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旅游

江門市文物古跡介紹

101、煉丹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煉丹井
  煉丹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南寧社區朱紫路。建于北宋。傳為宋代會城道人李之先開鑿,用于煉丹制藥,清同治九年(1870)、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維修。1990年會城鎮人民政府再次重修,在井四周鋪條石,加立鐵欄桿。1991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立保護標志,加以保護。井口以長石筑成方形,邊長1.03米,井深4.5米。井口石刻有“煉丹井”、“同治九年重修”、“民國十年重修”等字。該井水質極佳,是發豆芽、釀酒之甘泉。該井年代久遠,史料詳實,保存較好,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2、瑞石樓
瑞石樓
  瑞石樓有“開平第一樓”之稱,始建于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歷時3年,由在香港經營錢莊和藥材生意致富的黃璧秀建造,為典型的居樓式碉樓。該樓每層都有從香港購買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風,上面雕刻著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書寫的對聯,傳統文化氣息濃厚。樓頂部有3層亭閣,其穹窿頂為羅馬和拜占廷式造型,樓名由當時廣東省有名的大書法家、廣州六榕寺主持鐵禪大師題寫。用時參考半小時-1小時交通錦江里村內可步行前往門票20元景點位置開平市蜆岡鎮錦江里村(錦江樓東側)……[詳細]
牛皮塘農會舊址
  時代:1926年地址:恩平市東成鎮回龍里村牛皮塘農會,1926年7月間成立,會址設在原五區均和鄉(今東成鎮)牛皮塘村的迥龍里“燈寮”。舊址建于民國六年(1917),青磚灰沙杉木結構。廳寬4.2米,右耳室寬3.6米,進深8.4米,占地面積65.52平方米。正門門額上寫有“迥龍里”三個仿宋大字,字體端正工整,筆鋒剛勁雄渾。八十年代將舊址拆毀重建。牛皮塘農會,是繼恩平第一個農會——長安農會成立以后而成立的第二批農會之一。當時農會負責人是鄭貴彩、鄭超凡。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井及慈尊宮
  石井及慈尊宮,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浐灣社區詩書街。始建于明代,1995年群眾捐款維修,現由社區管理。石井,俗稱“大井頭”,明初邑人謝景伭于山邊石隙鑿石建井。井口以花崗巖石砌成方形,邊長1.1米,井深4米。井壁鐫刻有銘文:“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囗得其源,甘泉涌淥,酌之不貪,用之云足,宜人之壽,益人之祿。”井水從石隙冒出,終年不竭,清且甘。井旁建有一座慈尊宮,清雍正及光緒年間重修,香火鼎盛。該井是新會僅有的幾座明代古井之一,史實詳盡,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5、文炳閣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炳閣
  文炳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文樓村三堂里。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吳氏宗祠的附屬建筑。1979年曾遭雷擊殘損,1985年鄉親捐資維修。為仿樓閣式磚塔,坐南向北,平面八角,七層,通高31.6米。青磚砌墻身,塔腔為壁內折上式,內設螺旋式樓梯通頂層。門口石匾陰刻“文炳閣”三字,兩側石聯為:“文章光壁府;炳蔚耀星垣”。塔頂為攢尖式,葫蘆塔剎。每層均有飛檐,各層各面墻身設長方形綠色琉璃格窗。該塔是新會現存較高的古塔之一,是地方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地村天主堂遺址
  新地村天主堂遺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川島鎮上川島大洲村委會新地村,修建年代為1897年,損毀年代為1941—1942年期間。教堂遺址坐東向西,面朝大海,平面近長方形,長62.2米,寬42.8米,現存有山門、圍墻、教堂墻基、柱礎、水井及教堂附屬建筑一座。拱形的山門和圍墻基本保存原貌,在山門外以條石筑八級階梯,圍墻底部使用較規整的石塊疊筑,上部為青磚砌筑花崗巖條石壓頂。禮拜堂已被毀,僅存墻基和半月形圣壇。墻基及柱礎石等建筑構件均為白色花崗巖石打制,質地較好。禮拜堂墻基平面近正方形,主殿東側突出有一半圓形圣壇,直徑4.56米,墻基殘寬16.42米,深20.08米。教堂遺址內有柱礎石8個,全部被移到墻基北側成排擺放,基本保存較好,個別稍殘。旁邊有一口水井,呈圓形,井口直徑1.2米,井壁用青磚和較……[詳細]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室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室,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岡州大道中58號。建于中華民國時期,現出租作燈飾店使用。1958年7月1-7日,周恩來(1898-1976)總理視察新會時在此中共新會縣委機關辦公樓居住,在這里接見江門、新會的干部、群眾、歸僑。該樓坐西北向東南,由前樓、后樓、花園等組成,通寬13米,通深47.9米,占地面積622平方米。磚混結構,二層,通高12米,西式建筑風格,中間有中庭。紀念室為周總理視察新會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仲羽張公祠
  仲羽張公祠位于張將軍家廟北邊約200米處,是張姓祖祠,三路三進,于明末清初興建。祠前豎有石華表兩枝,高8.8米,分別刻有“御賜振勇巴圖魯張其光”、“御賜利勇巴圖魯張昆”。滿語“巴圖魯”就是“勇士”的意思。據新會博物館查閱張氏族譜考證,張昆系司前田邊人,與張其光同宗,把他們的華表同放于仲羽張公祠,是為了方便族人敬仰。祠前圍墻還豎有一塊花崗巖石厥,石厥的上部陽刻“圣旨”兩字,中部陰刻“奉天誥命 臣張其光立”,周邊有四柱纏龍石柱。石華表及石厥已連同張將軍家廟一起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9、新會白玉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會白玉塔
  新會 白玉塔 位于新會市會城鎮圭峰山,通身為白云石造,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石塔東南向,為六角七級仿樓閣式,高6.1米,基圍周長4.6米,基座用須彌座式,上施仰蓮,下置覆蓮,六面分雕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熊羆弄火、獅子滾球、麒麟和白象等圖案,刻工精細。塔身逐層遞減,空心。每面均設海棠瓣形券門,層層出檐,每層檐下皆有雙層仰蓮襯托,瓦當刻海棠紋,滴水刻蓮花紋,檐角翹起外伸,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塔剎由七級相輪和寶瓶組成。塔石清亮,工藝精湛。 1979年新會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恩平革命烈士紀念碑
  時代:1985年地址:恩平市恩城鎮鰲峰山為紀念在1927年恩平農民起義、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而建。碑于1957年始建于恩城中山公園,有古大存題字。1980年遷建于恩城體育場南側,1984年再遷今址。此碑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由碑壇、碑座、碑陽三部份組成。通高約15米,碑壇四周有欄桿,碑陽略呈梯形,有劉田夫題寫“恩平革命烈土紀念碑”九個隸書大字。整座建筑由花崗巖石塊砌成,莊嚴肅穆,雄偉壯觀。1984年7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1、官路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官路橋
  時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鎮三山村委會此橋坐落在恩平縣通往肇慶府的要道上,故稱官路橋。根據《恩平縣志》記載,官路橋原名廣濟橋,清嘉慶十六年(1811)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修后被洪水沖塌,其后修復無記。該橋為單拱石筑平橋,橋長24米,面寬2.8米,高9.8米。水面至橋底為7.8米。橋欄跨度12米,整座橋由180多塊打制精致的巨型花崗巖石塊砌迭而成。兩邊橋頭分別砌三級臺階,橋面設石砌欄板望柱。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會蓮花井
  蓮花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城西社區新盛街。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由邑人林濟開鑿,用作女兒的嫁妝,現正常使用。井口呈圓形蓮花瓣狀,用一塊大灰砂巖鑿成,直徑1.3米,突出地面0.5米。井壁用紅砂巖砌筑,內徑0.97米,深4.75米,水質清純,至今仍為居民汲用。井旁原立有林濟立的碑記一方,碑腳四周砌石。地面鑿有蓮花井地券,刻有地圖,F在碑刻及地券不存。蓮花井是新會僅存的元代古井,史料詳細,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3、禤榮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禤榮故居
  時代:1935年地址:恩平市圣堂鎮水塘村委會下隔巷村禤榮(1894—1986年),又名禤全光,恩平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縣農民自衛軍團團長、恩平旅港回鄉服務團長,上海福民交通站交通站負責人。建國后歷任華南區海員工會副主席兼組織部長等職。坐南向北。磚木結構,總長12.18米,總寬9.22米,占地總面積112.3平方米。硬山頂,天井左右有0-。室內兩廊一廳布局。對研究恩平革命史有參考價值。2012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位于鶴山市宅梧鎮靖村余氏大宗祠。硬山頂建筑,F僅存后樓。經中共中央軍委批準,中區縱隊的西進部隊與粵中地區人民武裝合編而成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1945年1月20日在宅梧宣布成立。司令員梁鴻鈞、政治委員羅范群、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謝立全、政治部主任劉田夫。初建時下轄三個團,后發展為六個團1400多人。一團是直屬主力團,隨司令部行動。二團駐鶴山,三團駐高明。1945年2月,司令部與一團400多人挺進云霧山。……[詳細]
江門海關舊址
  江門海關舊址位于江門蓬江區海傍街江門海關大院。始建成于190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粵海關在此設置征稅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九月,辟為通商口岸。光緒三十年(1904年)三月成立江門關。根據民國22年(1933年)繪制的《北街江門海關地段平面圖》記載,原海關占地2.05萬平方米。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江門海關舊址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6、江門海會寺
江門海會寺
  海會寺位于大雁山風景區一個叫百鳥歸巢的山谷內,占地面積z公頃。該寺依山傍崖,層級而上,飛槽斗拱,上下錯落,華堂杰閣,莊嚴肅穆。現有建筑包括大雄寶殿十天王殿、山門、客堂、齋堂、僧舍、放生池、安福堂、觀音殿和藏經閣。寺內供奉釋迦如來及羅漢等諸神金身法相。海會寺現由高僧釋漸成方丈住持,釋頓玄法師當家管理。寺內每天晨鐘暮鼓,梵唄不斷,是一處香火旺盛的佛教活動場所,各方前來朝拜求佛、祈求的信男善女絡繹不斷。廣東江門市……[詳細]
景堂圖書館舊址
  景堂圖書館始建于1922年,由愛國僑胞馮平山先生全額捐資興辦,為紀念其父馮景堂先生而命名。1925年館舍落成,正式向公共免費開放,1967年交由新會人民政府管理,是國內僅有的僑資捐建、政府管理開放上百年的圖書館。也是新會中華民國時期代表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百年景堂,歷經滄桑變遷,景堂人一脈相承、艱苦奮斗、愛書如命,一路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新會人成長,共同打造了新會人民心目中的文化殿堂。……[詳細]
118、水口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口橋
  時代:清代地址:恩平市沙湖鎮水口村水口橋是建于清代后期的一座石板六駁平橋。橋面寬為0.9米,以花崗巖石兩塊對拍而成。橋全長共25.8米,每駁4.3米,單抬梁橋架,石托板1.4米,厚0.2米,寬0.48米,四方頂柱高4米,每方0.25米。是目前保存尚好但為數極少的古橋。此橋的建成,溝通了沙湖與水口之間的聯系,為當時人們的互相往來帶來了方便。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唐仲一墓
  時代:宋代地址:恩平市君堂鎮潢步頭村委會龜山唐仲一是恩平唐姓的始祖,官職是文林郎(品級是從九品上),約于七百多年前,從南雄經新會暫居,后遷至恩平,至今已繁衍到三十一世代。唐仲一墓葬于恩平市君堂鎮潢步頭管區龜山,此墓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曾在道光十四年重修,其墓坐東向西,四周用沙灰砌成,墓拜堂寬5.3米、長3.8米,墓穴寬3米、長3米,后壁墓高1米,山手最高處0.8米、山手最低處0.3米,墓碑文用花崗巖石從左至右豎刻“道光十四年歲次午季冬吉旦重修、三大房祀(三)長(二)房(新會白石)住居塘龍(瑯□)、皇宋始祖翁例贈文林郎仲一唐公墳墓、本山坐庚向申兼申寅喝作靈龜摸蜆山”。此墓保存完好,對研究恩平古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唐氏后裔人才輩出,古代秀才以上者舉不勝數,突出聞名的有曾獲御賜“奉旨鄉賢”橫匾掛于……[詳細]
南樓七壯士抗日舊址
  南樓七壯士抗日舊址位于開平市赤坎鎮南樓管理區騰蛟村邊,是一座彈痕累累的古式碉樓,是為南樓。該樓是當地華僑、僑眷出資建于1913年,座北向南,為七層鋼筋水泥建筑,高19.06米,占地面積28.46平方米,建筑面積180.2平方米,樓門鐵造。每層開窗和設有槍眼,第六層為瞭望臺,曾設有探照燈。樓頂為平臺式。它南臨潭江,北扼東滘龍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陸交通要塞,地形險要。抗日戰爭時期,司徒四鄉自衛團騰蛟中隊隊部就設在這里。這支隊伍深受中國共產黨抗日宣傳教育的影響,有著堅定的抗戰立場。1945年7月中旬,該隊司徒煦等七壯士憑樓抗擊,阻擊南竄之日本侵略軍,堅守7晝夜,斃敵16名。最后,日本侵略軍施放毒氣,七壯士中毒,被捕后壯烈殉國。當時,流傳著一副對聯:七士守南樓,兩路倭寇齊喪膽;三軍逃夾水,四鄉團隊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看a在线先锋影音 | 日本真人强奷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福利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