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戚機廠舊址
  延陵東路358號,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即戚機廠)高大的圍墻內,矗立著一幢3層小洋房,戚機廠人稱它“老三樓”,又叫民國辦公樓,是1941年時由日寇所建。它與總成車間、聯合剪沖機和道釘鍛造機等老機器設備一起,合稱為“戚機廠舊址”,見證了武進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歷史。民國辦公樓位于現廠區東南側,1941年日軍所建,建成后日本的歷任場長均在此樓辦公,解放后稱“老三樓”。建筑面積611.5平方米,紅磚砌筑墻體,平面近似曲尺形,東南側入口設計為扇形。主體為二層,東南側三層。東、南兩側二層、三層窗口下方均設有若干方形射擊孔洞,用以加強戒備。此外,戚機廠舊址保存有多部老機器設備:聯合剪沖機,1906年英國制造;道釘鍛造機,1929年英國制造。2008年,戚機廠民國建筑群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平橋石壩
  平橋石壩,位于在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天目湖鎮平橋村東南約1.5公里,處于兩山之間,有一座攔水石拱壩,人稱平橋石壩。建立時間是1974年至1979年。平橋石壩是中國最大的非鋼筋混凝土水庫大壩,亞洲最大的漿砌石拱壩。該壩于1974年至1979年,歷時5年建成。其寬122米,高24米,由無數塊整齊的長方形山石漿砌而成,分東西兩個側拱。以一個中墩,兩個邊墩連接和支撐,壩底部則深深扎根在山腳裸露的褐色山巖之中,整體造型奇特,建筑工藝高超。每當發水季節,山水浩蕩涌來,從溢流孔中傾瀉而下,形成一道寬40米,高20多米的瀑布,此情此景置身其中會產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聯想,讓人留連忘返。不僅如此,它還具有防洪抗旱,灌溉農田,水力發電等作用,如今那奇特的神韻越來越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探究“廬山真面目……[詳細]
莊存與故居
  莊存與故居在馬山埠江蘇省常州衛生學校內。莊存與(1719~1788),清經學家,今文經學派首創者。故居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清康熙間(1662~1722年)經其父莊柱擴建,乾隆間(1736~1795年)存與復增建。乾隆十年(1745年),存與中榜眼,十九年,其弟培因中狀元,乃稱“狀元第”。儀門正中原有“榜眼及第”、“狀元及第”豎匾2方。原有水碼頭、照壁、戟門及啟裕堂、慎馀堂、賜硯堂、薇暉堂等100余間,占地093公頃,存與昆仲均出生于此。乾隆五十二年,存與回里撰書《重修常州府學廟記》,次年病故于宅。1951~1954年,中共常州市委在此籌建中共常州市委黨校,后由江蘇省常州衛生學校改建為校舍。今僅存西廂房6間,膳屋、從屋各3間及西首花籃廳5間,街南三元閣上下各3間。198……[詳細]
順莊諸氏宗祠
  順莊諸氏宗祠位于武進區橫林鎮順莊村委諸家塘村,氣勢宏大,風景絕佳。東面是一泓占地約10畝的水池,名最樂園池,水邊楊柳依依,碧水清清;北面是原橫林鄉和崔橋鄉的界河,與池水相通;祠堂南臨武青公路;西面是郁郁蔥蔥的花園,園內有花木數十種。諸氏宗祠建筑面積320平方米,祠堂廣場約占地240平方米。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諸氏宗祠原有祀田130余畝,收入除作每年冬至、清明兩次祭祀祖先的“祠堂酒”外,消防、道路改善、賑災救難、祠堂維修等公益開支亦在其中,特別是每年冬至在祠堂祭祖后,青年男丁需要習武就訓,增強體質以自衛防身。2008年諸氏宗祠在原址重修,恢復具有江南特色的二進三開間四合院組合式祠堂。諸氏宗祠坐北朝南,有氣勢宏大的四柱三樓式牌坊門樓,大門口有石雕貔貅一……[詳細]
梅里張氏宗祠
  梅里張氏宗祠,號“二銘堂”,位于武進區橫林鎮崔北村委梅巷里村,因這里曾遍植梅花,芳香四溢,后來改梅里為梅巷里。梅里張氏宗祠由張天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乾隆十九年(1754),張氏族人又捐資整修,三進的祠堂莊嚴肅穆,家譜記載有“常州東門外城東第一壯麗之宗祠”之稱。新中國成立后,張氏宗祠被改建成梅巷小學和村委農機具修理廠。2005年,梅里張氏發起重修《張氏宗譜》及宗祠。張氏宗祠坐北朝南,祠西為崔北村委會廣場,祠堂為三開間三進,祠堂屋面鋪有琉璃筒瓦,每進屋脊東、西各有一座馬頭墻,這在常州也屬少見,祠堂用大方磚鋪地,三進房屋間有兩個天井,西首為串聯三進的文化長廊。梅里張氏宗祠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合剌普華墓
  此墓主人合剌普華是元代著名回鶻民族官吏。該墓為內地罕見的古代少數民族官吏大型墓葬,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墓志銘及志蓋均出自元代名人之手,但原墓早年被毀,今存墓前直立文武官石像各兩對,武官身披盔甲,手握長劍;文官身穿朝服,手持朝笏。還有臥伏成對石獸、石羊、石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文化局與沙漲村民合資3萬余元重建“尚書亭”,有效保護了合剌普華墓志銘及志蓋。合剌普華(1245—1284),元代回鶻人,自幼生長于內地,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262年李璮叛亂中,合剌普華曾率軍跟隨叔父撒吉思平叛。元代初年不行科舉,合剌普華以“宿衛”入仕,專管冶鐵,但未上任即讓職于其弟。當時,元兵南下滅宋,軍隊輜重運輸成為要事,合剌普華任行都漕運使,負責物資運輸。南宋滅后,曾上 書-談論治國之策,忽必烈多采納。……[詳細]
常州五洞橋
  五洞橋位于常州武進區前黃鎮寨橋坊東村。該河段由三座拱橋連接在一起的,歷史上曾是一座五孔拱橋,一座高橋,高橋橋洞為高度9米,是西鄉(指湟里鎮,指前鎮,儒林鎮)農民收獲的大米,用木船載運前往江南四大米市之一的無錫吳橋參與交易的必經橋洞和唯一通道,船舶的桅桿是不用落下蓬蒿落布的,該高橋在70年代中期因橋梁失修而拆除,被當時的武進縣橋梁工程隊建成了現在的水泥石拱橋,可惜了。想到老家金壇指前、儒林的大米,在明清時期曾通過這里運到無錫的米市,有些感慨我們祖先的不容易。五洞橋為常州與宜興的界橋,由三座拱橋連體組成,除了五孔石拱橋,還有兩座水泥雙曲拱橋。因運河改道,該三橋目前已經荒廢,無人行走。第一座兩側個六孔,第二座兩側各三孔。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太平興國石經幢
  太平興國石經幢為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平興國禪寺附屬建筑,太平興國禪寺,為南朝齊建元年齊高祖簫道城所創建。初名建元寺。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4年),改名太平興國禪寺,并置石經幢兩座于山門兩側。1950年土地改革以后,寺院房屋大部分為武進縣人民法院及看守所使用,寺中僅存的一些佛像,也在“文革”時期北搗毀。兩座石經幢,一座于20世紀50年代被人砸毀,現僅存一座。1964年被常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宋太平興國石經幢位于常州市延陵東路太平橋北逸,為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遺物。經幢的束腰須彌基座,用三塊八角形檐石分層,上層八角形束腰座體每面刻壺門佛像,或趺從,或平坐。下層八角形,座體每角上刻力士跪馱經幢狀,兩層……[詳細]
惲南田墓
  惲南田墓,在武進縣馬杭鎮上店胥城西側。惲南田,名格,字惟大、壽平,改字正叔、叔子,號南田草衣、白云外史等,武進上店人,后遷居縣城觀子巷、白云渡等地,賣畫為生。其畫精于山水、花卉、書法秀勁飄逸,被譽為“毗陵六逸”之首,“南田三絕”。所畫花卉,繼承北宋徐崇嗣“沒骨法”,并加以發展,清新雅麗,匠心獨見,稱“惲派”或“常州畫派”,傳習成風,為寫生正宗;山水畫韻雅灑脫,超邁絕倫,與王石谷等同為“清初六大家”。著有《甌香館集》、《南田畫跋》、《東園尺牘》等。惲南田墓與其父惲日初墓并列在同一塋區。墓前均有花崗石墓碑,左為陰刻楷書“逸士惲南田先生之墓”,右為“高士惲遜庵先生之墓”,系光緒年間惲氏后裔所立。1983年惲南田誕生350周年之際,武進縣政府及馬杭鎮政府籌款修復墓地,創建惲南田紀念館。現墓地已擴建成……[詳細]
190、舍頭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舍頭橋
  舍頭橋地處江蘇溧陽市埭頭鎮舍頭村。據《清·嘉慶溧陽縣志》記載:該橋建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距離當時溧陽縣城11公里。據當地百姓說,橋是用一只報恩的母雞所吐的血來換錢,由上黃一帶的石匠祖師們用當地的石頭一錘一鑿而建成。舍頭橋全長30米,橋面寬約3米,上部用條石起拱,下部用石塊筑墩,橋底用條石砌成反拱,支撐橋腳,南北橋面均為石級,且有條石護欄,稱得上是石拱橋工藝的精華,該橋目前是溧陽市唯一幸存的三孔石拱橋。是溧陽市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根據溧陽市人民--(溧政發〔2004〕84號)關于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的通知,舍頭橋保護范圍為橋身及-向東10米,向南20米,向西8米,向北15米。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山觀石刻
  黃山觀石刻,位于南渡鎮黃山村與東區村接壤處。據《金陵志》記載:三國孫權赤烏年間,有個叫淳千的人,避居小茅山,學習葛李先生的秘訣,到西晉時,修--成,騎黃鶴而去,就是在黃山觀。是歷史上最早的道家教地。唐朝天寶九年(750),始在這里創建道觀,因山命名,是為黃山觀。太平天國期間,被太平軍拆毀,1864年再次重建。抗戰期間,黃山觀又遭日寇燒毀。2000年,再次重建完成。2001年7月18日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現殘存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碑刻一通:碑長1.15米,碑寬1.00米,碑厚0.20米。另有功德碑兩通。一為殘成四塊,碑長0.83米,碑寬0.74米,碑厚0.23米;另一處為殘成2塊,大部分缺失,碑長0.47米,碑寬0.94米,碑厚0.23米。……[詳細]
潞城王氏宗祠
  潞城王氏宗祠位于武進區潞城街道大樹下村,堂號“三槐”,與禮嘉周陳王氏同屬“三沙王氏”,為北宋初年宋太祖、太宗時任兵部侍郎王祜的后裔。大樹下王氏始遷祖為西沙支后裔安三公于元末明初(1370年前后)徙居江陰君山之麓,再遷居到大樹下村。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坐北朝南,第二進始建于明,清道光五年(1826)和道光二十八年(1848)先后擴建前后二進,2004年王氏族人集資20余萬元修家譜及祠堂。建筑形制嚴整古樸,為三進九間格局,門樓、封火墻及梁架均為常州本土建筑風格,是常州祠堂建筑中保存較好的祠堂之一。祠堂大門前場地綠化帶內種植三棵槐樹,作為“三槐堂”的象征。文物保護標志碑掩映在綠樹花叢中,南面臨河,環境宜人。……[詳細]
溧陽古城墻
  溧陽古城墻位于溧陽市市民政局大樓旁,年代為明代。為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溧陽城是在南唐舁元二年(938)才開始筑城,初為土墻,周圍四里多長,高一丈二尺。城周有城壕,深五尺,寬五丈。瀨水(即城中河)穿城而過。至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在城西開辟了一個青安草市,因而西北的城壕即劃入城內。當時城門有五門:東稱“迎春門”,南稱“迎夏門”,西稱“迎秋門”,北稱“迎冬門”。又因西門與北門距離較遠,于是在城西北處增設了“青安門”。當時因有城中河流經城內,穿過城墻有水門兩座。上水門稱“清暉門”(現虹橋處),俗稱“上水關”。現今,僅溧陽市民政局大樓南側旁的古城墻還殘存著。作為溧陽最后一段古城墻的斷壁殘垣,已被列為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壇玉皇閣
  玉皇閣位于金壇區金城鎮城南村委城南風景區顧龍山西北側圓通庵內。1985年,金壇縣文物普查時發現并登記。1986年1月1日,金壇縣人民政府公布玉皇閣及附屬建筑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8月12日,金壇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玉皇閣主體建筑重新修繕工作完成。顧龍山(又名烏龍山),在金壇城南的金溧漕河之濱,距城二公里左右,山形如拳隆起,海拔21.2米,周長近1公里,面積約10公頃。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蒼蒼。解放前,山上有寺、觀、廟、庵等多處,其山之東有寶塔寺及龍山塔,山之南有呂祖廟,山之西有圓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祭季札的專祠)。玉皇閣系清代建筑,磚木結構,現存房屋兩進及附屬建筑,坐東朝西。……[詳細]
195、觀蓮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蓮橋
  觀蓮橋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溧陽縣溧城鎮常溧河上,距離溧陽城4.5公里,又稱“昆侖橋”。據說清代乾隆年間修此橋時,河中滿是盛開的蓮花而得名“觀蓮橋”。清朝彭桂曾寫詩贊揚該橋:“故園吾久別,此地到來稀。水暖魚苗長,林蔭燕子飛。乍維橋半艇,對掩竹間扇。-漁夫,持竿上釣磯。”此橋為老式石拱橋,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重建。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妄圖狙擊我軍的進攻而多次企圖炸毀此橋,但觀蓮橋在當地老百姓的保衛下,不屈的軀體始終屹立不倒。1998年,根據已故著名作家高曉聲的名作《陳奐生上城》系列小說改編的八集電視連續劇《農民陳奐生》在昆侖橋上和橋畔拍攝了外景。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淹城駱駝墩
  淹城內部及周邊有大量土墩分布。據 1986 年統計,淹城城內及城外一公里范圍內,共分布有干家墩、頭墩、屠家墩、駱駝墩、龍墩等 86 座土墩,近幾十年來土墩已大量消失,目前不足 10 座。位于武進區烈士陵園內的駱駝墩,東距淹城護城河 450 米,是保存情況最為完好的一個。駱駝墩呈饅頭狀,底部截面約呈長方形,東西長 28 米,南北寬 44 米,墩高5.5米。周邊干家墩、頭墩、屠家墩、龍墩等四座土墩曾進行考古發掘,均為一墩多墓或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印紋硬陶等器物,證明這些土墩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與淹城遺址同期存在,是淹城的組成部分。2013 年 4 月 15 日,淹城駱駝墩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97、闔閭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
  闔閭城在武進市雪堰鄉和錫山市胡場鄉境內、閭江附近。此城為春秋時期,吳、楚、越三國爭霸時,吳王闔間為防御楚國和越國的進攻,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令大臣伍子胥所筑。為古代軍事要地。據勘察,此城四周皆河圍繞,城墻僅遺存西南半個城。城為長方形,周約2420米,東西長約910米,南北寬約600米。城墻底部寬約20余米,現高2—4米不等。在城的斷面并未發現磚石之類,說明此城純用土筑。城的南面略偏東處有一寬約36米的洞口,可能是當時的門洞。此城形勢險要,城后有胥山、濮射山、龍山作屏障;前方遠處是南山山脈,左邊是大湖。山上烽燧墩,山下土城,進可攻,退可守。城內發現新石器時代紅陶釜、鼎、黑陶豆等遺物,春秋時期的方格紋、回紋等印紋陶器和原始青瓷碗等。……[詳細]
金壇土墩墓群
  金壇土墩墓群2005年寧常、鎮溧高速公路土墩墓大搶救,是江南土墩墓發掘歷史規模最大一次。共發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229組、墓葬建筑遺存14座,出土以幾何印紋陶、原始青瓷器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類文物達3800多件。極大豐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內涵,特別在土墩墓的形制、結構、埋葬、祭祀習俗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確定江南土墩墓不僅存在一墩一墓,而且存在一墩多墓,一墩多墓的現象明顯較一墩一墓普遍;確認堆土掩埋與豎穴土坑共存;首次發現一墩多墓的向心結構布局,具有濃郁的江南土著特色;發現形式多樣的墓葬建筑遺存;首次發現土墩墓的墓地界域;確認土墩墓存在著以器物組進行祭祀等復雜多樣的喪葬習俗。……[詳細]
趙翼故居
  趙翼故居位于前北岸7號(延陵西路)。趙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號甌北,清雍正五年(1727年)生于陽湖縣安尚鄉(今武進戴溪鄉)西干圻村,他57歲時,方移居常州城內白云溪旁。嘉慶十九年(1814年)卒于常州。趙翼是清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與袁枚、蔣士銓合稱“江左三大家”。趙宅原有平屋5進,現頭、五兩進已毀,二進存轎廳2間,三進存大廳5間,均為民居。四進3間為著書處“湛貽堂”:硬山造木結構,堂寬203米,進深157米,高76米。西首另有書齋“簫齋”3間,均為清初建筑,由其后裔居住。原大門前有一對石獅,并有“探花及第”匾額,中堂內有清著名書法家王文治書匾“湛貽堂”,“文革”中毀壞無遺。……[詳細]
大石山摩崖石刻
  大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溧城鎮大石山頂巖石壁上,其中有宋淳祐年間(公元1241—1252年)趙旰夫所書陰刻“龍洞”字樣;有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進士彭謙(湖南株洲人,嘉靖進士,工部觀政。)于公元1525年作七言詩《登龍山》一首:“古洞誰開一竅深,凄涼遺跡久幽沉。1999年公布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天隨鳥盡江如練,社至龍歸風滿林,新構留云常晝暝,疏欞過雨是秋陰。登臨何必重陽去,景物悠然日可尋。”有陰刻“龍門”、“過此一關,遺我百慮”和“高明”等摩崖石刻以及民國廿一年(1932)無錫殷學煒所書“觀自在”等陰刻字樣。這些石刻實為溧陽境內一大名勝,它們集中反映了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大石山美景的深刻感受。……[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国产 |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 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 | 中文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