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南蕩遺址
  南蕩遺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東南約2.5公里的南蕩中,東經119°51′58.2″、北緯32°54′52.4″,面積約10萬平方米,為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期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開發湖蕩沼澤時先后發現大量動物骨骼亞化石和陶片。興化市博物館、揚州市博物館對此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1992年10-12月間,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會同揚州和興化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掘9個探方,175平方米。南蕩遺址的文化層呈小片零星分布。文化遺存主要有榫卯結構半地穴干欄式房屋遺址和室內鋪設的蘆席,陶器及石、角器。陶器主要有鼎、壺、罐、甕、豆、盆、缽、碗、杯等;石器有刀、錛、鏃、鑿等生產工具,皆為磨制;骨器有管、笄,磨制精細。另外還發現了糜鹿、牛、豬等陸生……[詳細]
姜堰王氏節孝祠
  姜堰王氏宗祠坐落在泰州市姜堰區東后街,又名王公祠,系明代后期“泰州學派”創始人之一王棟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也是明清的泰州學派的講學之所,施教對象多為社會基層平民。泰州學派是中國哲學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學流派,產生于明中后期,創始人王艮。王棟繼承并發展了王艮的平民儒學思想,與王艮及其子王襞并稱“淮南王氏三賢”。該祠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占地面積560平方米,建筑面積426平方米。原始建筑從東側自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門廳、尋樂堂、祖堂,西側自北向南有一庵公祠、節孝祠、花廳、廚房、耳房、宗祠門面房。現存門屋、廳堂、大殿三進、廂房及附屬建筑兩幢,主體建筑保存完好。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2米,進深七檁6米,硬山頂。門屋檐高3.6米,設……[詳細]
興化蔣莊遺址
  蔣莊遺址位于江蘇省興化、東臺兩市交界處,分屬興化市張郭鎮蔣莊村及東臺市時堰鎮五星村、雙溪村。遺址起初由當地文物愛好者發現,因泰東河水利拓寬工程需要,2010年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派員對其調查確認,遺址位于興化境內區域被當地人稱之為“野城”。以泰東河為界,可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II區)以唐宋時期堆積為主,面積達45萬平方米;西區(I區)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堆積為主,面積近2萬平方米。因地處平均海拔約3米的里下河地區,遺址所在區域地下水位高、水網密布。遺址北側沿河西岸局部剖面顯示,該區域良渚文化層之上疊壓著一層厚約0.8~1米的純黃土,為水成間歇層,間歇層之上為唐宋時期文化堆積。這表明良渚時期,該遺址西區呈中部高、四周漸低的臺形,數千年的自然淤積及后期人類活動,使得遺址地勢現與周邊持平。201……[詳細]
靖江魁星閣
  靖江現存古跡中,魁星閣年代不是最久,但卻最為引人注目。它的外形很巍峨,共有3層,坐落在約有1.5米高的石基上。高約14米,與周圍的平房比起來,確似鶴立雞群,閣的底層較大,向上逐漸縮小,形似寶塔。閣呈六角形,18只飛檐高高翹起,看著看著,你會覺得他們要翩翩起舞了。底層的-有一圈石欄,上面沒有復雜的花紋圖案,飽經風霜后,顯得更為古樸端莊。石欄里面是高高的木柵欄,視覺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穩感,正是這些木柵欄造成的,設計者的匠心由此可見一斑。二層和三層沒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二層的六只角上,還分別雕有一只惟妙惟肖的龍頭,那些細小的龍須至今仍清晰可見。魁星閣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它又叫巽閣。“巽”八卦中的一卦,代表風,亦指東南方。魁星閣正建在老縣城的東南角上。當時建造的目的一是興文運,……[詳細]
上池齋藥店
  時代:清至民國地址:江蘇省泰州市興華市昭陽鎮東城外大街10號,該藥店可稱得上興化地區杏林店鋪中歷史悠久,聲名鼎盛的佼佼者。創立于清朝康雍年間,創建者為揚州人方石川。他在深刻考察本地市場后,毅然率族遷居興化城,并在熱鬧非凡的城門口黃金地段附近,買房置業,開設藥店,懸壺濟世。并根據《史記扁鵲傳》中“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典故,定藥號名稱為“上池齋”。清乾隆十五年(1750),“上池齋”業主聘請被“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譽為“邑中楷書第一”的書法家李培源為其書寫店名,并將其制成金字招牌。藥店坐南朝北,前后兩進,磚木結構。前進上下二層,下為店堂,上為藥材庫房;后進是平房,為制藥作坊,系明代建筑。總建筑面積280平方米,占地面積216平方米。后又在民國年間經方氏后代方少泉改建裝修。店門為海……[詳細]
溱潼朱氏宅
  朱氏宅位于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人民路12號,始建于明末清初。宅主早期開陸陳行(糧行),后經營綢緞莊、西藥房等生意,解放后房屋收歸國有。曾做為溱潼公民公社機關辦公地、區公所等使用。其門樓朝東,位于整座建筑的東南角。建筑隔巷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南為照廳,坐南朝北,照廳南東側為東門頭,出門為人民路。隔天井為廳屋,坐北朝南,皆為三間五架梁建筑,室內券棚抬梁蜀柱抱梁云,木雕10處,8根立柱下均設腰鼓形古礎,立柱麻布土漆,雙重木檐,后七道磚挑檐。現設為私塾館,展示溱潼古代文化教育的歷史面貌。館北為五架梁三間廂屋,現辟酒坊,作為酒文化展示廳。西部過磚雕儀門為天井,南墻有照壁,每塊用磚必磨五個面,磚磚之間不見縫口。北部為廳屋、穿堂、堂屋,西側有廂房。現為“溱潼民俗風情館”,前一進正廳展示溱潼出土的麋鹿化石、古代……[詳細]
趙海仙洋樓
  趙海仙洋樓,即趙海仙故居,位于興化市區東城外家舒巷16號,建于晚清。趙海仙,名履鰲(1830-1904),晚清出生于興化中醫世家。自幼學醫,盡得家傳。在深諧祖輩醫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發展,對中醫典籍融會貫通,遵經而不泥古,善治疑難雜癥,成為一代名醫,并成為晚清所形成的“興化醫派”的杰出代表。所傳弟子遍及江、浙、皖等省,求醫者遍及大江南北。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不豫,詔天下名醫進京御診,兩江總督劉坤一舉薦趙海仙應詔,趙海仙稱病辭卻。其后湖廣總督張之洞患疾,亦派專使請治。趙海仙不但醫術超群,且醫德高尚。每逢鄉里水災疫情,都積極參與義診施藥。若遇貧苦之人上門求醫,不但無償救治,還供其食宿,故有一代仁醫“趙半仙”之美譽。我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曾任衛生部顧問的秦伯未先生于建國前選編出版的《清代名醫醫案……[詳細]
溱潼李氏宅
  李氏宅座落在泰州市姜堰區溱潼東橋巷42號,建于明朝。原宅主是溱潼開明士紳李舜臣,其后裔李昌榮曾先后任中國駐也門、贊比亞等國大使館商務參贊。該宅現歸溱潼房管所管理。原有正屋三進十一間,廂屋二間,計13間,占地面積360平方米,建筑面積248平方米。1997年溱潼鎮拆遷改造時拆去一進,現存照廳五間、正廳三間、西廂屋一間,天井一面,占地面積約220平方米,建筑面積178平方米。大門在照廳中間偏東,為過門廳,大門西三間。照廳北為天井,天井東墻為照壁,西為廂屋。天井北是三間正廳,整個建筑均為招梁式磚木結構,青磚小瓦,貓頭滴水,七道磚封檐,石臺階。廳屋為七架梁,廂屋為五架梁。立柱下勢支覆盆形石礎,隔間以木山板相隔。正廳前檐為券棚式結構,前后二桁梁下有80厘米管枋,立柱直徑35厘米下置石礎,地面鋪羅底磚。……[詳細]
吳同甲故居
  吳同甲故居位于泰州市海陵區城北南通路236號。故居南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新中國成立初期興建南通路時,拆除大門、儀門及部分房屋,留下廳屋、堂屋及樓屋3座建筑。廳屋圓作,當心間梁架結構抬梁式,為5架梁前后加單步梁,用材較大;堂屋偏作,當心間梁架結構穿斗式,中間立中柱,柱兩側為帶有弧形的月梁,柱下墊木礎,屋面用方木椽,采用了一些明式建筑的做法,在泰州清道光時期的民居建筑中較為少見。廳屋在東側,后有天井。天井北有1座2層樓屋。樓屋的屋面東西山墻處建有馬頭高墻,上下面闊各3間,樓梯在東南,樓上地面前低后高。吳氏住宅后易主沈氏,由于房主是泰州知名商人,所存房屋質量尚好,青磚黛瓦,硬山屋面,平房后蓋樓,前低后高,頗具時代特色,被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吳同甲故居因面對南通路,原廳屋曾被改作商業店房,樓屋……[詳細]
50、忘私井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忘私井
  忘私井位于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忘私村火炬東路。該井壘砌于北宋年間,鄉里一直流傳著仙人神秘護井的美談,人皆敬之。該村原名“王師村”,緣于元末明初,鹽民起義軍中有位姓王的將軍為保護張士誠而隱軍于此,并飲用該井之水。一說是張士誠的一位姓王的老師,名叫王克柔,家富好施,多結游俠,后率領他的親朋弟子加入了張士誠的起義軍。期間他幫助張士誠采取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使得起義軍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短時間內迅速擴充成長為一支實力強大的隊伍。他在張士誠蘇州稱王后托辭有疾,回到泰州,隱居在泰州東北郊。當地人將他隱居的地方稱為“王師莊”。張士誠失敗后,為躲避朱元璋的迫害,改稱“王思莊”,直至明亡復改回“王師莊”。在蘇南和蘇北的廣大城鄉都有不少“張王”愛民的故事,在民間傳說中也把張士誠神化為“仙、神、都天大帝,……[詳細]
家舒巷西側古建筑群
  家舒巷西側古建筑群位于市區東城外家舒巷中,東經119°50′42.6″、北緯32°56′06.3″。原為明代御史舒楚后代所建府第,為區別城南舒家大巷而命名家舒巷。清代以來或售或修而成民居。門樓朝東,上下二層,大門上方有磚雕,進門有方磚貼面的照壁。二門內有天井,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南北二進各三間,均為七檁。10號稍矮,結構也簡單些,8號二門左側有角門,上有“傲亭”石額,房屋梁架有明代風格。巷東側主要為清代名醫趙海仙(履鰲,1830-1904)故居,西側北部門樓高大,水磨磚砌,雕飾精美,多布有正廳、軒廊、書齋,橫跨東西。南去為清代名醫魏蔭塘(1866-1932)之鶴山堂,東西兩院,南北五進。魏、趙兩門為清末“興化醫派”的主要代表,數代名醫,名播天下。建國初期,居住在鶴山堂古宅中的魏氏第四代傳人魏駕……[詳細]
麻墩義井
  麻墩義井位于泰州市姜堰區大倫鎮麻墩村西平組。該井始建于北宋末年,清代中期修繕井口部位,保存較好。井欄系青石質,八角形,內徑33厘米、高22厘米。井壁為弧形榫卯磚圈砌。麻墩村大多數人家姓周,系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后裔從江西遷居而來。周氏族人在村中鑿出第一口井,供鄉鄰飲用、灌溉,取名“義井”,并在八角形井欄上以繁體漢字“義井”勒石以記。清代修繕該井上體部位,為保護“義井”二字不受損,將井欄安置到井口地面以下。該井構成材料、壘砌技術和結構特點,可為驗證同時期壘井成果并為新的發現提供重要斷代依據和資料。該井于2005年夏發現后,村民積極參與保護,8月初,經下井淘浚,重新修繕井口,將原有井欄歸置原位,恢復了義井原有的環境風貌和使用功能。該井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當地流傳的與該井相聯系的故事,生動體現廣大民……[詳細]
鳳城河喬園(日涉園)
  日涉園時代:明至民國地址:江蘇泰州海陵南路436號喬園賓館內該園建于明萬歷年間,為太仆陳應芳的私人住宅園林。日涉園其名源于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之語意。現在的泰州人又多稱之為“喬園”,因為此園曾一度被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占有,故有此稱。日涉園是蘇北地區現存的最早的古典園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00平方米,現有山響草堂、因巢亭、綆汲堂、松吹閣等房屋建筑,分為前后兩園,布局小巧玲瓏,回復緊湊,層次分明。古時憑高遠眺,視通萬里。該園曾于1990年依清代周庠“三峰園景圖”修建,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風貌。日涉園布局小巧雅致,頗具江南園林之神韻。整個園林以山響草堂為中心,南部鑿池疊山以成主景,北部辟有庭園。草堂前,池水蜿蜒,山石環抱,主峰上立著三枝石筍,亦似三柄長劍,直指天空。難怪賓館……[詳細]
靖江烈士陵園
  靖江烈士陵園坐落在靖江市孤山鎮孤山西麓,總占地面積107畝,其中西山褒揚區22畝,東山苗木基地24畝,山地64畝,西山褒揚區由園前廣場、前大廳、瞻仰道、紀念碑、紀念館五大部分組成。園前廣場300平方米,十分開闊,專供憑吊者和游人停放車輛及集合之用,前大廳有三孔暗紅色大門,通向園內,大廳正上方“靖江烈士陵園”題額,為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所題。廳內面積114平方米。穿過前大廳,便是綠樹成蔭的瞻仰大道。大道為水泥板塊結構,寬8米、長150米,一眼望去,可見由花崗巖構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碑基長、寬各6米,碑身高6.6米,鏤金碑文 “革命烈士垂不朽”,為-總理影印手跡。繞過紀念碑步行20米,便是莊重典雅、氣勢恢宏的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系土木結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綠墻墨瓦,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詳細]
慶云禪寺
  慶云禪寺位于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元駙馬都尉蔡夢祥舍宅增廣,于是“殿宇鉅麗稱名藍”,然而時間推移,世事變遷,雕梁畫棟,漸有廢圮,“寺旁隙地漸沒入民間,僧徒遂散去”1988年泰興縣人民政府批準泰興縣佛教協會籌備小組修復慶云禪寺的申請,1989年泰興縣佛教協會正式成立,會長智林、副會長果林、宏惠法師全力以赴本寺修復工程,1990年工程告竣,獲準對外開放,1995年0塔修復落成。1997年慶云禪寺增建鐘鼓二樓,慶云禪寺分廟院和塔院兩個部分。廟院座北朝南,山門內東西兩側分立著嚴守佛門的哼哈二將。進入院內,兩旁巋然聳立著鐘鼓二樓。順甬道前行至天王殿,供彌勒、韋陀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北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殿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后為藏經樓。廟院西廂房中間有一門通向塔院,內有一座0塔,……[詳細]
朱東潤舊居
  朱東潤故居系1937年先生與鄒蓮舫夫婦辛勤勞動撙節所置,位于泰興城南東鞠家巷東首,占地943平方米,前后兩進,西側廂房,青磚黛瓦,古色古香,兩面城河相擁,盡顯人文靈氣。朱東潤先生赤子情真,1982年將全部24間房產及4000余冊藏書捐獻給家鄉政府,倡辦圖書館,敷揚文教,澤溥鄉梓。1988年2月10日,朱東潤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是年10月,泰興縣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朱東潤故居”,將先生骨灰迎回安放于內,并刻石紀念。2003年5月,朱東潤故居被列為泰興市文物保護單位。泰興市人民政府多次修繕先生故居。2004年再次撥款200萬元,維修老宅,征地1.2畝,擴建一進8間呼應原貌的仿古建筑。故居新貌,亭臺回廊,荷塘山石,花木扶疏,水光云影,成泰興靚麗一景。為緬懷先生,激勵后輩,泰興市委、市政府于2……[詳細]
劉熙載墓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又字融齋,晚號寤崖子,清代興化人。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經學家和文藝評論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進士后,任翰林院編修值上 書-房,咸豐皇帝十分看重,御書“性靜情逸”相賜。同治三年(1864)任廣東學政,兩年后(1866)辭歸受聘上海龍門書院。劉熙載著述豐厚,尤以《藝概》影響最大。《藝概》分文、詩、賦、詞曲、書、經義六部分,對各種藝文體裁的歷史演變和歷代名家名著的藝術特色,都作了獨到而又權威的分析和評價。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繼曹丕《典論·論文》和劉勰《文心雕龍》以后第三部力作。劉熙載因此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藝評論的集大成者,其中關于藝術美的辯證闡述開中國近代美學之先河,因而當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贊譽劉熙載為“東方黑格爾”。劉熙載墓位于興化市永豐鎮沙仁村一座高垛……[詳細]
夏思恭祠
  夏思恭祠位于漁行大街20號。元朝末年,泰州白駒場鹽民張士誠起義,于1353年3月攻下泰州。戰后泰州城到處斷墻殘垣,張士誠讓夏思恭到城北宋代的堡城處重筑新城。1364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從大江口和揚州分水陸兩路向泰州進發。泰州守將嚴再興、夏思恭被迫退守新城。同時,張士誠急令淮安守軍援泰,被常遇春打敗。張士誠又派水軍兵船400艘出大江援泰州,因水淺難登陸,未解泰州之圍。夏思恭、嚴再興率眾堅守,同年十月十六日,徐達率兵圍攻新城各門,用高梢子船扎架攻城,夏思恭戰死,嚴再興等人被俘。隨后,徐達將此城夷為平地。當地百姓感念夏思恭的忠誠,就在當年夏的官衙處建造了一座廟宇,供奉夏思恭像,廟內還塑了一匹白馬,傳說是夏思恭的坐騎。為遮掩明王朝的耳目,廟名稱“都土地廟”。土地神是某一地域內的守護神。在……[詳細]
萬興大典
  萬興大典位于興化市區北城外大街64-70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36平方米。整個建筑群系用上等杉木大青磚建成,共有大小院落7座、天井9個、上下樓房64間,配套平房12間,另有譙鼓樓、營業輔面等近百間。俯視整個建筑群呈“日”字形,結構精巧,防火馬頭墻高大,相互間通道溝通,大小室、明暗室相互交錯,具有防盜防潮功能。風格融徽地與粵桂等地建筑之特征,集當時倉儲、保密建筑藝術大成。現僅存西樓和中樓。業主王志廣(約1701-1771年),字方永,號秋浦,清代興化人。曾任廣西蒼梧道守,官至四品。乾隆年間歸里后在北城外建萬興大典。歷久經營,直至日寇入侵興化而歇業,長達200多年。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以及泰州市有關領導和專家多次來興實地考察,認為萬興大典是國……[詳細]
成氏宅第
  成氏宅第位于興化市區牌樓東路北側。初建于明代永樂(1403-1424)年間,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原為東西兩軸各8進,今存東6西7共15進,一律青磚黛瓦馬頭墻,基本保持原有規模。現存11個院落間,東以室外火巷、西以串廊成南北聯接,中以內串廊為東西串聯,形成既分又合的建筑格局。現存建筑物多為明建清修,古井、掛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間。客廳、穿堂、正廳(鋤經堂)、板廳、內院、書屋(小居竹軒)分布有序。曾懸有“兩朝忠藎”、“吐鳳凌云”等匾額,為我市現存體量相對較大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府邸的最初主人成王進,字公楷,明初興化人。洪武廿二年(1389)以貢生入仕,歷官代州學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參議。后以參加“靖難之役”有功,先后被贈封吏部侍郎和兵部尚書(大司馬)。歷經600年滄桑,到改革開放前,已……[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 亚洲制服丝袜自拍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小草久久99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不卡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 | 在线日本亚洲yy6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