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營口市旅游

營口市文物古跡介紹

1、西炮臺遺址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炮臺遺址
  營口西炮臺遺址位于營口市西部西市區遼河入海口東岸,距市中心3公里。其猶如守邊老將屹立于渤海之濱,晝夜守衛祖國海疆。西炮臺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它是清政府興辦北洋水師在東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為東北地區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里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建筑包括:該炮臺系用沙土、白灰、黃土灌漿夯筑而成,整個建筑包括炮臺、護臺壕溝、護臺城墻、城門、影壁墻、蓄水池、水洞、吊橋、軍械庫和營房等。炮臺共三座,一大二小,均方形,大炮臺居中,臺高6米,分三層,臺頂四周加筑矮墻,相互對稱。墻下周圍有八處暗炮眼,臺東是一條長達62米,寬9一12米的登臺坡道,與東面正門相對。南北距大炮臺35米,各有小炮……[詳細]
2、石棚峪石棚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棚峪石棚
  位于大石橋市官屯鎮石棚峪村南石棚山上的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器時代的一種墓葬(或祭祀建筑)。石棚,由經過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崗巖石板構筑,東西向,壁石套合整齊,有側腳。東壁石殘,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蓋石方正,長4.30米,寬4.00米,厚0.44米,延出壁石,形成棚檐。該石棚呈東西向,它的上蓋、側壁及后壁均為花崗巖大石板,在其北壁外檐蓋石下,曾發現有紅色劃線,東壁外檐蓋石下亦有南北向劃線,可見當時在建造石棚的時候,就已經有建筑設計的行為了。數千年來,石棚巋然不動,遠古人類的修建水平可見一斑,非常了得。該石棚占地面積大約54平方米,東麓為鄉間公路,北麓為采石場,西側500米處為水庫,南側為丘陵。石棚呈東西方向,壁石套合整齊,有側角。上蓋及側壁、后壁均為花崗巖大石板,經過加工磨制。上蓋及側壁……[詳細]
營口楞嚴禪寺
  楞嚴禪寺位于站前區八田地街道辦事處惠安社區,東與公園毗鄰,得名楞嚴寺公園。是我省現存較為完整的民國時期的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占地一萬平方米,有佛殿九十九間。楞嚴禪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落成開光。是禪定和尚多方募化費用,在原佛教宣講堂舊址上建成的。據傳,當時浙江寧波觀宗寺禪定法師來營口宣講佛經,產生在本地建廟的構想,即與眾人商討,經測風水,認為佛教宣講堂所在地乃龍頭所在,建廟于此,會大吉大利,經當時營口縣署批定修建禪寺。楞嚴禪寺歷時十年才建造成功,山門懸巨匾一塊,上 書四個大字“楞嚴禪寺”,此為浦儀小朝廷“國務大臣”鄭孝胥手筆。全寺有佛殿九十九間,院落規整。全部建筑物分布在正南正北走向的一條中軸線上。寺院建筑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南北中軸線上排列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詳細]
望兒山塔
  望兒山塔位于鲅魚圈區熊岳鎮望兒山村的望兒山頂,是一座藏式磚塔。使用青磚砌造,底基直徑4米。全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上、塔頂和沙桿六部分組成,高約11米。塔基八角形,直徑4米,高0.35至0.5米,高低不整由巖石凹凸不平所造成,使用素面青磚砌筑。塔座下部亦八角形,高2米,由座盤、束腰、上眉及蓮花組成。塔身建在蓮花座上,棗核形,接近上部有一亞腰,正南面下鼓腹部位設一券頂式小佛龕。龕內原供有神像一尊。塔上為八柱形,上部出檐,極似古冠。塔頂由正倒而置的雙鐵釜構成。沙桿為一鐵矛狀裝飾,立在塔頂的鐵釜內正中。建塔所用青磚長為33厘米、寬17厘米、厚7厘米。白灰抹口厚約一厘米。綜合塔的形制及所用建筑材料分析,此塔應為遼金時期所建的藏式塔。據《蓋平縣志》卷一,禮冊,七十四頁古跡,名勝篇記載:“望兒山高,山……[詳細]
熊岳古城
  熊岳古城位于鲅魚圈區熊岳鎮光華社區,古城現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城的布局,城址輪廓尚可辨,局部城墻遺跡仍存。此城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長,東西稍窄,設南北兩座城門,北城門名“綏德”,南城門名“迎熏”。城門外原均有翁圈。城墻為大條石基礎,上砌筑青磚,為內外青磚中間夯土的標準明代砌法。城墻寬約8.5米,殘存最高處約2.5米。白灰口抹縫,灰口厚約2厘米。青磚的規格為長40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城南北長566米、東西寬440米,分布面積約249040平方米。北城門于2001年重新維修,現在保存較好,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城門在文革時期被毀,僅能見殘石條遺跡。城整體雖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成弧形內收。西城墻北端殘存城墻長約8米,殘高約2米,被當地居民砌于房墻內;東城墻殘存約有100米,可見青磚構筑……[詳細]
三江會館
  三江會館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前進社區,坐落于鐘鼓樓東的鼓樓辦事處院內,與福建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合稱蓋州四大會館,因其建有天后宮,又稱海神廟。三江會館是江浙客商組成的商業團體聚會議事的館舍。 三江會館現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復式建筑,東西長11.9米,南北寬15.9米,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正房結構為大木架式結構前有劵棚廳堂,檐欄設裝飾性斗拱,廳堂檐欄間無隔斷。建筑內的磚雕精美絕倫,梁脊上的彩繪五彩斑斕、色彩鮮艷,保存完好,這種敞口廳不用門窗裝修的作法應是南方作法。正房與廳堂建筑精美,木雕纖細,是南方建筑在北方的再現與結合,該建筑的風格與蓋州財神廟極為相似。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開放“海禁”以來,三江人士便乘船渡海來到遼東經商貿易。當時的蓋平(蓋州)是遼南地區主要的……[詳細]
7、蓋州古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蓋州古城
  蓋州古城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境內,為明洪武年間指揮吳玉創建。《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載:“蓋平縣縣城,《全遼志》:蓋州衛城,遼辰州舊址。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創建。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周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門三:東順清,南廣恩,西寧海,俱有樓。嘉靖甲子,管屯指揮盧沛,筑敵臺于城垣之四角!妒⒕┩ㄖ尽份d:“蓋平縣城即明蓋州衛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薄渡w平縣志》載:“治城分東街、南街、東關、西關!贝顺乾F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城的布局,城址輪廓尚可辨,局部城墻遺跡仍存。此城基本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開三門,東城門名“順清”,西城門名“寧海”,南城門名“廣恩”,闕北門。城上原有雉堞,奎星樓、門樓、馬道、甕城皆已不存。城墻為大條石基礎……[詳細]
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
  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位于站前區八田地街道辦事處五大門社區,在營口市高級中學院內的西北角,現為該校校史館。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清王朝腐敗無能徹底暴露無遺。戰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到中國“租界”港灣,劃分“勢力范圍”,辦廠開礦,大量輸入資本和貨物,營口同樣也在他們的“目標”之中。1900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是反瓜分斗爭的最高峰,義和團運動在東北地區開展較普遍,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義和團堅持抗俄反對清朝投降,使清朝統治者十分頭疼,更使沙俄恐慌,于是,沙俄借助剿滅義和團之機,于1900年占領營口,設立民政廳,用道臺衙門的建筑材料和拆毀西炮臺兵營200多間的建筑材料修造民政廳,建筑面積近700平方米,高9.5米,為“人”字架鐵瓦頂。整體建筑為磚石木架結構,典型的歐式單層建筑風格,在建筑的北端建有……[詳細]
遼南民居四合院
  遼南民居四合院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為14座民居四合院建筑群組成,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發現,F總體保存狀況較好。遼南民居四合院建筑群包括五座典型遼南四合院建筑和朱家、臧家、吳家、馬家等大院,還有商行和偽滿官員屋居。五座典型遼南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一層四合院建筑,采用條石基礎,青磚砌筑,兩坡頂,硬山式,木門窗;面闊五間、七間不等,有的入口門洞還存留,也有為囤頂式的廂房,講究點的四合院還有有6根廊柱頂起前出的廊檐;建筑面積大約都在一、二百平方米上下。朱家大院為很有特點的遼南民居四合院,仍用條石基礎,青磚砌筑,青瓦兩坡頂,硬山式,木門窗;西廂房為囤頂,入口門洞設在南面正房中間。面闊十一間,坐北朝南,正房長35米,寬6.3米,廂房長10米,寬6米,總建筑面積561平方米,院落占地面積約1……[詳細]
營口西大街近現代建筑群
  營口西大街近現代建筑群位于西市區漁市街道辦事處境內,遼河大街西段,西大街約有1300余米。我市西部地區是營口的發祥地,當時為我市政治經濟中心,營口開港后,由西部逐漸向東部擴展,此區域內因靠近港口,經濟活動在近現代社會非常發達,人口密集,商號鱗次櫛比,雖經200余年變遷,至今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廟宇、民居、商業建筑和金融建筑物等約30多處,是我市歷史人文景觀最多最集中的街區,從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我市當時經濟、金融等發展情況,有的在我國經濟史、金融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這些近現代建筑是我市港口城市歷史沿革的佐證,是探究我市城市建設史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營口憑借海河交匯的地理優勢,成為貿易往來的樞紐,于是具有服務性質的“大屋子”應運而生,這種建筑已經不是單一的商店或商號,是……[詳細]
11、慈航寺
慈航寺
  慈航寺位于美麗的蓋州市東北四公里,東城管理區虎斗馬峪村境內。慈航寺坐北朝南,建于山腰,背依秀美的蓋州城北第一高峰老青山,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12萬平方米水面的虎斗馬峪水庫,山峰疊翠,花香草秀,山下水庫水波瀲滟,山影倒影,周圍更兼果樹蔥蘢,慈航寺與青山綠水交相慈航寺輝映,構成了遠近馳名的慈航寺風景旅游區。慈航寺前身名為慈善堂,始建于清朝,確切年份無考,當時內建有觀音閣三楹,東西皆有配房各兩間做藏經室,檀越室為上殿,循山低下依次修有廂房,東西各三間及山門,規模大,香火終年不斷,成為當時東北地區頗有名氣的佛教寺院。后毀于戰亂,年久失修,廟宇坍塌,至今僅存古碑一座立于原址老青山北麓。如今慈航寺院由營口楞嚴寺方丈圓山老和尚率弟子明瑞、照敬于一九九七年夏,移址老青山南麓復建的,更名為慈航寺。整個寺廟……[詳細]
仙人島烽火臺
  仙人島烽火臺位于蓋州市九壟地鎮仙人島村東北的墩臺山上,此半島原名兔兒島,由四個小丘組成,遠眺形似一臥睡的小兔,頭西尾東。熊岳八景之一的兔島怒潮即在此處。坐落在兔尾小丘上的烽火臺傲然挺立,警惕地注視著海面。此臺正方形,南北向,底邊長13.5米、頂邊長11.02米,由下至上逐漸內斂,高約15米。臺基為石條砌筑,其上的臺身為青磚構筑。臺的頂部四面對稱設八個水流,頂端有垛口,臺心為白灰土夯筑,磚墻白灰勾縫。原臺頂建有哨樓。烽火臺有烽堠、墩堠、烽燧、狼煙臺、接火臺、舉火臺等別稱。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是對烽火臺的最早記錄,而早在此前的商周時期就已有與烽火臺同等功用的軍事設施了。因其在戰爭領域里的重要作用,歷朝歷代都大加修筑。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春望》中寫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見,烽火、狼煙已……[詳細]
墩臺山烽火臺
  墩臺山烽火臺位于鲅魚圈區海星街道辦事處海星社區,坐落在鲅魚圈區墩臺山上,山腳下是繁忙的營口新港,西望渤海。該臺為四方體,上窄下寬,高12.85米,底邊長14米,上邊長11.4米。由花崗巖條石砌筑的臺基、青磚臺身、垛口和瞭望鋪房組成,每面各有兩個形制一樣的水流。實心臺以沙石土夯筑,當年用繩梯上下,是明代修筑的烽火臺遺址。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墻體損壞。2000年鲅魚圈區政府集資修繕,恢復了原貌。我市烽火臺達174座。烽火臺作為一種軍事設施使用了很長時間,早在我國的商周時期就已經應用到戰爭中,近代隨著軍事技術的突飛猛進而逐漸退出了戰爭序列。烽火臺多建在獨立的高山上,四周視野開闊,利于傳遞軍事情報。有圓形、方形、梯形和圓錐形等不同形態。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石筑、磚筑、磚石筑和夯土等幾種。烽……[詳細]
太古輪船公司營口分公司舊址
  太古輪船公司營口分公司舊址位于西市區勝利街道辦事處遼河社區。在營口市后河沿、營口日報社西側,就是這座英商碼頭,主要從事輪船運輸和保險業務,真實地記錄了營口開港后外國資本涌入。太古輪船公司營口分公司舊址為1890年建設,是英國人建造使用的建筑物,所用材料全部用船從英國運進。該建筑全部采用紅磚砌筑,是當時外國人在華建造使用的建筑物較獨特的一處,其屋頂采用西洋古典式檐口,下部檐身隨墻部分采用預制混凝土裝配構件,上部挑檐部分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裝配式挑檐板,挑檐板下出牛腿,牛腿寬0.2米,牛腿間空檔也是0.2米,設計很嚴密。從營口外運的主要是大豆、豆油、豆餅等大宗貨物;回程運入棉紗、日用品等小宗物品,往來貨運噸位不能完全平衡,于是把這些預制混凝土檐口塊、預制鋼筋混凝土挑檐板和大量紅磚作為壓艙物從英國本……[詳細]
上海瑞昌成總號營口分號舊址
  上海瑞昌成總號營口分號舊址位于西市區漁市街道辦事處渡口社區。瑞昌成總柜設在上海,清宣統二年(1910)在營口設立分號正式開業,資金雄厚,位列營口民族工商業的前列,生意遠達三江。1910年的中國,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還在苦苦支撐,而地處東北的營口,卻呈現著一派繁榮景象。借以開埠半個世紀的發展,此時已是碼頭密布河岸,遼河船桅林立,汽笛之聲不絕于耳。市區商家鱗次櫛比,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就在這年,上海瑞昌成總號也不失時機來營設立分號,財東瑞康盛,經理程春園,用其姓氏加“昌盛吉祥”之意取名。上海瑞昌成總號營口分號建筑獨特,回字形樓房,占地面積2802平方米,高為15米。此建筑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天井式建筑,長方形內設三層回廊,全部采用紅磚砌筑。西北角、東南角設有樓梯,回廊采用各種不同花紋瓷磚鋪地,共有房……[詳細]
赤山山城
  赤山山城位于蓋州市東南約45公里處,蓋州市萬福鎮貴子溝村的赤山南麓,山城基本保持高句麗時期的特點。赤山山城為高句麗時期山城遺址,建在起伏的山脊上,因山設險。北面憑借赤山五峰,東、南、西用石頭筑起高墻,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全城占據十六個山峰蜿蜒相承,工程宏偉,憑借地勢,依山設險,是個攻能長驅直入,守則能固若金湯的重要戰略山城。東窄西寬,城內東高西低形成一盆地,泉水丁冬冬夏不絕。全城周長2389米,東城墻建在赤山東起第一個山峰下,距城內龍潭寺400米遠的東崗上,這條崗連接南北兩山,堵截貴子溝通往尚屯的溝川。始點向南50米處是東門;北門設在嶺丫口上,寬5米(僅存殘址),城門往南24米設馬面一處,長9米,寬6米,殘存高度4.3米;東城墻占據5個主峰,長551米,每個山峰處都依山設險(無石墻);西城墻北……[詳細]
鐵塔山鐵塔
  鐵塔山鐵塔位于蓋州市東城街道辦事處農民村鐵塔山上,在海拔60米緩坡小丘之顛。此塔色青如鐵,故稱“鐵塔”。因為塔的存在,此山又叫鐵塔山,亦稱塔山。當地傳說此塔與原東鄰“八臘廟”(現已不存)為同期建筑,其時間為清康熙四年!渡w平縣志·名勝篇》記載:“鐵塔,在城東五里,相傳鐵塔飛去以石為之”。除縣志外,流傳較普遍的是為唐建。上述兩者說法時代相差千年,出入太大,均不可信。根據考古調查,在此地發現許多遼代勾紋磚,遼代在州城附近建塔之例很多,其塔西五里就是蓋州城,即遼之辰州,在辰州外建塔也在情理之中。又磚似鐵色,取名鐵塔是可能的。因不見唐的遺物,言唐建鐵塔是無據可查,以后因遼塔坍毀,又建石塔,從建筑風格看,應為清初在遼塔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塔為石質建筑,實心八角密檐式,通高10.1米。巖石為塔基,其上由塔……[詳細]
牛莊海關舊址
  牛莊海關舊址位于站前區八田地街道辦事處三樓社區,現國際酒店院內。營口海關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設置的海關之一。繼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開五口通商之后,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增開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等九埠為通商口岸,于是營口成為列強掠奪東北財富的口岸。牛莊海關舊址又稱“山海新關”,當時主要管理輪船及外國型船舶,并對其所輸出入的貨物進行征稅。牛莊海關建筑據《營口縣志》記載,為前稅務司英人滿珊德所建,1914年滿珊德選定地址,組織設計、施工,建筑材料從英國選購運進,施工8年,于1922年建成,建筑面積約有500平方米,為二層西式紅磚結構。1923年牛莊海關遷入山海關新址,全稱“山海關稅務司總署”,為英國人所控制。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詳細]
龍母廟鐘亭
  龍母廟鐘亭位于鲅魚圈區蘆屯鎮小望海村的東廟山上,西3公里為渤海灣,鐘亭在距山峰50米的向陽平坦山坡地上。 龍母廟鐘亭為正方形四柱歇山式花崗石建筑,方向北偏西35度,四角由四根間距213厘米的方形石柱支撐梁架和歇山式亭蓋。石柱高348米,柱腳下為石基,石柱上半截琢為八角形,額上承交叉石梁,梁上承石板蓋,前后坡各由三塊石板組成,橫向搭蓋,蓋石板雕琢瓦筒、瓦當、滴水裝飾。轉角下有驚雀鈴掛環。藻井為斗四工字形,四面交叉石梁中間承口字形,上承方形瓜柱,上承二道梁,二道梁上承脊檁。正面向西北的闌額上雕刻“錫武思文”四字,石柱上有楹聯“晴響能驚云外客,晨鐘時覺夢中人”。亭的脊檁上有古鐘掛環,但鐘已不存。 鐘亭建筑從整個形體到各個部件,全部利用石架的組合,經過精確的設計和石匠的藝術加工,達到建筑功能、結構和……[詳細]
蓋州崇教寺
  崇教寺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永和社區紅旗大街路南,蓋州市文化館院內。崇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原寺廟建在蓋州城的西門外,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新修建時,遷到上帝廟對過的路南,現存的建筑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蓋平商會曾設在崇教寺院內的東西廂房內,當時商會立的抹銀碑仍存在正殿房后。崇教寺俗稱孔子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正門設在舊銀市街,院內的建筑由北向南依次為崇聖祠、大成殿及東西配廡、大成門、東西牌樓、照壁等建筑。其中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東西長18.3米,南北寬9.92米。大成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長10.7米,南北長8.8米。大成殿屬于硬山式建筑,為大木架結構,殿頂為青瓦頂五脊,正脊及山墻的屋檐浮雕花紋,細致絕倫。因年湮歲遠,……[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第一免费中文在线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亚洲中文字永久在线 | 亚洲婷婷综合另类一区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