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臨汾市旅游

臨汾市文物古跡介紹

郭村堡佛廟
  郭村堡佛廟位于汾西縣永安鎮(zhèn)郭村堡村,時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占地面積671.69平方米。坐北面南,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兩側存東西配殿;戲臺兩側建有耳室(磚窯各1孔);山門建于院東南。正殿和東西配殿均為二層樓閣式。正殿殿身一層磚窯3孔,二層磚窯5孔。郭村堡佛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郭村堡曹家宅院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文物本體外墻為界,東向外延伸至道路東沿,南、北各向外延伸20米至道路中心,西向外延伸30米至房屋外壁及道路中心,南北長約63米,東西長約187米,面積14228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因郭村堡元墓、郭村堡佛廟、郭村堡曹家宅院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郭村堡元墓保護范圍為界,北向外延伸110米,西向外延伸100米,南向外延伸150米。以郭村堡……[詳細]
師家溝古建筑群
  師家溝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汾西縣僧念鎮(zhèn)師家溝村村落居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溝的向陽坡地上,村中磚構的窯洞式宅院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環(huán)村一周的石板路將村莊圍入其中,村中的宅院均為師氏家族所有。路外散布著師家的祠堂、節(jié)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長工院等,整個主體建筑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師家溝民居建于半山坡上相連的兩個臺地上,總體平面近于方形。院落的組合以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為主,結合地形的變化和窯洞式建筑的特點,出現(xiàn)了一些與四合院組合的三合院和立體組合的二層多進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組合以封閉對稱式平面為特征,宅門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宅門西向,同北方傳統(tǒng)四合院中將宅門置于東南角、居中或向南的做法不同,體現(xiàn)了汾西地區(qū)民宅的特點。在總體布局中有著防御特點,整個宅院除通過共同的交通通道聯(lián)系……[詳細]
沙女遺址
  沙女遺址沙女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襄汾縣城關沙女溝村東1.5公里塔兒山西脈1984年10月發(fā)掘。在目前所調查的李溝、青楊嶺、六家嘴等地,大約七八平方公里范圍內,陸續(xù)有石器發(fā)現(xiàn),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為集中和豐富。在長寬大約10O0×300米的范圍內,石制品密集疊壓,俯拾皆是。石制品分布在由灰黑色角頁巖構成的山坡上,厚度一般在數十厘米,最厚可達4米。在文化層中尚未發(fā)現(xiàn)任何磨光石器或陶片。文化遺物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頁巖質。石核分為規(guī)則狀和不規(guī)則狀兩大類。石片寬大于長者居多數,臺面為劈裂面者約占一半以上,打擊點多數清晰。打擊石器采用錘擊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錘、砍斫器、刮削器、手斧、尖狀器和石矛頭等類型。沙女遺址石制品,普遍棱角銳利,其中石核石片數以萬計,而石器所占比例甚小。該……[詳細]
溝堡玉皇廟
  溝堡玉皇廟位于汾西縣團柏鄉(xiāng)溝堡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占地面積1089.3平方米。坐北面南,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現(xiàn)存戲臺、正殿,兩側存東、西配殿,戲臺兩側各建磚窯1孔,山門建在院東南。正殿殿身為磚窯5孔,東、西配殿均為磚窯3孔。溝堡玉皇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溝堡遺址等8處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北以溝堡西遺址、溝堡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東以溝堡遺址、溝堡墓地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38米及溝堡村東沿,南以溝堡西遺址、溝堡墓地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西以溝堡西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331米,東西長約1360米,面積568016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因與溝堡西遺址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詳細]
45、千佛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庵
  千佛庵千佛庵(第四批國保)時代:明地址:隰縣城西里許鳳凰山巔又名小西天。庵始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主持興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補。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末所建。千佛庵坐西朝東,有山門二重,布局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左右為文殊、普賢二配殿,兩側有北極殿、馬王祠;下院主要建筑有無量殿、韋陀殿、摩云閣、八卦亭及韋陀殿之上的鐘、鼓二樓。無量殿為下院主殿,面寬五間,前檐插廊,殿內供無量壽佛。大雄寶殿是庵內的精華所在,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插廊,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布瓦覆蓋,琉璃剪邊,中設琉璃方心。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六椽七檁前后單步梁用四柱,梁栿彩畫瀝粉貼金,近似龍鳳和璽畫法。這是山西明清建筑彩畫中高等級裝飾,在民間建筑的實物中并不多見,彌足珍貴。殿內懸塑滿堂,共有大小泥塑千……[詳細]
蒲縣真武祠
  真武祠位于蒲縣城內昕水河南巖翠屏山山腰,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該祠堂建筑工地為磚雕仿林結構,座南向北,依山勢而建。正殿面闊一間,進深9.45米,單檐歇山頂,檐下施磚雕斗拱,五鋪作,轉角斗拱一攢,后部緊靠黃土山,故大部埋在土中。殿前斗拱下有蓮花垂柱四根,普拍枋下為磚雕蓮花欄額,垂柱之間磚雕雀替相連。外觀整體建筑工地渾厚精巧,莊嚴宏偉,正殿采用無梁殿結構圖,平面圖為八角形制,上部為八卦攢角頂,志士墻體高約4米,每角補間鋪作一攢,二層無角拱,施補間鋪作現(xiàn)攢,三層角拱下有蓮花垂柱,補間鋪作一攢,一至三層斗拱五鋪作,四層至五層均施角拱,四鋪作,頂部為八卦藻井。整個建筑結構設計院獨具匠心,別有特色。正殿兩邊各有不同一小窯洞相連,深不足兩米,看似應為配殿,下面觀看與正殿呈“山”字形,襯托的正殿愈加壯麗、威嚴。……[詳細]
薛關遺址
  薛關遺址薛關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蒲縣薛關鎮(zhèn)西約1公里的聽水河右岸1964年發(fā)現(xiàn),1980年正式發(fā)掘,獲得石制品4700余件及一部分哺乳動物化石。C14測定為距今13550±150年。薛關遺址的石制品包括細石器和粗大石器兩類,以細石器為主。原料有燧石、石英巖、角頁巖等。細石器的類型達30余種,有楔狀、船底形、半錐狀、似錐狀、漏斗狀等各種類型的典型細石核達30余種,有細石葉和各種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錐鉆等。刮削器占石器的83%。尖狀器是薛關遺址的代表性器物。薛關石制品以小型者居多,打片技術兼用直接法和間接法。石制品中的一些大型石器,如似石斧、半月形刮削器和石錘等,與整個石器的加工方法、風格一致,是薛關文化遺存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薛關遺址是一處以楔狀石核為特征的典型……[詳細]
永凝堡遺址
  永凝堡遺址永凝堡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西周地址:洪洞縣城東北5公里永凝堡村1957年3月,該村村民取土時發(fā)現(xiàn)了重要銅器300余件,其中在一件鼎器內壁有銘文2行8字:“□□乍(作)父丁寶鼎□□”。簋一器內底有銘文:“乍(作)永商彝毆。”從器物形制和紋飾來看,該墓及其所出青銅器當屬西周早期。1980年6月及10月,考古工作者對永凝堡進行考古鉆探、發(fā)掘。鉆探面積13000平方米,共發(fā)現(xiàn)灰坑20個,墓葬56座。有22座墓經過發(fā)掘清理。這些墓多為西周時期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是銅器、陶器、玉石器、骨、蚌貝器等。青銅器800余件,陶器43件。依據對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的組合、形制、紋飾的分忻,這批墓葬的年代當為西周,可大致分為早、中、晚三期。其文化特征與天馬--曲村遺址西周時期的文……[詳細]
寺溝摩崖石刻
  寺溝摩崖石刻位于汾西縣邢家要鄉(xiāng)寺溝村,時代為元大德元年(1297年),類別為石刻及其他。砂石質,東西寬0.45米,高0.7米,面積0.4平方米。中間刻一“佛”字,下刻蓮花,左側刻一元寶,右側刻一枚銅錢。并有“元大德元年”、“石中寶”等記載。寺溝摩崖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底座為界,東、西、南、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200米,東西長約200米,面積40283平方米。建控地帶:(因與寺頭遺址、邢家要遺址、寺溝遺址距離較近)以寺頭遺址等三處、寺溝元代石刻保護范圍為界,向北延伸200米,以寺溝元代石刻、寺溝遺址保護范圍為界,向東延伸200米及小路中心,以寺頭遺址等三處保護范圍為界,向南延伸250米及道路北沿,以寺頭遺址等三處保護范圍為界,向西延伸200米,南北長約2000……[詳細]
霍州州署大堂
  霍州州署大堂(第四批國保)時代:宋至元地址:霍州市城內東大街北側霍州署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記載,元代州署已具一定規(guī)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毀。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毀于火災,唯大堂幸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屢有增補修葺。現(xiàn)存建筑大堂為元代原構,儀門、戒石亭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霍州署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譙樓、儀門、甬道、戒石亭、大堂等建筑。大堂為衙署主體建筑,建在1.2米高的臺基上,月臺寬21.20米、深18米。前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的卷棚懸山式抱廈。大堂面寬三間,進深八椽,梁架結構為六椽栿對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開敞,后檐明間辟板門,兩山辟低矮板門通左右?guī)俊V^上施大額……[詳細]
薛家莊關帝廟
  薛家莊關帝廟位于汾西縣僧念鎮(zhèn)薛家莊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坐北面南,一進院布局,占地面積816.5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兩側存東西配殿、東西耳殿(磚窯各1孔)、西窯(4孔)、南窯(1孔)。山門建在廟院東南部,廟院東南角設有二門。薛家莊關帝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薛家莊節(jié)孝祠等9處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薛家莊冶鐵窯址文物本體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東以薛家莊冶鐵窯址、薛家莊北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以薛家莊北遺址、薛家莊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西以薛家莊遺址文物本體為界,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654米,東西長約994米,面積為597807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長約1052米,……[詳細]
52、普凈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凈寺
   介 紹: 普凈寺在山西襄汾縣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為元、明遺物。 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懸山式。菩薩殿五間內柱設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墻一道,墻前為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豐潤嫻雅,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tài)。墻后地藏、道敏、冥化端莊肅穆,十殿閻凝神對坐兩側。最后為大雄殿,五開間六架椽,原為懸山式,后改為硬山,斗拱四鋪作單下昂,殿內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龕,柱上用蟬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內額直達兩山,次間大爬梁由檐頭直承平梁以下,結架純系元構。龕內塑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圣,其中二菩薩身式修長,衣飾合體,面形上方下圓,神態(tài)嫻靜慈祥,塑工頗為精巧。山西臨汾市……[詳細]
小李村太岳行署舊址
  太岳行署小李村舊址時代:1942年地址:臨汾市安澤縣杜村鄉(xiāng)小李村太岳巷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遷往安澤杜村小李村,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麗生在此主持工作,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當時薄一波同志經常來此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胡服(劉少奇)曾在此做過有關“群眾運動與建設根據地”重要報告。太岳行署小李村舊址現(xiàn)存院落4處,分別為正院、東西跨院及原行政干校所在院,院內建筑皆為清代所建。正院為四合院,院內分布北房、東西廂房及南房、影壁,南房主體已坍塌,僅存臺明及局部墻體。北房為正房,二層建筑,面闊五間,為當時行署辦公室;西跨院內現(xiàn)存西廂房及南房;東跨院坐北朝南,現(xiàn)存建筑6座。原行政干校院坐東朝西,現(xiàn)存建筑7座。2019年10月7日,小李村太岳行署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神符真武廟
  神符真武廟位于汾西縣永安鎮(zhèn)神符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占地面積888.75平方米。坐北面南,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兩側存東西耳殿(磚窯各1孔)、東西配殿;山門建于院東南。正殿一層為磚窯3孔,二層為木構,面闊三間硬山頂,既(玉皇樓)。戲臺面闊三間,東西配殿均為二層,一層磚窯3孔,二層面闊五間。神符真武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神符戰(zhàn)斗遺址、神符任家宅院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神符戰(zhàn)斗遺址文物本體為界,東、北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向外延伸104米及道路中心。以神符真武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西向外延伸45米,南北長約397米,東西長約550米,面積199193平方米。建控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長約792米,東西寬約1053米……[詳細]
趙康古城遺址
  趙康古城遺址趙康古城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春秋地址:襄汾縣城南30公里趙康鎮(zhèn)古城址東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相傳為春秋時期的“古絳都”和漢的“臨汾城”,當地人稱“古晉城”。古城平面近似長方形,南部較寬,周長約8480米,城內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層層臺地,高差約在10米上下。有一條明顯路跡自北墻城門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顯的護城河遺跡,至城的右下角處向南匯成巨川,今稱泰山溝。古城墻址大體保存完好,南墻西段破壞較甚,北墻保存較好。東西二墻皆無城門痕跡。墻土呈紅褐色,夯層厚約5--6厘米,夯窩圓而平,直徑約7厘米。夯土中含有東周時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墻全長約1650米,東城墻全長約2600米。古城北部正中有一座小城的殘址,平面正方形,約1平方公里。……[詳細]
牛洼莊張家宅院
  牛洼莊張家宅院(包括張向云院、積善之家院、張家宅院)位于汾西縣和平鎮(zhèn)牛洼莊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包括張向云院、積善之家院、張家宅院。牛洼莊張家宅院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以牛洼莊張家宅院4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至道路南沿,東以牛洼莊張家宅院2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南以牛洼莊張家宅院2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及道路南沿,南以牛洼莊張家宅院2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至房屋外壁和道路南沿,西以牛洼莊張家宅院1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5米至道路西沿。南北長約137米,東西長約182米,面積18239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及道路北沿,東、南、西各向外延伸100米。南北長約232米,東西長約352米,……[詳細]
棗園——南撖遺址
  棗園——南撖遺址棗園——南撖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翼城縣城東約10公里處遺址位于隆化鎮(zhèn)(原北撖鄉(xiāng))的澮河及其支流史伯河、澆底河、海子溝、石門河兩岸,地處太岳山向汾河谷地過渡的山前地帶。包括南撖、北撖、南衛(wèi)、棗園四個村莊之間的部分區(qū)域,重點為四個遺址區(qū),總面積約130萬平方米,1957、1982、1986年進行過三次調查,1991年復查了北撖、南撖、殿兒垣等遺址,新發(fā)現(xiàn)了棗園、南撖遺址。90年代清理發(fā)掘了北撖、棗園等遺址。1999年秋進行了小規(guī)模發(fā)掘,揭露面積約190平方米。發(fā)現(xiàn)的主要遺跡有房址和窯穴,主要遺物為陶器,以缽、盆、壺、尖砂罐等器物為主要組合,是廟底溝文化早期的遺存。為重新認識晉南地區(qū)仰韶時代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及其淵源和歸屬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詳細]
漢峪三圣廟
  漢峪三圣廟位于汾西縣對竹鎮(zhèn)漢峪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坐北面南,占地面積526.7平方米。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兩側存東西配殿(磚窯各3孔),山門建在院西南。漢峪三圣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因與漢峪娘娘廟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北以漢峪三圣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南以漢峪娘娘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東以漢峪娘娘廟和漢峪三圣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0米,西以漢峪三圣廟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向外延伸25米至道路西沿。南北長約81米,東西長約60米,面積為4567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北向外延伸100米至道路北沿,東、南各向外延伸130米,西向外延伸100米至道路西沿。南北長約247米,東西寬約286米,面積為67829平方米。……[詳細]
高堆遺址
  高堆遺址高堆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高堆村西北約150米處遺址東臨汾河,西靠呂梁山,屬于呂梁山東麓的山前坡地,地勢西高東低,地層斷面較多。50年代調查時發(fā)現(xiàn)。總面積達7萬平方米。2001年春,為了配合大運高速公路建設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揭露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了主要屬于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遺存,精致的房子、陶窯和規(guī)模較大的窯穴,說明這里在上述兩個階段是當時的中心區(qū)域和重要聚落,對解讀臨汾盆地史前時期的興盛情況和原因具有重要意義。高堆遺址的文化面貌由其紅褐色筒狀罐與廟底溝二期接近,釜灶和釜形斝又具有陶寺類型早期特征,而單把鬲則屬陶寺類型晚期的典型器物。高堆遺存的發(fā)現(xiàn)為解決臨汾盆地陶寺文化的來源及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詳細]
葦溝——北壽城遺址
  葦溝——北壽城遺址時代:商、漢地址:翼城縣西北包括南壽城、北壽城、東壽城、葦溝、老君溝、后葦溝、營里、曹家坡、鳳架坡之間的一大片古代遺址,以葦溝——北壽城晉文化城址為代表。遺址地形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指后葦溝村與葦溝村之間,包括鳳架坡村在內,地處綿山(覆釜山)東南,屬于由西北而東南,高差50米的坡地。主要遺存為龍山和東下馮類型文化,鳳架坡村中和村北坡地上為墓葬區(qū),村民居住的院落內和窯洞中以及沖溝斷崖上,到處可見土坑堅穴墓葬的痕跡。南部指葦溝村以南、老君溝村以東,包括南壽城在內,與翼城縣城連成一片,以晉文化為主的遺跡,遺物豐富,戰(zhàn)國至漢代的遺存較集中在東半部。東西長約2900米,南北寬約3000米,總面積近九百萬平方米。2019年,葦溝——北壽城遺址入列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久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试看 | 宅男噜噜69国产精品观看 | 在线欧美中文亚洲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