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衡水市旅游

衡水市文物古跡介紹

董仲舒石像
  董仲舒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學家,由于他的思想觀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為歷代統治王朝所推崇,稱之為“董二圣”。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統治階級在他的家鄉立祠雕像,從山西運來巨石,聘請丁名工匠。相傳,石頭運到河北棗強縣舊縣村就是運不動了,人們以此當做董子故里,在此建了董子廟,雕刻了一尊石像安放于廟中。石像位于舊縣村西幾十米處。坐式,雙手捧一笏板,高2.5米,重約4噸。像前左右各有一聾男啞女守侍,廟前有一石碑。像背后刻有:“明萬歷三十六年十月舊縣村施財弟子管正尊韓安輔妻姚氏”。1946年土改時,廟被拆除,石像置于露天。:“文革”中“批林批孔”,又被推倒,鼻面和笏板多處被損壞,石碑移到他處,(近來已在村內水坑出口水上找到,石像全身已出現多處裂痕。)1982年九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定為……[詳細]
冀州古城遺址
  冀州古城遺址位于冀州市冀州鎮北關村西北500米的后趙村、前趙村、西關村北一帶,分布面積225萬平方米。1976年衡水地區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了調查。冀州古城址目前僅保存西北面的一段夯土城墻,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總長4500米,最高處10米,底和頂部最寬處分別為30米和10米。城址的西門及其甕城尚能辨識。沿城址西、北面的溝渠應為原城的護城河。由于該城址地處衡水湖濕地范圍內,周邊多水。地表遺存大量磚瓦碎塊及部分陶片,年代以漢代、唐代居多。在遺址的南端還殘存有部分明代城墻遺存。冀州古城始建于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據記載,冀州古城城墻在漢代“周二十四里,高二丈五尺”。冀州古城現存護城河達5千多米,基本完好無損,是我國北方少有的、較完整的漢代護城河。冀州古城遺址對研究漢代……[詳細]
23、張耳祠
張耳祠
  冀州古城南門內東側曾有一座“張耳祠”,建于北宋建隆年間,元末時因兵禍毀廢。據傳張耳祠建筑十分雄偉,祠堂下面還有張耳的墓葬。張耳系西漢大梁人,曾與漢將韓信領兵數萬在井陘擊敗趙王歇和成王君陳余,因功-為趙王,漢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張耳之子張侈-為信都侯。《史記》中載,張耳墓在州城南門之左,城南門豎有“漢趙王張耳之墓”的石碑。因此歷代認為張耳祠下即是張耳墓,“名人過者,往往為之題詠”,如明代曹安題詩曰“將軍原是漢功臣,此地身藏骯臟身。香火綿綿遺廟在,落花啼鳥幾番春。”張耳祠遺址上原有張耳墓碑,0時被毀壞。1982年由河北省文物局主持對張耳祠下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據專家分析,此墓并非張耳之墓。具體位置:冀州古城南門內東側乘車路線:市區內乘坐旅游專線可以直接到達……[詳細]
24、后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冢
  后冢,在后冢村西北角,該冢封土基本完好,高約十四米,東西寬約六十米,南北長約六十米,占地面積約九畝。據《冀州志》載:“州城西北,土阜壘壘,大小二十余,俗呼‘蓄糧冢’。舊志遂以為昔曹操攻冀時所筑,假為露積以誑敵,其實非也。”據考,這些古冢多數是西漢以來王侯的墳墓,從前冢、孫鄭李、西元頭等村發現的冢內文物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點。那么,前冢和后冢這兩座平地隆起的“小山”,又是誰的墳墓呢?當今:后冢村周邊有環水魚塘,村東是衡水的中路大道,2012年衡水湖馬拉松的必經路,也是衡水未來大城市規劃的重要的一條主干道,中湖大道的東面是有“京南明珠”之稱的衡水湖,后冢村位于中湖大道中段,是風景最美的一段,離冀州市四公里,交通很方便,與冀州的濱湖公園遙遙望,與冀州正在興建的道安寺相鄰,……[詳細]
封氏墓群
  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墳,俗稱“十八亂冢”,它位于景縣前村鄉后屯村北一帶。現墓群保存有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者高約7米,墓群占地面積2000余畝。景縣封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門望族之一,極盛時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漢及魏晉,下延續到北齊、隋和唐。據《魏書》、《北齊書》、《北史》、《隋書》、《新唐書》宰相系表和《景縣志》記載,見于史傳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南北朝時期講門閥,景縣的封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之一,其官位之高,人數之多,在當時也是少有的。1948年當地群眾挖開4座,取出許多隨葬品,還有5合墓志和1方墓志蓋,其中人物有封魔奴、封延之及妻崔氏、封之繪及其妻王氏。封氏墓群所出文物,是北魏、北齊時期珍貴實物資料,它對研究當時的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中一青瓷精品仰覆蓮花大尊,一仰一覆兩朵大蓮花,……[詳細]
大馮營遺址
  大馮營漢墓據傳說為漢代李左車墓,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深縣大馮營村西北一公里處。墓冢原高10米左右,現存封土高約1.5米,長寬各30米,面積900平方米。在墓冢南面150米處,呈半園形狀分布著五個土冢;各土冢相距80米,分別長150米,寬50米,高約5米,均呈橢圓形。據”辭海”載:李左車為秦漢時謀士,初在趙封廣武君,后跟隨韓信用其策取得燕地。傳說李左車為饒陽人,死后其靈柩由南往北運送,過深縣大馮營村時,縛棺鐵鏈斷,即停于此地,大風驟起,使土將棺掩埋.前些年,饒陽縣李氏還有人前來祭祀。具體位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深縣大馮營村西北一公里處乘車路線:市區內乘坐長途大巴到大馮營村即可開放時間:全天開放咨詢電話:0318---8195863……[詳細]
周家窩商周遺址
  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在衡水市經過十多天的野外普查,已發現商周、戰國、漢、金元時期的古遺址17處,漢、唐、金元時期墓葬3處,并且首次在衡水市武強縣發現了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周家窩商周遺址。據了解,周家窩商周遺址位于武強縣周家窩鎮周家窩村南,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文物普查隊在遺址中部取土坑斷面距地表4米以下,發現厚約3米的文化層,呈淺灰色,內含大量的陶片及蚌殼、尸骨、灰跡。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居多,泥質紅陶和黑陶極少。制法以輪制為主,兼有手制,器物多飾滿繩紋,少數素面,有鬲、盆、罐等。遺址時代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地址:衡水市武強縣周家窩咨詢電話:0318-3822491……[詳細]
安成侯墓
  安成侯墓位于武邑縣城東14公里處。系漢文皇后竇猗房之父竇青之墓。封土高41.4米,周長600米,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竇青系古觀津(今武邑縣東部)人,死后葬于故里。其女兒-為文皇后以后,被追封為安成侯。其后,文皇后做了皇太后,為其父擴建墓冢,升高封土,為能“西望長安”。還修建廟宇,并立“竇氏青山”墓碑一通。若干年后,廟宇、碑刻被毀,僅存“青山”。1982年7月23日,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位于武邑縣城東14公里的青冢村南邊咨詢電話:0318-3826010門票:暫無交通線路:乘車至武邑縣后轉乘縣內出租或小巴……[詳細]
大馮營漢墓
  大馮營漢墓據傳說為漢代李左車墓,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深縣大馮營村西北一公里處.墓冢原高10米左右,現存封土高約1.5米,長寬各30米,面積900平方米.在墓冢南面150米處,呈半園形狀分布著五個土冢;各土冢相距80米,分別長150米,寬50米,高約5米,均呈橢圓形.據”辭海”載:李左車為秦漢時謀士,初在趙,封廣武君,后跟隨韓信,用其策取得燕地.傳說李左車為饒陽人,死后其靈柩由南往北運送,過深縣大馮營村時,縛棺鐵鏈斷,即停于此地,大風驟起,使土將棺掩埋.前些年,饒陽縣李氏還有人前來祭祀。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黃城墓群
  河北省政府公布的省保單位東黃城墓群指的是該村北50米處的一片古墓。這片古墓各墓封土都不大,但為數很多。占地面積約兩萬五千平方米。清代崔成軒墓(崔公墓)就坐落在這里,已遭破壞。這片墓地未有發現漢墓。漢代崔實墓亦稱崔公墓原有墓冢4個,在該村東南500米處,崔實墓往東100米處,有北魏崔敬邑墓。這兩個墓都已遭破壞。安平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歷史上曾屬涿郡、安平國、博陵郡、定州、深州、晉州。建國初期屬定縣專區,一九五八年并入深縣,一九六一年恢復安平縣建制,改屬衡水地區。安平崔氏實南北朝時期北方四大士族之一,歷史上有記載的崔氏家族成員有40多人。……[詳細]
武邑樂毅墓
  武邑縣樂毅墓,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邑縣志載:樂毅墓在縣城東30里,距觀津村約2公里。在文革中遭破壞。三、石碑記現僅存東岳行宮中的“石碑異梅”(殘)。資料記載,碑記多為建筑記錄,碑文都為武邑縣文化名人或曾在武邑縣為官者所撰寫。共24篇,約1萬3千余字。四、庫存文物縣庫存文物124件,省庫存武邑出土文物9件,市存文物3件。地址:樂毅墓在武邑縣城東30里,距觀津村約2公里咨詢電話:0318-3826010門票:暫無交通線路:乘車至武邑縣后轉乘縣內出租或小巴……[詳細]
雙冢漢墓
  雙冢漢墓。位于今冀州鎮雙冢村東北、市政府駐地南5.2公里處。有2個冢,前后相距50米,冢高6米,冢底相連,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面積約6畝。兩個古冢因連接在一起而得名雙冢。冢頂原有南北兩座大殿,今尚有繩紋漢瓦碎片。民國初期,冢頂曾有塌方,在其西北角發現磚砌券門,后用土封好。據《周書》載:“齊任城王湝、廣寧王孝珩等據守信都,有眾數萬,高祖詔憲討之。憲至信都,列陣于城南,憲登張耳墓以望之。”據此推論,當年所登張耳墓可能就是雙冢。此冢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元頭漢墓
  西元頭漢墓。位于今冀州鎮西元頭村西北500米處。封土高7米,東西42米,南北38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1968年,有人在墓西南角挖一缺口,后被制止。1981年,封土西南又有動土現象,后填平。1995年2月,該村村民捉獾時在封土上挖了直徑60厘米、深1米的4個洞,市文管所發現后令其填平。1993年7月15日,西元頭漢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潰水堤遺址
  潰水堤遺址,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街關鎮,古堤現存長120米,寬厚3米,高3米。清道光《武強縣志》載:“古堤,縣治四面皆有,相傳為宋楊延昭決水灌河而筑。”潰水堤遺址原為潰水陣,南起街關鎮,北至合立、沙洼村,分為南、中、北三潰水。在武強縣境內約長15000米,形成千里平原上的長城,故又有長城堤之別稱。如今潰水堤陣有些地段已夷為平地。……[詳細]
輝冢漢墓
  輝冢漢墓。位于今冀州鎮輝冢村東北600米處,現封土高9米,南北長90米,東西寬70米,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墓頂封土有散落碎磚瓦。據說該墓原為“龜形”,墓頂原來建有和尚廟,當地人俗稱“大寺“,后拆除。傳說,此冢是因為燒白灰而形成的,稱謂“灰冢”,后演變為現在的輝冢。2001年2月,被確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花園遺址
  花園遺址位于武強縣花園村,為宋古遺址。花園村宋代村就在這條東西道路附近,因此其形成應在這一時期。宋徽宗至欽宗年間邊境戰事再起,其消亡應在這一時期。它隨經濟發展而生,隨戰爭而亡,存在僅百余年,這就是該遺址地層遺跡簡單的主要原因。2001年2月7日,花園遺址位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昌故城
  東昌故城。在縣城東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東昌故城年代久遠,上古黃帝時封昌若于此。漢高祖改東昌縣,屬信都國。后屬安平國、信都郡和冀州。公元627年廢,其地入武邑縣。地址:武邑縣城東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咨詢電話:0318-3826010門票:暫無交通線路:乘車至武邑縣后轉乘縣內出租或小巴……[詳細]
孔穎達墓
  孔穎達墓,位于衡水市前馬莊村西300米處(現衡水中心大街與大慶路路口北200米西側),現存墓地封土高1.5米,,豎有民國九年的 墓碑,碑上刻“唐祭酒贈太常卿孔穎達先生”。貞觀二十二年,孔穎達病死,陪葬昭陵(唐太宗的墓),此墓為他的”衣冠冢”。1983年7月23日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常莊漢墓
  大常莊漢墓。位于今冀州鎮大常家莊村北500米處、市區長安西區內,封土高8米,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近年,在墓頂建1亭子。該處原有一大一小兩座墓,小墓于1958年鏟平。此墓有蓄糧冢、張耳之墓、“九女墳”3種傳說。2001年2月,被確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角墓群
  中角墓群位于縣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處。1958年出土,1991年省地縣文物部門發掘出土陶俑、陶禽、陶獸、陶器皿、人頭骨等。地址:位于縣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處咨詢電話:0318-3826010……[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国产片 | 亚洲中文字幕αv天堂 | 亚洲动漫国产制服丝袜 | 欧美中文字幕一级电影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喜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另类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