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順德真武廟
  外村真武廟位于順德桂洲外村二街范圍內,桂洲人又稱之為“大神廟”。中國民間俗稱的北帝,全銜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信仰源于古代對星辰的崇拜。古時將28宿分為四方: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北帝就是鎮護北方之神,主司風雨。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禱雨濟旱是國之大事,故此頗為“魚米之鄉”的順德民間重視和信仰,寄托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大神廟的始建年代已經無法考究,但據現存重修碑記所載,大神廟在明朝正德年間圮毀,神像被人閑置在獅山山麓,無人過問。在萬歷辛巳(1581年)春神誕日的那天,原來的廟址上空突現紅云,祥光普照,恍現龜蛇,依稀是玄武神的身影,村民們紛紛稱奇,圍集議論。也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第二天就有人說昨夜北帝報夢,告誡民眾們要誠心向善,改過自身,多作好事,必有……[詳細]
佛山孔廟
  佛山孔廟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祖廟路21號祖廟公園內,是清宣統三年(1911)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紳集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筑物佛山孔廟和尊孔活動場所,原包括孔圣殿、會客廳、亭子和花園,占地約2000平方米。修復后的“孔圣殿”為單檐歇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穿斗式結構,殿內置孔子石刻像,并于東西兩壁增嵌《孔子廟堂碑》拓本刻石。佛山孔廟在祖廟大院內,舊稱尊孔會。是清未宣統三年(1901)本地一批尊孔士紳集資所建,屬小型紀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動場所,而并無依照一般文廟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園等計置,占地紅2000平方米。現僅孔圣殿一單體建筑保存尚好外,余均蕩然無存。此建筑面積近300平方米。該殿室內神龕置有“孔子石刻像”,是按山東曲埠孔廟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左右兩壁之上,嵌有《……[詳細]
尢列故居
  尢列故居是孫中山辛亥革命期間于南方的一個秘密據點,位于廣東順德杏壇鎮北水村。尤列故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占地351平方米二進三間布局的磚木結構居民建筑,距今有160多年的歷史,2002年,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尢家大宅始建于1837年,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破壞。以前尤家大宅占地幾十畝,有新舊兩個花園。1895年尤列與陸皓東、周昭岳等人回北水創辦興利蠶種公司,以經營優良蠶種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串聯活動。孫中山多次在此議事,并為書問榜興利在我,利歸于農,陸皓東也在此繪出青天白日旗的初樣。據當地老人介紹,孫中山、尤列等人在這里還差點出了事,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尤列與孫中山等人正在開會時被清兵包圍,危急時刻,尤列與孫中山向村民借了一些衣物蒙著頭,游水過河,逃脫了追捕。據一些村民……[詳細]
鐘邊村鐘氏大宗祠
  鐘邊村鐘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區大瀝鎮鐘邊社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鐘氏大宗祠就“隱藏”在這里,像是躲避著世間的喧囂。據宗祠門外的石牌介紹,鐘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歷史。宗祠總面積約1156平方米,為三進三間。祠堂內保存有典型嶺南風格的磚雕、木雕和描述嶺南風情的壁畫。與一般年久失修、雜物堆積的古祠堂不同,鐘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是因為一位“掃地僧”——鐘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護著它。在祠堂的第一進,兩邊墻壁貼滿了鐘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來的聚會合照,參加重要活動的紀念照片,也有鐘邊獅會的比賽合影。鐘錦垣介紹起照片的背景時如數家珍,談及取得一番成就的族人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祠堂的第二進,有一塊大型貼金雕花中門,上 書--有序堂。“以前有句俗語,叫打開中……[詳細]
李小龍祖居(李小龍故居)
  李小龍祖居位于均安鎮鶴峰社區上村,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龍1940年出生,1959年定居美國,其后在西雅圖大學修讀哲學,先后出版《基本中國拳法》和創立截拳道拳法。李小龍曾獲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中國武術協會頒發的武術電影巨星獎、《時代》雜志的“二十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是唯一入選的華人。關于李小龍祖籍何處,祖居又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紛,近年來,順德市政府辦公室經過兩年多的考證,終于揭開歷史之謎——李小龍的祖籍和祖居均在廣東省順德市均安鎮上村鄉。在上村村口,一座高大的祠堂,這便是李氏宗祠了。正堂上供奉著李氏列祖列宗的靈位。整座祠堂顯得寬敞整潔而有肅穆之氣。李小龍祖居離李氏宗祠不遠,大約有半里路左右,就位于以李小龍的名字命名的“小龍巷”的中部。李小龍祖居占地5……[詳細]
逢簡劉氏大宗祠
  劉氏大宗祠位于杏壇鎮逢簡村,堂號“追遠堂”。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天啟年間擴建。清嘉慶年間及2002年多次重修。劉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當時稱“影堂”,后改為:“追遠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簡最大的祠堂,也是順德五大祠堂之一。據傳,逢簡劉氏是中山靖王之后,與劉備同宗,是漢高祖的后裔。劉氏大宗祠是逢簡古村“第一祠堂”,無論占地面積還是氣勢都是其他祠堂所無法比擬的。宗祠建于明永樂十三年,為劉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啟年間進行過修繕,擴建東西鐘、鼓二樓及周邊樓閣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進四合院式結構。硬山頂,龍舟脊,青磚墻。是順德年代較為久遠,造型較為獨特的宗族建筑。它五門的整體設計,在附近的祠堂中也算獨具一格。劉氏大宗祠的第一道門是“藜光書院”入口;第……[詳細]
石灣陶師祖廟
  位于石灣鎮街道轄區的水巷,是石灣“四大古跡”之一(另外三處是豐寧寺、蓮峰書院、高廟),始建于宋末元初(約1273年),面積約30平方米。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陶業各行會捐資擴建,并遷址至石灣鄉(明代時石灣鎮稱為石灣鄉)之蓮子崗東麓(今佛山化工機械廠),其南側為“蓮峰書院”和“豐寧寺”(均尚存)。陶師祖廟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同治九年(1870年)、光緒年間(1875~1908)、1926年重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1926年最后一次大修繕,工程最大。得到石灣老中醫羅積廷、瀾石黎涌鄉僑商簡照南、佛山蓮華行車公司的大力資助。重修后的陶師祖廟除翻修廟宇外,還擴充了花園和陶業商鋪,建有六角亭一座,1930年后廟宇一帶曾拓展為陶工娛樂場。清道光版《南海縣志》卷十二記載:“陶師廟大門……[詳細]
南浦李氏家祠
  李氏家祠位于均安鎮南浦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6.45米,總進深39.75米。主體為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藍色琉璃瓦剪邊,抬梁式木架結構。宗祠前為一麻石鋪成的地堂。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16.9米。青磚墻,花崗巖石腳。明間、次間為抬梁式,梁及駝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圖案。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三層花崗巖柱礎,上部皆置一“福祿壽”石雕。明間為花崗巖條石地面,次間為鐘鼓臺,上鋪花崗巖條石。墀頭置磚雕一幅(部分已毀)。頭進、二進以天井、迴廊相連。迴廊為卷棚廊,地面鋪階磚,現損毀嚴重;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花崗巖石柱礎。迴廊墻上有壁畫。廊封檐板刻有木雕圖案。天井為花崗巖條石地面,設有排水洞口,天井的水通過洞口流到暗渠排到外面。廊左右各開以門,連通外廊。二進為廳堂……[詳細]
陳鐵軍故居
  陳鐵軍故居位于佛山城區福賢路善慶坊。是陳鐵軍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為佛山清代常見的兩進院落式民居。尚有烈士住過的房間、使用過的家具、文具、印章和親手刺繡的繡件等。陳鐵軍故居為清代民居建筑,座面向北,三間二進院落式平面布局,硬山頂,人字山墻,磚木結構。陳鐵軍烈士在此居住和生活。是佛山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詳細]
和之梁公祠
  和之梁公祠,堂號“世昌堂”。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歷時30年才建成。中堂前廡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體量較大。后堂前后三步廊。祠堂規模較大,完整的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風格。祠堂的磚、木、石雕工藝精致。是逢簡村保留最好的祠堂之一。和之梁公祠位于逢簡嘉厚街,占地接近900平方米。祠堂大氣而不失精致,高聳的人字封火山墻,淡雅的灰塑正脊,青磚墻白的麻石腳交相輝映,恢弘之感在一片村落民居中脫穎而出,是梁氏族人重要的宗族活動中心。……[詳細]
路州黎氏大公祠
  黎氏大公祠即余慶堂。位于樂從路州。據碑刻所述,建于明朝崇禎庚辰(公元1630年)仲夏,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和宣統元年(1909年)先后重修過,至今仍保存得較完整。坐西北向東南,三進兩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總面闊29米,總進深49米,占地面積1029平方米。單檐硬山式建筑,白石墻腳,天井用白石鋪砌,檐柱采用白石,金柱和角柱均采用東京木,屋檐下和天井滴水檐邊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圖案板畫。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廊梁架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為人物及花卉雕刻。兩扇大門上繪有門神畫像,刻有一副對聯“王氣洽南天,先猷傳北王”。屋脊有灰塑人物、鳥獸、花卉圖案。兩側有青云巷,巷門楣左刻有“霞蔚”,右刻有“云蒸”。中路第二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穿斗式梁架。明間置有雕花硬木屏風,屏風頂上正面刻有……[詳細]
河宕遺址
  河宕遺址位于佛山市瀾石鎮河宕舊圩。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1977~1978年發掘750平方米。第二、三層為文化層。堆積中含大量貝殼。遺跡有紅燒土硬面、灶坑、灰坑、柱子洞、墓葬等,清理墓葬77座。墓葬為東西向豎穴土坑,大部分無明顯坑壁,人骨架作仰身直肢,生前有人工拔牙習俗,成年男性頭向西,成年女性頭向東,多數墓沒有隨葬品。出土陶器有釜、罐、壺、豆、盤、盂、紡輪,器形多見圈足器、圜底器,晚段出現圜凹底器。紋樣以幾何印紋陶為多,其中以曲折紋為主,其它有方格紋、葉脈紋、云雷紋、S形紋、凸點或凸格紋,已出現云雷與曲折或方格組合紋樣,部分紋飾顯然仿自青銅器。也有少量赭紅色彩繪的條形或帶狀彩。陶器上還見一批刻劃符號。石器以有肩錛、有肩有段錛為多,其它有鏃、鑿、矛、礪石等,……[詳細]
順德糖廠早期建筑
  順德糖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順峰居委沙頭村。1934年陳濟棠興辦地方實業時,投資330萬元建成。捷克斯可達工廠連工包料承建,制糖設備來自捷克。尚存四棟早期廠房:制糖車間、壓榨車間和成品糖倉庫兩間。制糖車間長35米,寬20米。鋼框架結構,共用32根工字鋼柱,把廠房分成寬4開間,長7開間。鋼柱上有圓頭鉚釘。大跨度鋼桁架上蓋鐵皮頂。空心紅磚上有“永”、“廣州小港”、“永利磚廠”等銘文。成品糖倉庫兩間,各長22米,寬40米。壓榨車間長24米,寬45米。均為鋼框架結構,以空心紅磚砌墻。建筑作為全國第一批現代化甘蔗糖廠,并保存了助晶箱、桔水罐等早期設施,是見證廣東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的珍貴實物。順德糖廠是中國第一批機械化甘蔗制糖企業,有“中國甘蔗制糖之父”之稱。糖廠投產于1935年11月,從捷克斯……[詳細]
祖廟大街店鋪
  在嶺南天地中,一處被標上“祖廟大街店鋪”的文物景點,曾經是明末清初佛山最繁華的鬧市。這里是古老佛山最繁華的地方,最鼎盛時期出現在清乾隆年間。從《佛山忠義鄉志》古人繪畫中可以依稀找到這一帶店鋪曾有的景象:這里曾經有售賣各種生活用品的店鋪,像手工業的剪紙、木版年畫、鍋碗瓢盆、石灣公仔和鐵器等。當時以陶瓷、鑄造業等手工業聞名全國的佛山,在祖廟大街店鋪集中展示了本地的文化精粹。后來隨著近代工業化的發展,在機器化制造的洋貨和戰爭的炮火面前,祖廟大街店鋪一度陷入衰落時期。而新中國成立后,傳統工藝被人們重拾,祖廟大街的繁華才得以逐漸恢復。據佛山嶺南天地相關負責人介紹,佛山在明、清時期,民居比較集中,且大部分以商號、作坊、住所三合一使用,下鋪上居或前鋪后居成為佛山典型傳統店鋪的形式和街景,花崗石的“鋪張墩”……[詳細]
西樵山采石場遺址
  石器時代,西樵山是我國南方最大規模的采石場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鵝毛口能與之比肩,因此把它們并列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兩大石器制造場,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學意義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詞。以霏細巖雙肩石器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廣泛分布,意味著該地區“出現了社會分工與產品交換”,這些凝聚著人類早期智慧的工具,標志嶺南農業文明時代的到來。后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燈塔”。石燕巖采石遺址位于西樵山獅腦峰東南麓,為明清時期人工開掘石料而形成的礦冶遺址,因曾盛產石燕得名。石燕巖洞內人工采石痕跡明顯,因長年累月開采,洞內容積不斷擴大,日久受風化、雨水的侵蝕而積水成湖,可泛舟內進,形成“水上汽車”、“水底牌坊”等洞內奇景,遺址還留下石祠堂、石屏風、天窗格等奇妙景觀。……[詳細]
蓮峰書院
  蓮峰書院位于石灣區蓮子崗豐寧寺側,是保存為完好的一間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筑,蓮峰書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間最后一任南海知縣宋瑋召集七堡士紳捐資修建作為七堡內五十四個村莊子弟的封建科舉的教育場所。據《南海顯志》記載:蓮峰書院在魁崗堡。石灣園尾蓮子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宋瑋楷大江、大富、魁崗、深村、榕洲、張槎、土爐七堡紳士捐建……現今保存下來的書院碑記亦有記載:南海大魁之間舊有文武廟,在豐寧古剎之左……因日久棟宇圮頹,召集各鄉紳士擬解奚囊,仍其舊而修葺之兼創后坐,大其規模,以廣嚶鳴之雅誼,或品商古今,或會課藝文……蓮峰書院歷代多有修葺,僅乾隆二十三年各鄉士紳就費了七百金,歷時三個月進行大規模的修葺。民初廢除了科舉考試,蓮峰書院由于歷史上的重要位置,七堡總局就設在蓮峰書院。七堡所管轄的范圍稱為蓮華四……[詳細]
銀洲貝丘遺址
  銀洲遺址位于三水市白坭鎮銀洲村豆邊崗。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段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面積2.5萬平方米。1982年發現,1991~1993年發掘近775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部分堆積含大量的貝殼,主要是蜆和文蛤。清理墓葬78座,灰坑90個,房址5座。房址四周有基槽,底部排列密集的柱洞。文化內涵分三期。第一期陶器有釜、罐、豆、鼎,燒造火候不高,紋飾有細斜條紋、條紋、粗線葉脈紋。鼎類僅個別出現,是受石峽文化因素影響的產物。30號墓頭頂上有一件已碳化的長條弧形木質飾物。第二期陶器有釜、豆、圜底罐、圈足罐、器座、紡輪等。紋飾以曲折紋為主,其它有云雷紋、葉脈紋、復線長方格紋等十多種。石器有長身、有肩或有肩有段錛、鑿、鏃、礪石等。74號墓出有青玉錛、環和石決、骨臂環。第三期陶器新出現凹底罐、廣肩罐、細……[詳細]
大墩梁氏家廟
  梁氏家廟位于樂從大墩。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清光緒丁酉年(1897年)重建,1991年維修。坐西向東,分左、中、右三路,兩進一香亭。總面闊30米,總進深33米。鑊耳山墻,脊有獅子、山水、花卉圖案灰塑,藍色琉璃瓦剪邊,抬梁式木架構。內墻頂部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畫。兩側有青云巷、偏間,偏間為平房建筑。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人物及花卉雕刻梁架,惜人物頭部已被砍掉。次間為包臺,左右前檐柱上各有一木質紅色麒麟相對。花崗巖石腳清水磚墻。大門對聯內容為“新猷宏國治廉吏著家聲”。后座正前“圣諭亭”,香亭呈正方形,正脊為灰塑花卉、鳥獸屋脊。瓦脊四角各有一只麒麟灰塑。亭由四石柱支撐,通花木梁架。后座為穿斗式木梁架。正上方掛有新造的“永思堂”木匾。內掛6幅仿制梁衍泗等梁氏先祖畫像,由黃士俊題詞的11幅真品保存在偏……[詳細]
七甫陳氏宗祠
  七甫陳氏宗祠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七甫村。南海官窯七甫鐵網坊南側。祠堂前以石欄桿攔擋,俗稱欄桿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始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闊11.6米,總進深36.4米,建筑占地面積472平方米。頭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鑲耳山墻碩大,明間聳立明式恩榮牌樓,以斗拱重疊出跳承托重檐廡殿頂,形態優美而別具一格。據說陳度在任南京揚州府如皋知縣時,平定匪亂、治理有方受百姓擁戴,告老還鄉時,皇上賜贈金錢給他建祠,故能建此恩榮牌樓。中、后堂施木構架,硬山頂。中堂保留清代乾隆五十八年正桁,檐柱為紅砂巖石八角柱及柱礎。后天井兩側建邊廊。后堂保留明代弘治十二年正桁,山墻上忠、孝兩大字傳為陳白沙手跡。門前地堂左右各建一座鍍耳山墻門樓。地堂前緊接方塘,紅砂巖塘……[詳細]
西樵山翠巖
  位于西樵山中部,是一條上窄下寬的漏斗狀的峽谷。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曾常住翠巖寫詩作畫,石壁上原有他們的書畫室和書舍,翠巖被尊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無葉井、翠巖、摩崖石刻、葫蘆井、蟹眼泉、黎二樵書室遺址、碧云村、桂花園等。在碧云峰西,是一個呈漏斗狀的狹長的谷,兩面峭崖壁立,林蔭覆蓋,寒藤搖翠,滿谷青蔥。入口處稱“捍門”,寬約二十米,谷內開闊,漸進漸狹,長約八十米。捍門后有古愚谷、半月泉、嶙峋壁、百花臺和龍須瀑等。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復有兩道小泉,一剛一柔,剛者噴射,柔者緩垂,稱陰陽水。潭旁有蹬道可登內嵌于崖間的聽瀑樓,樓側有葫蘆井,接貯石縫泄出的甘泉。崖側有棧道可通玲瓏徑,攀繞瀑水之旁上登碧云村。谷內兩個石室,是清代畫家黎簡和何丹山的隱居作畫處,黎簡在崖上題下“天然圖畫”……[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精品 | 午夜乱理日本乱理片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强奷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