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黃石市旅游

黃石市文物古跡介紹

21、太子廟
太子廟
  太子廟始建于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公元242年)身心迄歷1700多個春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夏,暴雨連綿,洪水泛濫,災情十分嚴重。吳王孫權率太子孫登賑濟災民,駐蹕父子同下,太子不幸在此染病身亡。當地人民為紀念太子特建一廟,名曰太子廟。從此,地以廟得名。在歷史長河中,太子廟幾經滄桑,瀕于倒塌。1994年重修太子廟。2000年6月工程告竣。現在的太子廟煥然一新,主體建筑一進三重。“大乘禪林”牌杰翹角飛檐,“太子殿”、“彌勒殿”、“大雄寶殿”金碧輝煌,左有客廳,右有禪房、餐廳,建筑結構古樸典雅,氣勢恢弘。……[詳細]
墩福影壁
  墩福影壁位于陽新縣白沙鎮墩福村,明代晚期“楚府儀賓”董曰壯府第遺存。磚雕。高5.2米,寬4.35米,厚0.5米。瓦頂采用硬山屋面,鋪作用四鋪作斗拱,上身部分采用廊心墻做法,下肩須彌座式。上身壁面由一塊塊雕花面磚貼砌,上部中心是雙龍搶珠;下部中心是鯉魚跳龍門;右邊是山石、松柏、梅樹、虎,左邊是山石、松柏、花草、梅花鹿、喜雀;圍繞壁面鑲嵌一周牡丹、海棠。壁面左右兩側裝飾兩根磚雕立柱,柱上端有雕畫額枋,額枋上置斗拱和檁、椽。下肩飾蓮花、獅子戲繡球、云紋等。該類型影壁在我省內極為少見,對研究明代建筑歷史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南山頭革命舊址
  大冶市愛國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重要景點。地處大冶市南部,與陽新縣三溪口鎮相鄰。距武漢市90多公里,距黃石市30公里。1997年黃石市人民政府為“南山頭革命紀念碑”撰寫碑文。后被定為大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山頭是我黨領導的最早革命根據地之一。1928年秋,在南山金公祠成立了中共大冶縣委。李燦、何長工率領的紅八軍在這里浴血奮戰;彭德懷、滕代遠指揮的紅五軍在這里揮戈殺敵。解放后,曾在這里戰斗過的聶榮臻、王平等百余名將帥先后為南山撰寫題詞。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為南山題寫了“英雄大冶,革命搖籃”的題詞,這是對大冶南山人民的崇高贊賞!……[詳細]
黃石廣法寺
  黃石廣法寺   地理位置  廣法寺位于湖北省黃石市  寺院簡介  廣法寺位于湖北省黃石市,傳法系屬曹洞宗,是北宗慶歷年間鐵牛和尚所建。此后屢毀屢建,幾度興廢,重修者中最著名者為明萬歷年間的薰聞法師。該寺現有建筑大雄寶殿、鐘樓、客堂、齋堂、關房等多為近年陸續重建。寺內有有墓塔十余座,塔主為開山祖師鐵牛禪師及......   寺院格局  該寺現有建筑大雄寶殿、鐘樓、客堂、齋堂、關房等多為近年陸續重建。寺內有有墓塔十余座,塔主為開山祖師鐵牛禪師及......……[詳細]
大冶兵暴舊址
  大冶兵暴舊址位于大冶市城城關鎮,為一進四棟磚木硬山式飛檐結構房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六(1867年)重修,屬晚清學宮,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1929年12月間,程子華等0人,在紅五軍五縱隊的配合下,舉行了震驚全國的“模范大冶暴”。大冶兵暴是中國0的革命武裝繼秋收起義、南昌起義后的又一次重大武裝起義,對于研究湘鄂贛邊區鄂東南地區革命斗爭史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歷史,提供了實物見證。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太平天國軍半壁山戰場遺址及千人冢
  太平天國軍半壁山戰場遺址及千人冢位于陽新縣富池鎮半壁山清咸豐四年(1854),1854年,曾國藩率湘軍萬余人分三路東下,逼九江。為爭奪上游屏障天京,太平天國燕王秦日綱率太平軍數萬人在江北的廣濟田家鎮和江南陽新半壁山之間,設攔江鐵索,抗擊湘軍。11月20日至24日,雙方激戰于半壁山。太平軍作戰失利,半壁山失陷。上千名在戰斗中犧牲的太平軍將士,被當地群眾埋葬于半壁山西麓。冢形如凹坑,1883年立有石碑,碑額刻有“千人冢”三個大字,碑文記述作戰經過。半壁山為臨江孤峰,形勢險要。(第三批)……[詳細]
黃石北伐軍二十軍軍部舊址
  黃石北伐軍二十軍軍部舊址位于黃石市西塞山區八泉街,東南長21.9米,西北寬22米,建筑面積481.8平方米。原為華記湖北水泥廠辦公樓。1927年7月17日,賀龍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東征討蔣”,抵達黃石西塞山,軍部設在該處。北伐軍在該處同周恩來晤談,認清了蔣介石、汪精衛的-本質。當晚,北伐軍在軍部駐地召開團以上軍官會議,隨后,進行軍規整頓。7月20日,北伐軍撤離,從黃石港乘船向九江進發,不久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和血戰會昌的戰斗。該舊址對于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闞家塘古民居
  闞家塘古民居位于陽新縣排市鎮下容村,始建于清中期。平面為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由祖堂、-議事廳、會客廳、廚房、茶樓、和廂房等組成。以祖堂為中軸線,東西順序排列、南北依勢抬高,四周構筑高大墻體。二層單檐磚木結構,穿斗構架,硬山墻擱檁,小青瓦屋面。天井、回廊、排水溝由青石板鋪墁;正面開有三個大門,東西山墻開有兩個側門,108間廂房鑲嵌在三縱三橫網絡之間,36個天井自成單元。西約30米處建有私塾。該民居充分體現了民間建筑技藝之精湛,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紅三軍團革命舊址
  紅三軍團建軍紀念館即紅三軍團革命舊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區西南20公里劉仁八鎮中學內,亦稱“劉仁八會議舊址”,館名為原紅三軍團干部、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王平上將所題書。舊址為階梯式一進三幢土木建筑,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每幢二層,幢與幢之間有白玉石天井、臺階相連。內辟陳列室,陳列大批革命文物。相關背景1930年5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與紅五縱隊會師,6月初,彭德懷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將紅五縱隊擴建為紅八軍。之后,彭德懷主持在劉仁八村的三房垴召開紅五軍、紅八軍軍委擴大會議,即“劉仁八會議”。會上,按照中共中央決定,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為軍團總指揮兼前委書記。1930年8月23日,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同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一軍團會師,組建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詳細]
30、挹江亭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挹江亭
  挹江亭,六角二層,飛檐,綠瓦紅柱,清幽古雅。亭面南居中,匾額橫懸,匾額上“挹江亭”三字為時任國家副主席并題寫。1960年10月19日,早餐后,董老(董必武)在海觀山賓館主樓會見了黃石市委,市人委的部委以上負責人,各大型廠礦主要負責人,市縣勞動模范,并和大家在“臨江樓”左側的亭子前合影,隨后又與賓館的炊事員,服務員和工作人員合影留念。董老回到北京后,揮筆題寫了“挹江亭”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并托人帶回黃石。從此,這個亭子就叫做“挹江亭”,成為黃石的勝景“挹江聽濤”.……[詳細]
陽新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陽新縣太子鎮老街,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由李氏家族中大學生兼候選縣丞李楓泉、李超凡二人提倡興建,歷時五年建成。由主屋、側屋、后院組成,占地十余畝,后在1930年被毀,現存建筑為1936年重建。座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面闊20米,進深60米,為單檐磚木瓦房,抬梁和穿斗構架,硬山墻擱檁,滾龍屋嵴。宗祠內有戲臺、看臺、天井2個、正廳、后廳及神龕。該祠對于清代祠堂研究具有較高價值。……[詳細]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于陽新縣浮屠鎮玉堍村,清代。李蘅石是清光緒年間人,曾任新疆按察使。故居由大門正廳、過堂、祖堂及廂房等構成,建筑面積1360平方米,正門青石雕刻“光祿大夫”四字,屋頂重檐迭嵴,翼角飛舉,屋檐下彩繪忠孝故事、神話傳說等圖案;李氏宗祠,由戲臺、看臺、正廳、過堂、祖宗殿及廂房等組成,建筑面積1680平方米。宗祠封火山堵呈龍形,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態加工,柱礎作寶瓶狀,雕刻精美。(第四批)……[詳細]
章山下陳遺址
  章山,位于黃荊山南麓大冶湖畔。《后漢書》中說:“江夏郡有十四城,章山乃其中。”1990年出版的《大冶縣志》在大事記中記載:“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5年至220年),江夏郡有14城,其一為章山。今四顧閘鎮有章山故城。”近年來,在開發區章山街辦下陳自然村,已陸續發現趙家花園、太爺堂、糧庫、馬墩等遺址,出土有鉞、斧、硯、瓶、鼎罐、火鉗、盆、碗等物。經考古專家認定,此遺址便是“章山故城”。……[詳細]
老豬林遺址
  老豬林遺址位于大冶市大箕鋪鄉劉遜村西100米,新石器時代、商、西周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1·5米。采集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紋飾有劃紋,器形有鼎、罐等;商代陶片以泥質紅褐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方格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鬲、盆、尊、缸等;西周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褐陶次之,紋飾有弦紋、繩紋、乳釘紋,器形有鬲、豆等。(第三批)……[詳細]
泉山畫屋
  泉山畫屋位于陽新縣龍港鎮泉山垅村。建于嘉慶初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四合院式三進院落布局,有門廳、前堂、過廳、祖堂及左右偏房。門廳、前堂、過廳、祖堂均面闊五間24.5米,分別進深4.8米、6.26米、5.8米、8.82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穿斗混合構架,前后壁均設隔扇。梁、柱、門、窗設有多種圖案的木雕構件。封火山墻,外壁飾彩畫。(第三批)……[詳細]
李家院遺址
  李家院遺址位于黃石市鐵山區鐵山鎮鐵山西1.5公里,新石器時代、周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2.6米。地表散布煉渣。采集有石斧、礫石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器形有鼎、罐、盆、盤及陶拍、紡輪等;周代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大口尊、豆等。……[詳細]
陽新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位于陽新縣白沙鎮黃塘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700),后歷有擴建,光緒二十三年(1898)形成現有規模。坐北朝南,因地勢建筑自前至后各進房屋依次抬高,平面略呈長方形,面闊45米、進深55米,磚木混合結構,硬山灰瓦頂,穿斗抬梁混合構架。該建筑在設計理念、選址、布局上顯現出濃厚的封建宗法制思想,研究鄂東南地區宗族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第五批)……[詳細]
紅十二軍建軍舊址
  大冶紅十二建軍舊址位于大冶市殷祖鎮南山村茅宕灣上饒饒氏宗祠,建于上世紀2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于1929年7月12日在此成立。中共中央軍委指派軍事干事謝振亞前來擔任軍長。紅十二軍下轄兩個縱隊和一個教導大隊,一千余人。1930年,紅十二軍被編入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紅五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后在江西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方面軍會師。保護范圍:以紅十二軍建軍舊址外墻為基準,向北延伸2米,向南延伸3米,向東、西延伸至外墻與鄰近房屋中線。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北延伸22米,向南延伸10米,向東延伸1米,向西延伸0.5米。……[詳細]
李家堡民居
  李家堡民居位于陽新縣龍港鎮龍港村李家堡灣。始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3.25平方米,整個建筑風格為仿徽派建筑。五進七開間,磚木結構建筑。室內采用木板壁隔斷,壁板下部全部采用條石防潮。該建筑整個建筑外觀雄偉壯觀,雕刻精美,具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是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傳播的重要實物資料。(第五批)……[詳細]
伍氏宗祠
  伍氏宗祠位于陽新縣王英鎮伍家祠村。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歷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擴建而成。一進四重磚木結構,由戲臺、廣場、享堂、寢室、廂房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60平方米。整個建筑外觀雄偉壯觀,梁柱高大挺拔,具有明顯的明末遺風,對研究鄂東南的建筑歷史、建筑風格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第五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三级2020亚洲视频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 | 宅男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