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臺州市旅游

臺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張思村鄉土建筑
  張思村鄉土建筑位于天臺縣平橋鎮,年代為明至民國。古老的村落,樸實的民風,張思村留下了三座祠堂,也留下了十多幢明清風格的院落,還有數幢民國年間的民居。張思陳氏宗祠,又名上陳宗祠,位于村中心墩頭西北面,為務園陳氏第十三世祖浙峰公為其始遷張思高祖所建之祠,祠堂始建于明末,乾隆五十四年和嘉慶十九年有過二次重修,現存建筑為清光緒五年修建。門樓為民國十七年重修,大門上的“陳氏宗祠”的匾額落款為“民國戊辰裔孫重修”。宗祠建有戲臺和正廳,兩旁建有廂房,為四合院形式。以前祠堂中掛有多塊匾額,“大夫第”和“宋進士”說的是陳氏讀書人的榮耀,而中間道光年間的“欽褒純孝”匾額褒揚的是陳氏家族純孝的傳統美德。村中的龍光陳公專祠位于墩頭臺之南,它是張思陳氏十八世祖龍光公專祠,陳龍光于清乾隆初曾議敘監運司知事,其孫陳慕誠于……[詳細]
濟公故居
  濟公故居位于浙江天臺古城北門外永寧村石墻頭,是濟公“-”的出生地,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景點。故居因歲月蕩滌,歷經滄桑,荒頹淪圮。2002年天臺縣人民政府批準并斥資修復濟公故居,2004年5月竣工正式開放游覽。重新修繕的濟公故居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濟公文化內涵,具有浙東地方建筑風格的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畫卷。故居占地16畝,建筑面積6310平方米,主要由濟公李氏祖居、隴西園、永寧村三大主體組成。濟公李氏祖居為南宋浙東“三進九明堂”形制建筑,是濟公出生之地、成長之所,故居內有廳堂、臥室、書房、佛堂、祖堂,內部擺設陳列的古家俱、畫像、圖片以及有關濟公的生平、研究資料,再現了南宋時濟公李府的生活形態,使人們加深對歷史上真實濟公的了解;隴西園是濟公李府私家花園,內有水池、水榭、釣月亭、醉仙樓、游廊和濟公……[詳細]
九峰烈士墓
  九峰烈士墓位于黃巖區東城街道九峰公園內,坐南朝北,依山分級而建。1956 年初建于靈臺峰下的桃花潭南邊,1985 年自山下遷至靈臺峰山崗上,墓道入口在公園景區南麓上山蹬道處,墓道又名“百步森”,蹬道別出心裁構砌。時而直上,時而左右盤繞,升至頂巔,登高遠望,城區盡在眼底,陵區正中間矗立紀念碑,碑面直書“革命烈士之墓”六個隸書大字,另有“碧血長出革命志,誓為階級不惜身”十四字篆書對聯。碑陰銘刻“永垂不朽”四隸字。2011年,黃巖區人民政府出資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園,陵區正中間矗立紀念碑,基座高110厘米,紀念碑高 240 厘米、寬 80 厘米,用黑色花崗巖砌筑三級臺座,上面直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正楷大字,右邊小字題“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政府立”,后壁正中立高 245 厘米、長1400 厘米花崗巖,……[詳細]
天臺山慈恩寺
  天臺山慈恩寺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南脈龍口處、距離天臺縣城六公里的白云山上,依洞而筑,漢時即有梵僧隱修,始建年代不詳,歷來為清修、隱悟之所,俗稱巖庵。隋開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顗大師的護法伽藍在此顯瑞,距今也已有1410多年歷史。相傳康熙皇帝亦曾駐蹕于此,向往尤甚,遂下令臺州知府繪制天臺山全圖,尋覓夢境之地,并御賜龍袍于洞中,以為駐蹕紀念。不設“門票”,未來也不設“門票”,不設“香花券”。據慈恩寺擴建規劃,除了傳統的洞窟殿堂,將充分利用十多萬平方的洞窟群、以及山體周圍巖壁,用現代藝術造就立體《大藏經》、及諸佛本尊的諸多壇城世界;84000多尊不同風格的圓雕、群雕、壁雕、浮雕、線雕、壁畫等佛教藝術造像,填補諸多佛教史上的空白。這里的洞窟就是殿堂,殿堂均在洞中。近十多年來,就在這石窟古剎中又發現……[詳細]
25、豫親堂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親堂
  豫親堂位于黃巖區茅畬鄉下街村,為明代早期建筑。現存建筑整體由中堂、廂房及臺門構成。坐東朝西。大殿為 9 開間建筑。明間寬 3.9 米,次間寬 1.91 米,稍間寬 3.58 米,第一盡間寬為 2.1 米,第二盡間寬為 2.08 米,進深 7.2 米。明間、次間、稍間及盡間金柱、山柱均系方形木柱。其中明間金柱為 0.25 米 ×0.25 米。明間存有地袱,地袱呈梯形狀,地袱下鋪墊石板。柱礎呈正方形,抹角。抬梁式梁架結構。廊檐為卷棚頂結構。廊檐寬 2.7 米。兩側次間檐柱柱頭上不安斗,而是直接置拱,出挑起到了分擔檀條的承重作用。同時,一根方形橫梁額枋橫跨明間及兩側次間檐柱之間。廊檐下月梁呈象鼻狀。緊貼中堂,主屋兩側廂房尚存。北側廂房已毀。南端廂房系二層樓三開間建筑。廂房門窗為直欞窗與小方格窗二種……[詳細]
王文慶故居
  王文慶故居及王文慶墓,位于臨海市東塍鎮嶺根村。故居位于村中心上新屋,其墓在故居西北200余米殿后山麓。2001年2月18日公布為“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王文慶(1882~1925),初名軍,字文卿,后改文慶。為近代民主革命運動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臨海桐峙嶺根人。王文慶是辛亥革命時期頗有影響的人物,曾與孫中山、黃興、秋瑾、陶成章等人,發起并組織了反清、反袁的大革命運動,歷任過浙江省民政長、參議院院長、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議員等職。逝后,民國間,將臨海城內的一條街命名為“文慶街”。王文慶故居為王文慶和胞弟王醉卿的合宅,故居始建于民國14年(1925),竣工于民國22年(1933),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外臺門、庭院、內臺門……[詳細]
臨海東湖
  東湖原為城北白云、山宮數溪匯合處,南流注入靈江。宋端拱二年(989年)朝遷下派造船任務,郡守張蔚于此建船場,駐水軍。宋熙寧四年(1071年),郡守錢暄開鑿為湖,后經歷代拓建,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同治十年(1871年)知府鮑復泰、劉王敖兩次大浚修,初具今日之規模。東湖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150米,湖中筑長堤兩條,東西向的橫堤將全湖一分為二,南曰前湖,北曰后湖,橫堤東西兩端各有一石拱橋跨湖岸,堤壩中段筑一小洲,曰“浣月”,“浣月洲”居全湖中心,洲中遍植樟、柏、梧、桂,高蔭橫云,自成綠島;而南北走向的縱堤則將后湖又一分為東、西后湖,縱堤中段亦有一洲曰“樵云”。浣月洲南三四十米又有一湖中洲,有九曲扶欄石橋與浣月洲相連。洲上環栽綠樹紅花,中有大亭巍峨,此亭初曰“凝碧亭”,后名“……[詳細]
羊棚頭王氏宗祠
  羊棚頭王氏宗祠位于仙居縣下各鎮羊棚頭村,年代為清。章安王氏羊棚頭王氏宗祠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由十四、十五世先祖發起建造,正殿三間,兩橫廂各三間,前門面五間,小雞籠頂戲臺一個,中間天井一百多增方米,距宗祠東墻三十米處有螺絲井一口。宗祠五間前門面屋桁椽下龍骨裝飾結構,柱桁雕梁畫棟,襯托人物鳥獸、花草樹木、油漆裝璜、精工細作。中門上方懸掛“王氏匾額,兩邊大門上方懸掛”源遠流長“、百代朝宗:匾額。明代文武百官經此需逢轎下轎,逢馬下馬,步行而過。前兩燦百頁馬頭,四周檐口滴水瓦勾,檐下墨水畫連接。戲臺前兩角跳檐,青龍騰空,臺頂兩角鯉魚成龍,中間雙龍戲珠,頂下多道多層雕刻裝飾,彩畫油漆,整個建筑富麗堂皇,解放前是仙居縣最好的兩個半戲臺之一。宗祠正殿川柵上懸掛:父子兄弟總督中丞”、“文章經國”……[詳細]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
  東湖譚綸畫像及戚繼光表功碑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位于城關鎮東湖。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晚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至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作為抗倭主力。他率領“戚家軍”在東南抗倭戰爭中屢立奇功。譚綸(1520-1577),字子理,江西宜黃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歷任臺州知府、海道副使等職。一生垂兵事三十余年,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百姓在臨海城東建譚襄敏祠,譚綸畫像碑和戚繼光表功碑原立于祠中,清咸豐年間祠毀,清同治五年(1866年)復建祠,后祠又圮,兩碑移入今址。譚綸畫像碑方首,梯形座。高2.18米,寬1.08米,厚0.13米。嘉……[詳細]
溪口、涌泉窯址群
  溪口、涌泉窯址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東漢晚期—南朝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溪口、涌泉窯址群,位于臨海市杜橋鎮和涌泉鎮境內,其中杜橋鎮為岙里坑窯址、鯰魚坑口窯址、安王山窯址開井村粟下等點;涌泉鎮為西岙窯址一個點。1989年12月12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臨海立縣較早,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即立回浦縣于章安(今椒江市章安鎮)。東漢初改回浦為章安縣,到三國置臨海郡,直至兩晉南北朝,郡治皆在章安。從窯址的分布范圍看,其興盛發展是與章安緊密相連的,發展趨勢是隨著臨海政治中心的內移而內移,從靈江下游向靈江上游發展。岙里坑窯址的器物,主要是碗、罐、罍、壇、鐘等。釉色青中帶黃。窯具多見三足支座(俗稱三足丫奶,個別底部印有“金”字)與蹄型齒口,燒制時間始于……[詳細]
瑞隆感應塔
  時代:五代地址: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城關鎮九峰山下九峰公園。該塔建于五代吳越建隆四年(963年),七層八面仿樓閣式磚塔,高35.2米。石砌須彌座,束腰上刻佛像和瑞獸。各層平面逐層收分,塔檐及平座用磚砌菱角牙子疊澀出跳,檐下斗栱為補間鋪作一朵承挑檐枋。每二層以上各面設龕或壸門,龕內壁嵌制千佛磚。用方形柱,轉角為六角形倚柱。制度規整。塔剎呈葫蘆形,為后期改制。瑞隆感應塔為黃巖最早的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乾德元年)。法眼宗高僧、國師德韶建,清代重修。這是一座八面七級仿樓閣式磚塔,角柱六角形,底層面砌須彌座,各門鑲有10個佛像的千佛磚,頂層雕刻佛教故事,塔尖葫蘆形覆缽,塔內珍藏鐵函與貝葉經。四周松柏參天,保存“平林塔影”古十二景特色,瑞隆感應塔于1998年重修,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永寧寺和尚墓塔
  永寧寺和尚墓塔位于黃巖區新前街道西岙村永寧山之南半山腰上。四周一片茂密的樹林,和尚墓坐西朝東而建,為清代墓葬建筑。墓高 1.55 米,寬 1.09 米。墓身由石板和小方塊青磚相疊砌筑,其外壁涂刷傳統砂灰。墓正面兩側砌有圓形立柱,中間豎墓碑,刻有“俗后靡疆,邱本思敬立□□□大清□□□”等文字,碑文已嚴重風化。正前方離墓約 3 米處,有一座三級六面石塔,塔高 1.71 米,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第一層每面刻飾環形壸門;第二層砌筑瓦面檐口,設轉角倚柱與壸門。同時,塔身每面分別刻有圓寂和尚姓名:1.塔東北角刻“清故比丘妙萬華光老和尚之塔”;2. 塔西北角刻“永寧堂比丘上圓下成道禪師之壽塔”;3.塔西面刻“永寧堂比丘上圓下義征禪師之壽塔”;4. 塔西南角刻“永寧堂上圓下茂永禪師之壽塔”;5. 塔南面……[詳細]
新金清閘
  新金清閘俗稱廿二洞閘,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濱海鎮閘南村金清港垃圾匯。民國21年(1932)議定在垃圾匯建新金清閘。由省水利局工程師胡布川設計,晏華璋工程師主其事、林汝哲副工程師輔之,中華興業公司投標承包施工。是年10月1日正式動工,至23年(1934)8月8日竣工,耗資38萬元(銀元),由溫黃兩縣按6.5:3.5分攤。新金清閘為22孔,排水凈寬55米,設計流量700立方米每秒,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為浙江建造現代水閘之始,閘門為木結構,使用手搖機械啟閉機,為溫黃平原金清水系主要蓄淡水排澇閘,時為浙東最大出海閘。建國后,于1951年、1953年先后進行了兩期修理。1962年后,逐步改木閘門為鋼筋混凝土板式閘門,增建了啟閉機房,同時改手搖式啟閉機為電動螺桿式啟閉機。1987年底改建21孔2.7……[詳細]
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
  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現遷址于黃巖區西城街道五洞橋西端北側,原址在黃巖城關后巷。2000 年黃巖舊城改造,區政府報請省文物局同意,“易地遷建,恢復原狀”。2014 年 3 月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易地復建完工。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又名“淑德小學”,原為晚清知縣林元榮建造的宅第。1915 年,林盧云女士(林元榮兒媳)捐其北樓和南樓部分房產,與陳淑芳女士出資辦學,成立黃巖私立淑德女子初級小學。陳淑芳擔任校長,同年,學校聘有聲望的士紳朱劼成任會長,并組成校董會,維護學校的工作。1938年,中共臺屬臨時特委常委林堯(林元榮之孫)將其東樓住舍作為臨時特委機關駐地,嗣后在此正式成立中共臺屬特委。當時有陳阜、宿士平、林堯、劉清揚等同志在此研究工作,進行黨的活動。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為磚木結構的樓屋建筑,坐北朝……[詳細]
35、新來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來橋
  新來橋位于黃巖區江口街道新來橋村徐家里。橋呈東西走向,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為40.5 平方米。橋長 13.5 米 , 寬 3 米 , 橋凈跨 6.1 米 , 矢高 3.2 米。新來橋為單孔石拱橋。橋拱券由石條作分節并列砌筑。橋墩由塊石相疊而筑。橋東西兩端各由 15 級踏步構成。橋面中心放置一塊正方形浮雕石,內刻卷云與花草圖案。橋面南北兩側砌筑欄板、望柱。望柱柱頭呈荷花燈狀。每邊設置 4 盞荷花燈,配兩只石雕猴子與獅子。橋南側拱券石刻“新來橋”三字。橋北側拱券石刻“大清道光七年歲次己亥重建荷月吉旦”。歷史上新來橋是黃巖至海門等地必經之路,后因河道改變,橋被廢棄。新來橋建筑體量不大,石筑雕刻工藝很有特色。望柱柱頭雕刻成荷花燈狀。所雕刻的獅子與猴子惟妙惟肖。同時 , 新來橋還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 ,……[詳細]
太平天國臺門
  太平天國臺門座北朝南,臺門里的房子建于明代,古樸、大方。現部分為居民私房、部分為公房、部分為臨海博物館“云古齋”。房子原為王介眉所有,在清道光六年(1826年)和十三年(1833年)的時候,分別賣給了林、陳二姓。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從金華出發,分兵兩路--州。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一日,李世賢率軍進入臨海,就在這里的陳家設立了總部,民國·陳懋森《臨海縣志稿》稱:“館蓉塘巷陳氏宅”。同治元年(1862年),李世賢奉命回援天京,到四月份,全線撤-州,在臺州歷時七個月。太平天國臺門為太平軍所建,系八字門形式,造型簡樸大方。臺門內的明代所建民房占地面積約四百五十平方米,天井東西寬9、南北深6.7米,為三合院建筑。正房七間,東西廂各三間,均為二層樓房。正房的屋頂為……[詳細]
山下郎石板倉遺址
  山下郎石板倉遺址位于黃巖區江口街道山下郎村朱砂堆山下。遺址占地面積15000 平方米以上。內有 26 處被開采過的采石倉遺址及十個洞穴。長期以來得雨露浸浴,積一泓碧水,形成洞連洞、池連池的自然景觀。從遺址頂朝下看,似一口口巨井;由下往上看,近百米高的頭頂只能見一方藍天。據山下郎村長者回憶,祖輩口中流傳,該采石倉自明代開始開采石板,至今已有400 多年歷史。數百年來一直都在不間斷地開采,此地巖塊質地堅硬,所采石料作為建材用料被廣泛應用到各建筑行業。所開采的巖塊除售給臺州各縣 ( 市、區 ) 外,還遠銷至本省各地。至 1970 年,隨著建筑業建材石料需求量加大,采石倉開采達到鼎盛。20 世紀 80 年代,因現代建材(水泥)的普遍使用,加上石匠得石肺病,采石倉逐漸衰落停產。20 世紀 90 年代初……[詳細]
周至柔故居
  周至柔故居,位于臨海市東塍鎮下街村2-25號。2003年12月5日公布為“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周至柔(1896~1986),原名百福,臨海東塍人。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曾任黃埔軍校兵學教官等職。于民國22年(1933)被派往歐美等國考察航空,負責創建中國空軍。返國后出任中央航校教育長、校長和航空委員會主任。抗日戰爭時期兼任空軍前敵司令部總指揮,率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并立下了赫赫戰功。民國35年(1946),任由航空委員會改組的空軍總司令部司令。1949年去臺灣,后任臺灣“國防部”參謀總長、“臺灣省主席”,“總統府”參謀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總統府侍從室”主任等職,并獲授一級上將軍銜。周至柔故居建于民國29年(1940)……[詳細]
陳安寶烈士陵園
  陳安寶烈士陵園位于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橫街鎮鳳凰山。1995年9月,路橋區人民政府為烈士修建陵園,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為陳安寶烈士墓題寫了“抗日陣亡將士名留青史”碑文,張愛萍題額“陳安寶烈士陵園”。陵園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正面鑲嵌著巨幅將軍面像鑄鐵浮雕,面像浮雕左下是一巨型鐵拳雕塑;面像浮雕右下面是8發-,象征8年抗戰;陵園右邊是張愛萍將軍題詞碑刻:“為國捐軀,名垂青史”,左邊是鄭洞國將軍題詞碑刻:“氣壯華夏,國魂永存”,陵前另有朱德、劉少奇題詞碑刻。從陵道向上,是陳安寶墓。墓的右前方矗立著高10米的墓碑,為三棱柱式,上刻有--題額“抗日名將陳安寶之墓”。整個陵園氣勢恢弘,莊嚴肅穆。陵園右后方建有亭子,造型奇特,其下建有陳安寶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分三大部分:“取義成仁,為國捐軀”,介紹陳安……[詳細]
紅旗渡槽
  紅旗渡槽位于白鶴鎮,西起新樓村,東至溪東村,橫跨104國道、三茅溪和“上三”高速公路,處于北干渠中腰地段(29+850——30+647.5),為連接三茅溪東西兩岸灌區的紐帶工程。變截面懸鏈線漿砌石拱結構,全長797.5米,由11跨大拱和79孔小拱橋組成。設計跨度大拱每跨56.05米,計算矢高17.32米,矢跨比1∶3,最大高度28米。槽身寬5米,高3米,梯形過水斷面,可通過最大流量10.5立方米每秒,槽岸兩側各有一條與槽身同長度的1米寬人行道和欄桿。西首槽頭建有閘門房,設節制閘和退水閘各一座,以控制過槽水量和排泄上游渠水。1977年8月15日,紅旗渡槽工程指揮部成立,9月15日,渡槽工程開工。開工后至1978年11月中旬,來自12個公社198個大隊的750名民工,歷經一、二兩期工程施工和三次……[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2区 | 在线成人影片免费观看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AV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婷婷中文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