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鞍山市旅游

鞍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巨型玉石造像
  坐落于玉佛閣內的“釋迦牟迡-渡海觀音”玉佛,由1960年發現于玉鄉——岫巖的玉石王琢成,重260.76噸,七色一體、色彩斑斕、雕琢細膩、光澤瑰麗,當之無愧為世界第一玉佛。玉在中國之珍貴猶如金之于西方,是神奇和極具象征的自然之寶,將沉睡32年的玉石請出深山,并由120名玉雕師歷時18個月精雕細琢成舉世仰目的玉佛,其本身就是一項壯舉。玉石王的發現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而玉佛的雕琢則是人們以非凡的智慧賦予自然之體以靈性和氣質的過程,其間充滿了傳奇色彩。保護范圍:以玉佛為基點,四周15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45米以內為一類建設控制地帶,一類建設控制地帶外20米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岫巖寶泉寺
  寶泉寺座落在岫巖鎮北3.5公里的興隆街道辦事處洋河沿村,位于興隆山半山坳處,北倚青山,面臨大洋河,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寶泉寺原寺建于1835年,即清道光15年,當時由40多名會首集資興建。寺下院前有一泉池,水勢旺盛,水質清澈,甘甜爽口,經檢測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元素,是稀世寶泉,故寺以寶泉命名。寺中原只建有一座供奉玉帝的大殿,故俗稱“玉皇廟”。后又陸續建起大雄寶殿、靈宵寶殿、千手千眼佛堂、彌勒佛堂、會經堂等。縣佛教協會設在寺內。該寺每年四月十八舉行廟會活動,吸引大批僧眾、居士和游人前來,香港、臺灣僧人和居士也常光顧。寶泉寺已成為岫巖縣內旅游觀光的好去處。……[詳細]
海城仙人洞遺址
  海城仙人洞遺址位于孤山鎮白云山風景名勝區,又名“玉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生活遺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早在清咸豐七年《岫巖縣志》中就有對仙人洞情況的記載:“土人結隊籠燭而入,內有萬象羅目的石乳,行數里后抵一河對岸是石門,有光射入,洞內時有惡風鼓盈”。海城仙人洞遺址是一石灰巖洞穴,已發現石制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與廢片。石器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類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狀器、鉆具及雕刻器等,裝飾品類有穿孔獸牙與貝殼等,還有晚期智人的牙齒化石發現于下文化層。已發現的動物化石有27種哺乳動物,以及魚、鳥類及蚌類等。地層內厚層灰燼及大量燒土與燒骨是早期人類長期居住的結果。孤山仙人洞巖溶洞穴景觀與古人類活動遺址,處于白云山風景區的環……[詳細]
英城子山城
  英城子山城,位于遼寧省海城市八里鎮英城子村,是中國遼東地區比較重要的高句麗民族文化遺址。1999年10月22日-11月7日,遼寧省考古研究所、鞍山市博物館進行了一個月的試掘,確定是一處高句麗時期地下石構建筑,發掘出了大量的遺物。該遺址及周圍環境保存較完整。是文化遺物分布較豐富的高句麗中晚期的山城。遺址周長2472米。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可分為2個層面,上層出土了大量的箭鏃、鐵刀、鐵劍、鐵矛、炮石,下層出土了唐開元通寶銅錢、石臼、紅繩紋板瓦、方格瓦磚等建筑構件。遺址主要出土方格紋夾云母灰陶瓦片,寬9.5厘米、高7厘米、厚度0.6厘米。繩紋夾云母紅陶片,寬10厘米、高7.5厘米、厚度0.5厘米。素紋夾云母陶片,寬13厘米、高9厘米、厚度0.6厘米。另外還有唐開元通寶銅錢和一些兵器。海城英城子山城遺址……[詳細]
海城關帝廟
  海城關帝廟  關帝廟位于海城市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后經來海的山西商人捐資修繕,作為山西會館。前殿是懸山式建筑,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有抱廈,有轉角、補間雙生昂五鋪作斗拱,昂嘴雕云紋。青石鼓形柱礎,柱和橫額之間嵌木雕龍鳳去板,施彩繪。后門有小卷棚,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柱額之間嵌木雕花卉板。后門兩旁各開六角菱形小窗一個。正脊磚雕游龍,脊中間插“穿天戟”三根,脊的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獸。整個建筑造型宏偉別致。前殿兩旁修建東西配房各五間,均為硬山式。后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前有回廊,梁枋之間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繪。山門為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中間開門。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門上懸掛“關帝廟”牌匾。門外有大、小石獅各一對。山門兩……[詳細]
46、福隆寺
福隆寺
  福隆寺,座落在臺安西佛鎮西,是臺安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高大的寺門上,“福隆寺”三個大字熠熠生輝。門旁聳立著高高的大旗桿,朱紅的圍墻古色古香。寺院雄偉壯麗,環境幽清,彩繪鮮艷,暮鼓晨鐘,法香遠溢,它以篤誠的信仰,豐富多彩的文化,迎接著各方的朝拜者。 福隆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幾經風雨,幾度興衰。1994年經鞍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復建。重建后的福隆寺由大雄寶殿、念佛堂、地藏殿、天王殿、鐘鼓樓、般若樓等部分組成。……[詳細]
岫巖雙泉寺
  雙泉寺位于岫巖滿族自治縣雅河街道辦事處雙泉村龍鳳山半坡上,距岫巖鎮10公里,該寺以南山附近有兩泉而得名。雙泉寺原寺始建于1787年,即清乾隆52年,有大雄寶殿3間、禪房3間。1859年(清咸豐9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維修,后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屢遭破壞。1992年到1993年,恢復并重建了大雄寶殿3間、偏殿3間、禪房3間,并在雙泉處建新房1間,塑龍王像,1993年舉行開光典禮。雙泉寺是岫巖縣內一處香火極盛的宗教場所和旅游勝地。……[詳細]
姑嫂石石棚
  姑嫂石石棚位于岫巖縣城東北5公里的興隆街道辦事處興隆村薛家堡境內,石棚座北朝南,由四塊巨型石板組合而成,左、右、后壁各一塊,頂蓋一塊面積約20平方米,后壁一塊被人為砸破。在距該棚400米處的洋河沿村大榆樹村民組南坎子大地里,另有一形制相同的小石棚,遙可相望。民間傳說石棚是為姑嫂二人成仙而修。實際系青銅時代“巨石文化”的遺跡,可能是古人的墓葬,距今約4000-5000年左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棚四壁正中心為基點,東、南、西、北四面各向外5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為一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鞍山古城
  位于鞍山市中心南5公里。鞍山古城因其東、西兩側有兩座形狀象馬鞍子的山峰而得名,鞍山市的名字來源于此。古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燕秦時期就是兵家必爭之要塞。現存明清院落四處,唐代、遼代古井各一處,古廟碑五塊,戰國、秦代冶鐵采礦洞兩處,為國內獨有,是東北地區冶金文化的搖籃。它一向為國際冶鐵史學者們所關注。不到鞍山城,遼東空此行。 ……[詳細]
小孤山人類遺址
  又稱“仙人洞”。座落鞍山海城東南45公里處,是天然石洞。洞口寬敞,洞寬4.9米,縱深22.5米。洞門上方刻有王洞二字,據查是明萬歷年間所立。洞中挖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和遺物,距今約4萬年至1萬年,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相似,填補了鞍山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空白。……[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月天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天堂91久久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无毒五月 | 亚洲j激情综合一区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