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王杰烈士墓
  王杰烈士墓位于邳州市運河鎮張樓鄉。王杰烈士墓占地22畝。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1967年建墓,1976年建紀念館,197年建紀念亭。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烈士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一年,王杰光榮入伍,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王杰,被部隊選派到邳縣張樓,擔負訓練民兵埋設-的任務。七月十四日這一天,當王杰全神貫注的向張樓-班的十二個民兵示范埋雷時,-突然地冒出煙來,千鈞一發的時刻,王杰把圍看的民兵往兩邊一推,用自己的身體撲向了-。十二個鮮活的生命得救了,而一個雷鋒式的戰士,犧牲在了這片熱土。……[詳細]
拉犁山東漢墓
  拉犁山墓地位于云龍湖西南角三環路外的拉犁山西坡臺地上。這里原來有3座規模較大的墓葬,周圍有一些小型墓葬,其中,有一座較大墓葬上世紀中期被破壞,另外兩座墓葬幸運地保留下來。1985年、1988年,徐州博物館先后發掘清理了這兩座漢墓,分別命名為拉犁山M1、M2。這兩座漢墓都是平地砌建、上筑夯土的石室墓,屬東漢晚期。兩墓距離在30米左右。1號墓有較大的封土堆,封土南北長29米、東西寬21米、高5.1米。墓門向南,有兩扇可以啟閉的石門,墓室全長15米。由前室、前室東西耳室、中室、中室西耳室、側室、側室東耳室、后室及回廊等九室一回廊組成。總面積達60多平方米,前室長2.6米、寬1.9米,中室長3.35、寬3米,中室有一間長3米、寬2.9米的東側室。在中室和側室連通處,有一個整石雕鑿的十六棱柱,高1.4……[詳細]
土山漢墓
  土山漢墓位于徐州市云龍山北約200米處,因堆土成山,俗稱土山。封土現高18米,直徑65米,夯層明顯,土色灰褐相間質地較硬。1969年冬,當時居民在其北坡取土發現第一號墓,次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進行清理。1977年夏徐州博物館在封土南側又發現第二號墓,形制大于一號墓。土山一號墓,方向北偏東5度,墓室為磚石混合結構,以磚為主,磚有兩種,皆青色,長條形磚長46厘米、寬23厘米、厚11.5厘米。楔形磚長48厘米、上寬39厘米、下寬29厘米、厚11.5厘米。石頭特制成黃腸石,共58塊,主要用于封土和甬道基礎,個別用于封頂。墓室平面呈十字形,總長8.6米、寬5.38米、高4.58米。分墓道、封門、甬道、前室、后室五部分,墓道寬3.9米,長度不明,底部有一層青色薄灰。墓道與甬道之間為封門墻,用黃腸石35塊,……[詳細]
雙孤堆古墓葬
  雙古堆漢墓位于睢寧縣姚集鎮古堆村蛟龍山東,因該村有兩座形似谷堆的大古墓而得村名。兩墓相隔200米,居西大墓為西堆,直徑80多米,墓高22米。居東小墓為東堆,直徑50余米,墓高15米。雙古堆的封土為夯筑,從兩墓斷面層觀察,土層經夯實,層厚20—30厘米,表土散存少量漢代繩紋陶片。雙古堆有許多傳說故事,《后漢書?郡國志》引《北征記》:“縣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解劍之處。”清康熙、光緒《雎寧縣志》則說雙古堆為東漢范丹、西晉石崇之墓,石崇與范丹不是同一時代的人,范丹生活于東漢末年(112---185年),石崇生活于西晉年間(249---300年),范丹病逝于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縣)家中,石崇是河北南皮東北人,被殺于當時京城洛陽。可見,石崇、范丹墓只是一種傳說。2009年,雙古堆漢墓被盜掘,墓內發現了……[詳細]
145、曉明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曉明樓
  曉明樓為民國十二年所立,位于徐州市沛縣沛城鎮西關居委會沛中路8號沛縣初級中學內。此地為沛縣中部,地形無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為典型的沖積平原形。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空氣清新。大門東緊臨沛中路,東100米為集貿市場,四周居民住宅樓。環境優雅,花草四季叢生,院內有眾多女貞、玉蘭等名貴樹木,自然環境良好。曉明樓由法國傳教士修建,是徐州地區保存較少的西式建筑之一。該建筑采用了中西式結合的手法,反映了20世紀初西方文化傳人中國的情況。沛縣曉明樓建筑風格獨特,其他各地教堂及附屬設施基本上都是西方建筑風格,惟有沛縣曉明樓既有西方建筑特點,又有東方園林特色,這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有關資料表明,曉明樓前身是天主教堂,建于1707年,為法國傳教士修建,神職人員居住的曉明樓建于1919年。天主教堂建……[詳細]
花廳遺址
  花廳遺址位于新沂縣城東南18公里的馬陵山鄉花廳村。遺址在馬陵山上,海拔69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52年發現。1952、1953、1987、1989年南京博物院進行過4次發掘,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墓葬86座。遺址的地層堆積厚約O.7~1.2米,文化層內遺物稀少,所出遺物與墓葬中的隨葬品相同。遺跡以墓葬為主。墓葬均有長方形豎穴式坑。墓坑大小深淺不一,一般長2~3米,寬1~2米,深0.5米左右;規模較大的墓葬長達5米,寬3米,深1.5米,墓穴規則,坑壁堅硬,光滑平整,坑底平坦。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其次有少量的側身直肢葬,墓向均朝東略偏南,在96°~125°之間。各墓均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以隨葬豬、陶器、玉器、石器為特點,大墓中還存在人殉和人祭現象。一般小墓有隨葬品十……[詳細]
西漢楚王墓群
  西漢楚王墓群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1995年4月西漢楚王墓群西漢徐州市、銅山縣含馱籃山、小龜山、北洞山、東洞山、段山、獅子山。1996年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詳細]
148、明教寺
明教寺
  明教寺位于歡口鎮黃店村,建于唐代,座落于村東,寺院宏偉寬大,各類房宇10余間,修行和尚9名,主持為悟先大師。村北有育樂庵和棲云觀(現有碑文記載),皆以李家為善主(當時該村稱李莊)。五代時李光義、李良弼父子雙進士,李光義在后漢官至朝議大夫,李良弼在北宋官至觀察節度使。李良弼之子李若谷知開封府事,拜參知政事,卒后贈太子太傅,謚“康靖”。李良弼之孫李淑知河中府,卒贈尚書右丞。李淑長子李壽朋官拜戶部鹽鐵副使,次子李復圭以集賢殿修撰知荊南。隨著李家輝煌,明教寺達到鼎盛。遼重熙年間(1032—1055年),李家人丁敗落,潘家人丁興旺,故改莊名為潘家莊。到元朝末期,由于這里地勢低洼,數次大水后,不少田塊被淹,人煙逐漸減少。隨之潘家人丁外流,剩下后人稱之的“潘家堌堆”。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詳細]
尤村墓地
  尤村墓地座落在徐州邳縣西北55公里的燕子埠鄉青龍山南麓。1982年,由南京博物院和邳縣文化館共同進行了發掘。這是一座規模較大的畫像石墓(圖)。墓葬由墓垣、封土和墓室組成。墓垣由下而上由四層石條砌建,共高1.35米,頂部雕刻成屋檐狀坡面,并以淺浮雕鑿出瓦隴和云紋瓦當。從殘存的基石分析,墓垣四周呈方形,垣內面積約250平方米。繆宇墓的墓室為青石砌建,墓室為疊澀式結構。由前室、后室和迴廓三部分組成,平面呈長方形。墓室總長7.2、寬4.65米。前室長2.20、寬4.65、高2.45米。南北兩壁均用整塊石板建成,西壁偏南開墓門。后室長3.12、寬1.54、高2.20米。門寬0.88、高0.94米,沒有門扉。后室結構大致與前室相同,原來在后室南、北、東壁及室頂嵌有彩繪木板,現在僅存鑲嵌木板的凹槽及朽木痕……[詳細]
河清閘遺址
  泇河運河最早開鑿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該河段自山東微山湖開河,經韓莊接彭河、會洄河,導水至皂河直入黃河,全長130公里,流經邳州境內56.1公里。泇河運河沿線有8處船閘,明代稱此閘為“良城閘”,建于萬歷三十二年。《明史?河渠志》載:“臺家莊、侯家灣、良城諸處,皆山岡高阜,多砂礓石塊,極難為工。東星力鑿成河。但河身尚淺,水止二三尺,宜更鑿四五尺,俾韓莊之水下接洳口,則運舟無論大小,皆沛然可達矣。”清雍正二年(1724年),為濟漕運,“于臺莊以下、徐塘以上曾建閘座”,為梁王城的河清閘、大王廟的河定閘、徐塘的河成閘,三座船閘中間相隔十八里。據史書記載,河清閘在邳州梁王城右,金門寬2丈2尺,高2丈8尺,砌石24層,兩墻長22長4尺,閘旁越河長120丈。1995年12月,水利部淮河治理委……[詳細]
禹王山墓群
  禹王山墓群位于邳州戴莊鎮李圩村,禹王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名;另一種說法是“禹”“徐”讀音都屬魚部,禹王是徐王的轉音,是因紀年徐偃王而名,應為徐山。《水經注?泗水》載:武原“縣東有徐廟山,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明一統志》載:“徐山舊名武原山。”《后漢書》注“武原故城在下邳縣北,徐山在其東。”《邳州志》載“徐偃王墓在徐山……石室祠在徐山,徐偃王走死武原,民間鑿山為宅祀。”從史書記載得知,武原縣東有徐山,本名武原山,即今禹王山。禹王山的漢墓群占地面積約500 平方米。有漢墓10 余座,墓葬的類型有石棺墓、磚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墓葬群的年代從西漢延續到東漢晚期。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灶、陶磨、陶圈、銅鏡及數塊畫像石。該墓葬群應與漢代的武原縣有直接關系。……[詳細]
李集村落遺址
  李集村落遺址位于邳州市碾莊鎮西南8 公里李集村中部,2000 年村民深挖水塘時發現。遺址位于池塘底部,距地表3—4 米,上部是淤積的沙土,為洪水淹沒所致。發現石砌房屋基礎20 余間,房屋布局大多為四合院,房內有木梁及大量的生活用品,如石磨、石臼、瓷器等。部分瓷器底部發現有“宣德年制”銘文。明代后期,黃河經常決堤泛濫,對邳縣也有影響。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明代黃河改道以及對沿岸村落的影響有重要意義。現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邳州鵝鴨城遺址
  鵝鴨城遺址位于漢代武原縣境內,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徐人曾在這一帶活動過。如《后漢書?東夷傳》記載“偃王仁而無權,不忍斗其人,故至敗,乃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 鵝鴨城城址東、北、西三面環山,平面大致呈方形,邊長500 米,面積約2.5 萬平方米,現四面夯筑城墻仍清晰可見,寬10~15 米,存高1~2 米,以東墻北段保存最好。從斷面看,文化層厚度在1.5 米左右。城址南部區域已基本破壞殆盡。地表遺物不甚豐富,主要有幾何印紋陶片,夾砂紅陶片、灰陶片及石罄毛坯及銅鏃,亦有少量漢板、筒瓦片,遺址中還出土有四枚磬坯。從鵝鴨城遺址的位置、地層堆積及出土文物的特征來看,與徐偃王敗走武原完全吻合,鵝鴨城遺址可能為春秋時期徐國城址。當地百姓傳說此城是由鎮守于此的良王的鵝鴨二將而得名……[詳細]
山西寶泉涌油坊舊址
  山西寶泉涌是著名的老字號商戶,以經營加工食油、酒業為主。全國各地都有山西寶泉涌字號的油坊和酒坊。明末清初的時候,山西商人來到邳州土山鎮開設寶泉涌“酒坊”和“油坊”。土山寶泉涌油、酒坊是當地規模較大的商行,位于土山鎮老街南頭,路東側,現存房屋三十余間,皆為青磚灰瓦,民宅式建筑,為當時加工及經營油、酒的地方。寶泉涌商號善于經營,并有很好的信譽度。民國初年邳睢地區商戶不少發行大量的莊票,這種紙幣也成門票,門票的兌現以銀幣為計算本位。私人商號未經政府法律允許而發行的門票,僅能在當地憑信用流通。土山鎮有寶泉涌、和順公、宋承記、陳瑞興、隆興蘊五家商戶發行了門票。可見寶泉涌油、酒坊有較強的經營實力和信譽影響。……[詳細]
呂省鹽行舊址
  呂省鹽行舊址位于土山鎮關公路,現為鎮糧管所,現有大倉數十間及沿街門面房。明末清初由山西鹽商遷來經營鹽行,當時規模較大,周圍安徽、山東幾省市都在此采購,解放后停業。明清時期,鹽行專賣制,獲利甚厚,運銷食鹽是為商人爭趨獲利之業。 清顧炎武 《日知錄?行鹽》:“余少居昆山、常熟之間,為兩浙行鹽地,而民間多販淮鹽。” 清黃六鴻 《福惠全書?雜課?鹽課》:“州縣之有鹽課者,乃商人認地行鹽。” 明清時期的山西籍鹽商,以善于經營、多富商而著稱。明清山西鹽商,不僅足跡遍于國內各大鹽場,而且多富商。在兩淮,“向來山西、徽歙富人之商于淮者百數十戶,蓄資以七八千萬計”。邳州土山鎮的鹽行是當時蘇北一帶比較顯著的商戶,現存的臨街門面建筑為硬山式挑檐枋木結構,面闊五間,前面有檐廊,蝴蝶瓦屋面。……[詳細]
解慕唐烈士墓
  解慕唐(1900-1931),又名解玉華,字步堯,邳縣趙莊人(今邳州市戴莊鎮)。1918年考入省立徐州七師,1919年“五四”運動時,解慕唐已成為徐州學界骨干。1920年,解慕唐等自發組織了馬列主義研究會,經李大釗多次派人幫助,于1921年中共“一大”前,參與組織傳播“赤潮社”和創辦《赤潮旬刊》。同時,又參與建立徐州共產主義小組(“一大”前的中共徐州支部),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徐州支部。解慕唐是該支部骨干成員。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他們派人前往上海,因失去聯絡,沒有找到會場。1923年,解慕唐畢業回邳即進行建黨活動。1925年成立了黨團員支部,解慕唐是書記。1926年成立特支, 1928年4月,任中共特別支部宣傳干事,10月,人中共邳縣縣委宣傳部部長。1929年初轉移到睢寧中學……[詳細]
胡圩遺址
  胡圩遺址位于邳州市新河鎮胡圩村。遺址面積1.5 萬平方米,在3 米深的黃土層下,發現堆積厚1.5 米的文化層,夾雜大量的蚌殼、獸骨、陶鬲、罐、豆等殘片、殘石器等。商周時期,邳縣為丕國的轄地。據史書記載,商代就有邳國,《左傳》昭公元年“夏有觀、扈;商有姺、邳。”杜預注:“姺、邳二國,商諸侯。邳,今下邳縣。”商代甲骨文中有“丕”字,寫作“不”。《殷墟文字》丙編上輯:“庚申卜,王貞:余伐不”。王獻唐考證“‘不’為國名,古代不、丕一字。丕旁加邑為識,即后之邳字。”邳州發現商代遺址較多,為研究商代丕國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資料。該遺址現為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邳州蔣莊遺址
  蔣莊遺址位于炮車鎮西2 公里,蔣莊村南500 米。東西長約100 米,南北寬約150米,面積1.5 萬平方米,田地內可見大量漢墓磚、陶片、板瓦、瓦當等,在排水溝護坡處有多座磚室墓葬出現,出土有陶罐、銅劍、五銖錢、銅鏡等。邳州發現的漢代遺址較多,多位于古代河道的兩側。該遺址位于古沭河西側,距漢代的良城較近,應是漢代良城的屬邑。公元前201年(漢高帝六年)分下邳縣為良城縣(治今邳州市戴莊鎮良城村),隸屬楚國。前117年(漢武帝無狩六年)置臨淮郡(治盱眙縣,今江蘇盱眙縣),良城屬臨淮。72年(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取消臨淮郡,置下邳國(治下邳,治所卽今江蘇邳州市之下邳故城),良城屬下邳國。蔣莊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漢代良城的鄉村聚落分布提供了考古依據。現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劉林墓地
  劉林墓地位于戴莊鎮西5 公里的王莊村西200 米分洪道內,坐落在著名的劉林遺址中部。1960 年發掘,為豎穴土坑墓,葬具已朽,出土銅器有方壺2件,簠2 件、匜1 件、銜2 件、勺2 件、盒3 件、鏤空方蓋1 件,大鼎1 件等戰國銅器。其中一件銅簠,長方形,直口斜腹,蹼形四足,兩短壁各有一獸首耳,通體飾蟠虺紋。內底鑄銘文兩行,行4字,釋讀為“西啉(林)乍(作)其妹喜尊鈷(簠)”。周萼生認為“西啉”為作器者的人名,“喜”為其妹妹的名字,這件器是為其妹“喜”所作的媵器。“簠”銘文隸定作“鈷”,“鈷”即”簠”(周萼生:《邳縣劉林遺址出土西啉簠銘釋文》,《考古》1960年6期)。“西啉”或可解釋為“西楚”,作地名講,這件銅簠的形制有與壽縣所出楚器相同。徐州地區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比較少,這件銅簠的……[詳細]
婁夢俠烈士墓
  婁夢俠烈士墓坐落在土山鎮婁樓村村南約50 米。婁夢俠(1906—1935)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邳州薛集婁樓村人。其父婁廣明,務農為主,兼營商業。婁夢俠15歲入邳縣第二高等小學,后考入邳城甲種師范學校。1927年,北伐軍進抵邳州又南撤,他隨之到南京,考入南京警察訓導所,在學習和訓練期間結識警校中隊長共產黨員宋綺云,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春回邳州,以國民黨土山鎮公安分局局長的身份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29年夏去東海縣縣委工作,1929年秋,前去上海,曾在中央保衛局工作并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的保衛工作。1931年奉命去江西,先任江西蘇區保衛局長,12月當選江西蘇維埃委員會委員,主席團成員;1934年在第二屆全蘇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1935年3月在贛南被捕,關押在南……[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台湾综合区国产精品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 热久久美女精品天天吊色 | 中文字幕在线观一二三区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