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旅游

江門市文物古跡介紹

赤坎舊鎮近代建筑群
  赤坎騎樓是西方古代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是一種商住建筑。騎樓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態。它的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筑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開平赤坎鎮的騎樓相當有規模,這些成規模連片的騎樓和一座座中西合璧騎樓門面共有600多座延綿3公里,距今有350年歷史,是上世紀初建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嶺南舊城,建筑風格有哥特式、古羅馬券廊式、巴洛克式、伊斯蘭式和中國傳統式。如今這里的騎樓一條街已經成為為赤坎影視城,即是一個開放式的影視城,也是當地人居住的地方和通行的一條街,市井生活全部呈現在這條街上。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用時參考半天-1天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全天景點位置開平市牛圩路赤坎古鎮……[詳細]
吳光集墓
  時代:宋代地址:恩平市良西北部二十四行的龍潭九凸恩平吳姓(渤海郡)的始祖吳光集,原籍福建莆田縣人氏,是宋朝進士,南宋乾道元年(1165)被委派到恩平,任南恩州知軍州事(轄今恩平、陽江市)。隨著歷史發展,吳氏開枝散葉,繁衍壯大,成為恩平最大姓之一,吳光集因此成為恩平地區吳姓(渤海郡)居民的始祖。吳光集去世后,其墓始葬于牛江鎮的云岫山,后遷葬于良西北部二十四行的龍潭九凸。墓坐西向東,深圓形,墓手左右兩邊前伸相環擁抱,整體用石塊、石灰、泥沙砌成魚鱗狀,墓地面積14.16平方米,后壁最高處為2.1米,前壁為0.36米,墓前拜壇長4.75米,寬3.1米,封土堆也用三合土夯筑。堅實簡樸莊重,結構堅固。這是一座歷史最長、保存最好的古墓葬。2007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霞路百歲坊
  霞路百歲坊,又稱“百歲流芳石牌坊”,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霞路村東聯里。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以旌表鄉賢趙源進(宗籍)百壽。坐西向東,以花崗巖石構筑,三間四柱三樓仿樓閣式,通面闊8米,通高6米。三樓均為石雕鰲吻檐石頂,正樓中央飾以火焰寶珠頂。各柱為方形切角狀,柱墊為方形臺基,下部均為抱鼓石支撐。正面明間坊額陽刻“圣旨”及“百歲流芳”等字,次間橫額刻有“東方進頌”、“南極增輝”等字。背面明間坊額刻“恩榮”及“升平人瑞”等字,次間橫額刻“霞山壽鞏”、“天水源長”等字。趙宗籍(1815-1909),是古井鎮霞路人,字源進,生于清朝嘉慶二十年(1815),卒于清朝宣統元年(1909)。該牌坊是新會僅存的古代牌坊建筑之一,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立軒宋公祠
  立軒宋公祠位于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雅瑤鎮昆東赤龍村。坐西南向東北。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原有三路建筑布局,現存中路,依次為頭門、中堂、后堂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44米。硬山頂,青磚墻,花崗巖勒腳。各個建筑物的梁架、斗栱、駝峰、雀替、封檐板、屏門、柱礎、欄板等,分別運用木雕、磚雕、石雕和鎏金等民間工藝手法,以傳說神話、歷史典故、花卉鳥魚以及嶺南佳果為題材,雕刻細膩精致,構圖巧妙嚴謹,栩栩如生。祠前還立有七對桅桿夾石。頭門兩間七架,四塾臺,前后廊檐的蝦公梁,內置屏門。中堂為三間十二架,前施軒廊。后堂為三間十二架。天井兩側施四架卷廊。除后堂中、后槽為瓜柱梁架外,余以柁墩、斗栱隔架抬梁。立軒宋公祠保存較好,總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木雕精美,對研究廣府木雕和地方家族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宏文社學
  宏文社學,又稱“奎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茶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東南,通面闊7.2米,通進深7.7米,建筑占地面積55平方米,三層,通高13.3米。磚木結構,歇山頂,筒板瓦屋面,青磚墻身。閣身首層外側設廊,四根圓石柱承托飛檐。閣身面闊5.08米,深5.8米。首層正門石匾額陰刻“宏文社學”四個篆字,兩側石楹聯為“黨癢塾序式于古;智水仁山在此堂”。二層外墻石匾鐫刻“奎閣”二字。三層正面外墻有圓形窗。首層高4.1米,地面鋪階磚,木樓梯。二層高2米,木地板樓面。三層地面鋪大階磚。梁啟超少年時代曾在此讀書,接受爺爺的教導,奎閣上 書-法皆為梁啟超手跡。宏文社學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文昌閣,是著名歷史人物梁啟超活動場所之一,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83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垣故居
  陳垣故居位于新會縣棠下鎮石頭村坑塘。建于清代。坐東南向西北,前有曬地,后有山崗。是一座磚木結構平房,一廳四房,有天井和伙房、雜物房。建筑面積124平方米。陳垣(1880━1971年),字授庵,著名史學家、教育家。十四歲中秀才。后入博濟醫學院學習,曾與友人創辦光華醫學校、《時事畫報》、《震旦日報》。1912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次年定居北京。致力教育和著述。先后任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校長、北京圖書館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有《史諱舉例》、《元西域人華化教》、《通鑒胡注表微》等著作傳世。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共恩平縣委舊址
  時代:1938年地址:恩平市牛江鎮東邊朗村1938年11月,中共西南特委馮燊在這里召開會議,傳達中共廣東省委中共西南特委的指示,并宣布成立恩平縣工作委員會,書記由馮燊兼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由鄭錦波兼任。1939年3月改為中共恩平縣委員會,書記鄭錦波。1945年2月26日,原中共廣東省臨委委員連貫,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政委羅范群、政治部主任劉田夫率部隊100余人在舊址所在的東邊朗村駐扎,補充給養,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熱情接待。部隊轉移后,留下10多名傷病員隱蔽治療。受到村民無微不至的照料和保護,直至傷愈歸隊。舊地為鄭錦波故居,建于民國初年,二進深布局,前為二層樓房,后為平房,建筑面積130平方米,1982年維修。1984年7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楊太后陵
  楊太后陵,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永安里。葬于宋末,為楊太后的陵墓。楊太后(1244-2279),名巨良,宋度宗的皇妃、宋端宗的生母,宋端宗即時尊為皇太后,被后世譽為國母。南宋行朝在新會崖山建行朝草市、行宮30間,楊太后在慈元殿主持政事。宋元崖門決戰中宋朝滅亡,楊太后赴海殉國,太傅張世杰倉促之間將其葬此。坐西北向東南,寬7.98米,深11.9米,占地面積74平方米。享堂為圓形,直徑6.9米。墳頭以鴨屎石雕刻,六角形,高0.6米,寬1.2米,形如竹笠。二級拜臺,直角踢靴,護墻和山手以蠔殼夯土砌筑,高0.8米。1986年重修時墓面鋪混凝土。楊太后陵是宋元崖門史跡的重要文物,是新會現存身份最高的著名墓葬,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洪婆山沙丘遺址
  洪婆山沙丘遺址(440705-0037),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部的崖門鎮梁黃屋村洪婆山腳的一片沙地上,西北靠古斗山脈的洪婆山,東南臨崖門海口和黃茅海。該遺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時發現,分布面積約20000平方米,遺址上采集有少量的陶片和磨制石器,陶片質地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砍砸器等。在遺址上發現散落較多水晶的碎片和柱狀晶體。部分地層中可見有一層細小的白色硯殼。按采集的文物和周邊地理分析,該遺址應是新石器晚期的沙丘遺址,與附近的禮樂圍沙丘遺址同在一條沙堤,與崖門對岸的炮臺山沙丘遺址、下沙沙丘遺址以及珠海、臺山的沙丘遺址相近,年代距今約4000年以前,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因大量取沙和挖塘養鴨,對遺址破壞較大,裸露出來的文物較少。……[詳細]
70、白石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石塔
  白石塔,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圭峰山玉臺寺內。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華民國時期被日偽軍拆毀,1956年修復。塔東南向,平面六角,為七層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以白色漢白玉雕造,中間空心,通高5.84米。塔基須彌座施仰覆蓮瓣,基周4.6米,六面分雕龍、鳳、熊、象、獅、獨角獸、麒麟等動物圖案。第一層塔身每面設有海棠瓣形大門一個,門楣上施仿木構額枋,刻有仰蓮式圖案。塔檐刻有蓮花紋滴水,瓦當上刻有類似海棠花圖案花紋。第二至七層,形制結構與第一層相同,逐層遞減,每面均設券門,層層出檐。塔頂端施仰覆蓮兩層,承托九級相輪與長尖形葫蘆剎。該塔用材考究,精雕細刻,造形裝飾優美,記載詳實,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鄭念二墓
  時代:宋代地址:恩平市大田鎮坳田村后背君子山前(又名“珍珠吊簾”)。鄭念二墓葬于(1310年—1320年)間,是宋朝刺史,該墓位于大田鎮坳田村后背君子山前,海拔約700米,該墓坐東向西,深圓形,墓穴兩邊雙弧群結構,墳墓內圍用沙灰青磚人字花裝飾砌成,墓地面積48平方米,墓首兩邊向前伸拱抱,拜壇長6.9米,寬4.2米,墓地面用沙灰平鋪,后壁高1.1米,左右弧群(又稱山手)最低處0.4米,墓碑文用花崗巖塊制成,墓碑刻有“宋誥贈刺史,恭人四世祖翁念二鄭公,妣宋氏恭人墓”,該墓于光緒三十年重修,墓建筑堅實簡樸保存完好。鄭念二墓葬于“珍珠吊簾”至今約680年,其后裔已蕃衍30多代占恩平鄭氏人口80%,分布恩平150多條村,其后裔約8萬人,有省軍級干部鄭錦波,鄭瑪等,后人遠居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9萬……[詳細]
仙涌寺碑刻
  仙涌寺碑刻,即“仙涌寺地藏院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羅坑醫院仙涌寺遺址。仙涌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僧法迎建,宋慶歷年間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真光重建,毀于20世紀50年代,僅存此碑。北宋慶歷年間重修該寺地藏院時刻下《仙涌山地藏院碑記》,現立于仙涌寺遺址,建有碑亭保護。碑高1.95米,寬1.05米,厚18厘米,碑面面積2平方米。正面碑額刻篆書“仙涌山地藏院碑記”,正文為楷書,約900多字,記錄重修仙涌寺內的地藏院經過。背面碑額刻“開山主持先師迎大德用衣缽錢壹百貫文求記并置石”,正文刻各捐款人芳名及數量。該碑是研究佛教在新會發展和當時經濟、姓氏分布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山摩崖石刻
  石山摩崖石刻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市大田鎮石山村委會石山東北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刻,坐西南向東,呈正方形,石刻周邊刻有云紋,高1.65米,寬1.55米,總面積2.56平方米。全文共762字,豎刻48行,每行16個字,楷書。內容主要記述通判吳元良(今恩平市沙湖鎮上凱崗村人)“平定瑤亂”的情況。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由廣東省文化廳撥款在磨崖石刻上建造占地總面積58平方米保護亭,摩崖石刻對研究恩平少數民族史有重要參考價值。注:1983年6月1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17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巫公巖摩崖石刻
  巫公巖摩崖石刻位于臺山市海宴鎮通亨村西面的巫公巖(又稱西巖)。巫公巖由三塊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寬6米、深3米。巖洞上蓋刻“巫公巖”三字,每字徑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橫書在方框內。洞右側一塊橫臥巨石上刻有《西巖行》(共308字)和《西巖詩》(共56字)兩首詩,字跡清楚。《西巖行》、《西巖詩》為岫云書鐫。在巫公巖南邊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有“岫云書”三字。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亨村人,生卒年月不詳,曾任南宋州級官吏,宋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入粵時棄官隱居于巫公巖。在巖北邊群石上刻有“回顧”、“漸入”、“眠云”、“澤有”、“自酌”、“棋局”等字,無書寫年月及書寫人姓名。宋景炎元年刻。……[詳細]
陳獻章墓
  陳獻章墓 原在圭峰山天子地,明正德辛巳年(1521年)十一月十二日改葬于新會市杜阮鎮席帽峰下鴨嘴丘。墓地縱深16.8米、寬13米,裙墻作太師椅狀,墓面全用三合土夯成,墓 上修成饅頭狀墳堆,高1.3米、直徑1.8米。正面出一券門,嵌楷書陰刻墓碑一方,碑文直書三行,左起“明正德辛已仲冬庚申”、“翰林檢討白沙陳先生墓”、“孝子景云泣血立石”。墓手修望柱寶珠頂,墓面逐級降低,分三級,兩側有臺階,設拜臺。1994年重修。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世稱白沙先生。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萬歷十三年(1585年)詔從祀于孔廟,成為嶺南入祀孔廟的第一人。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平塘村三駁橋
  時代:中華民國地址:恩平市恩城街道辦事處平塘村委會平塘村。平塘村三駁橋興建于中華民國時期,東北至西南走向,橋全長12.79米,每駁長4.26米,橋面寬1.1米,高3米,共三駁,三駁橋跨越陽橋水,由花崗巖組成,每駁有三條花崗巖并排構成,石板長4.26米,寬0.35米,厚0.32米。橋架共4個,基本呈等距離分布,中間兩個,兩端各一個。橋架以兩根石柱略呈八字形支撐上部石橫梁承托橋面石條。石柱與石橫梁之間以榫卯結構套合。三駁橋是平塘村和平三村的連接之地,方便了村民彼此間的往來。此橋是恩平目前保存尚好,為數極少的石橋之一。對研究恩平石橋建造藝術有一定參考價值。2012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名宦家廟
  名宦家廟坐落潮連街道盧邊村,始建于明代,原名為文林郎公祠。清光緒五年(1879年),該祠改名為名宦家廟。此后經過清嘉慶、光緒時期多次重修改建,整座建筑呈現清代建筑風格,結構完整,面貌壯觀。廟共三進,面寬12.5米,深58.55米,占地面積732平方米,建筑面積709平方米。前、中兩座為堂廟式,分別為三柱和四柱穿斗式梁架結構,兩座之間建有一座亭臺,布滿裝飾精致的浮雕木刻;后座為庭院式二層結構的“玉杯樓”,傳說昔日朝廷聘任文林郎的聘賢玉杯藏于此樓,故得名。歷史年代:始建于明代,清嘉慶、光緒時期重修改建占地面積:725平方米建筑面積:709平方米建筑層數:1層建筑門類:宗祠建筑……[詳細]
司徒美堂故居
  清 開平 司徒美堂故居 位于開平赤坎鎮中股村牛路里。建于清末,是一座三廊二房一廳的青磚墻、瓦頂建筑,面闊三間,建筑面積86.78平方米。保存較好。司徙美堂(1868 ━1955年),開平赤坎中股村人。為著名愛國僑領,洪門致公黨的創始人之一。14歲赴美,17歲加入洪門致公堂。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幫助籌款。組織安良堂,擔任總理長達30年,致力保護華僑在居住國的權利,深得美洲華僑愛戴。抗日戰爭時期,積極發動華僑籌資捐款,支持祖國抗戰。建國后回國,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鶴人民抗日游擊隊大隊部舊址(松山炮樓)
  松山炮樓,即“新鶴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部舊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司前鎮白廟村松山里。炮樓建于中華民國初期,由村民梁世榮等興建。1944年中共新鶴縣委組建的人民武裝——新鶴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此成立,1945年在炮樓上抗擊日偽軍的進攻,安全撤退。1994年維修,現已空置。炮樓坐西向東,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55.8平方米,通高13米。樓身三層,每層四周均設鐵窗及槍眼,墻身彈痕累累。挑臺為平臺式露臺,四面有欄板,四角有半圓形碉角臺。樓頂中間為小樓梯屋,平頂。樓內為水泥樓板,木樓梯上落。該炮樓是新會革命歷史重要紀念地,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昆東宋氏大宗祠
  鶴山宋氏大宗祠——中共鶴山支部、鶴山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廣東江門鶴山雅瑤鎮昆東村,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磚木結構,建筑面積625.5平方米。1924年11月,中共鶴山支部在此成立。為配合廣州起義,1927年12月上旬,中共五邑地委、新會縣委決定在鶴山縣建立蘇維埃政權。隨后組織了一支300多人的農民赤衛隊。12月13日,按照地委的部署,呂棠、施展等人組織赤衛隊和昆東等地農民,在宋氏大宗祠舉行大會,公開宣告鶴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遭國民黨鎮壓,鶴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第三天夭折。鶴山縣蘇維埃政府是全國最早建立的一批蘇維埃政權。現為鶴山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和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圖/宋慶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 日韩精品色婷婷免费视频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国产 日韩一级精品久久久久 | 先锋资源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乱老妇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