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潮州市旅游

潮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韓祠橡木
  韓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間,建在城南7里。蘇軾曾撰寫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韓祠在元、明兩代屢經修營,不下20次。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內分前后二進,并帶兩廊。后進筑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臺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墻下。祠內前后二進梁柱,還分懸今人為重修韓文公祠所題寫的匾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1988年,原侍郎亭舊址又新建了“侍郎閣”,占地328平方米,系雙層垂檐建筑。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辟為“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臺正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原韓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由潮州通判陳堯佐于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辟……[詳細]
李氏宗祠(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
  李氏宗祠位于潮州城區中山路中段,原為李姓祠堂,1987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因為它是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早在1925年3月,東征軍占領潮州后,為使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能有機會補習課程,籌設潮州分校。未及一月,軍校學生奉命返回總校。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11月再次占領潮州,復設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于李厝祠(1926年5月1日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招生范圍為惠、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分校校長,何應欽為分校教育長兼代校長,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王昆侖為秘書兼政治教官;同時,聘請黃埔總校的熊雄、惲代英、肖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張光、張鏡澄、方萬方、張岳嵩為軍事教官,反映了當年國共合作創辦該校的歷史事實。12月18日舉行開學典禮,……[詳細]
古城石牌坊
  古城石牌坊是一塊塊活化石,記載下潮州歷史上的輝煌,既是石雕藝術的薈萃,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以石雕鑿成歇山頂、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疊牌樓,匾額兩旁,有的加配石刻縷雕之“雙龍戲珠”或“祥鳳卷草”之類裝飾,柱邊加設石獅或石鼓抑柱礎,潮州人叫做“亭”。潮州俗話說:“大街看亭字,橋頂吃炒面,登上東門樓,再入開元寺。”往昔的太平路,雖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從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內有97座。……[詳細]
已略黃公祠
  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是潮汕地區目前唯一被國家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筑的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二進祠堂,坐北向南,門額有陰刻“已略黃公祠”5字,背面鐫刻“孝思維則”。整座祠堂建筑結構獨特,其門樓兩側及四周墻壁均鑲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畫幅,尤以馬面坡屋架的鏤空雙面雕為精湛。正廳面闊3間,明間較大。屋架抬梁式結構,硬山頂,廳楣裝金漆畫,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梁柱間諸穿插構件間,有造型生動、內容豐富的戲劇木雕銅雀臺、張羽煮海、水淹金山寺等為內容的雕刻,惟妙惟肖,極為雅致。屋脊飾嵌瓷彩畫。刻工精致,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千姿百態,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欣賞價值,整座建筑物充分運用了潮州木雕特有的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等三種手法,使建筑物“輕重有別”,層次……[詳細]
25、觀海寺
觀海寺
  觀海寺,位于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后2公里遠的炮臺山麓。創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并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巖洞有傳奇,試劍遺跡在,觀海氣象新。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巖”。元時毀于兵災,僅剩下茅蓬后面的巖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于巖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并重,節食籌資,并四處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蓋大殿以及兩側廂房。“文革”期間……[詳細]
饒平金光寺
  饒平縣高堂鎮群星管區的大嶺山金光寺,自1989年以來重建,由吳楚君女居士為首辛苦籌資,住持釋弘廣等海內外善信鼎力捐款,辟山修路,削坡筑宇,殿堂眾多,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引鶴泉清,為粵東梵宇新秀。相傳在唐朝時建有金光庵,后湮。僅殘存墻壁。明初地理師“虱母仙”何野云來此相地,稱贊是風水寶地,并留下在附近“鯉魚上樹時下葬必出貴人”之話。自1989年起,由邑人吳楚君女居士等發下宏愿,在此重建大規模寺院。逐年辟山而建,今已頗具規模,為饒邑添一較有氣派的嶄新寺院。寺坐西北向東南,依山而筑,總建筑面積已逾千平方米,總投資有超千萬元之巨。今已建成右邊準菩提殿(300余平方米)、左邊玉佛殿(200平方米)、后面兩側觀音殿(200平方米)、泰佛殿(150平方米)及辦公室、僧舍、齋堂等。觀音殿內奉泰式千手觀音銅像……[詳細]
龍湖寨建筑群
  龍湖寨建筑群(含許氏宗祠、林氏宗祠、婆祠、是荷公祠、儒林第、院巷許厝、福茂內、方伯第)龍湖古寨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就在公路邊,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現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筑,寨內庭院深深,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走進龍湖寨門,街巷井然有序,祠第無數,庭院深深,而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古寨內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古寨的結構很講究,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龍脊”,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稱“龍湖”,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龍湖寨為多姓聚居之地,幫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詳細]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筆架山宋窯位于湘橋。城東筆架山西麓。古遺址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2公里,窯址鱗次櫛比,至今筆架山腳一帶的群眾,仍稱該地為“百窯村”。筆架山窯場始創于唐,極盛于宋。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譽為“廣東陶瓷之都”。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碗、盒、盞、燈、爐、杯、壺、盂、豆、釜、洗、枕頭、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藝瓷,其胎質堅密,別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褐釉等,釉質晶瑩潤澤、如銀似玉,多數不開片或只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力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新西蘭學者艾黎在參現了潮州古瓷器展品后,興奮地說,“我在國外看到好多古瓷器,原來它的老家就在這里!”筆架山宋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輝煌的一頁。自1953年起,廣東省博物館及……[詳細]
叩齒庵(南昌起義軍三師政治部舊址)
  叩齒庵在潮州市區下西平路道后巷。原名濟生庵(又名大隱庵),始建于唐代。清咸豐林大川《韓江記》載:“叩齒庵在城南書院左,即韓昌黎大顛至郡所住處也”。庵內大顛堂額寫:“聰明宏博”四字。中為大雄寶殿,階前有兩古榕,不假泥土,騎階前石而生,呈黑鐵色,極其古致,據說已有數百年歷史。宋廣東轉運判官周敦頤留堂壁云:“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低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叩齒庵的傳說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任刺使。到達州治那天,下屬官吏、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韓愈看到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激動,突然前面一個和尚朝他馬前走來,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臉方額闊,遠看還一表人才,可近前時卻叫人害怕。原來他有兩個暴出的大牙,驟看如寺廟里猙獰的羅漢。韓愈頓生不悅,只……[詳細]
30、馬發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發墓
  馬發墓位于城區金山頂一覽亭邊,朝南偏東,碑石為民國初年民軍首領孫丹崖所立,后被摧殘。新中國成立后曾一度遷往西湖山南巖附近,上世紀60年代又移回金山頂,“文革”期間墓碑被敲斷,墓穴被毀平,1979年重修,筑回舊碑(殘缺不全),再豎立于墓前。馬發墓也稱馬公墳。馬發,海陽(潮安舊稱)人,南宋景炎年間為潮州摧鋒寨正將。時元兵南侵宋帝趙昰(后為趙昺)避走廣東邊境,繼續抵抗元兵。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唆都率兵進逼潮州,知州葉侯聞訊棄官逃走,宋帝聞訊派安撫使至潮慰諭馬發,著攝潮州軍州事,稱安撫使。馬發率眾堅守潮城,元兵屢攻不下。景炎三年(1278年)叛將陳懿又引元兵唆都部再次攻城,因馬發固守,城屹然不動,唆都屢次勸降,均為馬發拒絕,且時時相機出擊打敗元兵。及后元兵買通南門巡檢黃虎子,于二月二十九夜私開……[詳細]
葫蘆山摩崖石刻
  北宋—現代潮州葫蘆山摩崖石刻位于潮州市葫蘆山。葫蘆山舊稱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稱湖山或西湖山,葫蘆山既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又是摩崖石刻薈萃之所。山多巉巖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崢嶸突兀,或懸崖削壁,或傍水臨波,為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可謂逢巖必刻,無石不銘。自宋以來,歷朝累積,蔚為大觀,雖歷經劫難,至今仍保存138題,其中宋刻16題,元刻1題,明刻24題,清刻28題,近現代18題,年代不詳48題。這些石刻的內容,有贊美湖山的、有抒-懷的、有記述游蹤的,還有重要記事、科舉題名以及官衙文告等。字體則包括真、草、隸、篆、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宋刻“放生”、“倒景”、“俞獻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記”,以及字徑近兩米的巨幅摩崖“湖山圖畫”。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關古窯遺址
  北關古窯遺址在城區西北面距潮州西湖約500多米處,也稱窯上埠窯址,與距此不遠之北堤頭古窯址以及潮州古城南郊的洪厝埠窯址第四層、竹園墩窯址第三層一樣,同為唐代古窯址。出土物有碗、碟、壺、罐、盆等物,胎胚較厚重,外壁一般施半截釉,平底,滿釉和環底器極少,與廣東唐代器物主要特征相符,從壺、碗造型風格看,也為南北各地唐代窯址、墓葬出土物所常見,本地唐“儀鳳四年”墓也有同類出土,蓮花瓣紋瓦當也具唐代風格。其實,除前述東郊筆架山古窯址外,潮州城的南、北郊等地(現均在湘橋區轄區內),都布滿唐及北宋古窯遺存。如南郊洪厝埠窯址第二層、竹園墩窯址第二層,西、北郊的鳳山窯址、田東園窯址、甕片山窯址、竹竿山窯址、象鼻山窯址均屬北宋時期,不但出土了大量器物及殘片,還出土了三件有北宋絕對紀年的窯具。唐代窯地一般建于矮坡……[詳細]
潮安甘露寺
  甘露寺,據《明一統志》所載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始創,而民間相傳有孝子廬墓而甘露降故名,自宋就奉佛。明、清、民國有修建,1984年起重修。以其天然大石室冠潮汕和石壁鑿造大型彌勒像之奇特壯觀,而游客不絕。1986年6月獲登記開放。甘露寺寺門由三塊品字型的巨石疊成,“玉簡書院”、“甘露洞天”,的題刻依稀可辨。佛寺上蓋是一塊凌空飛出的底平如削的巨石,蔚為奇觀。全寺約600平方米,分為3個部分。剛進,石刻“萬歷四十八年(1620)潮州知府賈口口助銀所修”。立有兩大金剛像,旁有韋陀菩薩立像。過之,是大雄寶殿,主奉釋迦牟尼佛,兩旁十八羅漢金身。頂部石板,刻著青色的“威靈保障”四個大字楷書。下擺著一大香爐石床。再進之,有一尊在底層原石上雕刻而成巨大的彌勒佛坐像,非常惹人注目,它高2.55米,……[詳細]
虎頭山永福寺
  永福寺位於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虎頭山南麓,聞一法師創建於宋朝,與海山隆福寺同一法源,即南華——靈山——隆福——永福一脈相承,故稱“瀛蓬雙福”。歷代興衰無常,“文革”時期作他用。改革開放後,現任住持光輝法師多方奔走,募資易地重建。新寺占地二萬多平方米,前臨大海,背靠鶴峰,將軍東聳,蓮花西拱,風光秀麗。四周是圍墻,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側是伽藍殿、地藏殿、文殊閣、鐘樓;西面為玄天上帝殿、觀音閣、普賢閣、鼓樓,此外還有香積堂、客堂、倉庫、功德堂、殯儀館、塔院、慈德閣及放生池。塔林三座,東座塔主是美國根造法師舍利塔,內供奉舍利一百多粒。石碑刻有趙樸初、啟功、智誠法師等名家及長老手跡。永福寺現任方丈光輝法師,65歲,廣東省饒平縣人,1946年4月出家,師從新曦法師,兼任廣東省佛……[詳細]
35、東福寺
東福寺
  東福寺閩粵邊陲的饒平縣東北部,有座巍峨矗立的犁頭崠山,高達海拔1046米,因山形似犁頭而得名,遙望層巒疊嶂,林深木茂,山中有一古剎,叫“東福寺”。創于清,1982年重建。寺是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皇恩特授度諜具戒比丘仁山僧化緣籌建,面積400多平方米。嘉慶十五年(1810)延法師開光安座,迄今尚遺留一幅用緞布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屬珍貴文物。寺中原有“圣旨誥命”金牌一塊,惜已軼散。道光進士劉映華曾撰東井八景之一《禪林斜照》詩。民國時期,該寺曾多次拆毀。1982年春,善信集資重建,寺宇煥然一新。寺院坐東向西乙辛分金,是一長蛇形穴地。寺中盆栽奇葩異卉,清幽脫俗,從天井仰望斜子笄尖峰,儼然象一頂皇冠懸空高掛。寺內左廊是“陵煙閣”,有“男兒欲上陵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朱熹詩句)的寓意,此……[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偷看 | 亚洲激情中文在线不卡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 |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中文字幕视频二区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