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中山市旅游

中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孫中山故里旅游區
  孫中山故里旅游區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旅游區總面積達3.15平方公里,包括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翠亨古村、中山城、辛亥革命紀念公園、犁頭尖山五個核心景區,全方位呈現了孫中山的出生和成長環境、革命活動及相關歷史遺跡。為提升孫中山故里旅游區整體水平,創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旅游區共投入3.5億元對蘭溪河進行整治和旅游公共設施的建設,目前包括翠亨大道兩側的整飾、停車場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主體工程已經完成。中山市旅游局負責人介紹,景區創5A工作已通過了初檢,“國檢”有望在10月底到11月初期間進行。景區除了有設施的改造之外,還將打造服務景區、游客、商戶的智慧旅游系統,包括景區管理平臺、營銷平臺和門戶網站,通過多平臺建設提高景區旅游業務的綜合管理和運營水平,創建優質的旅游生態環境。2016年10月,……[詳細]
中山西山寺
  中山西山寺位于廣東省中山城區西山公園內,原名仁壽禪林,又稱仁壽寺。也稱武峰和第一峰。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讀書人喜聚之地。距今已逾四百多年。該寺使用土地面積1671.85平方米,建筑面積1363.46平方米。西山寺坐北向南,深三進,硬山式頂,抬梁式木架構。前進兩邊有廂房,天井兩旁兩廊均為卷棚頂,后進兩邊有偏殿,三進是水泥紅磚結構的二層樓房,底層為僧舍,上層藏經。西山寺武峰環境優美,游人不少,每逢佛誕、初一、十五等節日,上香禮佛的信眾較多,寺內香火鼎盛。解放初,西山寺仍有僧人上香禮佛做法事。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0期間,宗教信仰被當作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批斗,寺院庵堂被占用。1987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遷走占用單位,將西山寺歸還,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1988年10月5日,西山寺正式……[詳細]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該館行政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南朗鎮翠亨村,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并設有一道圍墻環繞著庭院。圍墻正門外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門南側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孫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詳細]
黃圃石嶺山海蝕遺址
  石嶺山海蝕遺址位于中山市黃圃鎮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嶺山東面山腳(東坑大岡山腳)一帶,占地范圍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黃圃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之一,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據中國科學院廣東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專家何大章等考證,該遺址是中山境內尚存二處海蝕遺址之一。目前該海蝕遺址占地范圍2500畝(約16750平方米),海拔為29.4米,由于長期的海侵海蝕,形成多處巖洞,裸露的山巖形成河卵石為主的巖層和山體奇觀,山腳有一巨大巖……[詳細]
中山報恩禪寺
  報恩禪寺,原名觀音廟,位于葫蘆崗山麓,黃圃鎮觀仙路1號,原名觀音廟,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距今約320年),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1988年和1995年重修。1999年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由宗教局接管,改名“報恩禪寺”。2001年經省市政府批準對外開放,成為中山市重要的宗教場所,寺內終年香火鼎盛。2003年經擴建和重修,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亭、齋堂、客堂、慈濟苑等精美的建筑設計與園林景色渾然一體,莊嚴典雅,是中山觀光旅游之景點,游客絡繹不絕![詳細]
茶東陳氏宗祠建筑群
  茶東陳氏宗祠群位于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據《陳氏族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手抄本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里。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從閩南遷徙至文順鄉香山(當時香山尚未開縣,屬東莞文順鄉)茶園之東定居。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廟”。明代中期始建陳氏宗祠。清順治九年(1652年)海盜進村搶掠,燒毀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之后陸續在其側建有貢三陳公祠、凈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陳氏宗祠歷經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多次重修,F為道光年間重修后的祠院,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筑藝術。該宗祠與貢三陳公祠、凈溪陳公祠等聯成一片,連片三座,均為硬山式龍船脊磚木結構,成為一個陳氏宗祠群。陳氏宗祠建筑群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詳細]
逸仙湖公園
  逸仙湖公園位于中山市石岐區繁華的中心商業地帶,公園東鄰湖濱路,南倚煙墩山。公園的前身是一片農田和水塘。1959年,由中山當地的干部群眾義務勞動開挖而成,所以又被稱為“人工湖公園”。1988年,市政府投資近300萬元對公園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造,為了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就把“人工湖公園”更名為逸仙湖公園。逸仙湖公園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昔日,員峰村耕地與大墩村耕地交界處曾做過干部小農場。1959年反右傾政治運動中,縣鎮干部晚上搞運動,白天勞動。上級向員峰征地300畝,干部分段按施工員指導挖泥三、四米深,由于底層蠔殼多,割傷手腳速度慢,石岐廠企職工和縣屬駐岐單位人員也有分派任務。經過奮戰,終于挖了160畝湖,基面種了樹,也建了一些連湖小橋和小亭,名稱叫做人工湖,隸屬園林管理處,當時,按160畝水……[詳細]
8、集益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集益寺
  集益寺位于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原名大灣古廟,據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重建于道光四年。該寺薈萃佛、道、儒文化,是中山地區較有特色的廟宇,在廣大信眾和海內外鄉親中有較大影響,是中山市的重點宗教旅游勝地。集益寺由南朗鎮崖口村民間廟宇群組成,共有11間。最早的是1924年建的大灣古廟,約15平方米,內設有天后圣母,上世紀90年代后,陸續又興建有大王殿、飛來禪院、南海慈航、星君府、天后宮、瑤靈洞府(內設八仙像)等廟宇,構成一個建筑群。每逢圣誕、初一、十五,不少群眾前往上香祈福。集益寺內有500尊樟木貼金羅漢,每個神態不同,栩栩如生,吸引不少團友參拜。該寺廟群在海內外鄉親中很有影響。2011年,原全國政協常委、澳門吳福集團董事局主席吳福就捐贈1億多元請來金身羅漢,啟動該寺的擴建工程。古廟……[詳細]
平頂山遺址
  平頂山遺址在南朗鎮平頂村平頂山的東南坡上,緊靠中珠公路。1986年7月,中山市博物館在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該處有遺物暴露,便進行了清理工作。發掘面積約150平方米,已清理約30平方米。分兩個文化層,第一層出土隋代遺物;第二層出土漢代遺物。漢代遺物有鐵器、陶器兩類。鐵器有鐵刀、鐵斧、鐵鍤、鐵釜。陶器有泥質橙黃陶,拍印小方格紋,肩部飾弦紋陶罐,肩腹部飾刻劃凹弦紋、三角紋和菱格紋、直腹平底陶提筩,陶盂等。還出土算珠形陶紡輪和橢圓形兩面有十字凹槽陶網墜。出土隋代遺物有青釉高足盤,盤內底印柏樹紋和團花紋;青釉碗,碗內底部刻劃弦紋和朵花紋。陶提筩,高22厘米,口徑11.5厘米。泥質灰陶,胎質硬。直口,矮領,斜肩,直腹,平底。上腹附一對橋形耳,肩、腹部飾刻劃凹弦紋、三角紋和菱格紋。陶紡輪、網墜,有三類:一……[詳細]
10、下沙遺址
下沙遺址
  下沙遺址位于南朗鎮下沙村,發掘地點背靠山丘,東連海灣,其遺物散布范圍約80平方米。采集文化遺物有:-,戈身磨光,有一穿孔,直援無胡。另有小口折肩方格紋泥印紋陶罐,米字紋陶甕,紋飾有蘷紋,小方格紋字紋。據考究,屬相當于商周戰國時期的文物。石錛,高5厘米,刃寬4.7厘米,厚1.5厘米。長把短身,雙肩,弧刃近平,偏鋒。據考究,屬夏商時期(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文物。陶甕,高46厘米,口徑28厘米。泥質灰陶,胎質硬。侈口,卷沿外翻,廣肩,平底。肩部有四個對稱橋形耳。器表飾“米”字紋,據考究,屬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物。銅魚鏢,長8.3厘米。圓形銎口,內有殘木屑,前出棱脊,緩收銳鋒,一側有長翼,后鋒長出銎口,銎部與翼有短柱相連;另一側有短翼呈倒刺狀。銅斧,長8.5厘米,刃寬……[詳細]
煙墩山塔(阜峰文塔)
  煙墩山塔又名阜峰文塔,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城區煙墩山山頂,煙墩山在古代原是南海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臺,每當發現海盜意圖來襲,即焚煙示警。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縣后,由于地處邊隅,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在全國被劃歸“下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呢?有人從“風水”的角度找到了原因。據說,這里的地勢原屬“網繒(即魚網)地”,岐江東西兩岸的煙墩山和馬山,就是張開“神繒”就向煙墩山傾斜,結果“財氣”就白白地給漏走了。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縣蔡繼善接受了鄉紳們的提議,決定在煙墩山上興修風水塔,使之總高度與長洲的馬山相齊,這就是現今煙墩山塔的來歷。煙墩山塔在民間又稱“花塔”,是一座七層八角形樓閣式磚結構塔,塔置平座,凌角牙磚與線磚相間疊澀出檐,塔頂用鑄鐵制成。高24.5米……[詳細]
中山白衣寺
  白衣寺又名白衣庵、觀音廟、紫竹禪林,是中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山市石岐區天門村庵前山(原名金山),始建于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觀音寺、紫竹禪林,位于石岐區蓮員東路庵前正街1號。觀世音菩薩,梵名半拏啰縛悉寧(梵音Avalokites/vara),亦稱觀世自在,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者,觀世人和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因觀音常著白衣,也稱為白衣觀音。也因觀音常處在白蓮中,以其住處又名為白處觀音。佛經有云:“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常住于此,能生諸佛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華部主也!庇^音有許多形象化身,但是戴天發髻冠,身穿白衣,身處白蓮花中的白衣觀音被視為觀音母,即各種變化觀音之祖。寺,一般指僧侶所居的佛門清凈地。庵……[詳細]
楊殷故居
  楊殷故居位于翠亨村。始建于清代咸豐年間,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42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故居為四開間兩進磚木結構,正廳兩邊各設有耳房,耳房均為二層木樓結構。正廳及廚房均設有天井,用于采光及排水。大廳后座置有神樓用以拜祭祖先。房頂四周用女兒墻圍護,整座主體建筑采用水磨青磚筑砌墻體,墻基采用花崗巖石板筑砌,既有西歐洋樓建筑風韻,又保持了珠江三角洲傳統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大廳的正中央安放著楊殷的大幅照片及全家合照,廳內陳設雅潔,莊嚴肅穆。南邊耳房設有楊殷烈士生平事跡展覽。北邊耳房是楊殷寢室,擺設著楊殷當年結婚時用過的大鐵床、書桌、日字形木凳、木面盆架。楊殷故居在1989年6月29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宣傳楊殷的革命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使歷史的真實場景得以恢復,……[詳細]
14、何述鉉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述鉉墓
  何述鉉墓 位于中山市板芙鎮虎爪村之鹿鳴嶺南坡,建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光緒元年(1875年)兩次重修。墓地依山勢呈梯形分四層建筑,墓堂寬21.4米、深26米,周圍均用褐色巨形石磚砌成檐墻,各層墓堂的兩邊墻上都飾有石雕麒麟。前面建有踏垛,都用雕有琴、棋、書、畫的石板砌成臺基。第四層墓堂的正面,豎著高2.05米,寬96厘米的石碑,中間刻有:“明誥贈特晉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師吏禮兵三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郡庠生峻崗翁何老先生、誥贈夫人晉階正一品夫人何母劉太君、誥贈夫人晉階正一品夫人何母羅太君合葬之墓”等字樣。石碑后面是一個直徑9米的橢圓形墳包,用灰砂鋪面,頂端鑲有祥云拱月的浮雕。相傳墓地前兩旁,原排列有兩行石人石馬,現無存。何述鉉,字調元,小欖人,庠生,以子吾……[詳細]
程君海故居
  程君海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鎮大塘巷。建于清代,四間兩進,磚木結構,面積約310平方米。正廳兩邊共有五房一廚房,有天井、前廳。前廳門官位為精美磚雕。正廳建有鑲金箔神龕。天井及偏廂采用木雕金箔吊屏。正門門額上,懸掛著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時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題書的楷體藍底金字“師傅遺居”木匾。匾長2.8米、寬0.86米。正廳堂上掛著程君海和夫人的遺像。建筑物保存尚好,室內尚存木雕睡床、大柜、酸枝臺椅等清代家具。程君海(1860—1932年),原名蔭光,號君海,世稱君海先生。香山縣(現中山市)人。孫中山少時業師,對孫中山灌輸革命思想,促使孫中山走向民主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多次謝絕孫中山委官的邀請。1918年,說服北洋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艦隊南下護法,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南方政府。2000年中山市……[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亚州综合 | 亚洲色婷婷婷婷色五月 |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在线免费观看人成视频色九 |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午夜国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