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旅游
肇慶市文物古跡介紹
廣東省
封開縣
端州區
德慶縣
高要區
廣寧縣
懷集縣
四會市
鼎湖區
肇慶市文物古跡
肇慶市紅色旅游
肇慶市名人故居
肇慶市十大祠堂
肇慶市十大古村
4A景區
肇慶市十大景點
肇慶市十大免費景點
全部
肇慶市特產
肇慶市美食
肇慶市地名網
肇慶市名人
[移動版]
101、
鄧兆祥故居
鄧兆祥故居在端州區廠排一街35號,為普通的磚木結構民居,占地面積91平方米,由兩間住房和一小天井組成。鄧兆祥,1903年4月1日出生于廣東省高要縣肇慶鎮雙木棉村(現肇慶市沙街)。11歲考進黃埔海軍學校。1949年2月25日,他與愛國官兵在吳淞口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重慶”號起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行列。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鄧兆祥是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在海軍服役長達70余年,堪稱世界海軍之“最”;他有過駕巡洋艦起義的壯舉,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慰勉和接見;他曾擔任過基地、艦隊、海軍副司令員等要職,為人民海軍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后擔任海軍副司令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詳細]
102、
欄馬山墓
欄馬山墓位于懷集縣冷坑鎮,藍鐘河和冷坑河交匯處的欄馬山。年代為春秋晚期。1975年清理。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出土器物有銅鼎、銅斧、銅人首柱形器,人首較小,長條形柱身下端有插銷孔,還有飾勾連云雷紋和方格組合紋的圜底陶罐。……
[詳細]
103、
老坑洞遺址
端石老坑洞遺址位于羚羊峽端溪的老坑,是盛產端硯石之名坑。該坑洞是石工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按天然石口開鑿而成,因年代久遠,故稱老坑。坑洞內原有多個洞穴,今存大西洞與水歸洞。大西洞全長(斜距)125米,水歸洞全長(斜距)100多米。老坑硯石集端溪各名坑硯石優點于一身,質地稱冠,被視為“硯中至寶”,唐代以來被列為貢品。老坑洞自清末已停止開采。老坑,又稱水巖,清康熙后又曾皇巖,位于羚羊峽東端南岸緊西江處。因它開坑采石年代久遠,歷史較長,故稱老坑;又因洞內長年累月為泉水浸漬,故稱水巖。自唐代開采至今。石色紫藍,其石品花紋為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火捺及石眼等,為端溪各名坑之冠,是端硯貢品之主要用材。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04、
福壽寺
福壽寺在城外西南里許,青云橋右山麓(今廣寧中學),其寺曾為祀圣習儀所;后又曾為朔望宣講圣諭之所。寺內設曾焚修祝圣兼供香燈灑掃。寺之前側,有萬壽亭,亭內懸掛徑尺銅鐘一口,其音清越,異于他鐘。每月朔望,僧方酣擊,冷韻幽聲,聳然動聽。……
[詳細]
105、
鄭作賢故居
鄭作賢烈士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坳仔鎮羅大村委會大浪村民小組,建于1918年。主體建筑坐東向西,磚瓦結構,硬山頂,石門框,布局后座比前座高,面闊三開間,三進兩院一門樓。總面闊10.9米,總進深31.77米,占地面積346.29多平方米。鄭作賢(1898年—1928年),原名鄭作禮,坳仔大浪村人。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被捕。1928年11月,在廣州車尾炮臺中心洲被-派殺害,年僅30歲。鄭作賢烈士故居既保留嶺南傳統民居特色,又有歐陸建筑風格,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價值。2004年,鄭作賢烈士故居被公布為懷集縣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06、
江屯革命烈士紀念碑
廣寧縣江屯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在江屯鎮東南角社學(現江屯中學)崗頂,始建于1951年10月。1961年5月,廣寧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力把安葬在崗頂的43位烈士遺骨全部起葬,分別用金塔收拾好集中安葬在崗頂,拆除原紀念碑,在新修的呈圓形的墳墓前重新建造了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座南向北,底座呈六邊形,寬約2米,底座1米高處用青磚砌成花角邊;碑身呈方形,寬約0.8米,高約3米,碑身的正面左邊用花崗石雕刻著43位烈士的英名,右邊是建碑日期和立碑單位(廣寧縣人民政府),碑頂形似筆尖。整座紀念碑高約5米,看去仿似一枚即將發射的火箭。每年清明節前,江屯、聯和等地人民群眾帶著崇敬的心情,挽著花籃前來悼念烈士,祭祖英魂。緬懷烈士的英勇事跡,人們肅然起敬。鞭炮聲聲和騰騰濃煙把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烈士們壯烈犧牲……
[詳細]
107、
高要寶蓮寺
高要寶蓮寺位于蓮塘城區北面的寶蓮臺小山崗(又稱龜崗)上,距市城區9公里,北有廣東影視城相連,東與神符巖相望,拼成了0一線(寶蓮寺、神符巖、影視城和蓮江線)的游覽之地。據高要縣志載,寶蓮寺建于宋朝開禧年間(約公元1205至1207年),距今已有790多年,屬鼎湖慶云寺的分寺,先后于清康熙18年(1679年)、乾隆35年(1770年)、道光22年(1838年)進行了重修。幾百年來,各地善男信女紛至朝拜,香火鼎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逐漸坍塌。隨著開放改革,神州安靖,四海昇平。為弘揚佛教,挽救歷史遺產,眾多熱心人士提議重修寶蓮古寺。經廣東省宗教事務局批復,遂于1995年7月成立重新修建寶蓮寺的籌建委員會。1996年2月舉行奠基動工儀式,同年10月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再經歷年的擴建,使寶蓮……
[詳細]
108、
慶云寺祖師墓塔群
慶云寺祖師墓塔群位于肇慶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和云溪兩風景區內。慶云寺初代祖塔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二代祖塔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歷代住持普同塔建于康熙三十年。當時,慶云寺立碑,合山僧眾相約:“今后歷代住持,不宜再在慶云寺周圍建骨灰塔。另建一歷代住持普同塔,今凡繼本山席者,僉奉靈骨入內”(所指即是此塔)。但其后,一些住持和地位顯赫的尊宿長老和尚圓寂后,不遵碑約,另行建墓(塔)。如:常朗和尚墓,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霞和尚墓,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六代住持墓以及四十代住持墓,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作云和尚墓以及正輝祖明老和尚墓,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十六代住持墓,建于民國4年(1915年)、六十一代住持墓,建于民國16年(1927年)、六十八……
[詳細]
109、
永豐古建筑群
在距德慶中部永豐鎮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古蓬村。該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代,成村于清朝中前期,現存約300多座古老的民居,形成一個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古蓬村座北向南,建在坡度較小的坡地上,建筑物較為齊整,縱巷較直,大小巷道均用石頭鋪就,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巷”。在古建筑群中,有15間火磚祠堂和一間四層高的青磚瓦木結構的太平樓,其他多為民居。在祠堂群中,要數伯甫陳公祠最具規模。該祠堂座落在古蓬舊村中央,占地面積達738.7平方米,在清朝前期建成,是所有祠堂中建筑歷史最早的一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整座建筑從低到高,分前、中、后三廳,各廳之間有天井相隔,兩邊由廂房連接,結構嚴謹,所有木柱均是用掃桿枝木原條成材,現在仍十分堅固。在古村后面最高處,有一座高約20米的平安樓,是古時村民為防止……
[詳細]
110、
莫公毓芳祠
莫公毓芳祠,座落開悅城羅洪村。在悅城羅洪村,村民世傳一首歌謠道:南山對面是莫家(祠),條條桁梁雕曬花(全都雕花),格木屏風玻(琉)璃瓦,瓦檐滴水牡丹花。歌謠說的是莫公毓芳祠,該祠始建于明代隆慶5年(1571年),早于封開莫公(宣卿)祠260多年,乾隆36年(1771年重修)。該祠也是三進三開間。山門是大理石,接合非常精密。最為引人稱贊不已的是祠內檐口飾板及橫梁的木雕,工藝之精巧不亞于悅城龍母祖廟的木雕。該祠堂保存一塊完好的碑石,記述莫毓芳為嶺南第一位狀元封開莫宣卿的第十五代裔孫,因來羅洪設館授徒,遂安家落戶。身后有四子,各有祠堂。毓芳祠中座橫梁尚有扁型大釘,中懸“嶺南始第”匾額,左右兩邊懸掛唐朝皇帝御賜莫宣卿的詩文匾額。可惜今已不存。……
[詳細]
111、
肇慶牌坊廣場
七星巖牌坊始建于1958年,為肇慶市標志性建筑。牌坊廣場設計的色調是紅色、綠色、天藍色,基本格局是奔放、熱情、開朗。這種傳統模式的格局,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現今,七星巖牌坊、牌坊廣場、彩色音樂噴泉這三者的組合,由于迎合了人們懷舊、幻想和回歸自然的心理,已成為肇慶牌坊廣場文化的一大標志。七星巖牌坊兩側的建筑物拆除后,代之而起的,是對稱地建造的步級、花壇、磨菇形水簾亭和八字形九級疊式噴泉。正是這些綠色和流動的景點把紅棉樹簇擁的牌坊烘托得更為開闊、明朗、亮麗。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裝飾的霓紅燈流光逸彩,使牌坊更顯瑰麗奪目。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這里都人群如潮,或后照留念,或交流拳術。或與少兒嬉玩耍……真是不亦樂乎。牌坊廣場于1994年11月6日正式交付使用。由于牌坊廣場是市區與星湖的第一結合部,面……
[詳細]
112、
清任書室
清任書室座落于德慶縣鳳村鎮,建于清代末年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建筑藝術巧奪天工。經過兩百多年的風吹雨淋,無情的戰火,其原貌基本不變,依舊如新。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8年曾是綏賀支隊二團團部所在地。清任書室坐西向東,占地面積477.89平方米。三進三開間,每進屋脊次遞拔高。中、后堂前帶天井、兩廊,頭門、后堂次間設耳房,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宅大庭深,富有嶺南建筑特色。清任書室的保護對研究德慶革命史和清代嶺南建筑有重要的價值。據德慶縣黨史資料記載,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綏賀支隊第二團主力開進鳳村九龍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后,支隊和二團領導機關隨后設在大村的清任書室。書室前廳曾作軍事接待室,后廳為警衛員營房,左右廂房為-臥室、議事室。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
[詳細]
113、
西江宣傳養成所遺址
西江宣傳養成所遺址位于肇慶市區寶月臺原高要縣中學內,今為肇慶市端州區文化館所在地。原建筑僅存被改建的漢謀圖書館。漢謀圖書館在寶月臺中部北側,坐北向南,兩層,建筑面積共400平方米,磚木結構,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四周圓柱回廊。該處原是星巖書院眾綠廳,民國初年又稱魁星樓,因年久失修坍毀。1935年,由肇慶籍國民黨高級將領余漢謀捐資改建。1925年冬,廣東省省長古應芬為培養西江各縣民團骨干,開辦西江宣傳養成所。所址設在高要縣立中學內(即現在肇慶市寶月臺端州區文化館內)。國民黨左派黃錫源任所長,中-員陳殿邦任副所長,黃秉勛為教導主任。學員共有110多人,來自高要、四會、廣寧、新興、云浮、羅定、郁南、德慶、封川、開建、高明、三水等12個縣。1925年11月起,葉挺獨立團和廣東省農民協會西江辦事處曾……
[詳細]
114、
貞壽牌坊
昔日,封建統治者,為了愚昧婦女,嚴格要求婦女堅守貞節,力盡婦人之孝道。在封建社會里的許多年青婦女,一旦丈夫死去,便作寡居,不思再嫁,以博取堅守貞節,盡守婦道之孝芳名。當時,這樣盡孝守節的年青寡婦為數不少,社會上為穩住這些寡婦的芳心不思再嫁,便樹立了一座“節孝流芳”的石碑坊以為寡婦樹碑立傳。這樣做法,雖屬愚昧,但卻可使不少年青寡婦得以安慰而求心理上的平衡。貞壽牌坊座落于德慶縣官圩鎮江村,距今170多年歷史,見證了江伍氏身見七代的殊榮。現為德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15、
黃巖洞遺址
黃巖洞遺址陳列館位于河兒口鎮河兒口管理區獅子巖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于巖溶谷地之中的三疊紀石灰巖孤峰,洞穴前為坡地,背后山岳亙橫,峰叢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對高程為15米,洞內可分上下兩層,洞廳的西、南面各有支洞。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對粵西地區巖溶洞穴進行考察,發現了黃巖洞遺址。在洞廳出土了80多件打制石器和一件刃部經磨制的殘石器;1964年4月,廣東省博物館會同封開文化館,再次對黃巖洞進行復查和發掘,在洞口右側的灰裼色堆積中發掘出兩個人類顱骨化石,以碳十四測定距今年齡為11930±200年。并在洞廳的黃裼色堆積中獲得一批打制石器;1978年7月,廣東省巖溶洞穴考察隊及肇慶地區巖溶洞穴考古訓練班學員又對……
[詳細]
116、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高要書店)位于現肇慶市城中路15號,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該建筑為騎樓式商業店鋪,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體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分上下兩層,首層為店鋪,二層為居室。由于年久失修,該建筑現已十分殘舊,多處出現裂縫,屬危房。1940年1月1日,在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高要縣工委共同領導下,在此開辦了書店。書店開業之前,西江特委組織部部長梁嘉親自指派共產黨員謝權到四會黨組織開辦的書店學習,兩個月后正式開業。書店經理是謝權,店員鄧錦波(來肇慶后改名鄧子英)、蘇帶,都是共產黨員。這3名黨員成立中共小組,鄧錦波任小組長。該書店出售進步書刊,是中共傳播進步思想,宣傳抗日政策,團結教育群眾的一個文化宣傳基點。同時,又是中共西江特委的一個聯絡站。初期由“牛哥”(即梁嘉)來書店聯……
[詳細]
117、
官圩古城墻
官圩江村古磚城墻:位于德慶縣官圩鎮江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該磚城墻高3.76米,厚0.35米,周長480.5米,總面積13192.6平方米(0.013926平方公里)。城墻座北朝南,呈長方形,東西城墻長度與南北城墻長度比例為1:2。共設四座城門:南城墻正中設“仁和門”凸出向前,與東西兩端城墻連接后呈弧形;北城墻設三座城門,正中為“仁義門”,靠東稱“福祿門”,傍西稱“福德門”。城門城墻寬5.3米,高3.76米,厚為0.42米。城門高2.90米,寬1.23米,厚1.10米。江村古磚城墻傳為南宋江璆所建。江璆,南宋江萬里之子,德慶府知軍州事、兵部尚書。據《光緒德慶州志》記載:宋,江璆宦康州。遂家金林鄉二都欽仁里雙朵村,卒,葬村后圣嶺崗。……后,孫曾就墓前族居,遂改雙朵村為江村。又《光……
[詳細]
118、
德慶孔廟
廣東肇慶市德慶孔廟是我國南方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廟,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慶孔廟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整個廟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建筑群,可以說是集殿、壇、閣、祠、廡(也就是廊)以及池、橋等各式建筑于一身,現在整個景區主要由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名宦祠和鄉賢祠、尊圣義祠、東西兩廡、崇圣殿、尊經閣、仰圣園等組成,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將近五千平方米(4889?O)。其中大成殿和仰圣園更是特色顯著,被譽為我們孔廟的兩岸大鎮廟之寶。德慶孔廟被稱為國之瑰寶,以古、奇、雄、厚四大特點而為世人稱道。孔廟建筑藝術精湛,建筑風格獨特,廟內以南北為中軸,共分左、中、右三路建筑群,有殿、壇、閣……
[詳細]
119、
蛇埇山墓
蛇埇山墓位于封開縣江口鎮西北郊,大龍山之西。1972年及1983年共發掘漢墓3座。一號墓與二號墓方向為290°,兩墓相距約20米,高度位置亦相同。一號墓為土坑墓,長4.1米、寬2.6米,墓內棺木、骨架已不存,在墓底發現一層木炭,厚10厘米。二號墓為券頂單室磚墓(已被盜),僅出一只銀指環及一些釉陶器碎片。三號墓為長方形土坑墓,墓向320°,墓長3.5米,寬2.5米、深3.5米,墓底有二層臺,寬15厘米、高20厘米。蛇埇山一、二號墓出土的隨葬物有銅、鐵、銀、料器、炭精和陶器共51件,其中有銅鏡、貨泉銅錢、殘鐵器、銀指環、珠飾、炭精裝飾器和銅五銖錢;陶器有泥質陶作坊、囷、灶;釉陶器有陶鼎、三足釜、長頸圈足瓶、缽、碗、豆、井亭蓋、壺、罐。釉色青綠,多已剝落,器物花紋多為水波紋、雙線方格紋、弦紋、劃紋……
[詳細]
120、
利羊墩墓群
利羊墩墓群位于封開縣北部南豐鎮郊約1公里的封(開)、懷(集)公路東側,距賀江東岸約0.5公里。1988年9月發現,1989年秋冬發掘,共清理古墓55座,其中戰國至西漢早期墓38座,其余為西漢晚期至明清時期墓葬。利羊墩戰國至西漢早期墓出土隨葬品共計170多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鐵器和玉、石器等。陶器59件,器形有甕,罐、罍、瓿、盒、洗、碗、豆等。原始瓷器30件,胎質致密呈灰白色,青灰釉勻稱有光澤;器形有碗、杯、盅、孟等。青銅器49件,器形有斧、錛、錐、鑿、刮刀、鉞、劍、短劍、戈、矛、鐓、鏃、鼎、帶鉤等。鐵器4件,器形有鍤、刮刀。其他有陶紡輪6件,均為算珠形。礪石14件,多為方條形,有的四面有磨光。玉玦、和玉環共7件,石質均為頁巖,玉質為高嶺巖。該墓群形制結構,除19號墓為……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
肇慶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肇慶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肇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肇慶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肇慶市A級景區名錄
·
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廣東省十佳國家級森林公園
·
第一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廣東四大名山
·
廣東四大名剎
·
廣東四大名園
·
廣東十大最美濕地
·
第一批廣東省省級旅游休閑街區
·
第一批廣東省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
第二批廣東省省級旅游休閑街區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制服丝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成Aⅴ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