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葉挺故居(葉挺將軍紀念園)
  葉挺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于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后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準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加快葉挺故居的保護、開發和利用,2001年9月惠陽成立了葉挺故居修繕領導小組,啟動了修繕、擴大綠化葉挺故居工程,并積極籌措資金,大力抓好故居修繕工作和配套道路建設:修通了秋長鎮至周田會水樓村的將軍路,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葉挺故居廣場,在廣場中央豎立了1座葉挺銅像;房屋、讀書亭等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重新修復了破敗的木椅、土墻等;還按故居保護范圍修筑了圍墻,進行了綠化,使故居綠化面積達3000平方米。整個修……[詳細]
鄧演達故居(鄧演達故居紀念館)
  鄧演達紀念園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三棟鎮鹿頸村,總用地52.6公頃,其中建設用地21.8公頃,核心區用地12.9公頃。鄧演達紀念園由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惠城區委、區政府共同建造。工程總投資約6000萬元,分兩期建設。現一期基本建設完成。第一期的主要項目包括鄧演達陳列館、農工廣場、黃埔廣場、立志壁、牌坊、故居、兩亭(薩波塞亭、愚園坊亭)、雙橋(武昌橋、保定橋)等鄧演達生前革命經歷中的重要場景。整個園區為一心、一軸、三區的布局結構。一心,指鄧演達故居、鄧演達陳列館和演達學校為中心的鄧演達紀念園核心區。建有陳列館、勵志壁、雙橋等,其中鄧演達陳列館用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30平方米,設有展覽廳、會議室、接待室等。一軸,是以鄧演達陳列館和農工廣場為中軸的核心軸,并用以串聯各個功能區,集……[詳細]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豐山公園內。紀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說是為了紀念在東江地區的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說是為了祭奠陣亡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員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前有六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墻。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的正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題寫的碑名,另外三面有紅棉、青松和翠柏的圖案。碑座有銅鑄的楷書碑文,講述東江地區人民從-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對革命的貢獻。紀念碑前方有一座紀念廣場,廣場兩側有六尊在1986年設立的花崗巖人物雕像,分別刻劃了虎門……[詳細]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現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間,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磚墻體及正街店鋪的曲尺柜臺,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磚鋪地,左右店鋪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碼頭(貨運碼頭、客運碼頭),正街便是一個生意興隆的商埠。現存的店鋪中,有一間名曰“暢記”的店鋪,仍保存舊時的木板店門、曲尺柜臺和近店門而砌的“鋪踏頭”。在“暢記”雜貨店中,有兩張黃蠟石板凳,石塊光滑,好像打過蠟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黃蠟石,手感到涼爽。據村里的老人說:黃蠟石可治病,生痔瘡的人,只要在黃蠟石凳坐些日子(冬季天氣寒冷,要在黃蠟石石面上鋪一塊……[詳細]
惠州元妙觀
  惠州元妙觀,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后改名朝元觀,后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內分前后兩殿,前為玉皇殿,后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觀經歷千余年的滄桑巨變,留存的古建筑已經不多了,僅剩山門保留明代建筑特點。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始建以來幾經……[詳細]
羅浮山寶積寺
  羅浮山寶積寺,是禪修的道場,在宋朝已經聲名遠播,祖師曾經開示:“金馬銀鳥自由飛,五色經幡寶積回。”意思為:1000年后,汽車飛機世界各地奔飛,寶積寺五色的吉祥經幡飄揚廣度有緣眾生。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其理論源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法系,于良價禪師和他的徒弟本寂禪師發揚光大。寶積寺據《博羅縣志》記載:當年古寺設有御書閣、藏太宗、真宗、仁宗御書及景德賜佛衣、嘉估藏經等。因歷史變遷,寶積寺早已被毀,只留古跡。據史料介紹,羅浮山“寶積寺”創建于公元357年,因其位于羅浮山山峰“九觀十八寺”之一的軫星座之翼,形如“變應璣積、銓德鈞物、猶如宣寶器”,故名“寶積寺”。晉朝以后成為嶺南佛教傳播中心,隋唐進入鼎盛時代。公元502年,天竺三藏智藥禪師在廣州光教寺元年(公元705年)印度高僧般刺密諦與懷迪大師合……[詳細]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平海距惠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和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明洪武年間,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筑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筑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地址: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類型:古跡古鎮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交通在惠東客運總站坐到港口的專線車,到了平海鎮后可坐摩的前往古城。……[詳細]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位于惠州市惠城區中山公園。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派員到惠州,先后組織發動反清的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20世紀20年代多次率聯軍討伐盤踞廣東的陳炯明叛軍,先后6次親赴惠州前線指揮戰斗。為紀念孫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園改為“中山公園”。1937年在公園內建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南面成十字交叉的兩條街道(路)名,分別改為中山東、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惠州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為了推翻清王朝統治,曾兩次派員到惠州組織發動了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為了統一廣東,肅清東江軍閥-勢力,1923年7月23日,孫中山親自督師赴石龍指揮攻困守……[詳細]
東湖旅店
  東湖旅店抗戰時期香港秘密大營救中轉站香港秘密大營救惠州中轉站舊址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上板塘70號東湖旅店。1938年10月,惠州淪陷,橋西和橋東的旅店幾乎被燒光,原有酒店和旅店無法復業。于是,部分有錢人家將幸免的房屋改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樓改成了東湖旅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10月,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廣東沿海淪陷,香港成為孤島。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即占領香港。此前為宣傳抗日而聚集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為日軍的搜捕對象。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周恩來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等人組織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營救工作。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以及中共粵南省委、中共香港市委等黨組織都投入秘密大營救工……[詳細]
沖虛古觀
  沖虛觀位于廣東羅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為東晉道士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名曰都虛。虛洪升仙後,晉安帝義熙初(405年),改建為葛洪祠,以示紀念。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擴建,易名為“葛仙祠”。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又賜名為“沖虛觀”。以后歷代均有修葺。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觀內有殿宇五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主體建筑由平臺、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墻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三清寶殿是主殿……[詳細]
龍門鶴湖圍
  鶴湖圍屋位于廣東省龍門縣永漢鎮鶴湖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為清代晚期建筑,其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四碉樓、一望樓(中心樓)的城堡式客家圍屋。圍屋前有大面積池塘連接兩側壕溝,三面環水,圍后依山,前筑女兒墻,后筑高圍墻,建筑長寬均為80米,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共有108間通廊房,東北邊僅設一斗門架石橋供出入。2001年5月被錄入《南粵客家圍》,2003年7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據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松源滿田村遷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醫為業,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村,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祠堂三進,鶴湖圍村的祠堂中堂正廳上懸掛著一副“樹槐堂”的……[詳細]
惠州泗洲塔
  又稱玉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間,為紀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稱之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毀,明萬歷初改建為亭。萬歷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為塔。當明月升起,涼風拂湖逐波而過,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誘得坡仙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游客贊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據傳唐代龍朔年間,西域名僧僧伽大師來中國,后在長安圓寂,唐中宗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稱為泗洲塔。宋代蘇東坡謫居惠州時,稱此塔為大圣塔,又稱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詩句。明月東升,晚煙薄窄,微風舒波,塔影臥其間,曰“玉塔微瀾”。每當夕陽西下,“倒影入湖塔影長,湖光裊裊動斜陽,不知自起浮……[詳細]
百慶樓(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白洋湖百慶樓,是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后方基地中洞遺址群的主要建筑之一。1927年5月,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后,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工農革命武裝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各縣城,向中洞集中。在醞釀組織東江第二次武裝暴-動期間,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由海陸豐轉移進入中洞,在百慶樓辦公,彭湃任書記,張善銘代理書記。同年八九月間,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由黃雍任主席,亦遷入百慶樓辦公。10月中旬,南昌起義部隊余部1000多人進入中洞,并在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的領導下,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師部亦設在百慶樓,由董朗任師長,顏昌頤任黨代表,王備任參謀長。1928年3月,高潭的土地革命受到挫折后,百慶樓遭國民黨軍隊焚毀……[詳細]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位于惠東縣高潭鎮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南下進入東江地區后,于10月12日到達中洞,后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與此同時,中共東江特委也在中洞進行組織機構調整,設立黨政軍領導機關。隨后,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東江人民和工農武裝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先后推翻了國民黨海陸豐等縣反動政權。為鞏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人民在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迅速進行蘇維埃政權的創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開近……[詳細]
銀崗古窯場遺址
  銀崗遺址位于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南面的七座低矮山崗。年代為周代。1996~1999年發掘2000多平方米。堆積最厚1.3米。發現4座龍窯,前為火膛,后為窯室。其它遺跡有灰坑、水溝、柱洞等。從柱洞走向看,可能屬于圓形的房址遺跡,很有可能是制陶的作坊。文化內涵可分兩期。第一期年代大致為西周春秋,出土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器類有罐、鼎、豆、杯、缽、碗、器座、器蓋、盒、紡輪、珠、環、墊、印模、動物模型等,紋飾有網格紋、方格紋、夔紋、菱格凸點紋、曲折紋、篦點紋、勾連云雷紋、漩渦紋、席紋、水波紋等,其中有多種組合紋,部分器物可見刻劃符號。還有少量施醬色釉。燒造火候高。其它遺物有青銅鏃。第二期為戰國時期,出土陶器亦以泥質陶為多,但夾砂陶的比例較第一期高。器類有罐、釜、盒、碗、杯、器蓋、缽、鼎、盂、瓿、串珠、璧、……[詳細]
歸善學宮
  明、清惠州歸善學宮位于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惠新中街1號惠陽高級中學校內。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時期,曾先后修建26次。據嘉靖《惠州府志》記載,當時學宮頗具規模,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會饌堂、教諭室、東西兩廡、號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肅癰亭、忠義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閣、文昌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學宮為惠州中學校舍,1968年部分校舍為惠州市二中所用。現僅存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所建的戟門與大成殿。戟門面闊五間17.7米,深9.75米,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硬山式屋頂,高9米。正面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各六朵,為六鋪作出三抄重栱計心造,里轉六鋪作出三抄偷心造。墻壁保存了數量不少的壁畫,墀頭施梅花紋飾磚雕及鯉魚紋飾灰塑。大成殿面闊五間18米……[詳細]
惠州黃家祠(黃氏書室)
  黃家祠又稱黃氏書室,祠堂是漢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環城西路36號,是歸善縣(今惠陽市、惠東縣、惠城區、寶安區部分地方)黃氏的祖祠。建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后改為黃氏書室。黃家祠為三進式院落,左側另有三進配房以小巷側門聯接,建筑總面積1000平方米。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門兩側次間與明間前面各安放一條弓形石枋,枋下兩邊使用石質角替,枋上承放石獅,獅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崗石大門高峻雄偉,高3.6米,闊2.05米。大門匾額“黃氏書室”四字,楷書、陰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聯“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行書、陰刻,每字25X40厘米,字體俊逸流暢,有較高的書法價值。入門兩側有須座門墩石一對,通高63厘米、通闊54厘米。聯接一、二兩進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組成,……[詳細]
陳百萬家族建筑群
  陳百萬家族建筑群(含陳百萬宅、聘君陳公祠、洛峰陳公祠)位于博羅縣龍華鎮旭日村。這是一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典型明清嶺南建筑風格的古村落,整個古村占地面積10萬余平方米,古房屋有600多處,整體呈塊狀排列。保存最為完好的是陳百萬故居和四座家族祠堂。陳百萬是古時候這個村子的首富,原名陳瑞龍,生于清代雍正4年,他是一位商人。經營“糧油糖,日雜,建材,”等生意。經商成功發財致富而遠近聞名,人稱陳百萬。因為他是陳氏家族中最為出色一位,所以就以他為代表而命名這個古村落。陳百萬故居建于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坐南向北,通面闊46米,通進深32米,占地面積達1472多平方米。硬山頂,龍船脊,陰陽瓦。墻下部花崗石砌、上部青磚清水墻。頭進大門為凹斗門,入門為下堂,堂中設屏門,兩側為耳房。中間天井地面均用花……[詳細]
崇雅書院舊址
  崇雅書院位于惠州市惠陽區淡水街道紅星社區崇雅路崇雅中學內。據崇雅書院校史記載: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清朝“鐵筆御史”鄧承修先生所建。坐西向東,由書院樓、庭院、涼亭等構成。總面闊21米,總進深23米,占地面積483平方米。書院樓一進五開間,高二層。風火山墻,陰陽瓦面,穿斗抬梁結構,前部為廊,后部為廳。前廊立六根檐柱,其中正中間的兩根方型麻石柱是原始保留下來的。穿過前廊到大廳,大廳全部用木屏風門裝飾,大門門板上刻“書院樓”三字。大廳中間有四根木質大圓柱,大理石柱基,左側有一木質樓梯是通往二樓的。二樓的結構與一樓相同,兩層樓房之間以木板隔斷。書院樓外有一個庭院,庭院南邊建有一座涼亭,涼亭的其中一根柱上刻“民國十九年冬建”;庭院北邊有一座微型的寶塔,與寶塔對稱有一梅花形的小水池,水池中間……[詳細]
陳炯明墓
  陳炯明墓位于廣東省惠州紫薇山上,于文革時被毀,現已修復。陵墓是民國時期的亭式建筑,墓碑高約3米,俯視西湖。碑銘為國學大師章太炎親筆題字。其墓園歷經風雨主體仍未損毀。1990年,被惠州市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對歷史的尊重,惠州市于2012年4月出資2100萬元人民幣修繕陳炯明墓園。墓園占地面積約7754平方米,除對陳炯明的墓冢、墓碑亭進行修復外,還恢復了墓前廣場以及墓園陳列室、管理房、雕塑臺等。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日韩 |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馆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 在线人成视频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