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旅游

肇慶市文物古跡介紹

廣寧縣農民協會舊址(梁家祠)
  位于廣寧縣南街鎮新樓江布村,距縣城僅1公里。1924年10月10日,廣寧縣農民協會在縣城南街舉行成立大會,各區鄉代表和農會執委300多人以及農會會員1000多人參加大會。中共廣東區委委員、農委書記阮嘯仙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代表的身份,帶領廣州農講所學員、廣東農軍代表10多人參加大會,并向廣寧縣農民協會授旗授印。廣東省總工會代表楊殷及黃埔軍校代表到會祝賀,會后舉行盛大的慶祝-。當時農會會址設在縣城學宮(今縣政府大院內),農會成立的當月就決定在全縣已成立農會的地區全面實行減租,地主劣紳即糾集大批民團,以武力破壞減租運動。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派出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開赴廣寧支持農會斗爭,并在社崗等地對地主民團進行反擊,保衛了農民的減租運動。大會選出第一屆廣寧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周其鑒為委員長,副委員長……[詳細]
銅鼓崗墓群
  銅鼓崗墓群位于廣寧縣南街鎮首約村,西面瀕臨綏江,東面緊靠廣寧至廣州公路干線,是一座孤立山崗,周圍丘陵起伏。墓分布在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崗頂北側。1977年發現并進行清理。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長2.6 米~3.4米、寬0.6米 ~0.9米、深2米~3米。墓坑上大下小,尺寸相近,無棺槨痕跡,尸骨無存。有的墓坑底部鋪一層河卵石。隨葬器物多少不等,多置于墓坑兩端,中部只有少量器物。出土隨葬器物共357件,最多是青銅器,計有295件,其余為米字紋、劃紋罐等陶器,并有23件青灰或土黃色沉積巖磨制的大小不一的礪石。青銅器中有鼎、盤、劍、矛、鐏、鉞、鏃、斧、鑿、鋤、鍤、篾刀、削等,最多是兵器和工具。根據墓的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推斷,其年代應屬戰國晚期,有些也可能早期或中期。銅鼓崗戰國墓的墓葬和……[詳細]
23、茅崗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茅崗遺址
  茅崗遺址位于高要市金利鎮茅崗村茅崗山南北面的山腳下。年代為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面積兩萬多平方米。1978年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堆積中含大量貝殼及動物遺骸,包括有蠔、蛤、螺和豬、牛、鹿、羊、象、刺猬、青魚、龜、鱷等。部分動物已屬家養。還有兩個個體的人類遺骸。發現干欄式木構建筑,有三組,平面為長方形,分左右兩排豎木柱,間距為1.7米。其中甲組建筑殘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兩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鑿榫,榫眼中穿套圓木條,構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樹皮板、茅草鋪墊居住面或鋪蓋房頂。出土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器類有釜、豆、盤、缽、罐、器座、紡輪等,紋飾有繩紋、方格紋、復線方格紋、葉脈紋、水波紋、乳丁(鱉甲)紋、曲折紋雷紋等。石器有斧、錛、鑿、鏃、球、璜、環……[詳細]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位于縣杏花鎮杏花社區水斗花廳小組。始建于明末清初。現有建筑于清光緒元年(1875)在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分針為),磚木結構,硬山頂,三間三進合院式建筑。面闊23.16米,進深32.35米。占地面積749.23平方米。第一進面闊三間,正脊為博古脊,前廊為三步梁,梁上置駝墩、雕卷云紋、折枝花、如意云紋,駝墩上設五踩雙層斗拱。門額書“伍氏大宗祠”五字。第二進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龍舟脊。梁架為抬梁穿斗相結合,五架梁為抬梁式。有元寶狀托腳和飾卷云紋叉手。梁上駝墩置斗拱,斗拱為一斗三升偷心造。駝墩雕卷草如意紋。六根格木柱,柱頭做成櫨斗狀。前廊為卷棚頂,雙步梁上雕如意紋駝墩。第三進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正脊為龍舟脊,前廊三步梁上駝墩雕牡丹紋,明間正檁字“大清光緒元年歲序乙亥十一月戊子初七庚子日庚……[詳細]
花石峰摩崖石刻
  花石峰摩崖石刻 位于懷集縣懷城鎮西25公里梁村和崗坪交界地方,分別鐫在“望岳巖”(又稱玉山)、“四門巖”(又稱丹山)、“道士巖”(又稱大沙石)三座石峰上,以望岳巖為最多,F存明至民國的石刻10多題,除兩題為中楷詩文外,其余題刻字徑均在0.3米以上,最大的達1米,以楷書占多,全是陰刻。在望岳巖,有明景泰四年(1453年)懷集教諭黃昭書刻的“玉山三洞”四個楷書大字;字徑1米;有縣內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中舉的林鳳來書刻的“南巖”二個楷書大字;有明隆慶年間當地秀才梁玧環題“通心巖”三字的石刻及其兄梁玧玳在明萬歷三十四年(1607年)描繪望岳巖風光的詩刻;有明萬歷二十三年到懷集當縣令的夏獲秋(四川舉人)所題刻的“天地分時元有此,乾坤佳處更無雙”的石刻,在其旁有2米見方的大楷“壽”字石刻;有民國……[詳細]
羅國杰故居
  羅國杰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賓亨鎮帶洞村。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廊,面闊10米,總進深9.45米,建筑占地面積94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龍船脊,青磚墻。羅國杰(1896年—1929年),賓亨鎮帶洞村人!拔逅摹边\動時,就讀于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積極參加--。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秋和1923年夏,兩次回廣寧開展工人運動,是西江地區開展工人運動第一人。1924年10月,任廣寧縣農民協會執委兼秘書長。1925年5月,被選為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及審查委員會委員。1926年6月,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兼廣東省農協西江辦事處任書記(秘書)。1928年2月25日,任廣寧縣蘇維埃政府主席。8月,任中共廣寧縣委書記。10月,任中共北江特委秘書……[詳細]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在赤坑鎮交贊村,原是當地謝姓居民祖祠“肖梅謝公祠”。三進三開間,深29.67米,寬11.36米,面積37平方米,磚木結構,金字瓦頂,瓦脊上彩塑裝飾吉祥圖案。左右兩側外為走廊與附屬側房,門口為廣場。民國35年(1946),西江人民抗日義勇隊進駐交贊村,在該祠設立司令部。主要領導人梁嘉、錢興、陳禹(陳奇略)、馮石生等在此辦公。部隊還在此舉辦干部培訓班。民國36年7月,為適應全國新形勢的需要,統一整個西江地區黨的領導,建立和發展粵桂湘邊區革命根據地,中共南方臨工委決定成立中共粵桂邊區工作委員會(習慣稱西江區工委),梁嘉為書記,錢興為副書記。區工委成立后,在交贊村召開了工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傳達、討論了分局的指示和決定,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梁嘉為……[詳細]
蜆殼洲遺址
  蜆殼洲墓群位于肇慶市鼎湖區桂城龍一村東北面,南距西江300米。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早階段。遺址面積兩萬多平方米。1984年發現,1986年與1987年兩次發掘共378平方米。遺址的第四、五層為文化層,其中第④層含大量的貝殼。清理墓葬27座,發現人骨架31具,大部分為單人葬,也有雙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側身屈肢葬為主,也有蹲葬、雙手反捆俯身屈肢葬,部分頭骨上有人工拔齒痕跡。個別墓葬有1~2件隨葬品。出土陶器中,夾砂陶比例大于泥質陶,手制,火候低。夾砂陶器多飾繩紋,泥質陶有白色陶衣,其上繪制赭色帶狀紋樣,屬于一種彩陶。器形有釜、罐、盤,流行圜底器或圈足器。石器有雙肩錛、多孔刀,以及骨器笛、笄。出土的貝類標本中,處于淡水環境的種屬個體數量占80%,處于咸淡水之交環境的種屬個體數量占20%,說明……[詳細]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明宣德年間,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名閱江樓。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248平方米;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脊上均有鰲魚寶珠,東西兩樓為券篷頂。院內植米蘭、葵樹,設水池、假山,清幽雅靜。南門前置寬闊石階,階下置石獅1對。北樓地下大廳有清康熙時兩廣總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書碑5塊;南樓檐下,懸掛兩廣總督勞崇光所書的“閱江樓”木匾。閱江樓歷為書院和文人墨客的吟詠之所,又曾為軍事重地。南明永歷帝,中法戰爭主戰派彭玉麟、大革命時期的高……[詳細]
城西清真寺
  城西清真寺在端州區康樂中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最初創寺于忠勇坊,后遷至現址。占地面積1285.2平方米,寺內有禮拜殿、兩廊房舍等建筑,禮拜殿前檐石柱陰刻楷書檻聯“勤念禮課齋,七日一朝須敬畏;守忠存仁義,六行三物貴真誠”。殿內其中四根石柱上陰刻回文古蘭經。寺內還存刻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高2.23米、寬0.27米的木板楹聯“何須色相昭彰,五拜中嚴然如在:漫道典型迂遠,卅卷內自有真傳”。1983年,因建筑物嚴重殘破傾危,遂重建阿拉伯式建筑,1984年9月竣工。寺由禮拜殿、經堂、兩廊、浴室、辦公室、阿訇宿舍、廚房、停生閣等建筑群組成,主體建筑禮拜殿,建筑面積434.8平方米,頂部是白色圓形尖塔式頂,以示其真主至大,而圓球尖端頂上的彎形月,則是伊斯蘭教場所的標志。大殿正面設有三個殿……[詳細]
31、龍山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宮
  明 德慶 龍山宮 位于德慶縣官圩鎮社咀山上,F存“龍山宮圣妃鐵鐘”,記載該宮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月吉日立”,屬龍母行宮。歷史上,每年農歷五月龍母誕期間,當地有“舞旱龍”、“祀龍母”、“趕龍船圩”的習慣,活動完后,將道具放置龍山宮耳房保存。宋代,康州境內的龍母行宮達300多所。龍山宮坐東向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積441.5平方米,前后兩進中間有天井及兩廊,左右兩側分設耳房。前進寬9.01米、深5.17米,面寬、進深各三開間,硬山頂。正脊灰批,中部平直,兩端飾夔紋;垂脊上端飾鰲魚吻,下端置夔紋。后進面寬、進深開間數與前進同,但深為7.63米,正脊、垂脊均飾夔紋,脊端呈卷草狀。前后進山墻,均飾蝙蝠圖案。屋蓋為灰筒瓦面,綠色琉璃瓦當滴水。內墻沿瓦面下90厘米寬壁面,均飾地方壁畫。龍山宮梁……[詳細]
華表石摩崖石刻
  華表石摩崖石刻位于德慶縣回龍鎮。華表石,又名錦石山、錦裹石。明萬歷初年,瑤民-,明王朝遣兩廣總督凌云翼親率大軍在羅旁一帶平定瑤亂。平息后,見羅旁對面之石山,如巨大華表直插云天。于萬歷七年(1579年)時已升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凌云翼,命人在石山南崖峭壁上刻上“華表石”三個大字及四行題款128字以紀功。字距為0.7米,題款小字,楷書陰刻,每字高0.24米,寬0.21米,內容為:“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今升南京兵部尚書太倉凌云翼;欽差總督兩廣口口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臨武劉堯誨;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內江龔懋賢;巡按廣東監察御史當涂梅淳。萬歷七年已卯季冬吉日題。”華表石題刻為當時廣東著名書畫家黎民表所書。其題刻在省內少見……[詳細]
北嶺松山墓
  北嶺松山墓位于肇慶市北嶺松山。1972年清理。為長方形土坑木槨墓,方向95°,坑長8米,寬約4.7米,深6米,棺槨已朽,僅存七條墊木,依朽木痕跡測量,槨長7米,寬4.5米,高1.3米。槨底設一個圓形腰坑,內置一件陶器。槨上和槨下有一層碎炭,以便防潮。隨葬器物139件,大部分是青銅器,其他有陶、金、玉、石、琉璃等器。此外,還有一些漆器,均已朽爛。這些器物中,青銅器有鍋、鼎、錯銀銅罍、三足盤、提梁壺、附耳筩、甬編鐘、劍、矛、鏃、斧、錛、鏟、刮刀、人首柱形器、環等,其中鼎、罍、三足盤、提梁壺,造型美觀,所鑄飾飛鳥紋、云氣紋、羽狀紋、蟠螭紋、竊曲紋等,線條優美,紋樣豐富,鑄工精細,其形制、花紋都頗具楚器風格。原始瓷器有瓿、缽、盒,其中瓿飾篦點、弦紋和柵紋,缽、盒有刻劃符號。陶器有罐、甕、珠等,紋飾有……[詳細]
34、譚虔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譚虔墓
  譚虔墓位于高要市回龍鎮旺洞村。始建于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1999年有重修。該墓為夫妻合葬墓,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建筑面積58.3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太師椅形,青磚麻石砌筑。墓深5.3米,寬11米。額石為麻石,額石上方中央雕太陽,周圍雕有火焰紋飾。額石下有黑色石刻字墓碑,原墓碑藏于重修后新立的墓碑后。碑文為“宋誥贈刑部尚書顯遠世祖考虔翁譚公、妣朱氏夫人合墓”。墓后為半圓形太師椅背狀的護坡擋土青磚墻,墻上有麻石條覆蓋。墓左右兩邊分別鑲嵌明永樂“虔翁墓銘志”和清嘉慶“重修虔翁墓志”刻字黑色石碑。譚虔墓是譚虔曾孫譚朝端(宋進士、刑部尚書譚伯倉次子)于宋元豐七年,回到江西丹鳳嶺遷墓到該址。譚虔是宋代譚氏入粵始祖,受歷代……[詳細]
35、龍公祖廟
龍公祖廟
  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龍公祖廟座落于鐘靈毓秀的金鐘山,廟中供奉的“護龍神石”因曾護蔭過二人成為君王而聞名天下,有著“神石庇佑開南粵,龍公護蔭出君王”的美譽。龍公祖廟內保存著從南宋期間流傳至今的“千年傳世龍簽”,龍簽由前人依據易數卦理,融匯道、佛、儒三家哲理編撰而成,內容包涵“因緣果報、道德教化、天道陰陽、人道仁義”,每簽都蘊涵著大自然無限靈機。龍公祖廟右側有一棵神奇的姻緣樹。姻緣樹已有二百多年樹齡,期間經歷三次災難:雷擊、火燒、刀砍,兩樹三次被摧毀,三次都在同一時間重生,如一雙戀人般生死相隨、堅貞不渝,令各地信眾嘖嘖稱奇。農歷五月初三至初八是龍公開倉開庫茶果節,其中包括開金庫、派米、派利是、吃茶果等活動,都是龍公祖廟幾百年傳統習俗。地址:肇慶市高要市二0省道樂從鎮以北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詳細]
鳥旦山墓
  鳥旦山墓位于四會市大旺農場文德崗鳥蛋山坡腳。該墓于1973年7月發現,同年8月發掘清理,為一座土坑木槨墓,木槨已朽。墓分前后室,前室無器物,后室出土有青銅鼎、盉、鐸、戈、矛、鐓、鑿、鏟、鏃、斧、鐏、篾刀、削、人首柱形器等共59件,陶罐1件、礪石3件。年代為戰國早期或略晚。這批青銅器保存較好,表面有青綠或墨綠色的氧化層,甚光滑。3件鼎外部均布滿煙炱。盉有獸頭形鎏及鋬,有蓋,蓋與鋬之間有鏈條相連,周身有綯紋、繩紋和雷紋等紋飾,造型精美。其他青銅器也多有類似紋飾。矛、斧還有“王”字形圖案。按種類用途區分,可分炊煮器、容器、樂器、兵器、工具和人首柱形器等六類。其中4件人首柱形器皆分人首和器體兩段,上段如人的胸以上部分,下段為長方形柱體。人頭顱頂較寬,兩圓耳,眼眶深陷有睛,縮腮,吻部凸出……[詳細]
端石老坑洞遺址
  端石老坑洞遺址位于高要市金渡鎮硯坑村,始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歷代有開采。因年代久遠,故稱老坑。又稱水巖,清康熙后又稱皇巖。洞內原有飛鼠洞、東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歸洞等洞穴,現存大西洞和水歸洞2個采石工作面。洞內石道是沿緩傾斜硯石層鑿進,形成一個起伏曲折、多變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米至0.9米。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大西洞全長約135米,洞口與洞底高差為25.5米;水歸洞全長約120米,洞口與洞底高差約20米。端石老坑洞遺址所產硯石石質細膩,嬌嫩堅實,呈紫藍色帶青色。石品花紋豐富,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翡翠、鷓鴣眼、金銀線、冰紋等石品,下墨、發墨快,為眾洞之冠,被視為“硯中至寶”。清末開始停采近百年。1972年重新開采。2000年封坑至……[詳細]
38、羅沙巖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沙巖遺址
  羅沙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河兒口鎮廟邊村后山,洞口朝西北,距地面2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1978年8月發現,1991~1993年2次發掘。遺址第二層出土一枚人牙齒化石,屬晚期智人;24件打擊石制品,原料為安山巖,器身有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器類有刮削器與石片;有少量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2.24萬年±0.16萬年。第三層出土7件礫石打擊石制品,原料為石英細砂巖,器類有砍砸器;也有少量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4.8萬年±0.5萬年。第四層出土3枚人牙齒化石,屬早期智人;還有豐富的動物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7.9萬年±1.5萬年。羅沙巖遺址的動物化石共有8目44個種屬。羅沙巖遺址填補了廣東地區距今10萬年至2萬年之間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同時為研究這一地區智人體質……[詳細]
高要鰲頭村首批共產黨員宣誓舊址(遺經書房)
  高要鰲頭村首批共產黨員宣誓舊址位于活道鎮鰲頭村南面的遺經書房。該建筑始建于清末年間,深9.28米,寬9.96米,座北向南。1998年重建。1946年6月,黨領導的中區縱隊部分干部奉命隨東江縱隊北撤。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廣東區黨委決定,北撤后黨委制改為特派員制。由謝創、周天行任中區黨的正副特派員。同年7月間,謝創、周天行與高要鰲頭村的共產黨員伍新取得聯系,并指示他在該村利用辦“書報閱覽室”、“武術館”、“青年學習班”等形式,向青年灌輸革命思想。12月,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伍新吸收進步青年伍強、伍子綿兩人入黨,并成立中共敖頭村支部,由伍新任支部書記。這是解放戰爭時期高要最早建立的黨支部。-員宣誓儀式就在鰲頭村遺經書房內舉行。此后,要南地區黨組織日益壯大,革命活動范圍遍及高要。2005年8月……[詳細]
40、薛六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六故居
  薛六故居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潭布鎮社崗村。始建于清末。20世紀20年代被敵人焚毀夷為平地,至1970年代重建。坐東向西。三間兩廊,面闊11.15米,進深7.75米,建筑占地面積86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薛六(1887年—1930年),潭布鎮大茛村人,是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機構的西江籍第一人。1924年4月,任社崗鄉農會會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任縣二屆農會委員長。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到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并與毛澤東等14人被選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候補委員。1928年2月25日,廣寧舉行螺崗暴-動-,成立了廣寧縣蘇維埃政府,他任廣寧縣蘇維埃政府委員。螺崗起義失敗后,轉到香港等地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在香港被捕后在廣州犧牲。薛六故居對開展受國……[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222 | 日韩国产传媒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站zyz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乱码乱a∨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