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沙滘陳氏大宗祠
  沙滘陳氏大宗祠奠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離廣州陳家祠建成不過1年。當初,族人商量籌建祠堂研究方案時,就以廣州陳家祠為參照藍本。因此,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州陳家祠的姐妹版,但建筑工藝上則更精細,一柱一梁,都值得駐足凝視。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兩間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為面闊五間兩路、深三進,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中軸進深80.23米),屬典型的嶺南抬梁式結構硬山頂建筑,布局按中國古代建筑形式集嶺南風格之精髓。從2007年9月開始,樂從鎮政府陸續投資近2千萬元修繕沙滘陳氏大宗祠。現在陳氏大宗祠已經重煥往昔光彩,重現傳統經典的三雕一塑(木雕、石雕、磚雕、灰塑),所造型的傳說人物、祥禽瑞獸、花鳥蟲魚、器皿圖紋神態生動,粗獷細膩皆有。除宗族活動外,沙滘陳氏大宗祠還一度成為沙……[詳細]
西樵山云泉仙館
  云泉仙館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名攻玉樓,因附近有小云泉,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擴建時改稱云泉仙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云泉仙館依山勢而筑,坐東南向西北,四周林木交蔭,夏秋蟬鳴清脆,“攻玉聽蟬”傳為美景。為一座二進院落式、歇山頂建筑,有前殿、祖堂、帝親殿和后殿廂房等。門前有石華表、石獅子各一對。護壁有壁畫和浮雕。殿門左右是鐘鼓臺。前殿面寬三間15米、深3米,兩側是廂房,以券頂回廊聯結,中為“放生池”。后殿為“贊化宮”,奉祀呂洞賓。面寬15米、深14米,抬梁式木構架,地面鋪大方磚。正脊飾陶塑二龍爭珠和鰲魚圖案。檐角飾陶塑獅子和灰塑獅子。殿堂俱有掛聯,如傅日鑒楷書聯“第一洞天無雙福地,飛流千尺明月三湖”、馮佩珊“濤飛松徑來天上,月影蓮池見道心……[詳細]
漱南伍公祠
  漱南伍公祠位于杏壇古朗。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祀奉古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及其配室胡氏、余氏。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總面闊29米,總進深24.6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硬山頂,抬梁式磚木結構。頭門面闊三間,進深24.6米,闊29米,連接東西兩偏間。鑊耳山墻,碌筒瓦面。兩側包臺高1.5米,基座石刻花紋。石欄板雕貴人出行圖案。梁架托木雕貴人敬酒及迎賓圖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鋪設階磚。第二進面闊14米,進深32.3米。梁頭木刻花紋及貴人出行圖案。屏風精致。第三進面闊14米,進深32.3米。梁架精造構筑。地面鋪砌階磚。此祠建筑開闊高大,柱間斗拱亦雄渾,柱礎形式多達五六種。頭進偏間墻上鑲有三塊碑記。第一塊為:“抱撲祖新積業碑記”,落款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立石”。第二塊為:“漱興會碑記……[詳細]
七鄉蟠龍水閘
  七鄉蟠龍水閘位于順德樂從良村涌口東南邊,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保護附近原設置的良村、高填、勞村、莘填、大羅、道教、路州七個村莊免受水災而修建,水閘南北向橫跨河道,共三孔,總長40米,總寬32米,主孔寬7米,左右兩孔各寬4米,閘面寬4.5米,閘頂距離水面9米。全部由花崗巖砌成,用厚的東京木作閘門。閘門用厚鐵片嵌邊,手動開關閘門。1963年用鐵門代替木門,將木門安直在后閘上,用作后閘門。2000年將閘面加高了1.5米,將路面鋪上水泥人車通行。良村有“糧”,梁姓人涌口坊聚居。重游補充部分良村景觀:水馬入村大道、魚塘、水部街、中心公園、百姓堂樓、良村學校、農家書屋、西龍百年榕樹、西龍街、良村橋、漱鰲橋、良村碼頭、龍舟訓練基地、鄉主廟、涌口街、涌口燈光球場、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七鄉蟠龍水……[詳細]
簡氏別墅
  簡氏別墅位于佛山城區臣總里。建于民初,是著名華僑商人簡照南興建的別墅。有門樓、主樓、后樓、西樓、儲物樓、花園等建筑,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筑物以仿西洋式又中西合璧特征,以鋼筋混凝土構筑。主樓高二層,為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式建筑,首層為中央大廳,兩側廂房,地面用黑白相間的大理石磚砌成圖案,窗是磨砂的刻花彩色玻璃,圖案是中國仕女、玉蘭和花鳥,典型的中國氣派。樓梯全用柚木,欄桿卻是西洋式,二樓樓面鋪水泥做的花階磚,還裝了天花板,具有明顯的西洋風格。主樓和后樓以天橋相連接,便于交通,和主樓不同的是后樓的外墻全用一色水磨青磚,仿清代當地宅第的建筑。窗使用當地常見的磚雕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西樓是三層鋼筋混凝土及青磚混合結構仿西洋建筑,而儲物室卻又是四層的仿當地的當鋪建筑,這表明別墅的主人……[詳細]
順德聚奎閣
  桂洲文塔,即聚奎閣,其所在便是如今的容桂振華居委會文塔公園,半坡草坪,一園綠樹,新開的花兒隨徑通幽,儼然現代人一休閑佳所。據說這文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為生活在寶帶河邊的胡氏家族興建的風水塔。乾隆年間,胡氏家族科舉功名鼎盛,出了六個武進士,一個文進士。文比武少,遂筑文塔。以河為觀,以塔為筆,寄意子孫后代勤讀詩書,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亦傳此塔是因兩姓爭風水斗法而建,以塔頂鐵針夕陽陰影刺螺山一墳,破其風水,使之成為廢地云云。然這塔最令人感嘆之處卻是其題額。塔共七層,高34.2米,每層各有題額,由下向上依次為“飛出上青霄”、“秀甲獅陽”、“聚奎閣”、“題名處”、“涵高下”、“風鳴”、“靈照”。題額同為乾隆五十七年副貢生胡俊所書,卻分屬楷、行、草、隸、篆五體。一人書五體,五體皆出彩,頗具……[詳細]
尢氏大宗祠
  尢氏大宗祠位于杏壇鎮北水村。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后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中座,三十四年(1769年)建頭門,歷時四十二年。坐南向北,三路三間三進,總面闊36米,總進深68.55米。硬山頂,青磚墻。東西有青云巷,偏間。祠內雕梁畫棟。前座為紅砂巖基礎,兩邊包臺,白石門框。中座前面有寬闊的天井和露天平臺,長廊闊五間。祠內有碑志多塊:一、《新社碑記》,落款為“乾隆四十年(1775年)歲次乙未季春朔越谷旦勒石”。二、《闔族公議附章程碑記》,落款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歲次壬辰孟冬吉旦丕基堂立石”。三、《十四傳孫榮附產業土名稅畝列》,落款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歲次壬辰孟冬吉旦式谷堂立石”。四、《重修始祖祠碑記》(一)、(二)、(三),落款為“宣統三年(1911年)歲次辛亥孟秋月……[詳細]
廣教楊氏大宗祠
  楊氏大宗祠位于北滘廣教(1800年)。清代建筑。2005年修復。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進深三進,總面闊17米,總進深43.65米,面積742平方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硬山頂,灰塑方云龍紋飾。左右兩旁為青云巷,還有魁星樓。如今只余下中路頭進和二進建筑。中路面闊三間17米,較常見的三開間祠堂寬得多。頭進深二間,博古脊,有瓦當滴水,硬山頂,樂臺式頭門,有包臺。明間門寬達2.85米,下設腰門。白麻石檐柱弓梁,封檐板雕作卷邊荷葉,十分精致。磚雕戲曲人物墀頭,門面水磨青磚外墻,墻頭彩繪壁畫有“楊瑞石作于庚戊年”的落款。二進進深三間,縱深達13.35米,體量顯得將別高大。山墻、脊式、壁畫與頭進同。大木梁架,鐵力木金柱直徑粗達50厘米,有山柱。正中為瓜柱式七架梁,前檐柱為鴨屎石八梭柱,柱式和材質具有明代特……[詳細]
49、萬福臺
萬福臺
  萬福臺位于祖廟靈應祠前,原名華封戲臺,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戲臺,因賀慈禧60大壽而改名“萬福”,是華南地區保存完好且最古老的戲臺,也是全國兩個仍在使用的古戲臺之一。戲臺自建成后一直鑼鼓不斷,見證著粵劇的盛衰。萬福臺建于高2.07米的基臺上,為歇山卷棚頂,臺面至前檐高6.25米,臺寬12.73米,深11.78米。臺前有寬闊的石鋪場地,東西兩側為兩層式長廊,供民眾和鄉紳富戶觀賞臺上演出。戲臺分前后兩部分,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并作為布景。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臺”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具有強烈的舞臺效果;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整個戲臺采用拱形結構,演員唱戲時,聲音攏聚一處,渾厚悠揚。明末清初期間,有一個慣……[詳細]
麻祖崗遺址
  左灘麻祖崗遺址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左灘龍田村。推測遺址約南北長100米,東西長70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其中約5000平方米被魚塘占用和破壞。遺址勘探中發掘和清理了一部分商周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一批商周時期的陶器殘片和石器,出土有少量的宋代至明清時期的瓷器殘片。根據初步觀察,這批遺物與佛山河宕遺址的年代相近,應同屬一個考古學文化。麻祖崗遺址是順德目前唯一的先秦遺址,對順德意義重大。初步判斷,可以將順德人類活動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000多年,填補了順德先秦文化的空白,為研究順德地區的先秦歷史提供了新的考古實物依據。同時也為探討珠三角地區的文明的起源,和研究嶺南地區的古文化內涵、面貌及環境變遷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資料。目前對麻祖崗遺址進行的考古勘探,面積小、采集和出土的遺物有限,獲取的資料……[詳細]
石燕巖采石遺址
  位于西樵山的東南面,是一處古采石場遺址,從明代早期,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開采巖石,石燕巖景區包括有景良亭、天窗格、石屏風、石燕巖、石祠堂、云巖古寺、云巖飛瀑、冬菇石等景點。石屏風在天窗格下、石燕巖口,長約數十米,高約20米,寬僅1米,正看如青峰出鞘,側看如云底屏風,狀頗雄偉,它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留下的分界標志,現成為了一個頗為壯觀的景點。石燕巖因棲息石燕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如唇,內進寬廣,窯內可容千人,巖分內外兩層,外洞高數丈,洞壁凝珠含露,雖六月盛夏,仍涼氣襲人,內洞蓄水成湖,為一水洞,湖水深藍,清澈見底,水上設有游艇,可供游人幽。水洞中有兩塊巨石,一塊露出水面,形似汽車,叫水底汽車;一塊浸在水中,形如牌坊,叫七彩牌坊,其造型維肖維妙,令人嘆為觀止。水洞水道幽深,洞中有洞,天外有天,許多水道……[詳細]
星槎何氏大祠堂
  何氏大祠堂位于順德區均安鎮星槎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總面闊25.5米,總進深41米。主體為硬山頂式建筑,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黃色琉璃瓦剪邊,抬梁式木架構。宗祠前為一麻石鋪成的地堂。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側有外廊。花崗巖石腳,清水青磚墻,明間、次間為抬梁式,花崗巖條石地面。梁及駝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圖案。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三層花崗巖柱礎,上部皆置一“福祿壽”石雕挑頭。第二進前有花崗巖臺階。臺階兩邊有石護欄,上面雕有八仙的圖案,栩栩如生。第二進為廳堂式,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灰塑博古屋脊,垂脊各置灰塑獅子一只,碌筒瓦,琉璃瓦剪邊。前廊地面鋪花崗巖條石。二、三間梁架為抬梁式,地面為階磚。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金柱為圓形木柱,前廊為卷棚頂。二、三間為花崗巖石腳,粗砌……[詳細]
傅氏墓碑
  傅氏墓碑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街道黃連居委基尾石龜一巷。由“傅氏先塋之記”碑和諭祭碑組成,是為傅容父母合葬之墓而立。坐南向北。“傅氏先塋之記”碑立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歲次辛亥臘月(十二月)良旦。高為2.1米,寬為1.16米,正文1257字。碑上雙龍夾額,邊飾云紋,正中篆刻“傅氏先塋之記”。碑文為禮部尙書邱濬撰文,工部右侍郎謝宇書丹,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篆額。碑背后有傅氏祖業田地記載。諭祭碑是明正德元年(1506),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翁健之代表皇帝,向傅容父母墳祭奠而立。額寬1.04米,長1.88米,全文共495個字,剝蝕去5字。碑頂雙龍夾額,底座是一只赑屃,承托全碑。碑額,“諭祭”二字模糊。傅氏墓碑在咸豐《順德縣志》有明確記載,與廣孝橋、廣孝橋碑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具有……[詳細]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題,主要分布在翠巖、九龍巖、金鼠埌、白云洞等處。字體有隸、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當代,作者有官宦、隱逸、大學問家和鄉賢;內容有記跡抒懷,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詠西樵山的風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書“云門”,湛甘泉書,字徑0.35米;行書“天然圖畫”,黎簡書,字徑1米;行書“翠巖”,字徑0.65米;隸書“大觀”,字徑0.34米;七十二山人行書“不騖紛華不尚仙,優游林下養余年,閑是閑非休閑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徑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達80題,如“洗心”,楷書,字徑0.66米,靈山仇效忠書;“奇觀”,楷書,字徑0.6米,“媲美蘭亭”,字徑0.50米,傅日鑒題并書,還有諸如“銀河倒瀉”、“峭壁天開”、“壁立千仞”、“仙境”等,均是見景生……[詳細]
平地黃氏大宗祠
  南海平地黃氏大宗祠,是佛山黃氏祠堂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特色的民間宗祠,無論從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工藝、民間習俗等都有著豐富精彩的人文內涵,是黃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傳承保護的重要瑰寶。據《平地村志》記載:黃氏始祖黃適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在平地開村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崇始堂”里,一副對聯很清楚地交代了黃氏族人的來歷:祖籍溯龍游九百載積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孫謀詒燕翼卅二傳枝分衍派至今譜牒紀三房。平地黃氏建村之后,歷經數輩之努力,逐漸發展成合理完善布局的大規模村舍。而根據黃氏大宗祠現門額刻記: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當年平地黃氏族人為了供奉及祭祀先祖,處理族中事務,凝聚鄉情,供眾人休閑娛樂,舉辦各種民俗活動而家族出資共同興建。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詳細]
朱氏始祖祠
  朱氏始祖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仙涌村委會左側。明萬歷十三年(1585)朱氏族人為祀奉始祖朱堅而建,歷有重修,祠堂坐西南向東北,廣三路,中路面闊三間14.5米,進深三進帶后花園,共55.8米。硬山頂,灰塑龍舟脊,青磚石腳。中路頭門面闊三間14.3米,進深七架7.7米,前后三步廊。四根石檐柱,兩根石角柱支承。中堂“孝思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十一架10米,前后雙步廊。兩根木前檐柱,四根木金柱,兩根石后檐柱支承。后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十三架12.7米,前后四架軒廊。兩根八棱形鴨屎石前檐柱、四根木金柱、兩根木后檐柱支承。頭門、中堂前原有牌坊已失。祠堂梁架、柁橔、駝峰上雕刻精美圖案。部分梁架、檐枋帶月梁形式;前后包臺、門枕石、部分石柱、柱礎、部分地面為鴨屎石構造,保留有明代祠堂建筑風格,是順德……[詳細]
翠庵朱公祠
  翠庵朱公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仙涌村心屋路心南三閘巷1號。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元年(1851)重修。坐西北向東南。原為四進,現存頭門、牌坊、中堂等三進及左側的青云巷門。主體建筑總寬15.2米,總深48.8米。硬山頂,龍舟脊,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頭門為麻石腳,中堂為紅砂巖石腳。頭門進深十一架,前置三步梁,裝飾斗栱、馱墩、鰲魚與花卉等;第二進牌坊為清代建筑風格的三間三樓石牌坊,正面陰刻“義德流芳”、“天啟二年”等,背面陰刻“仁心為質”、“嘉靖甲申年”等銘文。中堂孝思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九架,前后雙步廊。各梁裝飾斗拱、馱墩等構件。心間采用穿斗與抬梁混合式五架梁,各梁為月梁形式;屋頂較和緩;地面鋪紅砂巖或鴨屎石。該祠設有牌坊,形制較獨特,兼具明清建筑風格,能反映順德祠堂發展歷程,有一定價值。……[詳細]
莘村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又名宗圣南支。位于北滘鎮莘村村。建于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年)。光緒己丑年(1889年)重修。坐東向西,三間三進,總面闊13.1米,總進深43.2米。硬山頂。頭門兩側是石包臺,門墻上繪有黑白的壁畫。大門上彩繪“門神”,畫像依稀可見。門上保存有獸形銅環一副。封檐板長達13米,雕有精致花卉紋飾。廂廊的瓦廊處有高脊筑起,飾以灰塑。中座面闊三間,寬13米、深11.45米。后墻掛大木牌匾“大學堂”、“竹齋康衢敬書”。后座面闊三間,深9.75米。后墻懸掛木牌“印心嫡派,告天啟四年歲,在甲子仲春既望吉旦,賜進士第文林郎知順德縣事吳裕中題”。祠兩旁均有青云巷,巷口內砌有3米長、1.5米高的紅砂巖作墻基。祠左側建有祠堂的“廚房”,經青云巷出入與祠堂相通。2006年1月8日公布為順德區文物保……[詳細]
59、五間祠
五間祠
  五間祠位于順德區北滘鎮碧江居委泰興大街,為祀奉碧江蘇氏南房十三世祖蘇祉而建,約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坐西南向東北;原有五間三進,形制在民間祠堂中較為少見。現僅存頭門、中堂。面闊32.45米,進深34.7米,建筑面積1100多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龍船脊,青磚墻,紅砂巖石腳。頭門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明間大門闊大。前廊梁架梁枋砍削成月梁,八角形砂巖柱有柱櫍,出三條插拱承托外檐,駝峰、斗拱紋飾如意紋飾簡樸而細膩,保存有明末的風格。第二進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置麻石欄板。梁架梁枋成月梁狀,駝峰、斗拱的紋飾細膩,前后為八角砂巖檐柱,金柱和檐柱均有柱櫍。中堂梁架及柱子粗壯。梁砍削成月梁形式。該祠總體建筑風格沉穩、雄大,細部構件又不失優雅、精美,是順德明代祠堂中為數不多的祠堂。2……[詳細]
黎氏三世祠
  黎氏三世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桃村上街7號。明代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面闊三間帶左側青云巷。原三進深,現后座已不存在。總面闊21.2米,進深44.4米。硬山頂,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紅砂巖石腳。建筑較為低矮。頭門進深兩間七架,前雙步廊。明間瓦頂高,次間瓦頂稍低,形成兩級跌落式瓦頂,在順德較少見。次間內外共設四個紅砂巖石包臺。前廊步架間的鰲魚托腳做工精細。中堂進深三間九架,前后雙步廊。步梁粗壯,并砍削成月梁形式,梁底有雕刻花紋。前檐墻開磚雕花窗。整個建筑的柱子、柱礎、石腳大量使用了紅砂巖、砂巖石材料,形制古舊。2006年10月25日,黎氏三世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鲁鲁视频免费观看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国内自拍资源总站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