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宅為清道光五年(1825)進士錢桂森建。南向,有門樓、照廳、廳屋、堂屋。門樓用磨磚砌成,堂屋硬山屋面,面闊五間 10.6 米,進深七檁 5.20 米,脊檁高 4.95 米,明間天花及月梁等處有彩繪。建筑面積 600 平方米。保存完好。……[詳細]
  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俞梅住宅。主體建筑朝南,有大門、儀門、照廳、廳屋及廂房等,青磚小瓦,硬山屋面。大門面巷3小間,門下有方形小石鼓,上雕牡丹、仙鶴圖案。門內梁下有彩繪天花板,花板上殘留彩繪祥云、飛鶴花紋。過門廳是一小天井,迎面是磚砌照壁墻。墻上部有一行組精美的連續不斷的“萬”字磚雕圖案。從小天井向南轉而西行是儀門。原儀門兩側安有圓形石鼓。進入儀門到大天井,天井南為照廳,北立面當心間花格長窗,兩次間花格短窗。天井北與照廳相對的是正廳,屋面坡度平緩,從上而下呈下弧的弧形屋面,自然流暢,圓作抬梁式木結構,3間7桁,當心間5架梁,前后各加1道單步梁,每根柱下部均接有高50厘米的短柱。……[詳細]
  為楊姓家族所有,大門院內有水井一眼,西邊大院有雜傭住房多處,有水井一眼。現大院有花廳、堂屋、正屋三進,主體建筑保存完好。花廳和堂廳皆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硬山頂,抬梁式架構,為清代建筑。正屋面闊三間 13.3 米、進深七檁 8.5 米、脊檁高 6.5 米、硬山屋頂、抬梁式架構,明間梁架扁作,柱下墊方形石礎,墻體厚達 1 米,該屋梁架用材粗大,保存完好,為明代建筑。建筑面積約 900 平方米,占地面積約 4100 平方米。……[詳細]
  始建于宋代,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中有記載,謂泰州有井七口分布如北斗,俗稱“七星井”,此井即為古七星井之一,又稱八角琉璃井。該井青石質井欄,外壁八角形,直徑 0.8 米,內壁圓形,直徑 0.3 米,通高 0.37 米,井欄內壁有十多道被井繩勒凹的深槽,磚砌井壁,保存完好,仍在使用。……[詳細]
  該樓原在日涉園外,系國民黨中將譚某所建,該樓為法式磚混二層小洋樓,建于 1935 年左右,樓大門南向,門左側墻面呈圓弧形。樓西有一側門可通向日涉園,樓北有一小的便門,直通紫藤架下的水池。樓內東西兩側砌有壁爐,可供冬季取暖之用。樓南北長 14.8 米,東西寬 11.8 米。……[詳細]
  漁行過街樓位于泰州城北漁行大街東側的夾河西岸。架空建在街道兩邊房屋間,下部通行,上為樓屋。樓面距地表 3 米,街道寬 2.1 米。樓前為開敞的四角攢尖亭,后為硬山樓屋,晚清建筑。……[詳細]
  康熙六十一年(1722)建,嘉慶四年(1799)同知尤彬重建育嬰堂,原育嬰堂改為義學。育嬰堂舊址現存大門、門房、賬房、客房、大殿、大廳、乳婦號房等主要建筑,大門、門房東向,面闊六間 17.9 米,進深五檁 4.4 米;大殿與大廳并列,坐北朝南,共六間,通長 21.3 米,大殿抬梁式硬山尾面,進深七檁 6.5 米;乳婦撫嬰房座西朝東共七間,通長 24.45 米,進深五檁 4.6 米;廚房、宿舍位于大殿之后,面闊五間 11.4 米,進深五檁 5.7 米。……[詳細]
  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現存土地神殿、關夫子殿、朱熹殿(茶王殿)及議事廳三進建筑共二十余間。第二進關夫子殿原樣尚存,面闊三間 12.8 米,進深 8 米,脊高 4.9 米,七架梁前卷棚,硬山頂,兩山有搏風磚。東邊圍墻尚有一截,西邊圍墻痕跡依稀可辨。該處建筑南北長 38.4 米,東西寬 41.9 米,占地約 1600 平方米。其宗旨是為徽商在泰活動提供一些便利,以及行使行會、商會職責。……[詳細]
289、管王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歷)泰州志》記載的街市北關大街中,有一條“管王廟巷”,就是因這座建筑內供奉管王為管王廟,才產生出來的地名管王廟。 管王廟,顧名思義是祭祀管王的廟宇。 管王是古代的鹽官管仲。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生于潁上(潁水之濱)。春秋時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霸主。管仲設鹽官煮鹽,創建官鹽制度。在明嘉靖朱廷立、史紳等撰《鹽政志》所列的鹽官中,管仲位居第一。因為管仲曾實行“官山海”的政策,大興鹽業,被鹽業尊為祖神。原管王廟有大門、廂房和廳屋,計 100 多平方米。后大門、廂房被拆,現僅存廳屋。……[詳細]
  因居南、北兩茅山之中,故名。為道教建筑,現有門廳、正殿、廂屋等建筑,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硬山頂。屋脊兩側裝“日”“月”磚吻,抬梁式結構,為清晚期建筑,保存尚好。……[詳細]
  同泰當鋪位于泰州海陵區涵西街北部,始建于清代。初名衡泰,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更名為同泰。當鋪的規模很大,大門對著現在的金明橋,后門在涵西街北段,擁有倉庫樓房百余間,中間里面有一座更樓,可以居高了望,值更人配槍以防盜匪,時為泰州城里最大的當鋪。按舊泰州對商業行業的排序:一當鋪,二錢莊,三油坊,四布莊,等等,同泰當鋪也是舊泰州最大的行業實體。抗戰前該鋪管事為曹德良,后換為胡寅生,有職員五十多人。建國后同泰當鋪關閉,后改設為揚橋商場。現存二層樓房數十間,為揚橋電器商行。其所在地區西至稻河,東至草河,南至徐家橋,北至南通路。……[詳細]
292、鮑壩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名東河壩,為明清時期里下河的船只從泰州通過的必經之地。清順治年間,揚州鈔關在此設關卡,補征揚關稅,查禁偷漏。民國十二年壩崩,釘樁堵閉,1954年搶險加固,在壩北加筑土壩。現其上有鮑壩閘一座,仍在發揮作用。……[詳細]
  始建于明代,原為單孔石拱橋,橋欄上刻有“利涉”二字。現存的孫家橋是建國初期為便利人車通行將原石拱部分拆除,修成方孔踏步橋,橋面比原來降低了 2 米。現長 21.2 米,寬 3.4米,橋面中心標高 6.16 米,獨孔跨度5.2 米。橋體由長條形花崗巖砌成,橋5.2 米。橋體由長條形花崗巖砌成,橋小石獅,如今只剩下兩只,橋欄上刻有“暗八仙”圖案,橋外側護欄刻有楷體“孫家橋”三字。……[詳細]
  始建于1921年,南向,有大門、正殿、廂房各三間,為四合院式。大門上嵌“石氏宗祠”額,正殿硬山屋面,面闊11.00米,進深6.65米,脊檁高5.02米,保存完好。據《民國續纂泰州志》記載:石氏宗祠為石張氏建,其公爹石小泉“學博以文行顯”,夫石和鈞優稟生,子抱中和守中都是神童,可惜家遭不祥災禍,父子三人相繼去世。石張氏遂修建祠堂紀念石氏三代。……[詳細]
  張氏宗祠位于沙溝鎮鎮區姜家三巷6號門內,東經119°43′17.0″、北緯33°09′01.8″,是一處清代祠堂建筑。張氏宗祠坐北朝南,四進、三天井。由南往北,分別為祠門、議事廳、享堂和正廳,均有雕飾。第二進院內植有一株古銀杏樹。第三進西側為三間客廳,七檁,穿斗式。第四進東側設有門樓,正廳內曾設有長條祭臺,供奉張氏列祖列宗牌位。該宗祠是張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場所。始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間,由張稟祿創建,民國時期曾經修繕。張氏宗祠為興化地區保存較好的清代祠堂建筑,對研究沙溝乃至里下河地區清代祭祀風俗、家族文化、祠堂建筑布局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09年,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張氏宗祠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位于海陵區海陵北路路中,日涉園西南角。2008 年 6 月 2 日道路改造時發現,后原址保護掩埋于路中。宋建明修,為磚砌拱券結構,位置與《道光泰州志》等志書所記相符。……[詳細]
  胡公生祠碑位于市區第一中學操場南端(原南城內大街胡公祠中),東經119°50′10.7″、北緯32°56′05.4″,明代石刻。碑高210厘米,寬114厘米,厚23厘米,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碑鐫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碑文為明代文學家、“后七子”之一的興化人宗臣所撰。內容記述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557-1559)間,興化知縣胡順華領導軍民抗倭并取得勝利的歷史過程。胡順華,字賓甫,號龍崗,湖廣潛江(今湖北潛江市)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任職興化時,倭寇猖獗,通州、泰州、鹽城、高郵、寶應一度淪陷,而興化孤懸其中。胡順華下令“積薪谷、精器械,募邑中人幾千,時時督練為城守計”。同時,“自登城,衣戎帶劍,氣肅肅揚揚”。又趁倭寇暫退之機搶修城墻,直至取得嘉靖三十八年茆花嶺大捷。此……[詳細]
  福星橋位于張郭鎮張紀村,東經120°12′22.4″、北緯32°47′01.6″,建于清代光緒(1875-1908)年間。福星橋是一座單孔磚橋,已有約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橋欄至水面5.2米。欄桿高1.25米,拱高4.05米,跨度3.7米,拱圈高2.05米,橋面欄高0.6米,橋寬3.23米。欄寬0.38米,橋長22.7米。目前仍在使用。橋拱氣勢雄偉, 造型美觀,結構合理,保存較為完好。福星橋為研究里下河水鄉地區橋梁發展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2009年, 興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福星橋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99、羅漢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寺位于周莊鎮鄔牛村,東經119°56′25.0″、北緯32°43′39.1″,始建于宋。據明崇禎六年(1633)《泰州志》卷七《方外·寺觀》等相關史籍記載,羅漢寺最早建于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羅漢寺坐落于鄔牛村東北隅一個三面環水的垛島上。當年碧流縈繞,形如滿月,被稱為“亮月地”。元末張士誠被朱元璋攻滅后,其堂弟張士英在鄔牛羅漢寺出家。明洪武初年,羅漢寺被列為泰州下河地區“九寺十八堡”的“九寺”之一。明洪武五年(1373),寺院大修。清康熙六十年(1661),寺院由佛教禪宗改為律宗“太平律院”。其后,寺院于清嘉慶四年(1799)和民國十四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繕。上世紀40年代,寺院部分建筑被毀。1958年,寺院第18代住持隆祥離開寺院,寺院殘余部……[詳細]
  茅山唐井位于茅山鎮鎮區景德禪寺內,東經120°00′23.9″、北緯32°44′28.1″,原山丘朝南山坡處。茅山唐井系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唐玄宗舉道教為國教時擴葺茅山三茅真君道觀時所鑿,《揚州府志》、《東臺縣志》及《茅山志》皆載為“唐明皇時所鑿”,亦即唐代開元至天寶年間(713-755),距今約1300年。火燒巖質地的石井欄為宋代修浚時所加,外側呈八角形,內側圓形,井壁為磚砌。口內徑0.3米,外徑0.6米,高0.4米,底外徑0.72米,火山巖質地,灰黑色。井下部為磚砌井壁。清代著名學者、以考據見長的興化人任大椿曾作《過茅山碑記》。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道觀為佛教景德禪寺后,一直保留于原址。根據記載,井壁原為上小下廣呈胡蘆形,深約7米,井底砂石之上豎戳小瓦,嚴絲合縫,上鋪耐水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制服丝袜中文丝袜点击进入 | 伊人天堂精品在线 | 日本精品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 日本午夜视频免费 | 亚洲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免费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