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湛江市旅游

湛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伏波祠碑刻
  雷州伏波祠,歷經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經過幾個朝代的反復修尊,至今仍保持其原始遺址的風貌和3O0年前清康熙年間修耷的基本結構。它反映了漢代朝廷為維護祖國統一而對0勢力進行兩次至關重要的軍事行動和鞏固邊題的重大決策,顯示古雷州居于“天南重地”的重要國防地位。“天南臨海郡,漢代伏波調”這是明末廣東名儒屈大均參觀雷州伏波詞后寫的詩句。雷州伏波瀾又名伏波廟,位于雷城南亭街,始創于東漢,是嶺南古老桐廟之一,屬雷州市文物保持單位。洞內敬奉西漢都離候路博德及東漢新息侯馬援兩位伏波將軍。雷州秦代屆象郡。秦末大亂,南海郡龍川命趙陀自立為南越王,據有南海、桂林、象郡之地,漢初趙陽臣伏歸漢。西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叛亂,殺南越王趙興,還殺漢使者終軍及漢將軍韓千秋,另立趙建德為王,實行0割據……[詳細]
貴生書院
  貴生書院與門前古道位于徐聞縣賓樸古城內圣殿塘東。坐北向南,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謫任徐聞典史添注時,見“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故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取名“貴生”,意在宣揚“君子學道則愛人”,“天下之生皆貴重”的人文觀。書院建成后,屢經修茸。現構為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年重建。占地面積303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前廳、中堂、亭閣、后廳。前廳為硬山頂,面寬13.5米、進深7米,門額灰塑“貴生書院”四字。東西學齋各6間,分別名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后廳為塾師授徒場所。1985年,重修前廳,重建學齋、亭閣、后廳,加筑院內石道。古石道,在書院門前,為元、明、清三代徐聞城內自西門外牌坊起,連貫貴生書院和學宮的通道……[詳細]
3、雷祖祠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祖祠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的英榜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始建于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陳文玉為當地土著,唐貞觀年間,當地居有眾多少數民族,不易管理,便啟用陳文玉出任本州刺史。陳文玉任職期間,精察吏治,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樂業;大修城池鞏固城防,公款不足則自捐薪俸。為了紀念他,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后來陳文玉的功德與當地所崇拜的“雷公”的傳說合而為一,陳文玉祠也就成了“雷祖祠”。祠依山而筑,面向平原,其雄偉壯觀。祠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殿、后殿、東西廡、鐘鼓樓、碑廊等建筑組成,全部建筑沿中軸線布局。山門門聯:“霹靂開天南一祖,聲名為海北同尊”,有有史,似一實二,饒有趣味。二進……[詳細]
三元塔公園
  三元塔公園位于雷城鎮曲街4號(原雷城“南門頭)東側,占地約三萬多平方米。因園內有聞名遐邇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故名。公園大門為一座紅頂,四柱,三間貼大理石的牌坊式建筑。”、這里有露天籃球場、網球場、門球場、溜冰場、工人娛樂場和戲樓、酒家等,集旅游、體育、娛樂于一體。園內后區為“園中之園”,這是三元塔公園重點旅游區——文物古跡風景區。它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園內還有個三元塔。此塔創建于明代萬歷年間,也是一大旅游景點。成了歷史文化名城雷州的最著名古跡。地址:湛江市雷州市雷城鎮曲街4號(原雷城“南門頭”)東側類型:城市公園古跡游玩時間:建議2小時電話:0759-8849722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門市價:25.0元……[詳細]
雷州天寧寺
  雷州天寧寺古稱報恩寺,在雷州市雷城鎮西湖路北側。唐大歷五年(770年)開山岫公創建,歷代皆有重修或拓建,現構為清代建筑風格。寺依山構筑,坐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為石牌坊、山門、天王閣、大雄寶殿、藏經閣,兩廂為鐘樓、鼓樓和僧舍。石牌坊是明弘治年間太監陳榮重修,為四柱三間通天式,坊額有蘇東坡手書“萬山第一”四字。山門門額有明代海瑞所題“天寧古剎”四字,門內兩側各塑金剛1座。天王閣內塑四大天王,中置彌勒佛及韋陀。大雄寶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基座高7米。藏經閣內藏佛經。全寺房舍50余間,建筑總面積4500平方米,為雷州半鳥第一古剎。自宋以來,貶官、主雷名人多游此寺,或寓居寺內,留下墨跡、詩文。蘇軾題坊,海瑞題額,陳振桂題“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古哲題”聯。明代高僧德清(號憨山)寓居該寺達16……[詳細]
中共南路特派員、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中共南路特派員、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位于吳川市梅菉街道營盤街28號,東經110°46′11″,北緯21°26′43″。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為加強對全省農民運動的領導,省農協執委會于1926年1月決定在陸豐、惠州、北江、南路、西江、瓊崖,分別設立辦事處及其由三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統一領導所轄地區的農民運動。其中,南路辦事處特別委員會由黃學增、韓盈、蘇其禮三人組成,統轄吳川、廉江、海康、遂溪、徐聞、茂名、電白、信宜、化縣、陽江、陽春、欽縣、防城、合浦、靈山等南路15縣,辦事處設于梅菉。同年2月中旬,中共黨員黃學增以中共廣東南路特派員的秘密身份及農運特派員的公開身份抵達梅菉,籌建辦事處。1926年3月7日,黃學增在梅菉營盤街28號成立了以他為主任、韓盈為書記(文書)、蘇其禮……[詳細]
遺風小學——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
  遺風小學——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位于湛江市坡頭區官渡鎮泮北村內,東經110°25′16″,北緯21°25′25.46″。全面抗戰爆發后,原中共南路特委委員陳信材回祖籍泮北村,動員泮北村群眾,以祖嘗作為辦學經費、以祖祠作校舍,創辦遺風小學。1939年春,遺風小學正式開學。中共高雷工委派黨員梁紅到遺風小學任教,建立工委聯絡站。1940年春,中共南路特委派中共黨員、香港學生賑濟會(簡稱“香港學賑會”)青年回國服務團衛生員袁惠慈(化名張越)和黨員梁惠章(梁偉勛)、蘇娟(蘇堅)到遺風小學任教,成立黨支部,袁惠慈任書記。從1939年到l944年底,高雷、南路黨組織先后派出黃景文、陳婉文、陳漢雄、何彬、陳阮英、謝森、李學英、梁濤明等19人到遺風小學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黃景文任校長;先后……[詳細]
羅州故城遺址
  羅州城設于唐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廢于宋開寶五年(即932年),歷時350年。位于河唇龍湖村東側,總面積60000平方米,故城北有后山鶴地嶺,南有案山鴨嶺,九洲江從城北流過,成為天然的護城河。羅州城地險要,交通方便,因而一直是唐代羅州政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轄境主要是今化州、吳川、廉江,中期也轄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陸川、博白三縣的一些接壤地帶。故城遺址由幾個獨立又聯結的城區組成,北城區為主城,城貌保持較為清楚。城區平面呈方形,南北長101米,東西寬95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南墻中央有一城門,透過叢生的雜樹野草還隱約可辨。中部城區平面呈方形,依稀可辨東、南、西、北4個門,東西門和南北門各相對立。在南城區,可發現有一條寬11米的平道貫通,并可確認這條平道是北城區、中部城區、……[詳細]
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后,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地方漸旺。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后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由于經濟交往,建筑工藝亦受影響,一幢建筑,往往融匯各地風格。此時期興建的房屋布局還是四合院式結構,青石基礎,高臺式磚墻,歇山頂,抬梁或穿斗式梁架結構,但梁架、墩柱雕刻精細,裝飾堂皇,藝術價值頗高。潮州會館,遺址在今福建街內,始建年代不詳,從尚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清乾……[詳細]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和法軍指揮部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在霞山區海濱路,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混凝土結構,門窗仿哥特式,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建立后至1945年,廣州灣租借地法國公使署均設于此。1946~1949年湛江市政府、1950~1954年湛江市人民政府亦設于此。1899年11月16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法國強迫清政府簽定《廣州灣租界條約》,把原屬雷州府遂溪縣和高州府吳川縣的部分陸地、島嶼和兩縣之間的麻斜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其中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統稱廣州灣租界.法國在租界內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治理。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俗稱公使堂)和廣州灣法軍指揮部舊址(俗稱綠衣樓),是法國在法租界內設置的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的辦公機構所在地,1903年起,廣州灣租界法國公使在此治理。1943年2月至……[詳細]
白鴿寨遺址
  白鴿寨遺址,明清代建筑,位于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通明村。曾是明代廣東沿海六大水師營寨之一(其它五個分別是:柘林寨、碣石寨、南頭寨、烏兔寨、白沙寨),現屬湛江市太平鎮通明港村。此地地理位置十分險要,三面環海,海面遼闊,是明清時代水師重鎮,也是軍事要塞。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在今廣東省湛江市郊區通明港設寨(名白鴿寨)駐水師,拒倭防盜。清順治八年(1651年)于此設鎮守水師。康熙九年(1670年)于此筑土城、設官署、建炮臺。 地處廣東湛江城月河和通明河匯合處的通明港村,古稱白鴿寨,曾經是明清時期水師重鎮。該村共有四十八個姓氏共七千多人,村民間和睦相處,互通婚娶,親密無間。據史書記載,明朝隆慶年間,倭寇賊船侵襲沿海,大肆燒殺擄劫,百姓慘遭匪患。為抵抗防御倭寇,朝廷便在通明港村沿海駐扎水師,……[詳細]
水潭吳氏大宗祠
  吳氏大宗坐落于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占地1200平方米,祠左有占地約360平方米之長房小宗祠,祠右有占地約400平方米之道南公祠。吳氏大宗祠距今300多年歷史,由于舊祠湫隘,公元1754年(乾隆甲戌年)改建,公元1883年(光緒癸未年)大修。吳氏大宗祠對青峰,門環綠水,四進布局,磚木抬梁結構,畫棟雕梁,紅墻彩脊,青磚白瓦。由縱軸線上排列的四大殿和三天井組成主體,穿插廂房廊廡,規模宏大,廳堂軒昂,殿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山墻脊黑底漆五色紋路,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整座建筑的門、窗、屏、墻、脊均配以精美的木雕、灰塑、陶塑和壁畫,凡梁枋、斗拱、脊吻、駝峰、雀替等處均巧琢雕飾,有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的各式浮雕和彩繪。南北兩側附有廂房,廊道相連,首進與左右兩祠巷聯互通,三祠融為一體,巍峨壯觀。大宗上座正廳……[詳細]
13、登云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云塔
  (雁塔嘲風)登云塔位于徐城鎮民主路與東方路“丁字”相交處。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破土奠基,天啟三年(1623年)竣工落成。塔體為八角棱臺形,疊七層,每層有內室。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底層內室直徑3.35米,頂層內室直徑1.24米,全塔高36.41米,踏跺(石階)設在夾墻中,盤旋而登190級可至塔頂,塔身磚石泥灰沙結構,以磚為主,砌法一順一丁,每層均有線磚和牙相間裝飾,堅固美觀,經360多年,至今古塔風貌依然。由于塔處縣城中心,登臨絕頂不但可以俯瞰全城風光,每逢麗日晴天,還可遠眺南海千帆,瓊島風光,故素以“雁塔嘲風”列為徐陽八景之一。古塔是徐聞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它為研究徐聞當時的建筑藝術留下寶貴的實物。1983年3月,徐聞縣人民政府宣布其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詳細]
梁氏宗祠——甘霖抗日民眾夜校舊址
  梁氏宗祠——甘霖抗日民眾夜校舊址位于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甘霖村,東經110°17′40″,北緯21°18′17″。1939年,中共遂溪七小黨支部的支仁山、招離、王國強等人按照遂溪青抗會的部署,通過梁子端(遂溪七小教師、甘霖村文人梁墨齋之子),到甘霖村開辦抗日民眾夜校,校址設在甘霖村梁氏宗祠(原永寧鄉初級國民小學)。支仁山等人依靠村中貧苦農民梁甫、梁汝宏、梁汝新、黃南保、黃桂(黃良桂)、梁有以及婦女積極分子吳森(又稱吳嬸)、梁玉英等人,廣泛動員群眾參加夜校。夜校老師主動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群眾建立深厚感情。夜校采用自編的宣傳抗日和革命道理的教材,教群眾識字、唱抗日歌曲,講抗日故事等,寓政治教育于文化教育中,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夜校還成立遂溪青抗會甘霖通訊站。不久,夜校和陳村仔夜校合辦,……[詳細]
中共前山中心小學臨時支部舊址
  中共前山中心小學臨時支部舊址位于湛江市徐聞縣前山鎮飛雄小學,東經110°26′49″,北緯20°25′20″。1943年2月,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打入國民黨徐聞縣政府當教育科員的中共黨員林飛雄,經請示中共徐聞縣特派員莊梅壽和中共雷州地區特派員陳恩同意,辭去縣教育科員職務,到前山鎮國民中心小學任校長。林飛雄上任后,把學校教務主任和教員全部換為革命者,并全面進行教學改革,積極開展以抗日救亡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活動。1943年秋,為有利開展黨的工作,林飛雄與王玉顏等秘密組建中共前山中心小學臨時支部,王玉顏擔任支部書記,支部有黨員3人。同年10月,吸收進步學生楊奕生入黨。1944年初,王玉顏調離該校,林飛雄接任臨時支部書記。同年5月,國民黨徐聞縣當局以“異黨活動”為由下令撤銷林飛雄校長職務,并以“驅逐漢……[詳細]
夏江天后宮
  雷州天后宮位于雷州市雷城鎮夏江韓公橋北。又名龍應宮。始建于南宋,明清兩代各有重修。現為清道光年間重修后的建筑,院落式布局,有門樓、前堂、拜亭、后殿和配殿。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宮前有清代戲臺1座。宮祀天后林默娘。雷州三面臨海,且多莆田移民,對天后尤為崇拜,故該天后宮門聯云:“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現宮內保存明清碑刻10余通,內容涉及明清時期雷州商埠貿易情況和鄉規民約,較有價值。1983年海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天后宮始建于宋代,歷代幾經重修,1985年,當地群眾又集資130多萬元,再次修葺一新。其建筑宏偉,三進,按中軸線布局,基本保留明萬歷年間構筑規模。門前屹立著兩尊大石獅和雕龍石柱,烘托著廟宇的雄偉壯觀。環顧左右兩祠,門官閣居左,土……[詳細]
黃氏宗祠——中共徐聞縣工委、徐聞縣人民政府駐地遺址
  黃氏宗祠——中共徐聞縣工委、徐聞縣人民政府駐地遺址位于湛江市徐聞縣下洋鎮那屋村,東經110°28′33″,北緯20°28′35″。那屋村是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村莊。1944年,下洋鎮那屋村建立了游擊小組,組長黃熙英,成員10多人,裝備有駁殼槍2支,-1支,步槍7支。游擊小組主要活動是開展軍事訓練,保衛村莊。1949年2月,中共徐聞縣臨時工委決定在上東區解放區與縣東部群眾基礎較好的游擊區,先建立黨組織、政權及武裝三結合的鄉級人民政權,領導人民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下洋率先成立了縣內第一個鄉級人民政府,下洋鄉鄉長黃熙英,副鄉長林大秀、黃義耀。鄉政府駐地那屋村黃氏宗祠。1949年2月下旬,中共徐聞縣臨時工作委員會,為鞏固革命老區、開辟新區,發展革命武裝,從而有力地打擊國民黨反動派,在下洋……[詳細]
18、寸金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寸金橋
  寸金橋坐落在赤坎區西側,“寸金浩氣”是湛江八景之一。位于湛江市赤坎區寸金路原廣州灣租界西面界河赤坎河(又稱文章河)上。河水連接寸金橋公園月影湖,橋之西為華界,橋之東為租界,是為紀念1898━1899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國強租廣州灣的斗爭的史志性建筑物。1925年遂溪縣麻章區紳民建,原有的“寸金橋”隸書橋名刻石,現存湛江市博物館。抗日戰爭時期重修,1959年和1986年擴建,為石砌單拱式水泥橋面橋梁,全長19米、面寬11.6米,單拱園徑6.5米,橋面南北兩側各置欄柱,人車分道。橋頭東西有董必武、郭沫若題詞橋匾,董必武題書“寸金橋”,郭沫若題“一寸河山一寸金”。接著,路改名寸金路,公園改名寸金橋公園,車站和酒家均以“寸金”命名。寸金橋兩側為寸金橋公園,公園建于1958年,原名“西山公園”“人民……[詳細]
太邱小學——特呈島革命活動據點遺址
  太邱小學——特呈島革命活動據點遺址位于湛江市霞山區愛國街道特呈村委會里村陳氏宗祠,東經110°24′26″,北緯21°11′15″。1939年秋,特呈島以鄉紳陳振業為董事長,陳振瑞、陳振新、陳受應、陳希廉、陳安鼎、陳慶仁等人組成學校董事會,聘請參加張炎抗日學生軍的進步青年吳禮泰(又名吳里泰)為校長,陳生、王邦才、黃蘿蘭等為教師,在里村陳氏宗祠創辦太邱小學。隨后,中共黨組織先后通過校董會安排林韜劍、岑綿彭、陳少卿、陳華鎮、江田、陳耀等一批黨員和進步青年到太邱小學,以教書作掩護,開展革命工作。陳克、吳福田、吳禮泰、陳生、陳志明等先后在特呈島陳氏宗祠和里村冼太廟開辦抗日民眾夜校,安排進步青年陳光、陳奇夫、陳淑禎等人任教,以遂溪青抗會編印的課本為教材,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宣傳中共團結抗日主張……[詳細]
香山古廟
  香山古廟位于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博鋪街道香山社區,坐落在博鋪鎮西南方,始建于西晉太康初年(283年前后),后經唐、宋、元、明、清歷代重修。廟內右角尚存清道光14年(1834年)甲午孟冬、17年丁酉仲秋重修及咸豐8年(1858年)戊午仲秋谷旦重修等碑志3塊。香山古廟清代建筑,進深16.7米,通高約8米,面寬三開間19米,總面積317.3平方米,懸山頂,風火山墻。中為拜庭,梅花柱四條,花籃柱礎,磚砌灰砂批蕩,高約七米。臺梁木架結構,置駝槨、瓜爪駝峰。正門石階(腳跺)兩級,門額上有“香山古廟”四字。門廊寬11.45米,深2.1米,檐下梅花石柱四條,花籃柱礎。脊為二龍奪珠,雙獅及鳳、鯉等石灣青瓷裝飾,工藝精湛,為清代咸豐八年造。屋頂屬民間用瓦,地面鋪設規則方磚。1985(一說為1986年,這是吳川故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日本久久免费高清国产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