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五臺山廣仁寺(十方堂)
  五臺山十方堂又稱廣仁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楊林村營坊自然村內。坐北朝南,東西長57米,南北寬101米,占地面積5757平方米。據寺內石碣記載,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撥款予以維修,除齋堂、居士樓為現代建筑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獻殿、大雄寶殿和如來殿(后殿),兩側為鐘樓、鼓樓、配殿、齋堂及客房。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4.6米,深11.4米,高1.33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四周圍廊,廊柱間設青石質欄桿、欄板,前檐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球紋隔扇門,柱頭兩端設騎馬雀替,上鏤雕龍鳳圖案。殿內正中佛臺塑三世佛,殿內存有明清佛像997尊,新佛像51尊。殿外檻墻共嵌蒙文功德碑137通,均為道光九年(18……[詳細]
五臺山普化寺
  五臺山普化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臺懷村南約700米。坐東朝西,東西長137米,南北寬141米,占地面積為1.92萬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進行了維修。現存建筑為清代建筑。中軸線依次建有磚雕影壁、天王殿、大雄寶殿、三佛殿和臥佛殿,其中臥佛殿為新建。兩側為便門,鐘、鼓樓,客房,僧舍及禪房。南北兩側又新建偏院,南院內新建五觀堂等,北院新建韋馱殿、禪堂、僧舍等。前院軸線上對稱設石旗桿1對,石獅2只。寺內存清代壁畫62平方米,民國壁畫8.4平方米。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山七佛寺
  五臺山七佛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東莊村東約250米。坐東朝西,東西長80.71米,南北寬179.12米,占地面積為1.45萬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清《五臺縣志》記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現存七佛殿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華嚴三圣殿、七佛殿,兩側為耳殿、配殿,近年來在主院北側又新建韋馱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和僧舍,南側又新建七佛塔及偏院一座。七佛殿石砌臺基,寬12.1米,深12.5米,高0.94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前檐明間設四扇六抹隔扇門,次間為四扇隔扇窗。殿內佛臺上一字排列新塑7尊。寺內存宋代陀羅尼經幢3座,明成化四年(1468)貼鐘1口,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記事碑1通,蒙文碑2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五臺山普壽寺
  普壽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東莊村中。坐北朝南,東西長255米,南北寬428米,占地面積10.9萬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清涼山志》載,清代重修。現建筑均為重建。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兩側為鐘樓、鼓樓及念佛堂、客堂、五觀堂。寺內存金泰和二年(1202)殘功德幢1座。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25、善財洞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善財洞
  五臺山善財洞,位于五臺縣臺懷鎮楊林村營坊自然村東約400米。坐東朝西,東西長144.8米,南北寬163.3米,占地面積約2.37萬平方米。據清《五臺縣志》記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修。現存建筑為清代建筑。四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牌坊、大門(山門)、垂花門、大雄寶殿和彌勒殿,兩側新建東西跨院、配殿及新建齋堂,北面新建居士樓、僧舍,彌勒殿后新建高塔。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5.5米,深11米,高1.36米,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明、次間設四扇六抹格扇門,稍間為格扇窗。殿內佛臺上供一佛二菩薩,兩側為十八羅漢新塑,共有佛像25尊。彌勒殿石砌臺基,寬19.2米,深10.7米,高2.3米。面寬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詳細]
忻口戰役遺址
  看點: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思想指導下,國共兩黨建立了統一戰線。1937年10月,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軍,國共兩黨浴血奮戰,23天內共殲滅敵人兩萬余人,取得了抗擊日軍的一次巨大勝利。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處,是忻州的北門戶,早在漢代,這里就是重要的軍事防守基地。忻口戰役遺址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處,是忻州的北門戶,早在漢代,這里就是重要的軍事防守基地。忻口戰役是中-隊抵抗日本侵略軍進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戰役。1937年10月初,日本華北方面軍坂垣師團約三萬余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思想指導下,國共兩黨建立了統一戰線。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軍,國共兩黨浴血奮戰,23天內共殲滅敵人兩萬余人,取得了抗擊日軍的一次巨大勝利。這次戰役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詳細]
金崗庫村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時代:1937年地址:五臺縣五臺山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位于山西省五臺縣金崗庫村,成立于2003年11月7日,是在軍區司令部舊址的基礎上修建的。舊址院落坐西向東,緊靠山根,位置險要。整個建筑分里外兩院,大小相仿。紀念館現有陳列室二十一間,展廳四個。具有北方明清時期建筑風格。布展內容由三大部分組成:《鐵血長城》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抗戰史跡展。以抗日戰爭的發生和發展為主線,展出圖片142幅,生動再現了晉察冀根據地軍民舍身忘死,不屈斗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千秋風流一元戎》聶帥生平展。共展出圖片90幅,實物14件,詳盡地闡述了聶帥光輝的一生。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臺山區開赴太行山。11月,在五臺縣石咀鎮召開晉察冀軍區成立大會。1938年2月,軍區司令部移……[詳細]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第六批國保)時代:1942—1947年地址:定襄縣城西2公里處西河頭村內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于定襄縣城西2公里處,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大地道戰遺址之一。地道開挖于民國31(1942)年,到36年(1947)秋,挖成自東向西的三條主道總長為5公里,是有3條干線、52條支道組成的縱橫交錯的地道網。地道分為三層,二層設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此外,地道內還有翻口22個,卡口8個,陷阱和迷魂陣各12個,作戰槍眼22個,出擊口10個,出入口11個,連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處。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煙、射擊等多種功能。地道筑成后武工對和地方民兵與敵人展開靈活的地道戰,多次擊退國民黨閻匪軍及地方武裝的進攻,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詳細]
長城雁門關段
  (含白草口長城)長城雁門關段(含白草口長城)(第五批國保)時代:明地址:代縣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門關村南200米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歷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筑。雁門關關城,周長1公里余,由關城、甕城、圍城三大部分組成。墻高10米,石座磚身,內為夯土,開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即天險門,石座磚券,額匾書刻“天險”二字,門上有樓,為雁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墻垣設垛口,門洞內原有板門一道,青石板鋪路。雁門樓是駐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場所。西門即地利門,石座磚身,額匾書刻“地利”二字,門樓為楊六郎祠,已……[詳細]
30、隆崗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崗寺
  隆崗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忻州市偏關縣寺廟街據清雍正八年(1730)《偏關志》記載:“隆崗寺在城東南,舊名隆崗禪院,代遠,碑碣為風雨磨滅,僅存‘唐總管絳州龍門郡薛皋’題寺十字而已,建于唐時,金皇統元年重修,有石塔存記,明宣德三年,釋定遠重修,曲廊峻殿,樓閣凌空。”隆崗寺創建于唐,金皇統元年(1141)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20世紀50年代初期,隆崗寺被偏關縣糧食局占用至今,正殿、鐘鼓樓為糧食庫房,天王殿為辦公室。隆崗寺坐北向南,現僅存一進院落,南北長95m,東西寬70m,占地面積6650㎡,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正殿,天王殿東西兩側為鐘鼓樓。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五檁懸山筒板布瓦頂,柱頭斗栱三踩單昂,昂嘴琴面形,昂下施假華頭子,螞……[詳細]
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
  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位于五臺縣城東45公里的松巖口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6月17日,加拿大0員、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同志從延安來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金崗庫村,被軍區司令員聘請為軍區衛生顧問。6月19日趕到軍區后方醫院駐地松巖口村,辛勤工作近四個月。親自設計,指導施工,將原來的龍王廟改建成病室,后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譽為“白求恩模范病室”。白求恩同志殉職后,毛主席親筆撰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解放后,在白求恩模范病室旁邊,新建了“紀念白求恩陳列室”,后改為“白求恩紀念館”。紀念館大院正中,聳立著6米多高的漢白玉題字塔,正面鐫刻著毛主席《紀念白求恩》全文;左側刻有-元帥的“學習白求恩同志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革命精神,為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斗爭”的題詞;右側為聶榮臻元帥書寫的“偉大的國際主……[詳細]
保德故城關帝廟
  保德故城關帝廟時代:清地址:忻州市保德縣西南8公里處故城村關帝廟坐北朝南,東西并列三個院落,東為奶奶殿,中為關帝殿,西為觀音殿,各自獨立開門,并設掖門相互連通。關帝廟始建年代不祥,現存建筑均為清代。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關帝殿,東西兩側自南向北分別為鐘鼓樓、東西耳殿;東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觀音殿,東西兩側自南向北分別為鐘樓、西配殿;西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奶奶殿。關帝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前單步梁對后三架梁,通檐用三柱,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斗栱為一斗二升交麻葉,平身科斗栱每間一攢,下施通間雀替,雀替表面雕刻吉祥圖案,明次間裝修為六抹槅扇門四扇。東西山墻及后檐墻西次間所繪壁畫為清代《三國演義》的故事連環畫。關帝殿東西耳殿各一間,進深兩椽,三架梁通搭前后,通檐用兩柱,裝修為六抹槅扇門兩……[詳細]
神池毛澤東路居紀念館
  毛澤東路居紀念館位于縣城文化館內(時為中共神池縣委駐地)。1948年4月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及任弼時、徐特立等一行由晉綏邊區出發,向河北省西柏坡行進時,經岢嵐、五寨達于此,留宿一晚。聽取縣土地改革工作團土地改革和整黨建黨工作匯報。周恩來曾登西城觀西海子。次日東去代縣。1968年神池縣革命委員會遂將毛澤東當年路居3間正房及辦公桌椅、雙人床原樣陳設供人瞻仰。2006年縣政府出資作了重新修繕,除原樣保留毛澤東豐功偉績館外,增設了神池民俗館。1948年4月5日下午5時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途中經過神池縣城,當時的土改工作團團長鄭林就把中央領導們安排在這座院落里。在這兒,周恩來發出了“努力發展生產、關心群眾生活、組織好生產自救”的重要指導。4月6日早6時,毛澤東來到城西……[詳細]
五臺山毛澤東路居紀念館
  毛澤東路居紀念館位于五臺山塔院寺方丈院中,室內按原樣陳設,炕上鋪一床軍被,地上擺一張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硯臺,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間方臺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銅茶壺。後院東跨三間,左右兩間分別是周恩來、任弼時當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澤東率黨中央機關離開延安,路經晉西北,開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時分,來至臺懷鎮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澤棄、周恩來分別由地方干部陪同,觀看了寺院文物。毛澤東視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處,一路上他親切地與僧人交談,關心他們的生活和佛事活動,并勉勵地方干部一定要保護好文物,要忠實地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團結愛國僧人,把五臺山建設好。毛澤東在五臺山路居,雖僅有一宿,但在五臺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臺”的美好回憶。……[詳細]
五臺山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大殿南禪寺大殿(第一批國保)時代:唐地址: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筑。該寺創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唐德中建中三年(782年),據寺內大殿西縫平梁下保存“因舊名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癸未時重修法顯等謹志”,是寺重建年代之證。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大殿為唐代原構,余皆后人所建。寺坐北朝南,總面積307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大佛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前設月臺,前檐明間裝板門,兩次間置破子欞窗。屋頂舉折平緩,柱之側角生起顯著。柱間用闌額相互聯系,轉角處闌額不出頭,無普拍枋。殿內無柱,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四椽栿通達前后檐外。栿上設繳背承重,再上為駝峰、大斗、捧節令栱承平梁與平槫,平梁兩端施托腳,其上……[詳細]
保德金峰寺
  金峰寺位于縣城南34公里處的牙前塔村。這里深谷幽靜,山峰巍峨,佛寺依山面水,規模宏大。寺廟始建于金代,清康熙年間郡庠生袁變募金重修,乾隆九年、咸豐七年又先后擴建維修,成為東西中三院并列的建筑群。東院創建最早為主寺。山門、獻殿、千佛殿、大堆寶殿由前向后座落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各原有配殿6間,現僅存西配殿,東配殿全部折毀。山門,面闊、進深各3間,硬山頂,斗拱5鋪作,單抄單下昂(五踩)補間1朵。內梁題字“大清乾隆十年二月二十八卯時上梁大吉重修南殿一座”。南殿面闊3間,進深4架椽,硬山頂,施“一斗二升”斗拱。東壁題字“大清咸豐七年七月二十四日開筆大吉丹青張柱茂長元八月十五日助工完旦”。大雄寶殿面闊3間,8.54米。進深4架椽,7.32米。臺基用紅砂石砌筑,高1.27米。柱頭斗拱4鋪作,單抄,耍頭平出……[詳細]
岢嵐毛主席路居館
  毛主席路居館位于岢嵐縣城小東街25號,是一座四合大院,建成于1924年,占地面積913平方米,建筑面積503平方米,現有館藏革命文物32件,民國時期的文物有22件。2003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岢嵐縣對路居館進行修繕,并組織舉辦了“岢嵐是個好地方”主題展覽,展覽以500余幅圖片和30余件實物,向世人展示了偉人風采和地靈人杰、妖嬈美麗的岢嵐。該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鏈接1948年春,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范圍的勝利,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由陜北向華北轉移。4月4日下午到達岢嵐。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登上了城墻,俯瞰塞上山城的全景,飽覽春日融融的晉西北風光。4月5日早晨,毛主席會見正在參加“三干會”的200多名代表,向大家講了三個問題:第一,贊揚岢嵐是個好地方;第二,……[詳細]
五臺山觀音洞(棲賢寺)
  通道終極,是山崖中腰的大巖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間,出檐翹揚。殿內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變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教祖師宗喀巴。殿后左側有一小洞,傳說這里是清康熙年間六世0-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巖畔的建筑是十三世0-的-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臺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棲賢寺又稱觀音洞,位于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距臺懷鎮約5公里。寺院建造在懸崖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間殿堂,當中一間為穿堂,接著便是巖壁下的短窄石階通道,通道中段,外側凸起的巖石上建有六角亭,稱為觀音亭,亭檐下的橫枋上有三幅畫,表現的都是觀音顯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獸威脅的凡人。中段傍巖壁筑7間殿堂……[詳細]
神池明長城遺址
  明長城亦稱“內長城、邊墻”。明嘉靖十八年(1539)修筑。自龍泉鎮龍元村入境,至烈堡鄉野豬口出界,境內約40公里。龍泉鎮項家溝村一帶為石城,烈堡鄉南寨村至野豬口系土城,余皆土石混筑。長城依山就勢,起伏曲折,十分壯觀,項家溝南北石城頂寬1.2米,高達4米。關峽口兩端筑有城頭墩臺,尤為險峻。遠觀雄偉蜿蜒,近登勞霸氣酣暢,-之感由然而生。 當年修筑長城時,這里多沙礫少土壤,于是軍士們遍剖諸崖谷,得壤土數處。又因無水,做水車百輛,到關口20多千米遠的平吉堡取水,與壤土、礫石相拌,夯筑而成,堅固異常。頭道關向西6千米即二道關,關口南側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頭,山頭上設有墩臺,臺11米見方,高約8米。三道關東距二道關4千米,此關兩山相夾,山谷狹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視谷底險峻,地形十……[詳細]
槐蔭兩級小學
  槐蔭兩級小學,位于五臺縣東冶鎮槐蔭村中央。民國二十三年(1934),由時任閻錫山晉綏軍騎兵總司令的槐蔭村人趙承綬,為改善民辦學條件而創辦。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07萬平方米。學校統一校服,定校規、設校訓、聘名師,時稱華北第一名校,培養出了李力安、程飛等我黨優秀革命干部。校門內石獅一對。拾二十五階臺階而上,學校設在三個自然平臺上。第一平臺,石券窯洞十六間教室,中設臺階進入第二平臺,中三間石券門洞頂置石欄桿,正中匾書“槐蔭學校”。第二平臺有磚結構教室十三間,硬山灰瓦頂,中設門洞,左右盡間旁設小門,通往回廊。自第二平臺拾七階步入第三平臺,正面是大禮堂,前設抱廈面寬五間,進深八間,歇山卷棚頂,斗栱三踩,平身科兩朵,耍頭龍形,禮堂內舞臺前置欄桿,頂垂蓮桌幕,頂部有天花板。禮堂左右各五間窯洞是宿舍,兩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性爱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人网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国产在人线放午夜 |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