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始建年代不詳,建國前為徽商胡氏所有,系清乾隆、嘉慶時建筑。宅東西兩條軸線,東側大門、廚房、書房前后三進,西側廳屋、堂屋二進,自成院落。其平面布局在泰州古民居中較為少見。……[詳細]
  是連接長江和里下河地區的重要水利樞紐,1952 年 9 月經水利部治淮委員會批準開工建設。閘室長 80 米,寬10 米,閘首凈寬 8 米,設計年通能150 萬噸。設計水位:上游最高 4.5米,米,最低 1.8 米;下游最高 3.15 米,最低 1 米。船閘上下游水位差最大 2 米,一般 1.2 米。1966 年 2 月船閘擴建后,新閘室長 100 米、寬 12 米,年通過能力400 萬噸。……[詳細]
  福音醫院是 1917 年由基督教美國南長老會投資,由美籍技師何伯葵經手創辦,初名慈惠醫院,后稱福音醫院,現存院門及部分圍墻。原福音醫院大門朝北,由四個方形磚砌門柱組成,大門柱高 3.6 米,寬 0.70 米,邊柱高 3 米,寬0.55 米,大門寬 2.2 米。殘存圍墻 43 米,墻高 1.8 米,墻上原有鑄鐵護欄,現已不存。1943 年曾為日軍占用,1951 年 5 月由地方接管,改稱泰州醫院, 1952 年 8 月更名為江蘇省第八康復醫院,1970 年改名為泰州市人民醫院。……[詳細]
  現有“梅氏祖塋”墓碑及墓冢,為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祖墳。道光十年至咸豐十年(1830-1860),蘇北頻遭水災,梅蘭芳曾祖梅天材貧病去世,葬于此。……[詳細]
  沙溝后大街老廁位于沙溝鎮鎮區后大街明清古建筑群中,原商會巷南首后大街103號對面,東經119°50′10.2″、北緯32°56′07.0″。沙溝后大街老廁初建于明代,原為陳氏家廁。清代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廁,以聚作農家肥料出售獲利。民國二十年(1931)洪水退后,廁主陳黑鼻子在原址重建。建筑風格上,采用西式工藝,如“洋門”、“洋窗”等;內部設施上,用木料制作成全封閉式坐便臺,在便臺上設置木擱幾,以便如廁者抽煙、飲茶、談生意。同時設置便后盥洗盆,制作木桶承接雨水沖洗,設計理念與現代接近。2008年沙溝鎮人民政府在原址按歷史原貌對其進行了修繕。沙溝后大街老廁建筑風格別致,設計科學,設施完備,當時在里下河地區十分罕見,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9年, 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沙溝后大街老廁為第三批文物……[詳細]
  創辦于 1911 年,初名自西初等小學堂,由于是五個人創辦的,后來又叫五成高等小學。從 1914 年至 1948 年學校多次易名,1949 年 1 月泰州解放后,學校定名為泰州市市立大浦小學,1979年改名為泰州市大浦小學,直到 1981 年命名為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占地一萬余平方米,現仍保存有 1 座二層老教學樓,作為校史陳列室。……[詳細]
  原為尤氏所有,俗稱尤家大門,尤氏原為商人。現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670 平方米,中間以火巷分開,西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和堂屋三進,東軸線建筑體量略小,從前往后依次為照廳、廳屋和古井一口。……[詳細]
  位于蘇陳鎮十三里汪村,清咸豐三年(1853)秋,地主追租,村內紅蓮寺住持僧道正,在此領導農民抗租,殺死催租官差 1 名。泰州知州徐瀛稟請清軍江北大營派兵鎮壓,血洗十三里汪,五、六百人,老幼無一幸免,十三里汪荒蕪達百年之久。時人有詩云:“髑髏滿地膏血涂,十三里汪無青草”。紅蓮寺現已不存,20 世紀 90 年代村民立碑于村首,以昭后世。……[詳細]
  建于 1951 年 8 月,亭方形,重檐四角攢尖頂,底邊長 6.75 米,高 6.5 米。亭中心立漢白玉巨碑,寬 1.20 米高 2.90 米。碑北立面鐫“泰州專區革命烈士紀念碑記”金色銘文,背面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隸書金字。……[詳細]
  此宅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43 年-1948 年)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特務機關所在地,對外稱范家花園 5 號,轄區為鹽城、泰州兩專區。主體建筑為三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樓南向,面闊五間 17.5 米,進深 7.3 米,西有廂樓,東有樓梯間,樓前有廊。……[詳細]
  市海陵區府前路南側的廣場中心,與區政府隔街相望。原址在海陵區區政府門前,因塔體木質樁基腐朽,塔身傾斜下沉,已成危塔,故于 2002 年 1 月 24 日拆除,同年 10 月 10 日在原址正南 60 米處重建,新塔高 19.11 米。中山紀念塔始建于 1929 年,是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標志性建筑。原塔正方形,五層,底層高 4.45 米,邊長 5.15 米,塔高 14.75 米。……[詳細]
  1940 年 5 月,郭村戰斗前夕,新四軍談判代表惠浴宇、陳同生前往泰城住此宅。宅為普通民居,小瓦屋面,坐北朝南,有廳屋和小樓。廳屋七檁三間 11 米,進深 7.5 米,屋高 5.8 米,小樓二層,面闊兩間,占地面積約 435 平方米。均硬山頂,保存完好。……[詳細]
  1939 年為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副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明揚住宅,時稱“李公館”。新四軍東進抗日前,陳毅、朱克靖來泰在此與李明揚談判。宅南向,硬山頂,面闊五間 16 米,進深七檁 8 米,高 5.8 米,三間小瓦平房,前帶卷棚,另有西廂房 2 間,占地面積約 2400 平方米,保存尚好。……[詳細]
  為漆匠胡桂芝私宅,1929 年 4 月 3 日起,中共泰縣縣委書記曹起縉在此工作,屋南天井中有井一口。該屋坐北朝南,面闊四間 13.9 米,進深五檁 4.5 米,脊檁高 3.8 米,小瓦屋面。最東一間為大門堂,大門朝北,二門朝東,通向天井,最西一間為曹起縉臥室。曹起縉,揚州人,任泰州縣委書記時,化名陳君豪,從事地下活動。同年 8 月 17 日由于奸細告密在住地被捕,英勇就義于北固山。……[詳細]
  蘇中公學舊址位于沙溝鎮鎮區虹橋巷2號院內,東經119°50′25.8″、北緯32°56′06.4″,原為三元宮。1945年8月-11月,蘇中公學領導機關曾在此辦公。1944年3月車橋戰役勝利后,蘇中區領導機關從東臺遷往寶應,并決定在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基礎上組建蘇中公學,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長,張藩任專職副校長,夏征農任教育長(后出任校長),為我黨我軍培養人才。1945年8月,校長夏征農率千余學員入駐沙溝,領導機關住在三元宮,學員按編制散居周圍基本群眾家中。除集中學習外,學員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為房東挑水、打掃,堅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駐地群眾建立了軍民魚水關系。1945年11月,蘇中公學奉命遷往臺北(今大豐),撤離沙溝。蘇中公學舊址是近現代革命史跡,是我黨我軍革命斗爭歷史的物質見證,具有重……[詳細]
  宣統元年(1909)附貢生韓景洙(韓烺父)創辦,韓烺任校長。韓烺(1885 —1958),字亮侯,號亮父,別號萬柳居士,泰州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畢業于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緯學堂師范科,南社社員,工詩文,擅鑒賞,兼精德日語,為泰州近代教育的知名人士。現存溫知女校兩進校舍,保存基本完好,李叔同手書的“萬柳”石額也由韓氏后人收藏。……[詳細]
  位于泰州市高港區龍窩北路114-115號,為民國初年湖北大冶木商劉漢舫所建。木號建筑量較大,由30余間青磚小瓦房屋組成,南北長約50余米,東北寬約19.6米,建筑面積約830平方米。該組建筑整體造型獨特,因其所處位置三面環水,西臨出江要沖 — 濟川港,故該建筑因地形而設計,主體建筑都坐東朝西,四周高大的馬頭墻將所有建筑圍成一個封閉的空間,該組建筑系劉漢舫聘請湖北大冶名工巧匠依據其故鄉劉仁八鎮的特色所建,故與當地民居迥異,具有湖鄂地方特色,至今保存完好。……[詳細]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宋史》中記載了這么一段故事:“顧昕,泰州泰興人。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者十載。雞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之室,問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嘗離母左右。母老,目不能睹物,昕日夜號泣祈天,刺血寫佛經數卷。母目忽明,燭下能縫衽,九十余無疾而終。”這就是泰興載入正史第一人顧孝子的故事。除了正式記載,民間還有許多關于顧昕的傳說。顧昕的母親早上想吃豆漿泡油條,而當時黃橋小地方沒有這種早點,顧昕就在前一夜步行去泰興,等天一亮買好豆漿、油條捂在懷里往回趕,從泰興步行到黃橋至少需要三個小時,但他每次買回的豆漿和油條到家后還是滾燙的。人們都說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他回來的路被用了諸葛亮的奇門遁甲縮地之法縮短了,只要二十分鐘就到家了……[詳細]
  柳官村大會堂位于姜堰區俞垛鎮柳官村,年代為1973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柳官村大會堂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姜堰乾隆昌棧位于姜堰區北羅塘街道東街社區,年代為清、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姜堰乾隆昌棧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婷婷亚洲五月之色五月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人妖 | 日韩AV中文字幕网址 | 中文字幕女人天堂ab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