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晉中市旅游

晉中市文物古跡介紹

61、慈相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相寺
  慈相寺(第五批國保)時代:北宋至清地址:平遙縣沿村堡鄉(xiāng)冀郭村東北隅據(jù)寺內(nèi)金泰和元年(1201年)碑載:創(chuàng)建年代不晚于唐肅宗時期(756——763年),古名圣俱寺,宋皇祐三年(1041年)改現(xiàn)名。宋末兵燹,僅存正殿。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在舊址上建麓臺塔并修建殿宇、樓亭十多座。金代至清歷代重修,現(xiàn)存建筑正殿與塔為宋金時期原構(gòu),余皆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三進院,分別由山門、樂樓(只存高臺基)、關(guān)帝廟及廟之兩山墻并列的鐘、鼓二樓、正殿、東兩兩側(cè)窯洞、麓臺塔(無名大師靈塔)組成。總占地面積18365.5平方米,正殿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前檐設(shè)廊,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498平方米。前檐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出真昂。前槽金柱采用移柱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前乳……[詳細]
和順石牌坊
  石牌坊石牌坊(第三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和順縣城中和街北門石牌坊全名“兵憲石坊”。明末山東按察司昌平兵備道付使藥濟眾的門生---巡按山西監(jiān)察御史劉弘光為藥濟眾所立。牌坊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石牌坊,由八十八塊巨石建成。明間寬3.3米,次間寬1.7米。主坊通高9.57米,面闊8.5米。重檐歇山頂,由四根霸王柱支撐。中間兩柱高5.9米,旁邊兩柱高4.6米。每根柱前后各護有戧石兩塊。每塊戧石上雕有大獅一,小獅二,共24只。石柱前后兩面刻茶花、牡丹花紋。石柱之間的梁枋,明間用鏤刻麒麟園環(huán)圖案聯(lián)接。明間梁枋長3.3米,刻“中憲大夫昌平兵備道山東按察司付使藥濟眾”十九字,上款“巡按山西監(jiān)察御史門生劉弘光”,落款“山西遼州和順知縣路從中、典使陳應(yīng)奎、儒學(xué)教諭趙志弘,崇禎四年歲次辛未孟冬吉日建”。上……[詳細]
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包括孝義祠與孝義坊,是為鄉(xiāng)舉孝義王夢鵬而建。孝義坊奉旨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分上下兩層,總面積428平方米,樓上為祭祖堂、戲臺,樓下陳列王家宗祠、墳塋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一生善行的立體雕塑,藝術(shù)價值極高。……[詳細]
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
  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十七世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倆修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總面積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其建筑特點是:依山就勢,層樓疊院,氣勢宏偉,功能齊備,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fēng)格。再加上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內(nèi)涵豐富,有極高的文化品位。……[詳細]
和順天池寺
  天池寺天池寺位于喂馬鄉(xiāng)前窯堤村西四公里處。其地“石澄嵯峨,曲經(jīng)幽秀,地高而凹,狀若天池”,寺名由此而得。寺院規(guī)模不大,建筑尚壯觀,該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明,重修碑記始于嘉靖十年(1531),后明崇禎十五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咸豐六年、同治十二年、民國二十五年幾次修葺,現(xiàn)在建筑基本保持明代風(fēng)格。此寺原為佛教寺觀,后改祀釋迦牟尼、孔丘、老聃,大殿更名為“三教殿”。全寺建筑為一四合院,占地680平方米。大殿高8.2米,面闊10米,進深9米,出檐1.5米,單檐歇山頂,屋頂覆蓋筒瓦,板瓦,檐下斗拱壯實,單抄重拱。南向四根露明柱,明間裝格扇門,次間下砌檻墻、上裝格式窗。三梁起架,梁枋重金彩繪龍鳳圖案。殿內(nèi)后槽兩根立柱,神臺砌于立柱之后。泥塑全部毀壞,壁畫猶有殘留部分,內(nèi)容與三教教義有關(guān):老聃皓首紅顏,面目慈善……[詳細]
南會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南會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0年地址:晉中市左權(quán)縣麻田鎮(zhèn)南會村南會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位于晉中市左權(quán)縣麻田鎮(zhèn)南會村中央大槐樹下。由于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1940年11月八路軍總部進駐武軍寺,年底因日軍掃蕩,武軍寺被日軍放火燒毀,八路軍前方總部與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駐南會村。八路軍前方總部與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南會駐扎近一年的時間里,彭德懷、鄧小平、左權(quán)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戰(zhàn)斗、-、學(xué)習(xí),帶領(lǐng)八路軍通過反“蠶食”、反“掃蕩”斗爭,展開了強大的軍事及政治攻勢,徹底挫敗了敵人陰謀。南會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占地面積860平方米,包括:彭德懷舊居院、左權(quán)參謀長辦公院、賈火林舊居院、鞏敬庭舊居、馬房5處院落。南會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詳細]
太谷光化寺
  光化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太谷縣城西南7公里處的白城村始建于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原名隆興寺。北宋咸平二年(999年)重修后更為現(xiàn)名。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現(xiàn)僅存建筑大雄寶殿、后殿、西配殿。大雄寶殿為元代遺構(gòu),余皆清代所建。寺坐北朝南,大雄寶殿居寺院正中,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250.6平方米,前、后檐明間設(shè)板門一道,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里拽斗栱五鋪作偷心造。下昂由乳栿延伸制成。殿內(nèi)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為四椽栿對前后乳栿用四柱。寺內(nèi)存有清碑1通。門票60元開放時間30元景點位置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在城西南7公里白城鎮(zhèn)……[詳細]
晉中兵憲牌坊
  俗稱石牌坊,位于和順縣城關(guān)鎮(zhèn)中和街北端。兵憲牌坊,是明朝末年巡按山西監(jiān)察御史劉弘光,在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為其老師、山東省按察司昌平兵備道副使藥濟眾所立。兵憲牌坊,由88塊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樓,雕刻精致。主牌坊高達9.57米,寬8.5米,為仿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建筑。中間兩根柱子高達5.9米,兩邊兩根立柱高達4.6米,每柱前后各有護柱戰(zhàn)石兩塊,戰(zhàn)石上各自雕刻有大獅子一只,小獅子一對,共有大小獅子24只。石柱兩側(cè),刻有荷花、牡丹紋樣,石柱之間明間鏤刻有麒麟圓環(huán)形圖案聯(lián)接。次間,則鐫刻有佛家萬字紋樣聯(lián)接。中間,橫梁長3.3米,上面刻有“中憲大夫昌平兵備道山東按察副使藥濟眾”19個字。再往上的橫梁上,鐫刻有“十八學(xué)士登瀛州”圖,圖上置有石匾,刻有“陵京鎖鑰”四個大字。明間兩側(cè)刻有“雙鳳朝陽”圖,……[詳細]
王家大院紅門堡建筑群
  紅門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總面積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從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主巷道與三條橫巷,組成一個規(guī)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結(jié)構(gòu)和裝飾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fēng)格,設(shè)立于紅門堡的中華王氏博物館、力群美術(shù)館為游客提供了很大的參觀和游賞空間。(1)司馬院——司馬院位于紅門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孫王寅德的宅院。該院落特點為一關(guān)轄三門,三門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題各異,分別為加官、進祿、增福、添壽。(2)綠門院——綠門院位于紅門堡三甲東巷,是十六世孫王中極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裝飾華麗,雕刻講究,尤以木雕掛落“滿床笏”,石雕“四愛圖”為最。(3)頂甲花園——紅門堡共用的花園,為前園后院布局。前面四座花……[詳細]
郭有道墓
  郭有道墓郭有道墓(第一批省保)時代:后漢地址:介休市城區(qū)東門外郭泰,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山西介休人,東漢末太學(xué)生首領(lǐng),位居“八顧”(指能以德行引導(dǎo)人的八個名士)之首。因看到東漢王朝-將滅,不應(yīng)征召。歸鄉(xiāng)執(zhí)教,弟子達數(shù)千人。不慕高爵,樂與士人為伍,被世人視為楷模。建寧二年(169年),病歿于家,時年四十一歲。墓地南北長50米、東西寬35米。墓向南,夯筑封土,下方上圓,高4米,下邊邊長13米,上圓周長52米。墓前原有東漢建寧四年(171年)蔡邕撰文并書丹《郭有道碑》一通,至明代已佚。清康熙年間傅山依原拓臨摹另刻一碑,立于墓前。碑高2.24米、寬0.9米、厚0.19米,隸書。碑文記述郭有道生平,碑陰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介休知縣金一鳳和傅眉等題跋。1978年該碑被移到縣博物館收藏。墓地北50……[詳細]
71、曹玠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玠墓
  曹玠墓位于介休市義安鎮(zhèn)北鹽場村東20米。曹玠,介休義安人,北宋景祐二年(1035)進士,仕仁宗朝,與金人接觸屢積有功,敕封總理兵馬大元帥,慶歷三年(1043)卒,敕賜立墳。2008年修繕擴建為曹玠陵園。陵園南北長77.3米,東西寬20.9米,分布面積約1615平方米。園內(nèi)北部存元帥墓冢1座,底徑約6.9米,高約1.5米。墓前存碑亭1座,碑亭仿木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亭內(nèi)存民國壬戌(1922)重立碑1通,青石質(zhì),螭首,高2.3米,寬0.78米,厚0.16米,額正中楷書題“恩旨”,碑體楷書“慶歷三年奉大宋誥封總理兵馬大元帥曹公諱玠字帝錫之墓”,背面額正中楷書題“流芳百世”,碑文楷書,記載元帥簡歷。亭前及神道兩側(cè)存石桌1張、石香爐1個、石人1對,石獅2個(其中1件殘)、石羊1個、拴馬石2根,墓冢后存“本……[詳細]
洪山關(guān)帝廟
  洪山關(guān)帝廟位于介休市洪山鎮(zhèn)洪山村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碑記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2003年維修,原址重建正殿、獻殿。現(xiàn)存為明清建筑。占地面積1762平方米。坐南朝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為戲臺、牌樓、獻殿、正殿及春秋樓,兩側(cè)為廟門(兼鐘鼓樓)、廂房及配殿。戲臺倒座,磚砌臺基高1.52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明間出抱廈,琉璃瓦剪邊。牌樓木構(gòu),四柱三樓式,戧柱、抱鼓石支撐,檐下十一踩斗拱密致,單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春秋樓為二層,下層為磚砌窯洞5孔,前建木結(jié)構(gòu)單坡插廊,施通間鏤雕雀替,東西設(shè)踏步;上層為磚木結(jié)構(gòu),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綠琉璃瓦剪邊,明間出卷棚頂抱廈,檐下設(shè)異形拱,前檐裝修被后人改制。廟內(nèi)存碑16通,旗桿石2件。2003年被晉中市人民……[詳細]
73、晉祠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祠廟
  晉祠廟晉祠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靈石縣城東17公里的馬和鄉(xiāng)馬和村創(chuàng)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至1368年),明世宗嘉靖(1522年至1566年)、明穆宗隆慶(1567年至1572年)、明神宗萬歷(1573年至1620年)年間,曾先后三次補修。現(xiàn)存建筑有正殿、獻亭、戲臺及鐘鼓樓、配殿等。正殿稱“昭濟圣母殿”,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為132平方米。獻殿為元代所建,平面正方形,單檐歇山頂。整體建筑物由四角柱加八輔柱支撐,柱子頂端設(shè)五鋪作雙下昂斗栱。戲臺,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筑面積為80平方米。戲臺正面兩側(cè)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是:“褒善榮華袞表千秋忠孝節(jié)義”,下聯(lián)是:“貶惡嚴(yán)斧鋮懲百代0邪盜淫”。祠內(nèi)保存石碑?dāng)?shù)通,最早為明萬歷十七年(1619年)所鐫。……[詳細]
普慈寺白塔
  白塔在山西太谷縣城內(nèi)西南隅普慈寺內(nèi)。寺址原為白塔村,北齊時徙縣址于此。寺創(chuàng)于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無邊寺,北宋治平年間重修,改額“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續(xù)修,寺中并建塔,高聳凌空,頂有尊勝石幢,堊久而白色不減,俗稱白塔。元明清各代屢經(jīng)修補,光緒三十二年再次修復(fù),稱“無邊寺”。塔平面八角形,七層,高43.6米,每層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層拱券門洞與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門窗。塔內(nèi)底層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層以上中空,安有樓板及木梯,供人登臨。 此制是唐塔中空到宋塔實心的一種過渡形式。56個出檐挑角裝飾彩釉龍頭,頂懸鐵鈴,風(fēng)吹叮當(dāng)有聲。塔身白色,外觀樓閣式,氣勢壯觀,瑰麗精致,數(shù)十里外可見。該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詳細]
資圣教寺
  資圣教寺位于榆次區(qū)什貼鎮(zhèn)北要店村北部。據(jù)碑記載,宋天禧三年(1019)、元至正十五年(1355)曾予修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擴建。于2002年正殿東西各擴建耳殿一間,并把瓦頂全部換用為黃色琉璃瓦。坐北朝南,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僅存正殿,其他建筑已毀。正殿主體木構(gòu)架為明代,房屋平面布局及石柱為元代。建筑面積124平方米,石砌臺基,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六架椽屋,前后檐高廊,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廊柱、檐柱均為石質(zhì),檐柱下覆盆式柱礎(chǔ),前檐當(dāng)心間置板門、門簪、門釘、鋪首、門砧石、橫披、立頰形制古樸,當(dāng)為元代遺物,兩次間為直欞窗。殿內(nèi)正中供奉坐佛3尊,佛前立菩薩像2尊,為明代塑像。寺內(nèi)存明正德六年所立《重修資圣教寺記碑》1通。2003年晉中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6、孝義祠
孝義祠
  孝義祠是靜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對外開放。位于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筑群的南坡下臨街處,為晉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孝義祠是在孝義坊的基礎(chǔ)上擴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為旌表王氏十五世孫王夢鵬的孝行義舉而下旨為其修建孝義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慶元年擴建為孝義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樓上樓下兩院,總面積428平方米。院內(nèi)一層有正窯三間,陳列靜升王氏宗祠、王家墳塋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一生孝行義舉的立體雕塑,藝術(shù)價值極高。樓上正廳五間,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戲臺,歇山頂,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戲臺遺風(fēng)。作為文物古跡,孝義坊是如今不可多見的石雕藝術(shù)精品。孝義祠是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是不可多得的家族祠堂實物標(biāo)本。景點位置山西省……[詳細]
昔陽崇教寺
  昔陽崇教寺昔陽崇教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昔陽縣城北隅據(jù)《昔陽縣志》載,創(chuàng)建于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與壽圣寺合并稱北寺,元、明、清各代屢有修繕,解放后縣糧食局占用。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包括前后大殿、左右配殿。四殿梁架融為一體,屋頂?shù)钌砘ハ嚆暯樱虚g圍成天井式院落。五十年代拆去四面大殿四周外檐斗栱,改為磚式墻壁,面向院內(nèi)的四周檐部斗拱共計33朵,保存完好。前殿和后殿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前后搭牽用四柱。徹上露明造。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栱計心造,耍頭作昂式,昂為琴面昂。左右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屋頂兩山與前后殿相互銜接構(gòu)成一體。斗栱亦為五鋪作,徹上露明造,屋頂均蓋青色板筒瓦。……[詳細]
范村圓智寺
  圓智寺圓智寺(第七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太谷縣范村鎮(zhèn)寺建于唐朝貞觀年間,金天會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所建。寺院占地約9000平方米,現(xiàn)有殿宇七十多間,為二進院落,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倒座天王殿、鐘鼓樓、東西廂房、過殿、東西配殿、大覺殿及東西禪房。進入山門是天王殿,外院正殿千佛殿為無梁殿,內(nèi)有保存完整的千佛壁畫。東殿是伽籃殿,供有關(guān)公佛像,西是祖師殿,供有達摩祖師。內(nèi)院正殿為大雄寶殿,供有三世大佛,保存有明代佛教水、陸、空、0會壁畫和釋、儒、道三圣像。東殿是觀音殿,內(nèi)有樟木雕像、千手千眼觀音、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西殿是地藏殿,內(nèi)有道明、閔公和十殿閻君塑像。寺內(nèi)保存琉璃、壁畫、彩畫等。2013年5月,范村圓智寺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9、梵乘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梵乘寺
  梵乘寺位于昔陽縣界都鄉(xiāng)北界都村中一石砌高臺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126.21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明天順五年(1461)、嘉靖三十九年(1560)、萬歷六年(1578)、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均有修繕,現(xiàn)存為明代、民國建筑。除大門外其余均為明代建筑。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有民國大門、山門、梵王殿、大佛殿,東西為鐘鼓樓、配殿。大佛殿石砌臺基,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gòu)架。前檐門窗隔扇裝修已改。梵王殿石砌臺基,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前廊式構(gòu)架。前檐檐下一斗二升斗拱7攢,明間設(shè)板門,兩次間為檻墻、直欞窗。寺內(nèi)現(xiàn)存明、清石碑5通。民國四年《昔陽縣志》對該寺院有記載。200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燕遺址
  白燕遺址白燕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太谷縣城東北約15公里的白燕村西北的河濱階地上遺址南臨烏馬河。東西長約830米,南北長約430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發(fā)現(xiàn)于1956年。1980年到1981年組織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發(fā)掘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較厚,可達5米之多。遺存豐富,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窯、墓葬等。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時代的甑、缽、壺、鼎、釜灶、甕、尊等。夏商時代有鬲、甕、簋、鼎、斂口三足甕等;周代的鬲、甕。另外還有大量的石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銅、金質(zhì)器物。延續(xù)時間較長,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西周晚期。是一處系統(tǒng)了解晉中地區(qū)從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早期比較完整、連貫的文化遺產(chǎn)序列遺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青青青青久久综合色 | 亚洲综合国产欧美在线 |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日日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不卡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