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茅村漢畫像石墓
  茅村漢畫像石墓位于銅山茅村鎮鳳凰山東麓。茅村鎮緊靠104國道,市區有多條公交線路可達,交通便利,相鄰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洞山漢墓。茅村漢畫像石墓建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有待考證。坐西朝東,墓前有青石砌筑的近10米的墓道,由兩扇石制的墓門封堵。墓內分為前、中、后三主室。南邊有一個回廊及北部四個側室,各室之間有門道相通,中、后室之間設直欞窗。墓室東西全長10.4米,南北寬6.9米,最高處約3米。前中兩室的石壁刻有21塊畫像,內容有車馬出行、珍禽異獸、人面獸身,歌舞雜技、樓臺宴會等,全為淺浮雕,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是東漢畫像石的成熟作品,代表了徐州漢畫像石的最高成就,充分顯示了東漢民間藝術家的高超技藝。也是我國目前墓室完整、葬制典型、頗具代表性的東漢像石墓,在國外享有盛……[詳細]
62、禪堂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堂寺
  禪堂寺位于新沂市區南20余公里,馬陵山西麓,又名“司吾禪堂”。該寺始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祖庭系山西五臺山華嚴洞,屬禪宗臨濟派。其上八代祖為智、慧、清、凈、道、德、園、明,明即明亮,字曉夭。其徒弟名真全,字大用和尚,是禪堂廟的開山始祖.大用和尚禮朝名山至司吾洪峰山,見此處山清水秀,遂結草為舍,名禪堂。據《禪堂族譜》記載:“單傳子孫松七世祖遂在司吾山,朝夕誦經,日夜持誦,與虎狼共居,以山石為伴也,眾見異之,群愿指山之虎地為主,結草為舍,故名禪堂。” 清同治《宿遷縣志》載:“僧大用主持司吾禪堂,有異術。” 禪堂三面環山,一面向水,十分清幽。明代吳隱有詩贊:“碧峰高聳映朝暉,歷歷蒼松滴翠微。古寺幽深僧課早,數聲清磬逐云飛。”該禪堂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后,明萬歷年間曾重修,并……[詳細]
王陵母墓
  徐州市區南部有一條王陵路,沿路西行,可到達燕子樓公園北門。進門左拐有—座隆起高約4米的土堆。相傳為“王陵母墓”。墓前有“漢安國候太傅右丞相王陵母之墓”石碑。王陵是漢初名臣,他原是沛縣的豪杰、劉邦為布衣時、像兄長一樣敬重他。劉邦起義時王陵也在南陽聚兵數千。楚漢相爭時,王陵屬漢,項羽劫持其母。企圖招降王陵。王陵的母親對使者說:轉告王陵,要盡力輔佐漢王,不要因為顧念0而對漢王三心兩意。”為了斷絕王陵的掛念,老人家竟然拔劍自刎了。王陵母親這種為支持兒子事業不惜犧牲生命的舉動,在漢代被看作賢母的典型。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的山東嘉祥武梁祠中,有一塊畫像石就題為“王陵母”。畫面中老年婦女的形象就是王陵母。她正諄諄告誡王陵派來的使者把她的囑咐轉告王陵,使者及其隨從躬身俯首傾聽,王陵母的左側停放……[詳細]
64、戚姬苑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姬苑
  戚姬苑位于睢寧東北15梁集鎮王行村。相傳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59年)為紀念劉邦愛姬戚夫人始建。《光緒睢寧縣志稿》記載:“戚姬苑,在縣東北,相傳為戚夫人生處。” 北魏鎮軍將軍、南荊州刺史高湛《過睢寧游戚姬苑》詩:“我為若楚歌,若為我楚舞,悲慨兩不禁,涕淚泣如雨。鴻鵠高飛可奈何?野雞毛羽舞婆娑。飛揚云氣歸流波,吁嗟人彘傷句娥。” 睢寧每年農歷正月29日,2月29日和3月29日,為“戚姬苑”廟會,以香火祭拜戚夫人。戚姬名戚懿,后人稱戚夫人,戚苑廟附近的村民又尊稱戚夫人為“戚仙女”。當地流傳著戚夫人救主的故事,楚漢戰爭時,劉邦兵敗彭城,被項羽部卒追殺,過睢水沿西渭河而逃,時天將黑,追兵近,劉邦走投無路,見河岸邊葦叢中有一眼枯井,便棄馬入井而藏。待劉邦一入枯井,即刻便有蜘蛛結網。追兵至,見井口盤絲錯……[詳細]
65、邳城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邳城鎮
  郭子化(1896-1975),名幫清,字子化,曾化名葛潔如、李念三、葛幼如、龐沛霖、周尚德等。1896年出生在江蘇邳縣土山區郭宋莊(今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南部)。1915年,郭子化在叔伯兩家的資助下,到古邳鎮嶧山高小讀書。1918年,郭子化考入徐州江蘇省立第七師范學校(后并入徐州市第一中學)。192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邳縣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1928年3月,建立泗縣特支,郭子化同志任組織委員。1932年化名龐沛霖到棗莊礦區,開設“同春堂藥店”,以以行醫為掩護發展棗莊黨的組織和開展工人運動。1933年春天,成立了棗莊礦區工委,郭子化任書記。1935年,成立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委,郭子化任特委書記。1936年冬,特委改為蘇魯豫皖邊區特委,郭子化任書記。1938年8月,特委劃歸蘇魯豫皖邊區省委,……[詳細]
豐縣永寧寺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于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因豐縣為漢室祖居,倍受帝王眷顧。漢明帝敕資在祖居地原址建起永寧寺。永寧寺寺院整齊壯觀,肅穆莊嚴,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間次形成“七堂伽藍”,為一方名寺。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更名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毀。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開皇十三年更名為道成寺,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又廢。唐貞觀初年,唐太宗派尉遲敬德親自監修,并遷址于縣西北隅三合里;唐上元二年(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復名永寧寺;建炎年間重修,遷址于縣城東北隅盧綰故宅,即相鄰于漢時永寧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僧人普凈重修。元……[詳細]
窯灣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位于窯灣鎮西大街,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會館。清乾隆年間,尊孔敬儒,山西會館主事閆一忍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關帝廟建孔圣殿、岳王殿,在院中建鐘鼓樓。正中門樓書寫“心印尼山”四字,鐘鼓樓右邊兩塊石碑刻記建會館捐款人名單。山西會館內建“孔圣殿”、“鐘鼓樓”。關帝廟大殿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殿門上方匾書“萬古英風”,大門左右書有對聯,上聯“志在春秋功在漢”,下聯“心同日月義同天”。窯灣山西會館供奉關公,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三日為廟會日。原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殿、東、西廂樓、七間山門組成。院內東面有一棵古槐,院內還建有一座戲樓。因年久失修,現僅存一處東廂房,為兩層共10間的樓房,位于院落東側,硬山式磚木結構,抬梁屋架,面積90平方米。會館內原有關帝廟,關帝廟大殿西山墻原有壁……[詳細]
“云龍山”石刻
  “云龍山”石刻位于在云龍山北麓山門內。云龍山素為徐州名勝之冠。進山門前行十數步,石道右側有順山崖而下的天然巨石縱臥路旁,上刻“云龍山”三字,字徑約1米,楷體。上題“萬歷十四年(1586)歲次丙戌秋七月吉旦”,下署“徐州兵備右參政柳城莫與齊書”。筆峰遒勁莊重,氣勢古樸恢弘。題刻的石崖上原建有一座東向的山門牌坊,后拆除,現改建一座北向仿古山門。莫與齊,字道望,號紹亭(1550年—?),柳州府馬平縣(今柳州市)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歷官山東東昌府知府、山東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參政、分守徐州兵備道(屬南直隸,由山東代管)等職。莫與齊明代萬歷年間官高至三品。他在山東東昌知府任上時,曾主持重修東昌府城郭,以及“中國三大名樓”之一的光岳樓;任職山東按察司副使期間,他又帶頭捐金二百兩倡修睢寧縣城郭……[詳細]
湖陵城遺址
  湖陵城遺址位于沛縣龍固鎮三里廟村、前程子村、龍東村,山東微山縣張樓鎮程子廟村一帶。湖陵城建于戰國時間。公元前286年,楚國置湖陵縣,明朝嘉靖末年,由于黃河潰決,該城陸沉于地下。此后,這座古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2003年,因水利工程徐州市博物館考古隊曾對南城東南角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部分城墻遺存及一處大型高臺建筑基址,另發現西漢晚期墓葬5座,出土十余塊漢畫像石。2013年,經勘探,湖陵城由南北兩城組成,中間以泗水古道相隔,北城城址實測城垣總周長3345米,面積約73萬平方米,南城城址實測城墻總周長為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2016年,相關部門充分論證了湖陵城在歷史上曾經是文化名城、軍事重鎮、泗水河道上的大碼頭,史志記載及湖陵城遺址村莊地名涵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歷史故事,湖……[詳細]
國民黨第三綏靖區部隊起義舊址
  國民黨第三綏靖區部隊位于賈汪區城區南部夏橋井院內。院落整體座西向東,為兩層磚石結構,為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東西長41米,南北寬33米;房間寬5.5米,內側走廊寬2米;房內為木質地板和樓梯;院內立有國民黨第3綏靖區部隊起義紀念碑,院中有一水池,樹木參天。1947年國民黨政府剿總決定成立剿總指揮部,賈汪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里。1948年11月8日,在淮海戰役打響的第三天,駐徐州賈汪地區國民黨第3綏靖區所屬部隊,在共產黨爭取下,由副司令官張克俠、何基灃率59軍、77軍所轄38師、180師、132師及37師一個團共2.3萬名官兵在運河前線戰場起義,這就是著名的賈汪起義。國民黨第三綏靖區部隊的起義為解放軍開放了臺兒莊至微山湖的運河防線,使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直插隴海東線宿羊山、八義集一線,包圍碾……[詳細]
青龍山墓群
  青龍山墓群為東漢繆氏家族的墓地。該位于燕子埠鎮的西南部,山南為尤村。在青龍山的頂部及東部山坡地帶發現多座西漢時期的土坑豎穴墓及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石墓。1982 年調查發現了東漢彭城相繆宇墓。繆宇墓的周圍發現有墓垣、石祭案等。繆宇墓東南約120米處,為徐州從事武原長繆紆墓,推測墓葬規模與彭城相繆宇墓接近,墓葬早年被毀,僅存墓志銘。該銘文刻在墓室門楣,共應有256字,記載了徐州從事繆紆的事跡:“繆君者諱紆字季高。幼聲州署郡仕,周竟徐州從事〔武〕原長行事,民四徦望。歿年七十一,永壽元年太□在乙未、十二月丙寅遭疾終卒,至丙申十月□□成葬。夫周迄于乙巳,夫人亦七十一,七有〔閏〕□丁巳,不起徦疾,其十一月葬。有四子焉。□□□學問,競軌往德,時已更〔遷〕□□□儀,或黃或白。繆君性清儉〔醇]□□□舍,棺餂掩身……[詳細]
云龍山石牌坊
  云龍山石牌坊現存二座牌坊位于云龍山北門西側,偏北部的牌坊較完整,為二柱沖天式,高3.37米,寬2.75米,橫梁及柱框上的內外均有銘文,牌坊前有石抱鼓。南邊的一個牌坊僅存東邊一個側柱,亦有銘文。云龍山舊有石牌坊20余座,舊時的石牌坊是騎著山道由下往上建造的,座座都是石墩,石柱,石梁,雕空石刻插花翹角牌頂,每座均在5~6米高。有資料說明,這些牌坊是明清兩朝歷經400余年才建成的,是徐州的古建筑群之一,代表了徐州地方古建筑的多彩風格,是研究徐州建筑史的立體史料。20余座牌坊由于建筑時間不同,又體現了徐州古建筑的不同年代的風格。研究起來,更會豐富徐州古建筑的風貌和變遷。另外,所有牌坊的柱,梁,尤其是檐角,全是雕鑿或鏤空雕花,更留存了精湛而多彩的雕刻史料。這些牌坊多為節孝而立,沒有詳文記載,只在牌坊頂……[詳細]
九里山白云洞古生物化石地點
  九里山白云洞古生物化石出土地點位于九里山西坡,洞口呈半圓形,高3米,寬4米,白云洞為晚寒武世薄層白云質灰巖斷層破碎帶水蝕的裂隙洞,規模不大但延伸甚深。1994年,拾屯鄉在開發白云洞時,從洞內裂隙處淺層的粘土堆積層0-土數以千計的哺乳動物化石,經鑒定分屬三門馬、中國鬣狗、李氏野豬、葛氏斑鹿、腫骨鹿、羚羊(未定種)、熊(未定種)、牛(未定種)等3目6科8屬8種古哺乳動物化石。其地質時代大體與南京湯山第一地點古猿人動物群或北京古猿人動物群同時,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萬年,被編為南京湯山第三地點。同時在該洞還發現了十數個人類頭蓋骨,已被鑒定為智人頭骨化石。另外,還出土并發現有部分的骨器、打制石器、疑似火燒遺跡等。至2005年一期發掘結束時,白云洞已深挖致距洞口地坪40m左右,新的化石不斷……[詳細]
大運河新沂段
  大運河中運河原來是借黃河河道行船,為避黃河徐州段的秦梁洪、百步洪、呂梁洪之險,明代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開始挖新河,當時稱為泇口河。《河防考》:“隆慶中,河臣翁大立議開泇河濟運,不果。萬歷三年,巡漕御史劉光國等,復請從沛縣夏鎮馬家橋,經州北葛墟嶺良城侯家灣入泇口河,至清河縣大河口入黃河,計五百三十里,以便漕。……二十一年,舒應龍挑徐州北境韓莊中心溝,鑿山劃石,通彭河水道入黃河,而泇口始辟。”泇口河北起山東韓莊,南下入邳州、新沂境,到窯灣后入駱馬湖。大運河新沂段是明清兩代開挖泇河和中運河拓浚而成中運河段。從邳州運河鎮、張樓至新沂窯灣鎮入駱馬湖。今運河新沂段沿邳州與新沂交界處自北向南,北起窯灣鎮莊場村,南從窯灣鎮二灣村出境,境內流程約14公里,最寬處180米,深8—9米。與之相關的文物有窯灣……[詳細]
彭祖故里
  彭祖故里位于銅山大彭鎮大彭村。有彭祖廟、彭祖井、彭祖墓等景點。彭祖廟建于東漢時期,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修復。原彭祖廟有大殿和東西配殿。大殿內立有彭祖像,光頭、赤腳,高約4米。左右兩邊有一男一女,桃花和周伍站班。東西山墻有瘟、劉、馬、趙(均為周朝時期的人物)四尊神像。東配殿立有觀音神像。廟門前60米處有傳說彭祖親手所挖的天下第一井——彭祖井。彭祖井一直是大彭村人世代飲水之源。廟的東北角有彭祖墓和殘碑一塊。凸顯鄉風民俗的彭祖廟會歷史悠久,每年農歷三月三,十里八鄉的人便來趕會,場面很大,熱鬧非凡。每個村都有會頭帶領,舉著龍鳳大旗,有組織的前來燒香奠拜彭祖。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表演以及各式各樣的攤點銷售,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應有盡有。彭祖廟“文革”期間被毀,1993年在原址南征建三開殿,高十余……[詳細]
魏云嶺烈士墓
  魏云嶺(1909-1934),字超凡,邳縣陸井鄉甘山村溝南人。魏云嶺在邳縣占城小學讀書時,與進步同學組織赤潮社宣傳隊,到周圍村莊宣傳革命,配合當地農民組織紅槍黨、紅槍會,搗毀惡霸李占魁的糧行、牛行。1926年夏,考入睢寧中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支部書記。1929年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巡視員,曾參加劉少奇主持召開的泗、靈、宿等縣特委緊急會議。1930年任紅軍十六師政委,參加中共泗縣行動委員會領導的石梁河暴-動-。1931年任長淮特委軍事委員,在邳縣占城、石匣一帶秘密組織部隊。1933年奉黨中央指示率部南下,轉戰浙江、閩北,到達贛東北地區與方志敏會師。不久,與地方赤色警衛師獨立團合并組建新七軍團,任政委。此后,在方志敏的統一指揮下,乘勝南下,粉碎敵人的第四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為攻克……[詳細]
義路通行碑
  義路通行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歡口村文化宮內。歡口村位于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地類強;中、南部屬沙質土壤,透氣、透水性強。由于地處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較高,有著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菜五大類作物。徐濟高速、豐魚公路、歡沛公路過境。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義路通行碑為明崇禎七年(1634年)為方便農商并防止盜賊而立。青石質,園首,碑題“義路通行”四字。義路通行碑經風雨侵蝕,又經“文革-”期間被人為拉倒損壞,斷裂三節,文字也有些不清。1983年歡口鎮建文化站時找到,碑高1.37米、寬0.64米、厚……[詳細]
白衣皇宮廟碑
  白衣皇宮廟碑為明、清之際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李胡集村中心路東旁,莊里南北路上,王廣愛門前北側。李胡集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現埋于地下,碑身外露30公分,內容、年代暫無法考證。資料記載,碑高2.1米,寬0.7米,厚0.18米。此碑記述建白衣廟的經過和施財人姓名,碑青石質,圓首,額題“白衣皇宮”四……[詳細]
79、石屋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屋寺
  邳州市占城石屋寺始建于北魏,位于石屋山東麓,因寺后有石屋而得名。有關石屋寺的記載并不清楚,相傳,北魏神龜三年(公元520年),有僧人云游觀此山有“蛇道虎跡,鶴止泉涌”之勝,且有天然之石室兩間,方圓丈許。其室內有巨石伸出,狀似龍舌,鬼斧神工,遂依山建寺。明清兩代,石屋寺不斷重修。明朝末年,石屋寺有住持僧為人豪爽,富有正義感,因行動時好手執麻鞭,故稱麻鞭僧。明亡后,麻鞭僧自縊于寺中,時人嘉其忠義,以禮葬于寺側。石屋寺北山坡上有麻鞭僧墓。1941年至1945年邳睢銅陵地委在此辦公指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達四年之久。石屋寺初建時為茅屋,明代改為瓦房,寺門東向,寺后有石屋,內有洞,向西延伸。全寺分南北兩院,南院為主房。通面闊 30 米,進深 9 米,高 8 米,寺院依山面水,寺周圍有古柏,雜樹千余株。寺……[詳細]
王杰烈士陵園景區
  王杰烈士墓座落在運河鎮張樓鄉境內,占地22畝。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1967年建墓,1976年建紀念館。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烈士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一年,王杰光榮入伍,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王杰,被部隊選派到邳縣張樓,擔負訓練民兵埋設地雷的任務。七月十四日這一天,當王杰全神貫注的向張樓地雷班的十二個民兵示范埋雷時,地雷突然地冒出煙來,千鈞一發的時刻,王杰把圍看的民兵往兩邊一推,用自己的身體撲向了地雷。十二個鮮活的生命得救了,而一個雷鋒式的戰士,犧牲在了這片熱土。王杰同志犧牲后,他的舍己為人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v在线观看v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