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姜堰新安會館
  姜堰“新安會館”原有兩處,此處位于姜堰區羅塘街道東板橋東北側,為清晚期姜堰徽商所建,基本保存完好,有四址界石一方。改建筑占地約168平方米,南北長13.9米,東西闊12.0米,現有房屋9間,是由南北兩進、東廂房與西門樓組成四合院,南北兩進體量相當,南北進深五檁4.8米,門檐高3.4米,脊高5.3米;東廂房南北長12.0米,東西4.0米,檐高、脊高皆與南北兩進等同;西門樓東西進深3.4米,南北闊3.2米;出西門的南北巷道寬1.15米。“新安會館”歷來由長住姜堰的安徽茶商胡、洪、方等幾家輪流牽頭負責管理,定期在此聚首,交流經營狀況,幫辦同鄉棘手事務,商討如何與當地民眾相處,怎樣從事當地社會公益事業,以誠取信于地方公眾,從而更好地扎根、融入當地社會,是當時姜堰商品經濟繁榮,徽商在姜堰發展、成功以及……[詳細]
高鳳英烈士紀念碑
  高鳳英烈士紀念碑亭姜堰區羅塘街道前堡村,占地20平方米,碑位于亭中心點,高1.7米,長1.25米,寬0.30米,碑文豎寫正楷“蘇中杰出的女英雄”。高鳳英(1925-1947),女,姜堰前堡村人,家庭貧苦,以捕魚為生。1944年參加革命,任泰縣姜北區雙堡鄉婦抗會主任。1946年5月入黨,多次以賣魚商販身份潛入敵占區姜堰鎮,收集情報,散發傳單,捉拿反動鄉保長,平時為戰友們縫洗衣衫,孤身從水路護送傷員到我后方醫院救治,憑借漁家人的水上硬功,多次于湖蕩中搏殺、擒拿敵人,不幸在1947年1月14日的一次阻擊戰中被捕,受盡國民黨還鄉團的酷刑摧殘,于次日壯烈犧牲。同年延安《解放日報》在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社論中號召:“我們要學習蘇中高鳳英和晉綏劉胡蘭的光輝范例,領導廣大婦女和敵人作誓死不屈的斗爭。”……[詳細]
靖江文昌宮
  據考證,文昌宮最早為清末舉人錢清綺等人因劉聞沙(舊時沙洲名,在靖江最西側)“教集文會惜字之所”需要,將靖城東門外清康熙十九年(1680)高玉林所建太靈宮玉林壇內分壇至此,并建惜字爐,焚化字紙。清咸豐五年(1855),劉聞沙凈土庵主持僧福海因庵內建筑年久失修,由孫姓鄉民捐資修復佛殿,殿前另由其他鄉民起建,并在殿內供奉文昌帝君,殿東西兩廊分為化善壇、元善壇,并立碑為記。于是,原屬佛教的凈土庵與惜字兩壇統稱為“文昌宮”。但并非道觀,為尊孔重教及祈禱江濤安寧之場所,后于民國時被毀,僅存部分文物;1936年,文昌宮毀于戰亂,建國初期文昌宮一度為農會所在。文昌宮成為道觀,是在1995年由范青義重建后,因文昌帝君屬道教神祗,為保護和發揚道教文化,遂改為道觀場所;2006年又再次擴建。其正門東側墻邊存有清末……[詳細]
吳甡故居
  吳甡故居位于市區昭陽街道儒學社區儒學街儒學廣場北側,東經119°50′07.4″、北緯32°56′05.8″。明代建筑,又名“吳家大門樓”。原為前后八進、東西兩院。今存其中三進兩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布有正廳、穿堂、廈屋、書齋等。廳內梁柱雕刻精美生動,石礎牢固,保存完好。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對吳甡故居進行了修繕。吳甡(1589-1670),字鹿友,號耑愚,晚號柴庵,明代興化人。萬歷進士,崇禎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系興化籍明代“三相國”之一。明亡后,隱居故里,著有《柴庵詩文集》、《柴庵疏稿》、《安危注》等多種。清初,故居由其子、清康熙年間直隸巡道吳元萊居住。 “武林畫派”創始人藍瑛曾在此避居,并向禹之鼎(1647-1716)傳授技藝。2007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岳武穆祠
  岳武穆祠位于泰州海陵區泰山公園內岳阜(也稱泰岱,俗稱泰山)之巔。明萬歷十年(一五八二),泰州兵備副使舒大猷以原泰山祠改建而成,奉祀岳飛(曾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岳飛謚武穆。后改謚忠武。遺有《岳武穆集》)。大殿前有月臺,殿外東、北、西三面有回廊相通。殿中供岳飛塑像兩尊。萬歷三十一年(一六零三),泰州兵備副使張鳴鶚重建。因泰山山體滑坡、白蟻侵蝕,加上年久失修,相關部門經檢測確定岳武穆祠為危房,二零零九年六月對該祠進行落架修繕復原,將沿用朱門、黃墻、筒瓦的江南寺廟風格,重塑祠內原供奉的十九尊岳王及其部下的塑像,碑廊上刻岳飛生平故事。岳武穆祠主體建筑被架空,其下新建占地四百八十平方米的單層建筑,內設文物展廳,展示岳飛父子自畫像,及鄭板橋、高鳳翰等歷代文人雅士的手跡墨寶。2019年3月,岳武穆祠入選第……[詳細]
興化護國寺
  護國寺全稱“敕封護國寺”,位于戴南鎮護國街,東經120°07′36.6″、北緯32°43′07.8″。唐代始建,宋代改建,明清重修。清嘉慶《東臺縣志》載:“護國寺,在戴家澤,建于宋。”護國寺前身為唐代所建的道觀“七星廟”,宋代改為佛寺。擴建天王殿時,為保護東側一棵唐代參天古皂莢樹(今不存),將該殿西移2米左右,形成此殿與大雄寶殿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的布局。目前寺內仍保存兩株百年銀杏,為興化市級古樹名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戴南鎮人民政府兩次撥款重修護國寺。修繕后的護國寺氣勢恢宏,中軸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三進,后面庭院,建有回廊,大殿東側為佛事堂、齋堂、僧寮。護國寺天王殿為明代建筑,大雄寶殿為清早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護國寺為第一批文……[詳細]
人民海軍誕生地
  人民海軍誕生地位于海陵區白馬鎮海軍東路,分為清末民初的白馬廟和王氏住宅兩處。公交旅游2線直達此處。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暨東線渡江戰役指揮部駐此,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此宣告成立。現存主體建筑樓房一座及平房十間。樓房兩層,每層三間,左側有一間廂樓作樓梯,青磚黛瓦,底層安長格扇,樓上安鑄鐵花欄桿,右側設一條安全通道。樓前有門房三間和廳堂三間,西有平房四間,南側與西側砌有鏤空花墻,圍成院落,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樓下曾作粟裕、張震、張愛萍臥室,樓上為渡江作戰指揮室。1989年,泰州白馬廟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1999年在舊址西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詳細]
玄壇廟古戲臺
  在江蘇省泰興市濱江鎮長溝村南部曾經有一座玄壇廟,歲月輪轉變化,玄壇廟在時光風化中消失,只余下一座古戲臺。玄壇廟古戲臺仿佛從很久以前就一直默默陪伴在長溝村村民左右,沒有人知道它始建于哪一年,只能從它后屋桁梁上刻著的“大清嘉慶四年重修”的題記上得知一點有關它年歲的消息。戲臺為歇山屋面,高7.5米,面闊8.7米,進深4.5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5.3米高的戲臺,下層是2.2米高的過道。臺下兩側有樓梯與上層相通,臺后有三間兩層樓屋相連,底層與臺后樓屋為一整體,用作過道。如今古戲臺的一層置有神像、香爐香臺,即使玄壇廟不在了,村民在戲臺里繼續虔誠地供奉著神明。1987年泰興市人民政府把這座不知年歲的古戲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總是因為它未知的神秘而讓人著迷,不知道時間的縫隙里能不能再次看到古戲臺上……[詳細]
馬溝阻擊戰紀念碑
  馬溝阻擊戰紀念碑位于姜堰區白米鎮馬溝村,年代為1995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日軍一個中隊及偽軍一個連拒絕向我蘇中新四軍繳械,競沿古運鹽河及河北岸的通揚公路向東逃竄。8月23日,新四軍蘇中獨立旅第14團奉命趕到白米鎮馬溝村地段阻擊日偽軍。激戰3個多小時,斃傷日偽軍50余人,其中日軍20余人,俘偽軍一部。但我軍付團長兼參謀長阮朝興同志等英勇獻身。該碑于1995年8月構建于流經馬溝的古運鹽河(老通揚河)北畔,碑基座長2米、寬1.5米,通高8.1米,占地700平方米,磚砌混凝土結構。碑文楷書陰刻,文16行,滿行26字,記述此戰經過和意義。該碑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東南方20米處,專立阮朝興烈士紀念碑。馬溝阻擊戰紀念碑為第二批泰州市文……[詳細]
黃橋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 “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始建于明,宗祠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宗祠大廳,氣勢恢弘,古樸莊嚴,其荷葉墩承托桁條,紗帽翅裝飾梁墊,抬梁式構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為蘇北地區罕見。 1940年黃橋戰役,這里成為支前委員會,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珍貴文物有明代插屏、故宮金磚、景德鎮瓷畫等。“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始建于明,宗祠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宗祠大廳,氣勢恢弘,古樸莊嚴,其荷葉墩承托桁條,紗帽翅裝飾梁墊,抬梁式構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為蘇北地區罕見。 1940年黃橋戰役,這里成為支前委員會,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珍貴文物有明代插屏、故宮金磚、景德鎮瓷畫等。……[詳細]
李信昌過載行
  李信昌過載行位于柴墟路北側,是高港保存最為完好、體量最大的過載行之一,是口岸地區商貿發展繁榮的歷史見證。晚清時期,口岸港貿易發達,過載行隨之興起。史料記載,鼎盛時期口岸過載行有48家之多,李信昌過載行是其中較大的一家。李信昌的祖輩開辦“洋棚”(代辦外輪運輸業務),在龍窩口有100多間房屋。到李信昌這一代開始搞木運,成為木商,后發展壯大遂在口岸經營過載行。李信昌過載行呈晚清時期民居建筑風格,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局部二層,是清代前商后宅建筑的典型代表。2010年,高港區人民政府對此宅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并將其開辟為高港歷史文化展示館,總建筑面積約1116平方米。內設歷史沿革、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高港名人、柴墟八景、高港新貌等八個展廳,全面展示高港的歷史沿革和特色文化。2019年……[詳細]
溱潼水龍局
  溱潼水龍局位于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小溱湖巷東側8-10號之間,門頭出西。進入門頭為南北兩進、面闊3間五架梁,其東山突后一點為面南三間五架梁及南北長方形天井,占地南北30米,東西25米。收藏水龍7臺,基本完好。水龍局系地方賢達與富裕戶發起組織的民間義務救火機構,備有救火設備及相關房舍。主要設備“水龍”是由高約0.65米,長徑約1.5米,短徑約0.6米的橢園形大木桶,桶內中央位置安裝長木杠桿(長木長約3.5米,可抬可壓)支點,左右兩側置內徑約0.08米紫銅活塞缸各一(底部設有進出水閥,與正中央的出水口下連)和長約20米左右帆布水龍帶組成;同時配備數只兜水的小木桶或柳條笆斗、幾支長桿撓鉤及向民眾報警用的銅鑼等家什,常年放置在水龍局專用房易拿易取的地方,以常備不懈。溱潼水龍局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口岸東岳廟
  口岸東岳廟位于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口岸街道柴墟社區,年代為民國。類別為古建筑。東岳廟位于泰州市高港區口岸街道辦柴墟社區西星街39號,又稱古壽佛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后屢廢屢建,鼎盛時有殿宇30余間,廟田99畝。廟內存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的正殿3間、廂屋2間。民國34年(1945年),口岸大殿寺(壽勝寺)毀于戰火,一些無廟可依的僧人和劫后僅存的佛像搬入東岳廟,由此,東岳廟加掛一塊古壽佛寺的匾額。2007年在原廟界址內重修古壽佛寺,占地約3畝。古壽佛寺作為東岳廟的衍生體與原東岳廟并存,形成一廟兩址兩名的格局。目前可見舊大殿一座,南向,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屋脊正面有“風調雨順”四字,另有民國二年碑刻一通,院中散落兩個石刻構件,上有蓮瓣紋,疑為穆塔基座。口岸東岳廟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護單……[詳細]
興化城墻
  興化城墻初建于南宋寶慶元年(1225),為土城,元末坍塌。明朝洪武五年(1372)用磚重建,內外環水為濠。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抗倭需要加高至11米,外昂內卑,底寬13米。重立四門崇四樓,東為啟元門、觀海樓;南為文明門、懷薰樓;西為威武門、見山樓;北為肇魁門、仰宸樓。又辟東南西北四門水關與城內市河相通,城墻上設窩棚哨所20處。歷經南宋抗擊蒙古,元末張士誠起義,明末“三王”起義(新昌王抗清),以及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收復興化城等戰火,城墻斑駁殘敗。1958年,經省政府批準,主體基本拆除。現僅存東岳廟北側和東營街東側兩部分。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東岳廟北側一段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興化市政府對該段城墻進行大修,2010年在此北側新……[詳細]
95、高谷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谷墓
  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齋,明初興化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景泰元年(1450)入閣,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系興化籍明代三相國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歷經“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后稱“五朝元老”。所著《育齋文集》入《明史·藝文志》。天順元年(1457)高谷乞歸后,仍居于“敝廬”故址,天順四年(1460)卒于興化。卒后與誥封夫人郭妙寧合葬于興化平望鋪東張家舍(今興東鎮張家村磚瓦廠),東經119°50′21.5″、北緯32°56′13.4″。其時墓園恢宏,布有牌坊、享堂,神道兩側立有石人石馬。后因戰爭和“文革”損毀,僅存墓址及部分石件。高谷墓是明代早中期歷史的實物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高谷墓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韓秋巖故居
  韓秋巖故居位于黃橋鎮珠巷東首,系清末建筑。韓秋巖,又名韓士元,生于1898年,卒子2001年,被譽為“世紀老人”,韓秋巖是高級工程師、著名書畫家,黃橋中學創始人之一。曾在意大利專攻航空機械,并受政府委派檢驗我國訂購之飛機,學成回國后歷任中央大學、江南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工專等校教授。晚年涉足藝苑,詩、書、畫、印均有造詣,曾任美協江蘇分會會員、蘇州國畫院畫師、蘇州滄浪詩社社長等職。韓秋巖故居原有房屋11間,前后三進,占地面積418平方米,建筑面積211.46平方米。現存房屋三間,是1989年韓秋巖為建黃橋圖書館所捐,磚木結構,檐高3米,進深6.2米,面積76.26平方米;門前天井83.64平方米,青磚鋪設。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毅題詞
  1958年,靖江最大的水閘——夏仕港閘建成投用。同年6月29日,中共靖江縣委寫信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元帥,請其為夏仕港閘建成題字。陳毅曾主持1940年的黃橋戰役,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經典案例,更奠定了黨中央提出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堅實基礎。12月22日,陳毅收信后親筆作了批示并回寄題詞。其后,靖江縣委將陳毅題詞刻石為記,矗立于夏仕港節制閘區西路南側,豎嵌在六級圓形臺基上,色澤淺黃,形似一葉風帆,上面豎行鐫刻著陳毅元帥題寫的六行大字。題詞從右向左排列,內容為“跨上時代的駿馬,勇往直前,奔向社會主義!”,其后為落款“陳毅題”、“為夏仕港閘建成志慶,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題詞為行草繁體。陳毅題詞手跡現保存在靖江檔案館。2010年經靖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解放街戚氏宅
  秦州口岸鎮很早就有“李家的大樓、戚家的敞廳”之說。“李家的大樓”已經建成今天的雕花樓,成了當地一有名的文化景點;“戚家的敞廳”即戚氏古宅。解放街戚宅為明代天啟年間戚世光高中進士后所建,已有400余年歷史。古宅所處位置是形成于南宋慶元年間的千年古街慶元街(新中國成立后稱解放街),舊時古街兩側商鋪、公館林立,口岸鎮富商顯貴大多居住于此。戚宅坐北朝南,古宅大門面街而置,從南往北分別由前后五進的大門、對廳、正廳、敞廳、堂屋和一座后花園構成,廳堂有序,庭院深深,雖歷經風雨,依然顯露著曾經之盛氣,是高港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明代誥命龕盒以及將近400年的黃楊古樹,盡顯古樸蒼桑,是戚氏古宅里的兩件寶物。2019年3月,解放街戚氏宅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孔莊阻擊戰紀念碑
  孔莊阻擊戰紀念碑位于姜堰區白米鎮新華村,年代為199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48年春夏以后,國民黨挑起的反共內戰越演越烈,盤踞在海安曲塘、泰縣白米的國民黨軍隊也越發瘋狂,擄掠百姓,殺害我基層干部與革命群眾。6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軍32旅、華中一分區1團奉命,對以上兩地發起包抄進攻,斃敵300余人,俘敵50余人,我方也付出傷亡200余人的沉痛代價,連長郭兵壯烈犧牲。1998年6月6日,姜堰區原張沐鄉人民政府在孔莊立碑紀念。碑為鋼混結構,碑冠歇山頂式,蓋綠色琉璃瓦,基座長2.2米、寬1.6米,通高11米,占地400平方米。碑文12行,滿行24字,記述孔莊戰斗經過及其意義。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孔莊阻擊戰紀念碑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泰州城隍廟
  泰州城隍廟位于泰州海陵區邑廟街二十二號。泰州城隍廟又稱邑廟,是江蘇省境內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城隍廟,泰州地區規模最大的道觀。始建于唐代,北宋以來曾經五次翻修。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南北總長124.47米,占地5300多平方米。大門外八字墻分列兩側,前后以子午線為中軸,分山門殿、審事廳、大殿三進。山門殿,審事廳各五間,大殿十間,二十四司三十間和地方廟、三班六房、土地福神祠二十二間,共七十二間房屋。其中山門殿、審事廳、二十四司為明代建筑,大殿為清初建筑。每進連接天井的左右兩側皆建有對稱的廂房,從而使每進殿宇都自然形成一組四合院落。泰州城隍廟建筑風格和體量均與泰州舊州衙相似。第一進山門殿,設有三個方形的山門,山門殿內東西側各塑一尊馬神像,遙對山門,街南立有旗桿和影壁墻。第二進四值功曹殿,殿內供奉四……[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香蕉97超级碰碰碰视频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小片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午夜网站在线看 | 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