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安定書院在泰州迎春路西江蘇省泰州中學內,為北宋教育家胡瑗講學舊址。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就在泰山左側建安定書院,是江蘇省內最古老的書院之一。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書院內,清初才在書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書院移位現址后屢經擴建,至清光緒間頗具規模:有大門三間及左右八字墻、東西過街轅門、客廳、東西執事廳各一進、齋舍三進、藏書樓一座。中國古老書院,大多建筑精致,環境優美。安定書院的東執事廳與客廳,回廊相連,四角飛翹,形似蝴蝶,又稱蝴蝶廳。客廳后,建環碧亭、辟荷池、架板橋,具園林之勝。書院既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歸依。美,不僅可以啟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潛移默化的功用。和先賢一樣,建筑亦呈現出一種精細厚實的風格。如今的安定書院前后兩進,它是簡……[詳細]
  原址在東進路 173-3 號,始建于明代,清初歸朱氏。現存堂屋為明代建筑, 2000 年移建于梅蘭芳紀念館內。房屋硬山屋頂,面闊三間 12 米、進深七檁 7.3 米、脊檁高 5.6 米,抬梁式架構。明間用中柱,柱下覆盆式石礎,梁架扁作,雙步梁上飾以荷葉墩;次間用山柱,上有天花,下有地板,明、次間用板壁分隔,室內墻壁全部有護墻板。……[詳細]
  李氏住宅(李嗇庵故居),位于海陵區五一路24-26號北側東部。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間(一八二一至一八五零),原宅主李氏為晚清泰州豪富。后俗稱范家花園。青磚灰瓦,肥梁胖柱,為泰式民居的代表作之一。李氏住宅原有三條軸線,東側原有房屋六進,西側房屋有三進,現最西側建筑,除原書房外均已無存。西側四進,現為“一分屋古玩藝術品市場”。第一進廳屋硬山屋面,面闊五間23.6米,進深七檁9.65米,脊檁高6.1米,鼓形石礎,用材粗大,房屋寬敞。保存完好,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現存廳屋、堂屋、穿堂及后樓。廳屋前有軒廊、鼓形石礎,房屋高敞,楠木結構,采用櫨斗、荷葉構墩等構件。……[詳細]
384、斗姆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后周(951-960),原名仙翁祠,祀仙翁王冶,后毀于兵燹。宋建隆年間(960-963)奉詔重修,祀呂祖兼祀王仙翁。元泰定年間(1324-1328)改為斗姥宮,清嘉慶十一年(1806)重建,于前殿祀呂祖,正殿奉玉皇,后殿奉斗姥。現存呂祖殿、玉皇殿、大廳、廂房等建筑,東有花園遺存。玉皇殿硬山屋面,面闊三間 11.90 米,進深九檁 9.90 米,脊檁高 6.10 米。存有“小有天園”、“粥廠”等石刻。……[詳細]
  現存建筑分布在東西兩條軸線上,東側為廳屋、堂屋、后樓、廒房和東部花廳、書房等,西側為廳屋、堂屋和廂房等,占地面積約 1200 平方米。樓屋為二層磚木結構樓,面闊三間 11.4 米,進深七檁 8.4 米,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礎上置木櫍,幾何形木質欄桿,木質樓梯尚能使用。?陳氏古宅是陳氏家族開設酒坊后搬遷至此。古宅從清代保留至今,并未有過多的人為破壞。一踏進宅院,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穿過小巷可以進入宅子。宅門上掛著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設立的牌子,上面赫然寫著“頭巷陳宅”四個字。走進宅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獨特的小院。小院的一磚一瓦都是從清朝保存下來的,發現有幾塊磚頭上印著銅錢花樣,經過年代的洗刷,更加為小院增添了古老風情。據陳老先生介紹,宅院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是因為當初蓋房子的時候,家人用……[詳細]
  陳厚耀(1648-1722),字泗源,江蘇泰州人,康熙丙戌(1706)進士,官蘇州府教授,授中書科中書,翰林院編修。其主要著作有《春秋長歷》和《春秋世族譜》。讀書處面闊三間 13.1 米,進深七檁 8.32 米,脊檁高 5.54 米,硬山頂,抬梁式架構,為明代建筑。明間中柱脊檁下有山霧云和抱梁云裝飾,覆盆柱礎上墊有木櫍。建筑面積 136.14 平方米,占地面積約 190 平方米……[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新華巷 11 號,據說原為馮氏所有。現存照廳、廳屋和堂屋三進,另有廂房、儀門、照壁和照壁上家神龕等建筑,占地面積 610 平方米,廳屋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2 米,進深七檁 8.5 米,前帶海棠形雙桁卷棚,抬梁式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礎上置木櫍。照壁和儀門有磚雕。……[詳細]
  泰州中市河上的古橋名。始建于宋淳熙年間,初名太平橋,明洪武初年重建。橋為磚砌單拱弧形,跨度五點六米、高約四米,東西各有十五六級臺階。橋面東西長約八米,寬約七米。橋面和臺階全是鋪的麻黃石板。橋欄桿高約一米,為磚砌。泰州中市河是水上貨物進入城里的主要通道,橋下舟船南來北往,橋上行人熙熙攘攘,是城中最為繁華的地區之一。昔時稅務機關就設在橋的附近,以方便來往船只上岸交稅。時間一長,太平橋被俗稱為稅務橋。以“稅務”命名橋,迄今為中國橋梁史上僅有的一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州城地面不斷抬高,中市河被漸漸填沒,稅務橋隨之被埋地下。一九八六年,古稅務橋遺址被公布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曾在原址豎立文物保護標志牌,后被拆除。一九九六年九月九日,因鋪設城市下水管道,挖溝施工時意外挖出古稅務橋出土,國家稅務總……[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徐家橋西巷 6 號,原為王氏所有,俗稱王五房。現存照廳、廳屋、穿堂、堂屋等五進,另有東西兩側廂房、配房、書房、照壁、儀門等。占地面積約 1300 平方米,廳屋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 米,進深七檁 6.9 米,前帶海棠形卷棚,梁架不可見,柱下用覆盆式石礎。南側大門內有照壁,西側磚雕垂花門高聳,北側開一小門通向后進,穿堂天井院內全部用長條形青石鋪砌,可見做工考究……[詳細]
  自南唐建州城始,此地歷來為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明宣德五年、正統十年、清康熙十三年、光緒和道光年間分別修繕,民國為縣政府所在地。原有照墻、東西牌坊、大門、土地祠、監獄、儀門、東西吏舍、大堂、西庫房、東西廂房、二堂、樓屋、從舍、東宅、幕舍、廚房、荷池和西廳等建筑,現僅存荷花池遺跡。……[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北瓦廠巷 3 號,原為王氏所有。現存照廳、廳屋、穿堂和堂屋四進,東側巷道內有古井一口,占地面積約 500 平方米。堂屋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 米,進深七檁 7.1 米,穿斗式梁架,次間鋪木地板。……[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北瓦廠巷 6號,據說原為顧氏所有。現存照廳、廳屋、穿堂和堂屋四進,另有廂房、照壁和儀門等。占地面積約 510 平方米,堂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10.5 米,進深七檁 7.2 米,穿斗式梁架,柱下用方形石礎。……[詳細]
  原為高氏所有,現存照廳、廳屋和堂屋,西側附屬廂房和套房,占地面積約 390 平方米。廳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7 米,進深七檁 6.3 米,抬梁式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礎上置鼓磴,儀門前兩對方形石鼓,鼓面上雕鹿紋。……[詳細]
  位于海陵區涵東歷史文化街區凌家院 12 號,原為王氏所有。現存廳屋、堂屋和東側廂房,廳屋為少見的鎖式建筑,次間直接接南北向雙桁卷棚,中間以隔扇門相隔,可通可隔,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5 米,進深七檁 6.7 米,混合式梁架,明間用抬梁式,用材粗大講究,山墻處用穿斗式梁架,無脊柱,兩金柱間以枋相連。……[詳細]
  位于海陵區涵東歷史文化街區徐家橋西巷 17 號,原為許氏所有,許氏為商人。現存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占地面積約 1380 平方米,東部前后共四進,三個天井,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堂屋。堂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3.2 米,進深七檁 6.7 米,穿斗式梁架,堂屋東側有古井一口,廳屋前磚雕垂花門保存尚可,西部廟房、花廳和花園,東西部有門相通。……[詳細]
  位于海陵區涵東歷史文化街區顧家巷 10 號,原為王氏所有。原有照壁、大門、東西側門、楠木廳、轎廳、花廳、堂屋、閣樓、廚房、廂房等,現主體建筑仍存,分布在東、中、西三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870 平方米,中部從南往北為楠木廳和堂屋,東側為門堂、東側門、廚房和閣樓,西側僅存西堂屋。建筑年代不一,東側門和楠木廳略早,閣樓有民國風格,曾作為原萬字居委會辦公地。……[詳細]
  位于海陵區涵東歷史文化街區顧家巷 30 號,原為王氏所有。現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490 平方米,西側主體建筑僅存前廳后堂和廳屋南側一口古井,東側僅存花廳。堂屋面闊三間 12.2 米,進深七檁 7.6 米,和合窗,隔扇門,除隔心透雕花紋外,其余部位皆素面。……[詳細]
  位于海陵區涵東歷史文化街區顧家巷 48 號,原為徐氏所有,徐氏原為經營糧行商人,糧行名為徐甘記。現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670 平方米,東側主體建筑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堂屋和廒房,其中堂屋青磚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并東側暖房一間共 14.3 米,進深七檁 7.3 米,穿斗式梁架,西側僅存一座歇山頂花廳和部分廂房。……[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徐家橋西巷 15 號,原為戈氏所有。現有廳屋和堂屋兩進,另有西側雕花門和東北側古井,占地面積約 310 平方米,堂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并暖房共 14.5 米,進深七檁 7.3 米,用材粗大考究,柱下可見木櫍,雕花門上部有磚花脊,磚雕繁縟精美。……[詳細]
  黃橋鎮上曾有四大望族,丁家便是其中之一,丁家曾擁有許多房產,但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丁家花園。丁家花園顧名思義,是丁家的一座小園林,這是一個清代的園林建筑,園內回廊曲徑,雕梁畫棟,多竹堂、小于舟、桂花廳、蝙蝠廳、蝴蝶廳錯落有致,磚雕石刻,假山魚池,丹桂翠竹相映成趣。清代末年在這座花園里出生了一位足以載入史冊的后輩丁文江。1887年丁文江出生在書香門第的黃橋丁家,1902年他東渡日本,不過未進正式學校,與反清的留學生多有接觸,過著“談革命,寫文章”的生活。1904年丁文江赴英留學,先后在劍橋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攻讀。1911年9月學成回國的丁文江與中國早期地質事業創始人章鴻釗相識,兩人攜手一起為中國的地質學開疆拓土。丁文江一生功績斐然,他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創辦了中國最早成功的專門地質……[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极品欧美aⅴ |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