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淶水縣旅游

淶水縣文物古跡介紹

怡賢親王墓
  怡賢親王墓位于保定市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后,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后晉封為怡親王,先后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于防治防治河患、開辟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允祥園寢南、西、北三面丘陵環抱,東西為平原,內有云溪水蜿蜒流過,稱為云溪水峪。園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神道竟長達3華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龍首龜趺。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15個……[詳細]
淶水慶華寺
  淶水縣龍宮山慶華寺座落在淶水縣永陽鎮北洛平村北的龍宮山山腰,據現存碑文記載,該寺始建于漢代,原寺院占山地數百畝,有樹萬余棵。其寺極盛時分上、中、下三院。(現只存上中兩院),原寺院數十間,僧眾百余人。是華北一帶有名的古剎之一。龍宮山慶華寺五峰環抱,依山望水,蒼松翠柏,清泉怪事,溪流泉湍,幽靜僻雅,實乃修身養性參禪悟道,旅游觀光之絕佳勝地。有古燕小五臺之稱。據淶水縣志記載:龍宮山慶華寺花塔是 淶水八大景觀之一(朝陽拜佛,夕日抹金)。該塔建于宋遼金時期,其塔身上半部做成山峰狀,遍飾佛像、佛龕、獅像等,花團錦簇,猶如花束。該塔已有千年歷史,現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龍宮山慶華寺歷代高僧輩出。晉穆帝永和十年(公年354年)道安法師(俗姓衛,常山扶柳,河北翼縣人)到前燕(今太行恒山,燕山一帶)弘傳佛法,創寺……[詳細]
西崗塔
  西崗塔位于河北省淶水縣城西約一公里的西崗上。塔原名不詳,后人因地名而稱西崗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6米,須彌座式基座,下面有八角形磚砌臺基。須彌座束腰八角及八面各雕飾騰飛的角柱和問柱,各柱之間為素面壺門。其上施普柏枋承托平座斗拱,每面補間斗拱二朵,為重拱計心造五鋪座。轉角鋪作除兩側面各出45°斜拱兩層外,與補間相同。二層華拱上置交互斗承托撩檐枋及要頭,其上為勾欄的地栿。平座勾欄的華板紋飾為亞字和曲尺形幾何圖案,盆唇和尋杖之間浮雕出纏枝西潘蓮、牡丹、卷草、蓮花等,花紋之間各置散斗承托尋杖,平座以上用三層蓮瓣承托塔身。塔身高5米,八角施幢形柱,塔身上部浮雕云頭垂帳。其上為普柏枋,普柏枋上承托斗拱,補間一朵,亦是重拱計心造五鋪作,轉角鋪作與平座轉角鋪作做法相同。補間鋪作華……[詳細]
大龍門摩崖石刻
  大龍門摩崖石刻位于淶水縣九龍鎮大龍門城堡西北0.5公里處,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峽谷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觀。金、明、清各代均將此視為軍事要塞,在峽谷東部盡頭,建有城堡,歷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許多古代名人的詩詞題詠,系當時巡防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全峽摩刻20多處,最為醒目的是明萬歷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東嶧陽進士賈三進題寫的“萬仞天關”,字高2.7米,寬1.8米,氣勢磅礴,灑脫雋秀,堪稱藝術珍品。其余各處題字均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勝”,為明萬歷年間都門守口把總指揮何繼文題。“峭壁千重”,為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歲春二月十五都門王世興題。“金湯萬仞……[詳細]
淶水龍嚴寺塔
  淶水龍嚴寺塔(原名:鎮江塔),公布年代為遼代,位于淶水縣城北偏西11公里的中水東村西,清水河東岸,俗稱水東塔。據傳,古時此地清水河常有山洪直瀉,淹沒莊田,為遏其患,修塔鎮之,這里山圍青翠,水度彎環、楊柳含煙、風景如畫,因塔立其中,景色宜人。據介紹,該塔平面呈正方形,邊寬2.7米,身呈棱臺式,上下收分較小,為七層密檐式空心磚塔。塔高14米,從地平面至第一層檐辟一南向拱形券門,由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塔剎由八角形剎座及磚雕雙層仰蓮花瓣承托葫蘆形塔剎。淶水鎮江塔位于淶水縣城北偏西11公里的婁村鄉中水東村西,清水河東岸,也稱水東塔。此塔平面呈正方形,邊寬2.7米,身呈棱臺式,上下收分較小,為七層密檐式空心磚塔。塔高14米,第一層為塔身,南向辟拱形券門,門楣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其上減地浮雕蔓草紋花邊,內刻楷……[詳細]
金山寺舍利塔
  金山寺塔挺立在金山半山腰中的高1米、邊長6米方形石砌平臺上,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式結構。須彌座塔基,高約1米,束腰部分浮雕海獸,環列八面,束腰上下有海馬、海獅、纏枝、牡丹、海石榴等各種幾何紋圖案,使基座顯得多姿多彩。再上是1.55米高的八棱塔柱,其南面正中浮雕無量壽佛蘭尊,上刻“無量壽千佛舍利寶塔記”,下刻有“皇太后圣壽無疆、當今皇帝圣壽萬安、東宮位福壽千秋、公主壽千秋”。銘款刻“大元大德十一年重陽日作,太平會銘記”等字樣,左右兩邊陰刻細線條三爪云龍戲珠圖案,上下兩端陰刻雙鉤蔓草紋,最下邊是陰刻蓮花作為承托圖案,其余各面或浮雕或陰刻840多個形態各異的佛像。第一層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橡,另外每層塔檐還鉆有系掛塔鈴之用的困孔八個,共計104個。塔檐上置仰蓮剎座和葫蘆形塔剎。……[詳細]
皇甫寺塔
  皇甫寺塔位于淶水縣城東偏北7.5公里的寺皇甫村東北0.5公里處。是該地毗盧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毀,只留下塔和兩通古碑(現僅一通存縣城西崗處)。該塔便以村名被稱做“皇甫寺塔”。據淶水縣志記載,該塔為金朝大定年間所建,據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該塔為正8角形,十三層密檐式結構實心塔,通高22米,塔身直徑為5米,塔下有方形石基,塔角兩層蓮花座用磚疊摞手法砌成,沒有任何雕刻圖案,第二層細腰部分也無雕花,但往上,每角都有一斗三升出檐,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門,高2米有余,內有彩繪圖案,一尊漢白玉雕白娘娘神像(抗日戰爭時期被人推下摔壞),其東、北、西三面有同形磚雕假門,四邊有磚雕假窗,雕工十分精致。葫蘆形的塔頂由金屬鑄造而成(銅、鐵傳說不一)。2005年4月25日,寺皇甫村民曹繼海在給牛場測水平時,無意中……[詳細]
婁村三義廟大殿
  婁村三義廟大殿位于淶水縣婁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現存三義廟正殿三間,其余古建皆毀。正殿面闊三間10.9米,進深兩間9.45米,為無斗拱大式建筑。屋頂為五脊四坡廡殿式,上布筒瓦,檐飾勾頭和滴子,正脊兩端飾正吻,四垂脊各置垂獸一個,檐略上翹,通高約7.5米。臺基高0.25米,正殿明間面闊4.1米,次間面闊3.4米,用柱14根,其中前檐柱2根,角柱2根,其高均為2.8米。后檐柱2根,山柱4根,金柱2根,其高皆為4.1米。金柱和后檐柱之下有直徑為0.5米的方形石柱礎,上撐徑約0.5米的五架梁,再上由0.35米高的兩蜀柱支撐徑0.45米的三架梁,再往上三架梁正中用蓮座(駝峰)托一高為0.8米的侏儒柱,上置脊檁構成正殿主梁架。金柱和前檐柱之間再架橫梁構成梁架,成為殿廊部分,此廊呈圓山式懸山屋頂,位于……[詳細]
淶水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淶水鎮城內居委會東北隅,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存前后三殿,前殿即正殿最大,后兩殿并列于前殿正北和西北,規模較小,其他建筑已無存。據明弘治《易州志》載,此廟建于洪武八年(1375),又據重修城隍廟碑記載,弘治四年(1491)、嘉靖二十四年(1545)、隆慶二年(1568)等多次重修,但其建筑仍具有明初風格。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長寬各12米,方形平面,尖山式懸山屋頂,五花山墻,全殿共有柱16根,其中角柱4根,檐柱4根,排山柱4根,金柱4根,高5.12米,其上承托五架梁,再上是三架梁,殿通高8米。后二殿規模略小,梁架結構和前殿相仿,只是屋頂采用尖山硬山式,正脊呈“銀錠”玲瓏脊式樣,并飾有正吻,兩山有垂脊、垂獸和排山溝滴。此廟因住居民,門窗已改原貌,殿舍墻壁多處裂縫。7月,為淶水縣城……[詳細]
慶化寺花塔
  慶化寺花塔位于永陽鎮北洛平村北2.5公里處的龍宮山慶化寺山門外,正南約100米的山崖平臺上,俗稱萬佛塔。據明代《重修龍宮山慶化寺殿宇記》碑記載:“慶化寺建于樂平里龍宮山,相傳始于漢代。”此寺在明洪熙元年(1425)、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十八年(1482)、嘉靖三十九年(1560)、萬歷二十九年(1601)皆重修。今存幾通殘碑和一較完整的磚砌花塔。花塔通高13米,周長19.2米,磚木結構,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高3.4米。束腰各角皆雕力士11尊,面目猙獰。每面中間砌壺門2個,內雕彈琴、--、跳舞等形式各異的樂伎雕像;束腰以上用雙杪五鋪作斗拱承托,用幾何紋雕成的欄板和平座,束腰以下即采用疊澀手法磚砌基底。塔身第一層高3.6米,辟東、西、南、北拱門,每門高1.4米,寬0.66米,門外拱頂的……[詳細]
北邊橋遺址
  北邊橋遺址,位于淶水縣野三坡白草畔景區北邊橋村,村民挖窖時發現。1988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與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進行了清理。清理前,頭骨大部分被砸毀,清理后,跟骨以下不存,其余尚完整。修復及復制工作,在北京大學古人類學家呂遵諤教授和動物考古學家黃蘊平教授指導下,歷時兩年余,并將其命名為“淶水人”,距今二萬八千年。1993年7月15日 ,北邊橋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家洼遺址
  張家洼遺址位于淶水縣張家洼村,為西周、戰國時期古遺址。 1993年7月15日,張家洼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莊遺址
  北莊遺址位于淶水縣北莊村,為新石器時代古遺址。 1993年7月15日,北莊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富位遺址
  富位遺址位于淶水縣富位村,為商代古遺址。1993年7月15日 ,富位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5、靈佑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佑觀位于淶水鎮東租村村東。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六年(1826),和碩禮親王生母王佳氏捐助進行擴建和修繕。該觀坐東面西,前殿三間,正面塑佛祖像,兩側為四大天王像;后殿五間塑三尊菩薩像,兩側并列十八羅漢,后殿兩側有南、北房各三間。前殿南端有一間過道,塑藥王神像。前殿和后殿之間,有一個石槽,槽內置放著長有奇花異草的大塊上水石,上水石上立有石碑。據光緒年間《淶水縣志》記載,在北京白塔寺的三清觀與靈佑觀有關聯,其主持、道人均由靈佑觀派遣。1980年10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對靈佑觀進行了重修,現已面貌一新,并有數名道士清修。……[詳細]
16、鎮江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江塔位于婁村滿族鄉中水東村西,清水河東岸,也稱水東塔。據傳,古時清水河雨季時常有洪水傾瀉,淹沒莊田,為遏其患,修塔鎮之,故名鎮江塔。這里山圍水繞,楊柳含煙,風景如畫,塔立其中,景色宜人。此塔為七層密檐式空心磚塔,塔高14米,平面呈正方形,邊寬2.7米,呈棱臺式,上下收分較小,從地面第一層檐辟一南向拱形券門,由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其上減地浮雕蔓草紋花邊,內刻楷書“南無十方諸佛,南無萬萬尊菩薩,南無四方極樂世界”等字。券門內再置簡易青頁巖檻框,其右框上陰刻“萬歷二十三年重修”字樣。塔內有佛龕,佛像已無。塔檐采用疊澀法狗牙相錯托砌而成,塔剎由八角柱形剎座及磚刻雙層仰蓮花瓣承托葫蘆形剎頂。該塔肇建年代無確考,據1933年傅增湘、周兆癢所著《淶易游記》考證為唐先天二年(713)建。根據塔形、建筑用料……[詳細]
  千佛舍利塔位于石亭鎮東龍泉村西北的金山上,是金山寺內的主要建筑之一。金山寺又名金山院,坐落于金山半山腰的平臺上,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南、西、北三面群山環抱,寺居其中,面東俯瞰,懸崖陡峭,林木蔥郁,風景秀麗。據碑載:“金山寺元大德四年間圓融廣慧禪師所創建”,當時殿宇寬而容眾,開設上下東西兩壇,“受戒數計十萬”。大德四年(1300)三月十五日作龍華盛會七晝夜,并立白玉石塔十三級,同年立碑頌其功德。都功德主為光祿大夫、大司徒,尼泊爾人阿尼哥。金山寺歷經幾度興衰,明清各朝曾多次重修,日漸傾圮凋殘,現已成廢墟,僅存山門一座,碑刻7通,圓融廣慧禪師塔一座(已倒),無量壽千佛舍利塔一座。千佛舍利塔矗立于高1米、邊長6米方形石砌平臺上。全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白玉石結構,須……[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视频免费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日本精品第一视频在线 | 日本一本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