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嘉興市旅游

嘉興市文物古跡介紹

王國維故居
  王國維故居坐落在海寧市鹽官觀潮景區西門內周家兜,是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少年時代的生活之處。原住宅前后圍墻、石庫門、臺門等早廢,其主要建筑于1985年6月-1986年7月按原貌修復。現庭院坐北朝南,建筑為木結構。前廳正中置放王國維半身銅像,陳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王國維故鄉、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紹王國維的主要學術成就,陳列王氏各種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王國維的論著。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研究哲學、文學,1907年至北京任學部圖書館,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后東渡日本,專習經學、小學、金石、甲骨。1924年北京清華研究院聘為導師,主要著作有《宋元戲曲史》、《觀堂古金文考釋五種》、《古禮器略說》等。地址:嘉興市海寧市建安路4號類型……[詳細]
82、秀城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城橋
  秀城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解放街道秀城橋社區蘆席匯南,據《竹林人圩志》載,橋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以依城郭、橫跨秀水而得名。橋南北走向,系單孔有欄石拱橋,全長36.5米,面寬3.71米,拱跨約11.36米,矢高約5.5米,南、北兩側橋坡分別有臺階27級和35級。拱圈由條石縱聯分節并砌而成,金剛墻錯縫平砌。橋欄存望柱7個,其中橋頂方形望柱3個,素面無紋飾,橋南北落坡旁圓形望柱4個,呈蓮花頭狀。東西橋額刻“重建秀城橋”,橋頂欄板刻花草紋,橋身西側楹聯刻“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口鞏固,樂民以便成梁。”東側上聯已風化無法辨識,下聯刻“憑眺一濠,是號秀城之勝概。” 秀城橋是嘉興市區僅存的少量石拱橋之一,歷史悠久,造型美觀,所處位置是嘉興最早的商業中心,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1年公布為……[詳細]
嘉興大曹王寺
  嘉興大曹王寺 嘉興大曹王寺坐落在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古跡眾多的江南水鄉,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蔣薰詩曰:“望得江南十里春,曹王寺外踏青頻”。相傳大將軍曹彬在平定浙江時,為了保全浙江百姓生命而無法完成使命,最后毅然以自刎作為復旨,江南老百姓為了紀念他而建此寺,因稱為大曹王寺。寺院規模宏大,占地四十余畝,早在宋、元時期即已是嘉興著名的旅游圣地。在明代有清明“游曹王”之說,香客不遠數百里而來,趕廟會三天。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每歲三月,鄉人市女燒香者萬計。”每年的清明節和八月初二廟會仍是人山人海、接踵而至,不僅四周鄉鄰的善男信女集于此,還有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常熟的香客和護法信眾也紛紛踏至而來,商賈環寺成市,到清代更是成為集鎮。如今是南湖區主要旅……[詳細]
輔成小學校舍樓
  輔成小學校舍樓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瓶山社區少年北路輔成小學內,建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總占地面積2236平方米,包含教學樓和行政樓。教學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通面闊47米,通進深43米,系二層四開間樓房。樓北延伸出一個大禮堂和2個教室,平面呈“山”字型,屋頂鋪設洋瓦,墻體用青磚砌筑,門窗為拱形,屬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風格。此樓原被嘉興高專、一中用作宿舍樓,后被實驗小學、輔成小學用作教室;行政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通面闊29.48米,通進深7.3米,系二層二開間樓房,屋頂鋪設洋瓦,墻體用青磚砌筑。此樓原為宿舍樓,后被實驗小學、輔成小學用作行政辦公樓。輔成小學在嘉興教育界有較大影響,建筑具有明顯的西式風格,對于研究嘉興近代教育史和建筑史,均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0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詳細]
嘉興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城東社區環城東路469號,東臨環城東路,南靠大年堂街,西為干河灘街,北是大年堂后街,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清乾隆年間曾兩次大修和擴建。系伊斯蘭教做禮拜的場所,又稱禮拜堂。清真寺坐西朝東,全寺建筑由門樓、大殿、講堂、水房、清泉亭、古碑和清真女寺等組成。其建筑布局勻稱,結構嚴謹,頗有明代江南庭院建筑風格。禮拜大殿與講堂相連,殿內有4根楠木大柱,故又稱“楠木大殿”。講堂和男禮拜堂均為抬梁和穿枋式磚木結構建筑,朝東有軒廊。男禮拜堂東側亭子內置有石碑一塊,正反兩面分別刻有《嘉興府建真教寺碑記》和《重修嘉興府禮拜寺碑記》。清真寺歷史悠久,是中外多元文化交流的實證,對于研究中外交流史、宗教史有很高歷史價值。1981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86、明倫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倫堂
  明倫堂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瓶山社區少年路72號,為舊時孔廟大殿,始建于元代,后歷經重修,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三年(1864)嘉興知府許瑤光重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嘉興地方名流陶葆廉、金蓉鏡等發起在鴛湖書院、嘉興勸學所附設圖書館,供公共閱覽。兩年后,正式成立嘉郡圖書館,館址定于此,今為嘉興圖書館報刊閱覽室。明倫堂坐北朝南,五開間,面積340余平方米,面闊24.4米,進深14米。硬山頂,前三步后四步,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瓜柱上用十字斗拱,除屋架仍為原構件外,屋面、門窗、地面等都經重修。堂內尚存石碑一塊,碑高1.37米,寬0.73米。明倫堂是嘉興孔廟的重要遺跡,是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的實證,目前用途雖已改變,但仍發揮文化教育功能,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0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雀幕橋遺址
  雀幕橋遺址位于嘉興市南湖區東柵街道雀墓橋村趙浜自然村,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南北300米,東西150米。該遺址在1972年造橋時曾發現過一組良渚文化陶器,1982年二普時地區文物普查隊發現塌方,經省文物局批準,1983年初挖探溝二條,試挖掘面積26.2平方米,兩溝均位于公路以南7米左右的高地北側,發現墓葬二座,文化層為三層。出土的陶片體積較大、陶質疏松,器形有:鼎、深腹缽、罐形器、盛濾器等,為崧澤文化器物。1983年經兩次搶救性發掘,發現文化層相當于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古吳越文化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有古井14眼,新石器時代墓葬8座,灰坑2個,灰溝1條,編號小件400多件。該遺址出土器物數量較多,類型豐富,時間跨度大,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17年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沈曾植墓
  沈曾植墓位于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太平橋村9組沈宦墓地,共有四座,墓丘呈圓形,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自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沈曾植、沈曾植祖父沈維鐈,沈曾植父沈宗涵和沈宗涵女兒的墳塋。沈曾植墓高2.7米,直徑4米,沈維鐈墓高2.7米,直徑4米,沈宗涵墓高2.3米,直徑3.15米,沈宗涵女兒墓高1.8米,直徑3米。墓地四角原立有界樁,現僅存一塊,上刻正楷“沈宦墳界”,石樁高1.65米,寬0.325米。2009年,沈曾植墓經過修葺,面貌煥然一新,神道直通墓地,四周松柏挺立,墓丘圓整劃一。沈曾植為清末大儒,在儒學、法學、史學、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在國內國際具有廣泛影響,其墓作為研究其生平的實物見證,對于紀念沈曾植有重要意義,有很高的歷史價值。1981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家祠堂
  高家祠堂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南湖街道煙雨社區南湖國際俱樂部內,系創辦高公興醬園的高氏家族清代所建的祠堂。祠堂面積1384平方米,通面闊19米,通進深72.85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有三進廳堂,另有回廊。第一進為五開間平房,穿斗式五架梁,朝南梁枋上雕有人物和花草紋,原應為轎廳。第二進為五開間平房,抬梁和穿枋式并用,五檁,前后各雙步,梁枋上雕有紋飾,地面鋪設方磚。原為前廳,現放有健身器材。第三進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房屋為五開間平房,抬梁和穿枋式并用,五檁,前后各單步,用四步,現為南湖國際俱樂部員工食堂。西側房屋為三開間平房,抬梁和穿枋式并用,五檁,前后各雙步。高家祠堂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嘉興市區現存此類建筑已極少見,對研究當地的祭祖習俗有一定的意義。2010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章氏茶園遺址
  章氏茶園位于嘉興市秀洲區塘匯街道茶香坊社區(原茶園村),西南兩側臨河,面積呈長方形,占地約1300平方米,茶地高出地面約1.3米。據章氏后人講述,該茶園距今已有303年,清初期就有,其父親章氏曾是教書先生,從浙江上八府某地運山地茶樹在顏馬浜以西一塊高地上培育兩年,移栽成功。后每年一直采制出售,以“家園茗茶”為牌記,成為嘉興一項特產。清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舉行南洋勸業會,章園茶葉送展,獲金牌獎。解放前后產量增至百斤左右,1963年由章家轉為集體所有管理,仍以“章園茗茶”著稱。2008年,以28萬元價格賣給塘匯街道。嘉興屬平原地區,種植茶樹極為少見,章氏茶園保存時間較長,所產茶葉在江、浙、滬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09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往遺址
  大往遺址位于姚莊鎮展幸村東北的大往圩。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至商周馬橋文化時期遺址。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為約3萬平方米。1985年、1991年曾進行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堆積時間跨度較長,文化層厚度在1米以上,屬馬家浜文化的器物有腰沿釜、牛鼻式器耳,石斧等;屬崧澤文化的器物有弦紋陶甕、豆盤、瓦形鼎足等;屬良渚文化的器物有雙鼻壺,T字形、魚鰭形鼎足,有段石錛、石鑿、柳葉型石鏃等;屬馬橋文化的器物有凹底罐、鴨形尊,還有繩紋、條紋、云雷紋、大方格紋陶片,石刀,銅鏃等。大往遺址是浙江省確證有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完整史前文化序列的遺址之一,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為研究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資料。1989年12月,公布為第三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家洋房
  高家洋房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紫陽社區紫陽街191號,建于民國時期,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庭院面積660平方米。洋房坐南朝北,磚木結構,二層樓房,通面闊30米,通進深40.48米,平面布局呈“回”字型,每層南、北各有六室,東、西各有五室,檐高8.65米,屋頂鋪設洋瓦,墻面粉刷水泥,廊道由5個拱門相連而成。房屋中央圍成天井。高家洋房原主人高如澧以田產起家,后創辦嘉禾布廠,曾為嘉興縣商會會長。當年這幢樓名聞嘉興,是解放前最宏麗的住宅。建國后曾做嘉興新老兵中轉站、嘉興報社等。洋房總體上融合了中西方兩種建筑思想,體現出中西合璧獨特的建筑藝術價值,曾是解放前最宏麗的住宅,對研究嘉興本地區的近現代歷史和建筑特色提供了實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2017年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魚池匯橋
  魚池匯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古竇涇村曹家兜,又名廣福橋。建于民國十年(1921)。系七孔有欄石板橋,東西橫跨魚池匯港。全長39.4米,橋面寬2.2米,底寬2.6米,矢高3.2米。中間橋柱為墩式,其余橋柱為條石豎置式。橋面由4塊條石平鋪而成,東西各有8級臺階。橋側共有16個天磐石,并刻有花紋。橋欄中間各有4只獅子望柱。北側橋額刻“重建廣福橋”,南側橋額刻“魚池匯廣福橋”。南北橋聯分別為:“兩岸漁邨蟹捨水接鴛湖,萬家繡壤云塍波平麟渚”和“舟來塘北春桑帆影參差,西連池西古寺鐘聲隱約”。原橋東堍有一個石碑,上刻捐資建橋人的名字和金額,毀于文革時期。魚池匯橋保存完好,墩、柱并用式結構獨特,形制宏偉美觀,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17年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閣老宅
  陳閣老宅座落于鹽官鎮宰相府第風情街邑廟街東端堰瓦壩。是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的宮式府第。主人陳元龍位高權重,為雍正朝文淵閣大學士,世稱相國(宰相)。因明、清兩代相國(宰相)又稱閣老,故其故宅民間俗呼“陳閣老宅”。海寧陳家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稱,世代簪纓,家學淵源,書家輩出。陳閣老宅歷近400年,建筑端肅,布局雅致。現尚存正路轎廳、東偏房祠堂、寢樓、雙清草堂和筠香館。雙清草堂西側的古羅漢松,樹齡高達600多年,至今蒼翠挺拔,為難得的名木。宅內另有“陳家三寶”,即享譽書法界的明代陳氏法帖碑刻、雍正帝御賜的“躬勞著訓”九龍原匾、青春依舊的古羅漢松,讓人留連忘返。更有乾隆六下江南四駐海寧的史實和與乾隆身世之謎的民間傳說。地址:嘉興市海寧市鹽官鎮宣德路(宰相府第風情街上)類型:……[詳細]
盛家埭遺址
  盛家埭遺址位于海寧鹽官鎮安星村盛家埭自然村。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類型,距今約4500年。于1978年3月發現,同年4月進行試掘,清理土坑墓1座,墓內出土隨葬品9件,器物有鼎、簋、雙鼻壺、圈足盆等。1989年中日聯合考古隊進行考古調查,采集標本有夾砂紅陶“T”字形鼎足,泥質灰陶簋、單把壺、圈足盆、雙鼻壺及玉墜、玉珠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鉆探表明,遺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110米,面積約14000平方米,表土層厚約1.2米,文化層厚約1.2米,文化層內涵豐富,紅燒土顆粒較多,另有草木灰土層較厚。遺址整體保存較好,地理位置特別,遺址南2公里為錢塘江,在地理環境考古學的研究中是不可多的重要資料。2005年3月,公布為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皇墳山墓葬群
  皇墳山墓群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新城街道九里村,西距里仁橋500米,南臨新塍塘,北靠木橋港村2組農田,東距秀洲大道100米。從出土文物情況分析,系東漢土墩墓葬群,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土墩,南北長80米,東西長60米,面積約4800平方米,像座小土山,當地俗稱“王文山”(當時的調查人員誤聽作皇墳山,后公布文保單位亦沿用),土墩中曾出土大量的漢磚,多素面,無紋飾。一九七五年九月掘地時在50公分深處發現東漢晚期玉壺一只,在出土的地點做搶救性清理,于深1米處發現殘墓一座,出土有鐘一只,陶灶一付,陶罐九只,五銖錢九斤。該墓群為研究東漢晚期嘉興地方葬俗和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2011年1月,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7、塔塘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塘橋
  塔塘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余新社區余新鑄造廠西側,西距乍嘉蘇高速1000米。據《嘉興府志》可知,建于清同治年間。系單孔石拱橋,東西跨海鹽塘。全長45.93米,橋面寬3.45米,橋底距水面8米,拱跨14米。橋落坡呈喇叭狀,東落坡喇叭口寬4.38米,西落坡喇叭口寬4.76米。橋身東面兩側各有3個天盤石,西面兩側各有4個天盤石,橋面四端各有一個獅子石雕望柱,西堍有1個方型望柱。橋東側41級石階,西側有42級石階,頂盤石中央有水渦紋、蟠螭紋。橋額為“重建塔塘橋”。橋面兩側修有可供行人座的石欄,橋墩嵌有橋聯。橋墩東南嵌有石碑,碑上文字模糊,石碑上端有石碑檐。該橋規模宏大,造型美觀,是海鹽塘上僅存的古橋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17年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家角遺址
  羅家角遺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羅家角村,是浙江省迄今發現的最大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O0年左右。遺址文化內涵為馬家洪文化遺存。考古發掘發現灰坑53個,還發現帶榫卯的建筑木構件、大量的動物遺骸及稻谷等自然遺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遺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亞于商代的白陶。還發現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寬沿盆和多角沿盤,喇叭形圈足豆、小網墜等,其文化面貌明顯有別于錢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在第三、四層0土的156粒稻谷,經科學鑒定是距今7040年的人工栽培秈稻和粳稻,從而使嘉興市境成為是迄今所知中國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太湖流域新石器時-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西塘余慶堂(明清木雕館)
  西塘余慶堂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北街56號,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明清木雕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等,雕刻技巧豐富多彩,剔地、地刻、漏雕、透雕等各展奇工,圖案典雅、工整、精致美觀,集中展現了江南民居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絢麗的格調。2010年6月7日,西塘余慶堂被公布為嘉善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0、北溪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溪橋
  北溪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范灘村7組,坐落在天花蕩南至穆溪的入口處。清咸豐、同治年間《新塍瑣志》卷三《津梁》有“北溪橋”的記載。民國十二年(1923)《新塍鎮志》卷六《津梁》亦有“北溪橋”重修的記載。2004年,橋中孔坍毀,王江涇鎮人民政府重修為水泥梁,并在橋面加了護欄。原為五孔梁式石板橋,東西向。現橋全長35.1米,坡長6.1米,寬3米,橋底距水面高3.5米,橋面由4塊條石平鋪而成,橋柱由3塊條石豎置構成,橋身刻有花紋。東西落坡各設石階11級和8級,上架水泥板。東端延伸出數十米長堤。無橋額、橋聯。北溪橋雖破壞嚴重,但在歷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留存橋部件對研究古橋梁的建筑工藝有很大幫助,仍具有較高歷史和科學價值。1992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视频精品人 | 亚洲最新AV在线 | 婷婷的五月天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尤物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国产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