言書額。近年曾集資修繕。繪有四賢畫像。……[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 | 在线播放亚洲综合 | 日本中文免费观看视频 |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 新97碰碰新版国产 | 最新性爱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