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旅游

河源市文物古跡介紹

坑仔里遺址
  坑子仔里遺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南坑子里山。年代為商時期。1956年發現。其后多次復查。文化層厚0.6米。出土較多陶器和石器。陶器有折肩凹底罐、淺盤細把豆、杯、圈足雞形壺、紡輪等,紋飾以方格紋為主,還有曲折紋、雙線方格紋等。石器有梯形錛、有肩錛、鏃、戈、環等。據考察,部分遺物似為墓葬所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羊公寨遺址
  羊公寨遺址位于和平縣大壩鎮高發村東北面山崗上。年代為商周至漢。1983年發現。面積約3000平方米。陶器有凹底罐、圈足罐、甕、豆,還有原始瓷豆,紋飾有方格紋、篦點紋、云雷紋、夔紋、水波紋、米字紋、方格戳印紋等。石器有錛、鏃。青銅器有斧。遺物豐富,所屬的年代跨度較大,是一處較重要的遺存。1986年和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上洋遺址
  上洋遺址位于連平縣陂頭鎮蓮光村基頭巖下。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1984年發現。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陶器有釜、鼎、罐、豆、紡輪等,鼎足造型豐富多樣,紋飾有繩紋、方格紋、曲折紋等。石器有錛、镢、斧、鏃、鏟、刀、紡輪等。從遺物特征看,應屬石峽文化。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文天祥二女墓
  文天祥二女墓在太湖鎮三角村蘇坑北部山麓。墓的主穴碑文曰:“敕封護國仙神烈女定娘、壽娘合墓”,橫批是“仙宮”。墓穴前兩旁,石雕丹柱成對高聳。遮墻石蓋櫛比鱗次,火磚石灰圍墻延伸抱攏。墓前有一偌大拜坪,碑座林立。《文山二女墓記》和《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銘》,東西分立。其間,有歷朝創、修墓地善信捐題芳名錄,有府、縣官衙保護墓地告示、禁牌。碑、銘、記文皆有楷書鐫刻,筆法遒勁,字跡仍清晰可辨。從追述當年文天祥戎馬倥傯,捐輸國難,到定娘、壽娘流落三角,憔悴以死,為父盡孝,以及鄉紳仁人義舉營葬,歷數史實,鑿鑿有據。拜坪下有一小溪,迂回橫亙。溪面,有一小石橋。相傳:文丞相二女因避元兵,至蘇坑過此橋,懼追,隨投橋下,妹牽姐衣,并溺而死。農民見而撈其尸置于山麓,搜其身,有文天祥書一緘,遺謝疊山(注:謝疊山,又名枋……[詳細]
連平合水塔
  連平合水塔位于連平縣忠信鎮柘陂村塔嶺山。建于明代。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六角攢尖頂葫蘆狀收剎,高約22米。底層壁厚0.65米,門高1.8米,寬0.65米。塔身外壁每層均有腰檐及假平座,轉角柱做成竹節狀。每層間設一門及三扇假門。現除塔內木樓層已朽外,余皆基本完好。1985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連平合水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朝山遺址
  朝山遺址位于連平縣隆街鎮西邊的朝山。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面積1萬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甕、罐、盅等,紋飾有夔紋、方格紋、葉脈紋、編織紋、篦點紋、方格凸點紋等,其中不少是組合紋。有的陶器上可見刻劃符號。還有兩件青銅劍,有劍格及喇叭形劍首。是否墓葬遺物,未能確定。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浰源水口九公廟
  浰源鎮有和平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浰源水口九公廟(明代建筑物)。和平縣八境之一“李田仙巖”,還有白氏宗祠、文峰塔、陳萬大將紀念亭、九連山主峰“風吹蝴蝶”、“千擔壩”陳跡、農民起義領袖池仲容遺址以及浰源境內的九庵十三廟等多處歷史古跡景點有待開發。2017年新挖掘出粵贛古道浰源段,長約15公里。……[詳細]
小水村風雨橋
  連平縣上坪鎮小水村有座橋,吸引了很多游客去游覽。這是全市唯一一座古廊橋,是河源市古代建筑景觀設計史上的瑰寶。它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身,對研究古代建筑、地方交通史等有著重要作用。從連平縣城沿105國道,進小水村道,跨越石狗坳,再走3公里的路程,即可踏上這座百年風雨橋。2015年12月10日,小水村風雨橋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
  廣東和平十九路軍紀念碑是中國第一座抗日紀念碑。當年淞滬抗戰廣東和平籍將士共有48人戰死沙場;翌年和平縣老百姓自發捐款,買下東山嶺的一個小山頭,修建烈士紀念碑,成為全國第一座建成的抗日紀念碑。廣州的十九路軍紀念碑全國聞名,但有人可能不知道廣東省還有一座紀念十九路軍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的淞滬抗戰和平籍烈士紀念碑。在這座全國最早建立卻默默無聞的抗日紀念碑前,十九路軍和平籍將士的后人,常常到這里紀念他們為國捐軀的先人。他們認為,不僅僅是在清明節,在“一二八”、“九一八”、“七七”等與抗戰有關的特殊日子,在這銘刻抗戰英雄事跡的紀念碑前,都應該有人來獻花紀念。和平縣淞滬抗戰和平籍烈士紀念碑位于縣城東山嶺南坡的一個小山崗上。這座紀念碑銘記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襲上海閘北十九……[詳細]
咸水交通站舊址
  咸水交通站舊址位于紫金縣義容鎮南洋村咸水賴氏老屋,是解放戰爭時期紫金縣地方黨組織與粵贛湘邊縱隊聯絡信息情報的重要交通站之一。賴氏老屋建于清末,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二進,兩頭橫屋,前面門樓,總面闊27.4米,總進深24.1米。檁條山墻結構,硬山頂,灰瓦,磚墻,石基腳。……[詳細]
牛欄坑遺址
  牛欄坑遺址位于連平縣忠信鎮小拓村下排牛欄坑西南坡。年代為戰國時期。遺物分布面積1000平方米。陶器主要有甕、罐,紋飾有方格紋、方格凸點紋、圓窩紋、篦點與水波紋、夔紋、米字紋等。石器有鏟、杵等。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仙坑榮封第
  榮封第位于河源市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榮封第”四角樓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整棟樓呈四方形,房屋結構嚴謹,布局均勻對稱,分為四棟四杠,四杠設有,故稱“四角樓”。該建筑是葉氏第二十七代祖先葉景亭(葉蒸)于清嘉慶年間建立的,歷時10多年。……[詳細]
忠信福興橋
  寬闊的忠信河,猶如一條巨龍,從西北方向蜿蜒穿行于連平縣忠信鎮的繁華街市,繞榕樹下、經合水塔,至忠信東南角的柘陂村,一座飽經滄桑的福興橋橫亙其間。忠信福興橋也叫石塘水橋,全長66米、寬6.6米,用麻石條砌筑,曾經是惠州府規模最大的石橋。……[詳細]
114、福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謙樓
  福謙樓位于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年代為清。林寨陳姓第三位富紳陳瑞山是五福壽星,其新樓大夫第別稱福謙樓,此樓據說風水極佳,財丁兩盛,多育興國安邦賢才,長久不衰。2019年4月19日,福謙樓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源雞公山遺址
  雞公山遺址位于東源縣船塘鎮船塘中學后背。山下是流石河與石角河交匯處。屬周代遺存。1984年發現。遺址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陶器火候很高,器種有甕、罐、釜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方格紋、夔紋、水波紋等。石器有斧、錛、刀、鏃等。……[詳細]
李燾故居
  李燾故居位于源城區上城街道辦事處上城居委會,類別為古建筑。李燾故居為源城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文物本體外緣線重疊。面積:792.67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線重疊。面積:792.67平方米。……[詳細]
文天祥屯兵遺址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永豐抗元兵敗后,率部由福建汀州轉至循州(今梅縣、興寧、五華一帶),后駐扎在南嶺八個月,留下很多故事。永安縣志首志撰編葉春及,在編撰永安縣志時遍訪各地,搜羅事跡,將文天祥故事、遺跡載入永安縣志:“永安有南嶺,南嶺有文信國(文天祥封信國公)、鄒處置(鄒鳳,被任命為江東西處置副使)之跡,邑若增而重矣。余故特書,以重茲邑”。竹葉詩 1277年,文天祥率兵由興寧經長樂(今五華),至琴江都中鎮約練方甲(今紫金縣中壩鎮廣福村)岐山寨碧云洞小駐,題有竹葉詩一首:”大節千宵日,虛心效圣賢,文山聊寫意,挺拔萬年堅。”離開碧云洞時,又題”壯帝居”3個大字于墻上,后人臨摹《竹葉詩》和”壯帝居”3個大字,鐫刻在碧云洞墻壁上,至今尚存。甘泉勝跡 傳說南嶺水口(今南嶺中學路下河畔)……[詳細]
山下村八角樓
  河源市東源縣葉潭鎮山下村八角樓,建于1843年,建成于1860年,耗時17年才竣工,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6308平方米,是河源少有的一座帶護城河的八角樓。……[詳細]
龍川下塔
  下塔位于田心鎮塔峰村,宋代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創建,明萬歷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歷史。塔身銘文磚有“宣和二年庚子”字樣,下塔為平面四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25米。塔外觀黃灰色。花崗巖條石墊基,以上皆用磚砌。首層邊長4.4米,西面辟一門可入塔腔,其余三面為假門。二層以上空心無梯,四面皆作假門。塔身外壁不設平座,不設斗栱,僅以棱角牙子磚與線磚相間疊澀出檐,各層收分較大,呈錐形向上。此塔在粵東古塔中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磚墻。1989年,廣東省政府將下塔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藍塘鎮杜氏宗祠
  藍塘鎮杜氏宗祠位于紫金縣藍塘鎮藍塘居委會,年代為清咸豐五年(1855年)。類別為古建筑。藍塘鎮杜氏宗祠為第四批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中文有码电影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一区在线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区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