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嘉興市旅游

嘉興市文物古跡介紹

61、倉圣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圣祠
  倉圣祠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南湖街道南湖社區南湖小瀛洲島,俗稱小煙雨樓。原由嘉興地區民間組織“惜字會”為紀念傳統的文字創始人倉頡,于清光緒年間建,民國十三年(1924)由嘉興名流金蓉鏡倡募重修,解放后又按原貌重修。該祠具有江南傳統特色,系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余平方米。面闊三開間,進深二開間,通面闊12.90米,通進深8.70米。梁架為抬梁式結構,內四界帶前后單步,梁用瓜柱,不施斗拱,柱礎形似覆盆,刻有纏枝花紋。重檐歇山頂,屋面甏瓦,屋脊為魚帶式,光明照飛檐發戧,發呈龍頭狀。整個祠裝飾華麗、宏偉而又古樸,曾得蘇州園林行家稱譽好評。四周有回廊、臺階,前臨放生池,四面環水,南眺南湖煙雨樓,垂柳環繞,花石林立,北以假山作屏障,回迂曲折,由圓洞廳,九曲橋溝通湖濱,祠在草木花石湖水懷抱之中,更顯得……[詳細]
62、雙魁巷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魁巷
  雙魁巷位于秀城區東北部,緊靠古運河,全長54米,寬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筑形制。雙魁巷建于1917年,當時紹興宋傳箕在“洋關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此建有嘉興海關故稱“洋關”)購置一畝土地建造此巷,隱喻“鴛鴦”和“一花雙魁”。據說宋原計劃開設青樓,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過街樓,下有磚砌券門,巷內共有樓房26間,分列兩側,門戶相對,格局一致,均系磚木結構,門楣上還有浮雕圖案等,門面為二門二吊窗,窗欞為花格裝飾,東側房屋之門梁為方木,西側房屋之門梁為圓木,陰陽、凹凸之別,以便于識別。雙魁巷建筑藝術粗獷中帶有精細,緊湊中保持整潔,具有明清江南水鄉的“一街一河”、“人家盡枕河”、“曲水深巷”的風情特色,是城區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舊式民用建筑。1981年雙魁巷被列為……[詳細]
63、潮音閣
潮音閣
  潮音閣聳立在武原鎮東首海濱,北靠繁華市區,面對濤濤杭州灣。是近年新建樓閣,為海鹽市民與外地游客提供了一處游覽休閑地。于1989年8月開工,1992年春節落成。樓閣為仿古三層建筑,造型古樸,金黃屋面,四角玲瓏。總占地172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703平方米,高三層,地下一層,通高19米,面闊和進深各12米。每層四面欄桿。登臨其上,翹首遠眺,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東望大海,點點遠帆,山巒起伏,海鳥飛翔,洶涌澎湃的潮音,盡在耳邊,南望我國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西眺市區,夜晚很清晰地看到閃閃的萬家燈火。北望乍浦港,晴朗天氣,歷歷在目。潮音閣上聽潮音:海鹽縣的潮水,由于地理關系,不及海寧的一線潮,但因在漲潮時,波浪起伏,緩緩推進,其悅耳的潮音,令人難以形容,好像戰國時的敲打音樂編鐘,又好似古琴在奏……[詳細]
沈鈞儒家族墓
  沈鈞儒家族墓位于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長秦村8組,東臨陸涇港,南200米處為滬杭高鐵,坐西朝東,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是沈鈞儒夫婦、沈鈞儒父沈澡卿和其他家族人員的墳塋。沈鈞儒墓碑上刻有“張夢嬋夫人沈衡山先生之墓”、“民國丙子年二月立”。現墓碑由當地政府仿原物制作,原碑于1998年6月移置于沈鈞儒紀念館內。1963年沈鈞儒逝世后,其骨灰埋葬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內,此墓僅葬有其妻張夢嬋。沈鈞儒夫婦墓北面為其父親沈澡卿之墓,墓碑上刻有“清故朝議大夫秀水沈澡卿公之墓”。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原籍嘉興,清光緒時進士,中國法學家,政治活動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沈鈞儒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在中……[詳細]
錢塘江海塘海鹽敕海廟段和海寧段
  錢塘江海塘海鹽敕海廟段又稱“魚鱗塘”,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武原街道東部沿杭州灣一帶。此段海塘南至南臺頭閘北側,北至城北路口,長約2300米,是錢塘江海塘的重要構成部分。魚鱗塘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創筑,用以抵御海水入侵。黃光升修筑的魚鱗塘采用五縱五橫的條石疊筑方法,底部開槽打樁,一二層五縱五橫作“丁”字形排列,三四層五縱四橫遞減,跨縫相疊至十八層。南接海寧,北連平湖。歷代增筑,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對海塘進行維修。現海塘為重力式魚鱗石塘,大部分為雙蓋魚鱗石塘,塘底有木樁,塘外向海中有護坡、“丁”字挑水壩,塘上有防浪墻。魚鱗塘是研究海鹽縣歷史、文化、經濟、軍事、水利設施的實物見證,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現保存較好,仍在使用,2017年被評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66、覺海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覺海寺
  覺海寺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斜西街435號,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舊稱報忠觀,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觀為寺,至正末年因戰爭遭毀,明永樂十五年(1417)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奉敕改名為“覺海寺”,雍正十二年(1734)授御書“覺海寺”匾額,清代名僧玉琳琳國師任主持,屬佛家“禪宗”的“臨濟派”。寺院中軸對稱,面積6132平方米,中軸由南向北依次為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寶殿、后殿三圣殿;中軸西由南向北依次為鐘樓、二層樓廂房、地藏殿;中軸東由南向北依次為庫房、齋堂、廚房、廂房。另外,南大門西側設有法物流通處。寺內僅三圣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皆為建國后重建。三圣殿屋架由楠木修成,寺內供奉朱天君像(祭明末代皇帝崇禎,為原物),反映了當時復明的民族思想。覺海寺歷史悠久,在全國佛教……[詳細]
67、國界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界橋
  國界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洪合鎮洪合村7組,建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系三孔無欄石板橋,南北橫跨九里港。全長18.6米,橋面寬1.59米,由3塊石板并列組成,單塊石板最大跨度5.68米。東西有橋額“國界橋”,下橋柱上刻有橋聯:西為“披萊遠溯夫余澤,端委常存泰伯風”,東為“星映斗牛臨鵲賀,地連吳越判鴻溝”。額旁及橋身刻有卷蓮等紋飾,橋柱內則分別雕刻二尊石像,北為吳王,南為越王,雕像線條簡潔古樸。據歷代嘉興地方志記載,國界橋是古代吳越古戰場地。據《史記》、《左傳》記載,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戰于檇李,吳王闔閭死于此戰。檇李是嘉興春秋時的地名,國界橋所在地古代有南北草蕩之稱,即古檇李之地。1959年在國界橋附近發現大量馬骨、箭頭和古代兵器,分布廣泛。國界橋的存在不僅便捷了當地的交通,更為研究古吳……[詳細]
徐志摩舊居
  徐志摩舊居位于海寧硤石街道干河街38號,名“安雅堂”。據載房建于1926年8月,是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為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而建造的。舊居為二進加廂房中西合壁式磚木結構二層樓房,通面闊13米。前廳及廂房底層有中式廊檐,抱頭梁、羅鍋椽,雕梁畫棟,雅致玲瓏。廳內地面鋪彩色水泥地磚,是當時從德國進口的洋貨,頗為美觀。門為落地隔搧。木結構樓梯。考究的多重陰角線天頂裝修。廳堂與天井間,也是落地隔搧出入,天井上用中式梁架結頂,細部施蝙蝠香草如意浮雕,周為玻璃窗,清新明亮。第二進有露臺。維修后,舊居內部布置徐志摩生平及文學歷程陳列,并據其表妹回憶,復原他與陸小曼的婚房、書房“眉軒”及張幼儀房間等,于1999年10月對外開放。2006年對舊居周邊環境整治,拆除臨干河街的后期建造房屋,新建舊居入口。 2011年1月……[詳細]
海鹽海塘(敕海廟段)
  海鹽海塘(敕海廟段)位于海鹽縣,年代為明、清。錢塘江海塘海鹽敕海廟段又稱“魚鱗塘”,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武原街道東部沿杭州灣一帶。此段海塘南至南臺頭閘北側,北至城北路口,長約2300米,是錢塘江海塘的重要構成部分。魚鱗塘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創筑,用以抵御海水入侵。黃光升修筑的魚鱗塘采用五縱五橫的條石疊筑方法,底部開槽打樁,一二層五縱五橫作“丁”字形排列,三四層五縱四橫遞減,跨縫相疊至十八層。南接海寧,北連平湖。歷代增筑,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對海塘進行維修。現海塘為重力式魚鱗石塘,大部分為雙蓋魚鱗石塘,塘底有木樁,塘外向海中有護坡、“丁”字挑水壩,塘上有防浪墻。魚鱗塘是研究海鹽縣歷史、文化、經濟、軍事、水利設施的實物見證,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現保存較好,仍在……[詳細]
唐蘭故居
  唐蘭故居位于嘉興市新嘉街道秀水兜社區106號。唐蘭(1900—1979),嘉興人,我國現代著名學者、古文字學家、青銅器學家、先秦史學家、詩人,曾任清華、北大教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職。一生著述很多,著有《古文字導論》、《殷墟文字記》、《天儀閣甲骨文考釋》、《中國文字學》等,對中國古代史有獨創見解,對青銅器銘文的考證和斷代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還精通書法篆刻藝術和詩文,逝世后被追認為中共黨員。此屋為其少年時代讀書時的舊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坐北朝南,原由天井、二層樓房、廂房、小平房及院子所組成,占地面積約180余平方米。樓房東間和廂房現由唐蘭的弟媳及侄子居住,三間小平屋內仍保存著唐蘭先生生前用過的木櫥、書桌、椅子、茶幾等物。故居作為唐蘭先生童年居所,見證了先生的成長歷程,對于紀念其光輝的一……[詳細]
秀洲里仁橋
  里仁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嘉北街道九里行政村九里匯自然村,南與新城街道殷秀村交界。據清光緒《嘉興府志》卷五《橋梁》載:“里仁橋在(秀水)縣北九里,名九里匯。道光八年(1828),里人錢茂華、仲井田摹資重建(于志)。”民國十二年(1923)《新塍鎮志》亦持此說,未提及重修、重建事。系單孔石拱橋,南北橫跨新塍塘,全長25米,寬2.62米,拱跨12米,拱矢高5.65米,拱圈用條石縱聯并列分節砌成。另有長條石構成橋欄,方形望柱,橋南側欄板已無存,北側傾圮不全殘存方形望柱5根。南北兩側各鋪設臺階29級。橋頂西側尚存欄板,橋額陽刻楷書 “里仁橋”。頂盤石中央有水渦圖案。橋東、西兩側各有陽刻楷書楹聯,東為:當年肇造嘉名里仁為□,其余模糊不可辨。里仁橋歷史悠久,規模較大,造型美觀,做工考究,是當地重要的歷史建筑……[詳細]
施家墩遺址
  施家墩遺址位于海寧長安鎮興福村。屬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于1973年省文管會調查時發現,并對土墩進行局部清理,出土了原始青瓷豆、罐、簠等30余件遺物。歷年來采集的標本有印紋陶片和夾砂紅陶的雞冠耳、牛鼻耳等。2009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施家墩遺址進行了專項調查。調查后獲知,遺址中心墩大部分為封土,從東側斷崖來看,厚度超過4.6米,近底部的夯土層內含有零星的戰國硬陶片,結合1973年的考古收獲,推測中心墩可能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型土墩墓。遺址中心墩周圍為良渚文化墓地和生活區,表土層厚約0.5—1.0米,文化層厚約0.6—1.2米。施家墩遺址的發現和調查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會結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埋墓制度和結構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2011年1月,……[詳細]
73、占鰲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占鰲塔
  位于觀潮勝地公園內的占鰲塔,又名鎮海塔,是一座為潮神而建造的樓閣式佛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至今已有380多年歷史。它是典型的中國式寶塔,也是中國浙江沿海的古塔中是最為精致的。占鰲塔高40米,周圍25米,平面呈六邊形,外觀七層,內為八層,磚身木樓,造型極為壯麗。登臨占鰲塔觀一線潮,是海寧潮觀賞的最大特色,登塔俯視,鹽官古城風貌盡收眼底,杭州之玉皇、硤石之東山也隱隱可見。相關傳說: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鰲”是一條巨大的魚,它有人類般的感情,但它的喜怒會引發海嘯一類的災難。而“塔”則是佛教神圣之物,傳說可以降妖伏魔,于是人們建造了“占鰲塔”,祈求能夠鎮壓住鰲魚,使它不能再興風作浪,危害人類。鰲魚不動了,大海就安寧了,所以“占鰲塔”也稱為“鎮海塔”。它和海塘上的另一景觀——鎮海鐵牛一樣,是中國……[詳細]
洪合項氏墓
  洪合項氏墓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洪合鎮良三村6組,是明代著名鑒藏家項元汴的家族墓地,墓呈矩形,南北長約60米,東西長約40米,面積3064平方米,墓高出地面約2米。項元汴(1524~1590),字子京,號墨林,浙江嘉興人。明國子生,精鑒賞,家資富饒,廣收法書名畫,儲藏之豐,甲于江南,“極一時之盛”。據清光緒《嘉興府志》記載,“項元汴之墓,在陡門橋南寒字圩”。1975年,嘉興博物館對此墓進行過搶救性發掘,從出土器物判定此處為明朝項元汴家族的墓地。項氏家族是嘉興的名門望族,項元汴更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和收藏家,其收藏品今雖已散失,但許多歷代佳品,經其鑒藏方存留至今。項氏墓曾出土大量精美文物,作為項元汴家族的墓地,不僅為研究當時當地的葬俗提供了實物資料,也對紀念和研究項元汴有重要意義,因而有較高的歷史、科……[詳細]
馬家浜遺址
  馬家浜遺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代表遺址,距今約6000年。遺址分上下兩個文化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并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鎊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筑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錐、骨針以及石斧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陶豆、罐、盆、玉珠等。從出土器物分析,當時馬家浜居民的生活以狩獵為主,采集和捕撈為輔。馬家浜遺址以其鮮明典型的文化特征,受到考古學界重視,并命名為馬家浜文化,確定了它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馬家浜文化的確立揭示了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提……[詳細]
王墳遺址
  王墳遺址位于海鹽縣西塘橋街道西塘社區,由高墩及四周農田組成,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94年8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海鹽縣博物館聯合對王墳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證明高墩為崧澤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墩頂有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和祭祀坑,隨葬品有石器、玉器、陶器等,陶器組合以鼎、豆、罐為主。墩底部有崧澤文化晚期的堆積,包含大量的陶片、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陶系有夾砂紅陶、夾砂黃褐陶、泥質紅陶、灰陶、黑衣陶等,陶器紋式豐富。另外還發現該時期的水井,井內出土了一批崧澤文化風格中為主要特點的陶器,有鼎、罐、壺、杯、紡輪等,其中漆繪泥質黑陶杯和涂朱灰陶罐是少見的陶中精品。王墳遺址內涵豐富,對研究崧澤文化的社會性質和文化內涵,與良渚文化的關系及與寧紹地區古文化的交流等具有較大的價值。1997年8月……[詳細]
77、冷仙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冷仙亭
  冷仙亭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丁家橋社區秀州路偏北原地名項家漾,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冷謙,字啟敬,武陵人,明洪武元年(1368)為協律郎,后僑居嘉興,隨知識淵博的海云沙陀求學,以博學多才聞名,并精通醫藥秘方,名望甚大,得嘉興民間愛戴,其居地稱為冷仙亭,后改為冷協律祠,專門祭奠冷謙。冷仙亭建筑原有仙家殿、玉皇殿、斗母殿、冷仙亭及清泉一劍池古井。仙家殿、亭等現已無存,僅存斗母殿,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約600平方米,三開間,五進深,為抬梁式,金瓜柱,不施斗拱。小方格落地門窗,墁地鋪方磚。殿前有古井一口。今屬嘉興市佛教協會,供有四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住有僧人。冷仙亭在嘉興歷史上有一定影響力,對于研究地方史以及宗教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烏鎮關帝廟
  關公是武財神之一,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烏鎮在明清時期商業非常繁華,在鎮上聚集了很多有錢的商戶,再加上烏鎮又是二兩省三府的交界之地,貿易往來非常頻繁,很多商人經商都會路過烏鎮。關帝廟所處水陸要沖,故烏鎮雖與關公沒有太多直接的聯系,但西柵的關帝廟卻是香火旺盛,信徒膜拜絡繹不絕。關帝廟內供奉著關武大帝的青銅像,威風凜凜,在關公兩側供奉著是關公的大將周倉,關平。周倉是關帝爺的侍衛,日常為他持護青龍偃月刀,上馬為將,下馬為侍,忠心耿耿;關平是關羽在征戰途中收的義子,隨著關帝爺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地址:嘉興市桐鄉市烏鎮西柵景區內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0.5小時門票信息:無需門票。西柵景區門票已包含,西柵景區120元,東、西柵聯票150元……[詳細]
高公興醬園舊址
  高公興醬園舊址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西南大街233號,由高氏祖先高景涵創立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坐南朝北,門面隔街臨河而建,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主要生產經營硬殼糟蛋、黃酒、醬蘿卜等傳統土特產。現僅存門樓、門市經營部、賬房、住房及倉庫等建筑。其中門市經營部系二層三開間磚木結構建筑,木構件用材較大,梁枋雕飾精美紋飾。門市經營部南側為賬房,亦系二層三開間磚木結構建筑。倉庫則坐北朝南,系三開間五架抬梁式建筑。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高公興與張恒昌、大生、東公興、東恒隆等私營醬園合并為新塍釀造總廠,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恢復“高公興”老字號并對外經營。作為嘉興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傳統土特產作坊,高公興醬園雖然建筑面貌保存一般,但歷經二百多年尚存至今亦屬稀少,彌足珍貴,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09……[詳細]
秀州中學舊址
  秀州中學舊址位于南湖區建設街道丁家橋社區環城東路75號,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近代西式教育中學。現存建筑包含校史樓和行政樓,總占地面積約353平方米。校史樓系二層洋樓,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屬典型的西式風格建筑,通面闊25.24米,通進深7.74米。墻體用青磚平砌而成,屋頂鋪設洋瓦。1946~1949年作為外籍教師宿舍,解放后借予“地青委”作辦公室使用,2000年修葺后作為校史陳列館。行政樓系二層洋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屬典型的西式風格建筑,通面闊14.27米,通進深11米。墻面用青磚平砌而成,屋面鋪設洋瓦。原為校長住房,1956年左右改為行政辦公樓。秀州中學是嘉興近代第一批西式教育學校,其建筑均為洋人設計建造,在嘉興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2000年公……[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高清 | 久久国内精品综合 | 日本一本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