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紹興市旅游

紹興市文物古跡介紹

大通學堂
  大通學堂位于勝利西路563號,古越藏書樓西約一百多米。全稱大通師范學堂,原為貢院,清代改為豫倉,清末是著名革命團體光復會在浙江的活動大本營,活動基地。學堂原有50多間房屋,坐北朝南的平房建筑,占地3098平方米,建筑面積1754平方米。整體布局分三進,第一進為門廳,正中懸掛的“大通學堂”匾額系趙樸初先生題寫。第二進為禮堂,現為光復會史跡陳列室。第三進在1982年正式對外開放時被辟為徐社,介紹徐錫麟的生平事跡。東側第一進西首第一間,原是秋瑾工作室和被捕處。大通學堂的創辦人徐錫麟、陶成章等,以響應清政府發展教育、倡辦團練為名,積極培養和發展光復會骨干,后為組織皖浙起義,徐錫麟以所捐道臺的資格去安慶任職,打入官場。去安徽前,徐錫麟派王金發去上海,同時請秋瑾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一道組織與領導起義活動……[詳細]
五泄禪寺
  五泄禪寺位于浙江省諸暨市城關鎮西北20公里處,五泄禪寺建于唐元和三年(808年),初名為“三學禪院”,咸通六年(862年)定名為“五泄永安禪寺”。該寺法系屬曹洞宗,開山祖師為靈默大師,其弟子藏奐良價等禪師亦曾駐錫該寺承接法續,五泄禪寺歷史上較有名的方丈是茂真和尚,他與當時的大書家陳洪綬因緣極深,二人有著名的唱和詩流傳于世,在佛教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五泄禪寺現存佛教建筑有山門、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寶殿、官廳、祖師堂等,均為明朝所建,有些是1986年重修。其建筑獨具一格的特色是把當地民宅建筑風格與佛教一般建筑風格融合在一起,既表現了當地民俗民風,亦表現了佛教建筑文化,本寺最重要的文物有唐朝開山祖師靈默大師的七葉荷花舍利寶瓶,內裝靈默大師真身舍利子三粒,已被國有鑒定為一級文物,當今中國家喻戶曉、膾……[詳細]
馬鞍遺址
  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云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詳細]
尚德當鋪
  尚德當鋪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尚德當鋪建于清末,前為當鋪,后為宅院,是一處商住合一的商賈宅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列門屋、儀門、前樓、后樓,兩側連以廂樓及部分附房,總建筑面積1229平方米。門屋即為原典當之處,二層樓,五開間,通面寬11.80米,通進深7.40米,明間梁架抬梁式,七檁三柱,前檐柱與前金柱一層設船蓬軒,前檐砌厚重磚墻,中辟石庫門,硬山頂屋面,陰陽合瓦,兩側封五花山墻。過儀門,即為住宅部分,前樓、后樓均為五開間,梁架結構大致與門屋類同,前樓北次間設深約2米的地下儲藏室,建筑木雕精細,磚雕門樓精致,建筑四周封以高大的封火山墻。 尚德當鋪布局合理,規整有序,商住合一,功能分區清晰,建筑構架頗具地方傳統特色,木雕、磚雕較為精美,為清末紹興典型……[詳細]
65、得勝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得勝橋
  得勝橋位于柯橋區柯巖街道柯橋村(或位于上市頭居委會),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年重建。由主橋和引橋組成二部分,均為石梁橋,東西走向,橫跨大渡江,橋身全長56米。主橋分三跨,長24米;橋面均由四拼石梁東西向鋪設而成,其南北兩側均置欄板欄桿,望柱柱頭雕刻蹲獅;中間一跨橋面南北兩拼橋梁石外側陰刻“得勝橋”三字,楷書,橋面南側欄板外側陰刻楷書“大清咸豐年桂月吉旦重建”等字樣;橋墩和東西兩端橋堍均由條石錯縫疊砌,上端均置臺冒石,以承托橋梁石;東西橋堍上部設臺階,其中東端臺階設十級踏跺,西端設十七級垂帶踏跺,且南北兩側置石欄板。引橋分七跨,全長32米,平面呈“S形”;橋面鋪設、橋墩構造與主橋一樣,橋面兩側欄板無望柱。得勝橋造型別致,氣勢恢弘,與縣級文保單位姚長子紀念碑、萬安橋、絕倭涂等有密切關系,是一處較有歷……[詳細]
紹興禹廟
  禹廟在紹興市東南6公里、禹陵右側,中祀夏禹。史籍記載,夏啟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廟,但已難考。今廟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歷代屢建屢毀。現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筑規模和清代建筑風格。中軸線上有午門、祭廳、正殿3進,順山勢逐步升高,殿前鋪設石階。正殿5間,高24米,1953年重建,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清代木構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內有大禹立像,高2.85米,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一聯。午門前有岣嶁亭,內設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嶁碑。碑高3.9米,刻77字,內容為歌頌大禹治水之功,字體奇古,碑文傳為夏禹治水時所刻,應是謬傳。碑文下附有釋文。廟東側有石亭,中設略呈圓椎狀的石一塊。石高2米,頂端有圓孔,傳為禹下葬時所用。石上……[詳細]
祝英臺故里
  “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臺,才貌雙全……”這是我國首部彩色戲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首句唱詞,開宗明義地點明了上虞是家喻戶曉的梁祝愛情故事的源生地,明萬歷三十四年《新修上虞縣志》,清光緒十七年《上虞縣志》都記載了這段史事。祝家莊考古發現,最遲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跡證實了,祝家莊是一處風景秀麗、繁榮昌盛的民宅村莊。上虞市傾力挖掘“梁祝”富礦,在排演劇本、編撰書籍、專題研討、開設網站等基礎上,投資2.3億元的“英臺故里——祝家莊風情旅游區”建設項目于2003年10月18日正式拉開序幕,整個旅游區的面積近5000畝,將以梁祝文化為主題、以山水風光為依托,建設玉水河觀光帶、文化博覽區、休閑度假區、健康游樂區、風情游覽區、綜合服務區等六大……[詳細]
藏綠鄉土建筑
  藏綠鄉土建筑--馬鞍山古民居和周氏宗祠馬鞍山古民居位于五泄鎮南約二公里處,隸屬藏綠鄉十四都村,始建于明朝貞德十五年,由周氏太公周廷琮(清三公)獨自到此定居,開始繁育周氏子孫,距今已有500年,繁衍24代子孫。周氏祖宗有記載的可上溯到1000年前北宋時期的周敦頤(愛蓮說的作者,1017-1073年),是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所以現在的十四都村的千柱古屋前長滿了荷花,到6-7月來風景會更秀麗。青山秀水必會孕育優秀人才,周氏宗族人才輩出,歷代歷朝進士、瀚林官員,以及院士、將軍等不勝枚舉。古鎮、古村落、古宅的保護和文物、古跡的保存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維護意識的加強,已經開始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重視,藏綠周氏千柱屋的修繕和維護工作也已經開展,修舊如舊、恢復原始的原則也得以落實。藏綠千柱屋,可與諸暨有名……[詳細]
紹興蔡元培故居
  位于紹興市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是一個頗具紹興特色的明清臺門建筑;也是我國目前唯一專門介紹蔡元培一生事跡的名人紀念館。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諸暨遷至山陰。清道光間,蔡元培祖父嘉謨公在筆飛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廳三楹,后又在屋后加蓋五樓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祝元培父培寶煜居東首一樓一底加一騎樓,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誕生于此。座樓東次間為其書房兼臥室,在他28歲前及在紹興中西學堂(現紹一中)任職時和歷次返鄉時均居于此。故居主要建筑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積1004平方米,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墻,青石板地。門廳三間,坐西朝東,門楣匾額“蔡元培故居”系藝術大師劉海粟所書。廳內安放著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藹睿智,一派長者風范。大廳上方懸掛毛澤東褒譽先生“學界泰斗”匾額……[詳細]
紹興賀秘監祠
  賀秘監祠,位于紹興市區勞動路“周恩來祖居”西側,系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賀知章的行宮,現為紀念詩人的場所。始建于唐代,在宋代和明代都進行多次重建,最近一次于2001年重修。修建后的賀秘監祠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由崇賢堂、千秋樓、懷賀亭等組成,是紹興市區唯一一處仿唐建筑。第一進崇賢堂,堂中置賀知章雕像,像背后是毛澤東手書賀知章《回鄉偶書》一詩。兩側為賀知章生平史跡陳列。第二進千秋樓,是根據紹興歷史上公立祠堂的基本格局修復的,正中置線描石刻賀知章線刻像。千秋樓東側為懷賀亭,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小橋、綠柳、荷池與豐富的陳列融為一體。地址:紹興市越城區勞動路277號類型:歷史建筑祠堂游玩時間: 建議1小時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周恩來祖居18元門票內。交通 公交:乘坐公交24路、24路支線至縣前……[詳細]
紹興塔山公園
  塔山位于紹興古城南部,穿過魯迅街區古玩步行街,在解放路延安路口附近即是塔山公園。塔山又名飛來山、寶林山、怪山、龜山等。據《吳越春秋》載,范蠡所筑之城既成,“瑯琊東武海中山一夕自來,故名怪山。”因此而得名怪山和飛來山,因形狀如龜又得名龜山。南朝時,惠基法師在山上建寶林寺,故又名寶林山。山上有應天塔,因唐代將寶林寺改名為應天寺而得名。現名塔山,因有應天塔。塔山是紹興古城內三座小山之一,因有較多的古跡而頗有身價。最近,紹興市政府在保護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整修,拆除有礙觀瞻的違章建筑,恢復了東武亭,重修了清涼寺。為方便游人參觀,有關部門還在整理環境的同時,修建了樓閣與長廊,形成了瀑布飛泄,林木蒼翠,緊鄰鬧市而又不失幽靜的休閑區。應天塔可登高望遠,瞭望紹興市內主要街道,尤其是觀望城市南部及古城南郊的……[詳細]
紹興太平橋
  太平橋是一座由石拱橋和石梁橋相結合的長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清咸豐八年(1858)重建。全長40米,由一孔拱橋和八孔梁橋組成,拱橋高高隆起,凈跨8.4米,橋寬3.5米,拱券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筑,拱腳內側鋪設有石板纖道路,橋上行人,橋下行舟背纖,宛然古代立交橋。橋南、北兩面均鋪設石階,下置平臺,南端經平臺分東、西兩面下坡。拱橋的北面連接著梁橋,靠南面的三孔較高,漸次降低,每孔跨徑約4.8米。整座橋形狀高低錯落,狀若龍首朝天,翻騰水面。設計者既考慮到大船只進拱橋,又兼顧小烏篷船可進低矮的梁橋分流,是河網地區一橋多功能的特有形式。太平橋不僅造型別致,而且橋上的裝飾藝術也獨具匠心。橋頂四根望柱上各雕蹲獅一只,雄獅足踏繡球,雌獅懷撫幼仔,呈現出矯健、威武、強壯的神態。此外,橋坡兩側的望……[詳細]
73、天元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元塔
  天元塔,位于浙江省諸暨市南山鄉楊家溇村,俗稱楊家溇塔。系明里人楊肇泰任安慶知府時資建。光緒《諸暨縣志》:“天祜庵,明萬歷間里人百歲翁楊義峰建,今毀。庵后有天元塔,亦百歲翁命其孫萬歷己未進士安慶府知府肇泰建。”塔六角七層,塔身用定制青磚實砌,磚上仍可清晰看到刻有“元”字。為磚砌樓閣式磚塔,各層用菱角牙子疊澀出腰檐。塔高40米氣勢雄偉,外形美觀。每層之間原先均飾有彩繪佛像,塔角懸系銅鈴。全塔無平座、副階,不施斗拱。第一層南北辟券門,其他各層六面開窗。塔內有磚砌梯。可沿梯盤旋登臨而上,四面眺望,田野村莊,瀆溪泄水,青山綠岙,一目盡收。塔旁原有塔庵數椽,今已毀。該塔曾于一九三七年由楊家溇村村民集資,作過維修。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位于浙江省諸暨市斯宅鄉東白湖旁,占地1.3公頃。現存民居建筑多為清代所建,共有十四處之多。最具代表性有斯盛居、發祥居、華國公別墅。斯盛居約在1798年由里人斯元儒建造;“筆峰書屋”建于1822年;發祥居建于1802年前后,為斯元儒胞兄元二所建;華國公別墅是斯國華的家廟,學塾也設在其中,其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 斯氏古民居各個組群皆有高墻圍護,構成各自獨立的建筑組合空間,內部由若干合院組成,布局對稱,軸線明確。 斯氏古民居是我國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面鏡子”,是中國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術、美學和生態學的完美結合,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倫理宗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75、玉成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成橋
  玉成橋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谷來砩頭村,與迎仙橋同為準懸鏈線石拱橋。建成于道光丙申年(1836)。坑舉馬正炫所建。馬氏家譜中載有建橋的記錄。該橋建成后當地村民認為橋拱這么平坦,可能要塌,拒付工錢。馬正炫為了表達為民造橋的善意,竟然未收工錢,玉成其事,取橋名為玉成橋。橋建成后至今已160多年,完好無損,此祖業被馬氏后人傳為美談,寫入馬氏家譜。該橋為新發現的又一座古代優秀橋型,已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詳細]
徐錫麟故居
  徐錫麟故居位于東浦鎮孫家婁,晚清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進,占地1133平方米,徐錫麟青少年時代在這里生活、讀書。位于紹興市東浦鎮孫家溇,清代建筑。由徐錫麟祖父桐軒公從一姓朱人家購置,后改造擴建而成,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575平方米,總體布局三開間三進,由門屋、大廳、座樓和藏書樓、桐映書屋等組成,磚木結構,粉墻黛瓦,外觀封閉,是一處十分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1873年12月,徐錫麟出生于此,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以后又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徐錫麟故居坐北朝南。共三進,占地1133平方米,徐錫麟青少年時代在這里生活、讀書。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用材粗大,四周除門戶之外均是三拼石墻打底,十分堅固。總體布局三開間三進,前、后門呈一軸線,依次由……[詳細]
邊村祠堂
  邊村祠堂位于浙江諸暨市同山鎮邊村。據《重建大宗祠碑記》銘文記載,該祠始建于清丙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成。它是由門廳、戲臺、看樓、正廳,后廳構成的一座完整的建筑群,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祠堂雕梁畫棟,制作講究。祠內所有牛腿,都用透雕,浮雕相間工藝,雕刻著各種不同的人物、山水、花鳥圖案。瓜柱上精雕花籃,花籃里盛插木雕花枝,色彩和諧。戲臺與后廳觀劇廳上各置半球形藻井。雕刻精細,富麗華美。戲臺單檐歇山式,龍吻脊,飛檐,四周立八角形石柱,牛腿和梁枋透雕或浮雕戲曲人物,為紹興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祠堂戲臺。今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邊村祠堂不但雕刻精美,且建筑風格有明顯的時代特點,為研究浙江一帶晚清建筑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詳細]
俞秀松故居
  俞秀松故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近代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俞秀松(1899-1939),原名壽松,化名王壽成。浙江諸暨人。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并參與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任書記。1922年從蘇聯學習回國,先后在浙江、福建從事建黨建團活動。1925年在上海參與領導“五卅”運動。1933年被派到蘇聯遠東伯力工作,任中文版《工人之路》副總編。1935年6月,被調任新疆反帝總會秘書長、新疆學院院長等職。1937年因被王明、康生等人誣陷入獄。1939年在蘇聯被害。1962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故居坐北朝南,屬晚清四合院式樓房建筑,占地面積458平方米。東側廂房樓上為俞秀松的出生地,對研究俞秀松的成長有重要意義。……[詳細]
華堂王氏宗祠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該祠由大宗祠和新祠堂兩座祠堂組成。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是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孫王瓊夫婦而筑。建筑面南向,面積約1800平方米。華堂村是王氏聚居地,華堂王氏宗祠對研究王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紹興華堂王氏宗祠建筑一進為王氏三卜六世祖與其配偶石氏的靈位,一進與二進之間有二層廂房,二進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靈位。紹興華堂王氏宗祠神堂建于明末清初,南面有一古戲臺,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平面呈正方形,邊長4.5米,通高6米,臺板高1.7米,四角柱頂架設橫桁,桁下柱間穿插雕花月梁,臺內頂設天花板,上繪人物、花草、竹石圖案,正中置網形藻井。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80、琉璃塔
琉璃塔
  琉璃塔位于何家婁村(原港口),原建筑蕩然無存,現在的琉璃閣是港口村為了恢復古跡,于2002年重修的。該塔的屋頂用黃色琉璃鋪就,呈0形,八角玲瓏,建筑面積15平方米。塔分上下兩層,下層高3米,四面墻壁;上層高2米,四面玻璃;頂部是“雞籠頂”式樣,中間懸掛一白熾燈泡。塔的正門朝南,門上的橫梁為一長條型石塊,上刻“重華離照”四字;門的左右兩邊石柱上勒刻著一副對聯,為“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琉璃塔在歷史上起著燈塔的作用,原來以前長塘水路十分發達。夜航船到了港口村寬闊的下大江云龍橋,河道變得狹窄,轉彎幅度很大,為了給來往的航船照亮行程,熱心人便斥資建造了這座琉璃塔。以前點的是油燈,用的是香油,由旁邊的關帝廟住持負責點燈、上香油,用滑輪的原理吊下燈盞添加香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四区 | 午夜在线观看的那种网站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 色五月五月丁香综合久久 | 日韩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