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張淮南先生之墓
  張沖(1904—1941),字淮南,樂清茗嶼鄉(現北白象鎮)琯頭村人。先后就讀于樂清第三小學、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北京交通大學、哈爾濱法政大學。大學畢業后,到蘇聯莫斯科作過短期留學,回國后,在東北從事秘密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活動,1927年3月被捕入獄。1929年出獄回到南京,先后擔任哈爾濱國民黨黨部特派員、天津市黨部委員、南京特別市黨部書記等職。1933年后,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事業處處長兼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參贊等。1935年回國后,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年僅32歲,成為當時國民黨最年輕的中執委。抗戰期間,先后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顧問事務處中將處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代副部長等職。曾參與恢復中蘇邦交、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談判、蘇……[詳細]
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舊址
  抗戰全面爆發后,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為了培養抗日救亡青年干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于1938年1月15日借用原山門疇溪小學校舍,創辦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簡稱“抗日干校”)。該校對外稱“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救亡干部訓練班”。粟裕任校長,黃先河任副校長,黃耕夫任教導主任,鄧掃空任總務主任。學員主要來自溫州各地進步知識青年及少數工人、教師等,以及來自麗水、臺州、寧波、紹興和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共計100多名。學校開設哲學、政治經濟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游擊戰術等4門課程。粟裕親自講授游擊戰術,劉英也時常到該校作形勢與任務的報告。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在山門期間也到過干校向學員作形勢與任務的重要報告。3月15日,抗日干校提前結業。部分學員組成隨軍服務團,隨粟裕北上抗日;部分學員……[詳細]
盧金峰墓(含盧氏宗祠)
  盧金峰墓建于明嘉靖間(1522-1566),有墓和享堂組成,占地面積近1000平方米,是瑞安現存的最大古墓。墳墓上下分五壇,下三壇是拜臺,逐壇依著山坡坡度建造,均用刨面白石鋪設,并向上逐壇遞減寬度。每壇兩側均置踏跺三級,最后一壇有踏跺五級。各壇兩側都建青石屏風墻,墻壁上有浮雕、上面設置屋頂,蓋著青石雕成的瓦。第二壇前有青石欄桿,配以精美的青石雕荷葉荷花狀作為支柱,踏跺三級。第四壇正中立墓碑一方,上陰刻“金峰盧公墓”五字,上置荷葉狀碑蓋,碑前地坦成龜背狀隆起封堆。第五壇后面是神龕牌樓,五間,通高2.40米。明間檐柱方形,高1.37米,上置坐斗,下有石礎,臺基高0.70米。明間檐柱上架額枋,前浮雕雙獅搶球,上置補間坐斗二個。屋檐明間最高,次間、梢間遞減。屋頂用青石雕成的筒瓦,正脊上有龍頭紋吻獸。……[詳細]
解放珊溪戰斗遺址
  1949年1月31日凌晨,國民黨珊溪鎮鎮長夏志卿和惡霸魏明岐準備乘船逃往溫州。坦岐村黨總支書記朱志玉立即組織民兵將船截獲,活捉了夏志卿等人,并了解到珊溪便衣隊準備逃往大峃敵情。當日下午,坦岐黨總支立即通知飛云江兩岸各地黨組織,隨即成立解放珊溪總指揮部,發動一萬多民兵,包圍了國民黨盤據珊溪的鯉魚山炮臺。2月2日拂曉,民兵抬來土炮“大九節”,裝上硝藥犁鐵,對準炮臺連放三炮,未能奏效。解放珊溪總指揮部立即派人到泰順峰文向青景麗縣隊和平陽獨立大隊求援。中午,民兵攻打珊溪鎮的消息傳到大峃,國民黨文成縣自衛總隊二中隊和便衣隊300多人前來珊溪增援,被民兵伏擊退回大峃。晚上,平陽獨立大隊40多人趕到珊溪,在作了詳細周密的作戰部署后,對鯉魚山國民黨炮臺實施0爆破,仍效果不大,進攻炮臺暫時受阻。同時于當日黃昏……[詳細]
“巖頭事件”舊址
  1931年下半年,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率領紅一團在永(嘉)、仙(居)、青(田)邊境堅持斗爭,國民黨政府視之為心腹之患。次年春,國民黨浙江省保安處成立了“溫州剿匪指揮部”,由一二三旅旅長李杰三兼任指揮官,糾集了國民黨浙保四、五團和當地民團共約2000人進行“清剿”,并懸賞1000塊大洋緝拿雷高升。在國民黨瘋狂“圍剿”下,雷高升等的活動范圍日漸縮小,最后被迫退入人煙稀少且極度貧窮的小橫坑一帶山林中,靠食野菜野果度日。國民黨多次放火燒山,情況萬分危急,雷高升英勇頑強,仍不放棄對敵斗爭。國民黨軍隊在多次軍事“進剿”仍未達到目的后,便采取“剿撫兼施”的辦法,將“拔隊進剿”改為“利誘計取、佯予收編、相機解決”的辦法。經過精心策劃,以提供新裝備和優惠給養為誘餌,誘騙紅軍下山。雷高升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情況……[詳細]
26、南雅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雅橋
  南雅橋。位于鹿城區藤橋鎮上埠頭村,始建于清晚期,1948年重修。該橋東西橫跨戌浦江,為11孔梁柱式石橋,用花崗巖建造;全長48.6米,寬1.2米。橋身平直,各孔平鋪3根橋面板。橋墩以2根方形石柱直立,向內傾斜。2000年列為甌海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南雅橋東接上埠頭村,西臨藤澤公路,現公路面高出橋面約10米。下游約100米處為藤澤公路跨戍浦江的公路橋。橋梁處在田園郊外,沒有高大建筑物影響。東西橫跨戍浦江,為11孔梁柱式石橋,用花崗巖建造。全長48.41米,寬1.2米,橋面距正常水面約1.9米。橋身平直,橋面系直接于橋墩立柱上開卯口,各孔平鋪3根橋面板,板寬0.39米,厚約0.25米,兩端做榫頭同橋墩立柱搭接,北側橋板自西向東陽刻有銘文“民國戊子南雅橋夏姓首事”。橋各跨長度不一,中央數跨跨度較……[詳細]
胡公冕故居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縣五氵束鳥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陳望道和沈定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1月,參加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經組織同意,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致力于國共合作,幫助孫中山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1月,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共合作后,參加黃埔軍校籌建工作,開學后任黃埔軍校衛兵長。在北伐戰爭中,先后任總司令部宣傳大隊大隊長、副官處處長、國民革命軍677團團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等職。四一二-政變后,被蔣介石通緝,失去黨的組織關系。1930年初,受中共中央軍委委派,回永嘉組織農民武裝,建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擔任總指揮。是年5月,中國……[詳細]
二十八宿井
  二十八宿井位于五馬街道、蓮池街道,年代為元—清。(二十八宿井包含橫井、松臺山仙人井、松臺山八角井、三牌坊古井、煉丹井、縣前頭古井、白鹿庵井、永寧坊井,共8處古井)溫州古井歷史悠久的當屬晉代時郭璞建永嘉郡城時所鑿的“以象列宿”的二十八宿井。據《溫州府志》(明弘治版)載,東晉郭璞為永嘉郡城選址時,登上西北的小山峰(即今郭公山)察看地形,發現九座峰像北斗星錯立。郭璞認為城墻繞山巔而筑,賊寇不能入斗,便于防守,可保安逸。于是繞山筑城,并鑿了二十八口井,以對應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二十八宿井”表達了“取象于天”、天長地久、水源不斷的寓意。此“二十八宿井”分別為:八角井、白鹿庵井、橫井(天宿井)、積谷山冽泉、積谷山義井、煉丹井、三牌坊古井、鐵欄井、屯前街井、仙人井、永寧坊井、奎壁井、解井、雙墻井、……[詳細]
南湖趙氏宗祠
  南湖趙氏宗祠位于平陽縣南湖鄉龍湖砍頭村鳳凰山麓,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據趙氏宗祠卷一載:“于嘉慶十一即公元1806,建宗祠于四十五都南湖魚池,坐丙向壬”。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廳、正廳、東西廂廊、門臺、旗桿石組成。南湖趙氏宗祠正廳面闊七開間,進深六柱十一檁,明間梁架抬梁式,其余間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式。帶有前廊,廊柱及明間前、后金柱采用圓柱,下帶鼓形柱礎;其余柱均為方柱,下帶礩形礎。前檐柱向外出一踩,為蓮花狀垂柱,設飛椽。明次間施藻井,其做法各有不同,形態各異,做工精致。地面分為高低二層,為三合土地面,前檐三合土地面線劃為方形斜鏝狀,局部加刻圓形圖案。階沿鋪壓條石,外設月臺。后檐設有神龕,上供奉趙氏先祖牌位。落翼式懸山屋頂,兩端飾有龍吻,蓋小青瓦,設有勾頭滴水。南湖趙氏宗祠前……[詳細]
張璁碑亭
  張璁碑亭位于鹿城區人民西路妙果寺西側。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賜大學士張璁御碑,原是大士門張氏一品家廟中的單體建筑,1958年2月改移今址。系明代木構建筑,面闊三間,四面回廊,硬山頂并做有周廊腰檐。亭內豎立敕制漢白玉碑三座。張璁(1475-1539),字秉用,號羅峰,永強人。明世宗間為內閣首輔,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謚文忠。著有《禮記章句》、《大禮要略》等。1981年6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張璁碑亭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類別:古建筑保護范圍:以碑亭周邊欄桿為界。建筑控制地帶:東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32米至妙果寺圍墻為界;南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23米為界;西以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8米為界;北以松臺山游步道為界。……[詳細]
31、黃皮寺
黃皮寺
  黃皮寺位于溪下鄉黃皮村。始建于北宋年間,現存建筑屬晚清,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由金剛殿,大雄寶殿,兩廂房36間組成合院。1992年,列為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11月19日,0永嘉中心縣委領導-農民在溪下成立革命委員會和紅軍游擊隊,黃皮村貧苦農民踴躍參軍。次年2月3日,紅軍游擊隊在黃皮革命群眾支持下,擊敗仙居十八地地方民團。3月上旬,-派胡公冕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集合永嘉、仙居等地農民武裝在黃皮寺整編,并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胡任總指揮,劉蜚雄任參謀長,下分3支隊,41分隊,計400余人槍。據《光緒仙居縣志》記載,黃皮寺始建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當時,寺院再度昌盛,前殿、中殿、大雄寶殿和僧房宿舍36間,共計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塑有……[詳細]
田塘頭革命遺址
  田塘頭革命遺址位于岙底鄉田塘頭村中部,至今尚存紅十三軍活動舊址和永嘉臨時縣委活動舊址。紅十三軍活動舊址建筑依山而建,原為五開間二層懸山石木混合結構,建筑面積416.4平方米,通面寬17.9米,通進深約11.63米,坐北朝南。后在北邊梢間旁和次間后部新搭一開間和一廚房。建筑用材自然,做工粗糙,形制簡樸、隨意性較大。永嘉臨時縣委活動舊址依山而建,為五開間二層懸山石木結構,建筑面積422平方米,通面寬18.1米,通面深約11.58米,坐北朝南。田塘頭在“二戰”、“抗戰”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浙南長期堅持革命斗爭的基本地區之一;有著漫長艱難、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歷史。浙南特委、永嘉縣委機關、武斗部隊都曾在此隱蔽休整。1930-1949年期間,在該村一帶發生過慘烈的戰斗。自1927年被燒……[詳細]
雙潮西坑烈士墓
  雙潮西坑烈士墓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雙潮鄉西坑村。烈士墓坐東南朝西北,依山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紀念碑、紀念廣場、烈士墓地、壯懷亭、百米長廊和題字巖。紀念碑高約15米,平面呈“回”字形,立面為暗紅色大理石覆蓋。西北側立面陰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東南側立面陰刻碑記。基座為四方形,高出地面約0.95米。表面由青石鋪成斜方格式樣,四方均設有臺階。紀念廣場地面水泥覆蓋,四周有青石欄桿圍成。紀念廣場西北側為烈士墓地,墓地平面呈圓形。共安葬12位烈士,各有墓志。墓地外圈為花壇。墓地西側為壯懷亭,平面為方形。四柱,青石砌成。頂部為四方頂,水泥砌成。亭子西側及南側設有坐椅。百米長廊依山而建,拾階而下,青石砌成方柱欄桿。長廊靠山處巖壁上有兩處題刻,分別為鄒仲建題“革命勝地”及馮增榮同志題“英雄浩存”。雙潮西坑……[詳細]
西山青瓷窯址群
  西山窯址群,位于溫州市城區西側錦山東、北山麓(錦山因位于舊城之西,故名西山),跨鹿城、甌海兩區。范圍包括護國嶺、烏巖廟、小山兒、正和堂等4處為相對集中的窯址分布區,其中烏巖廟、小山兒、正和堂位于鹿城區。1986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與溫州市文物處聯合組隊對西山窯進行過調查和搶救性發掘,后又經多次調查,證明該窯址群是晚唐至宋代典型的甌窯窯址群。產品一般胎質細白或略顯青灰,施淡青釉,釉汁勻凈光潔。主要器形有碗、盤、盞、缽、罐、壺、器蓋等。盤碗類器物多素面,壺、罐類器物則常施以裝飾,裝飾手法有刻、劃、貼塑、鏤孔等,裝飾紋樣主要有仰覆蓮、牡丹、蕉葉、云氣、S形曲線、短線條紋等。匣缽有缽形匣缽和凹底匣缽兩種,墊具有泥點、墊餅、墊圈等,另有亞腰形支具、碾輪等。碗、盤、盞等多明火疊燒,罐、壺、杯等表面施有精……[詳細]
飛鵬巷陳宅
  陳權東民居位于溫州市鹿城區飛鵬巷98號。坐北朝南,由主樓、后樓外加圍墻組成庭院式寓所。據說此民居為陳權東民居第。解放后曾做為市委機關宿舍。整個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門臺設在庭院東南角,為西式磚門臺。主樓為三間二層樓房。一層高出地面約1米(房屋底層架空為防潮與通風),由水泥樓連接。一、二層帶廊,設水泥欄桿。房屋立面不在同一平面,凹凸有序,房門、窗均向外開啟,并在門窗外設有百頁式門窗套,可以自由啟動。房間內部均架設木地板,一層下設有地下室。明間由屏門分隔成前后兩部分,前為堂間后為樓道。屏門上木雕精美。后樓為四間二層磚房。南側中部與主樓相通,帶前廊,廊帶磚做低矮欄桿。二層由一層西側墻邊樓梯旋轉而上。走廊設北側靠墻。后樓為四脊頂,青瓦鋪面。院西北角有一水井,水質較好。陳權東(1882-196……[詳細]
36、溪東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溪東橋
  溪東橋位于于浙江省溫州泰順縣泗溪鎮,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云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緒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張考首書“達尊有二”匾相贈。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此橋外型美觀,號稱“最美的廊橋”。溪東橋系木拱廊橋結構,位于泗溪鎮-墻村。溪東橋與相隔幾百米……[詳細]
洞頭七七保衛戰遺址
  1949年10月8日,洞頭第一次解放,但周圍的霓嶼、南麂、北麂、披山、大陳諸島仍為國民黨軍所占據。國民黨軍一面四處抓壯丁,一面窺視動向,伺機反撲。此時,我軍主力正集中力量解放舟山群島,原駐洞頭二十一軍一個團調防,洞頭僅由浙江警備第一旅二團三營留守,另有少數區政府工作人員同群眾一起在島上開展活動。1950年7月6日夜,盤踞在南北麂的國民黨江浙-救國軍總指揮呂渭祥,從臺灣運來一艘中型軍艦、兩艘汽艇、數十條機帆船和大批美式武器,并整編三個支隊,共計2000多人,從東岙大山半屏、鐵爐頭、三盤等四面登陸包圍洞頭島。7月7日晨,島上駐軍和區政府在北岙小學操場聯合召開紀念抗戰爆發十三周年大會。大會開始不久,國民黨兵已從大沙岙登陸,我駐軍和區政府工作人員立即命令群眾疏散,留下部隊接受任務,營長阮禾秀令部隊迅……[詳細]
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冠尖及馬頭崗村)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委在浙南平陽鳳臥鄉(現鳳臥鎮)召開全省第一次-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省委機關和浙南、處屬、臺州、寧紹、金衢、浙西等地代表26人,代表全省近2萬名黨員。劉英代表省委作了政治報告和過去兩年來浙江工作的書面總結。大會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和周恩來視察浙江的指示精神,通過了《關于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劉英任省委書記;選出了劉英等12人為浙江出席黨的七大代表。浙南特委、平陽縣委機關一些干部,當地各黨支部書記、委員列席了閉幕式。這次大會是民主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表大會,在浙江黨的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地位。會議分別在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兩地舉行,會議開幕式、閉幕式和作政治報告、第一次大會發言在冠尖舉……[詳細]
劉勁持故居
  劉勁持(1904—1988),文成縣南田鎮人。中學畢業后就讀于廈門大學。民國16年(1927)考取國民革命軍二十六軍軍官團,步入軍界。后又先后考取黃埔軍校(六期)、陸軍大學(十一期)。畢業后,歷任少、中尉通報員,上尉分、區隊長,中、上校參謀,軍令部少將高參、處長,軍政部少將司長,整編二十六、五十七師少將師長,九十八軍少將軍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淞滬戰役、南京守城站、武漢會戰,盡職盡責。1949年4月任第九十八軍中將、軍長。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他從猶豫徘徊到逐步認清形勢,于1949年12月在四川省南部縣元山場率國民黨九十八軍官兵起義。起義后,被任命為改編后的九十八軍軍長,并參加西南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此后歷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員、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詳細]
華陽革命烈士公墓
  華陽,地處浙閩交界的革命老區。1934年至1937年間,華陽人民在紅軍閩東游擊隊、獨立團(即紅軍七軍團挺進師)直接領導下,與敵展開了浴血斗爭。其中,當地畬民李圣夫、李招彌等受當時在福建一帶活動的閩東游擊隊影響,最先接受黨的教育,并相繼加入地下黨,于1934年秋受黨組織的派遣回華陽牛角灣開展地下活動,并先后吸收了李先滾、李先靜、廖國懷、廖國秉、廖寶務、李招乳、李學通等二十多人參加紅軍,1936年春推薦李先滾參加獨立團,從此,在華陽地區便有了一個紅軍的小組織。此后,到解放為止,華陽地區的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里,先后有30人烈士光榮獻身。 華陽革命烈士公墓,位于蒼南縣觀美鎮華陽旗竿崗老鼠山。1959年12月興建,坐東朝西,1980年12月重修,占地面積760平方米,建筑面積323平方米。 公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图片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120秒 | 一级黃片刺激髙潮在线播放 | 一a在线视频插进去了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不 | 日本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