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旅游

河源市文物古跡介紹

東山蘇公祠
  東山蘇公祠(亦稱永思堂)坐落于蘇圍村的中央,以正中央的地理位置彰顯宗族血脈的權威與榮耀。五百多年前,東坡居士的第十五世孫蘇東山,官至五品,走任桂林府推官。仕途興起,宗脈流旺,明成化十七年蘇公拓土興建了永思堂。東山蘇公祠始建于明代,維修于清代,坐北朝南。府第式建筑,原建筑大部分損毀坍塌,現僅剩三及照壁。總共闊11.3米,總進深43.4米,占地面積490平方米。磚、瓦、土、石、木構筑。懸山頂,屋面板瓦,紅砂巖石條墻基。中軸廳堂大門前有五級花崗石石階,大門軒廊兩側有紅砂巖柱礎、柱承重檀條、砂礫巖門框、門枕。門框鑲有大理石陽刻對聯,上聯為“漢室忠臣北”,下聯為“宋朝學士家”,橫額為“東山蘇公社祠”。中堂面寬三間,深兩進,四座紅砂巖柱礎承重木柱,穿斗加抬梁式15架梁。中間屏門橫額懸掛有陽刻“外翰第”木……[詳細]
中共五興龍臨委舊址
  中共五(華)興(寧)龍(川)臨委舊址位于龍川縣霍山風景區大乙巖。1928年春,五華、興寧、龍川的中共組織,執行東江特委指示,組織舉行了“年關暴-動-”。3月27日興寧黨組織的劉光夏、藍勝青率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進攻下堡民團失利后,經葉塘并得龍川鐵場橋頭一帶農民的支援,退守霍山。與此同時,五華及龍川鶴市暴-動-失敗后的部分農軍和黨員骨干,亦陸續會合于霍山。國民黨當局探悉后,便于4月3日糾集五興龍三縣地方武裝1000余人,合力“會剿”霍山。為擺脫困境、統一指揮,成立中共五興龍縣臨時委員會,推舉葉卓(龍川人)為書記,劉光夏、藍勝青、古清海(五華人)為委員。隨即縣臨委作出決定,由劉光夏、藍勝青率十二團組織太乙巖狙擊戰突圍,在“一線天”、船頭石下一帶與敵周旋,激戰尤烈。共有16名工農軍人員壯烈犧牲,……[詳細]
朱乙、朱豹烈士紀念碑
  朱乙、朱豹烈士紀念碑位于蘇區鎮永坑村,紫海路邊。朱乙(1864~1928年),紫金蘇區人,1924年任坪塘鄉農會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坪塘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3月率赤衛隊在公村嶂阻擊國民黨軍“進剿”蘇區,掩護群眾安全轉移,最后,因彈盡援絕而跳崖,壯烈犧牲。朱豹(1892—1928年),紫金蘇區人,1924年參加農會,任鄉農民自衛軍隊長。1927年參加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后任赤衛大隊鄉常備隊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3月,國民黨軍“進剿”蘇區,率隊堅守公村嶂,戰至彈盡,為敵所俘,英勇就義。朱乙、朱豹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77年,2011年重建,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2009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被紫金縣委……[詳細]
佗城東山寺
  “首營古寺在東山,底事鐘鳴向暮間;一百八聲聲響后,僧人從此鎖禪關。”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被貶謫惠州到龍川游玩,在盡興游覽東山寺后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東山寺,座落在龍川佗城鎮東瑤村,面向嶅山與東江,背靠東山嶺,因此取名為“東山寺”。它始建于隋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東山寺大門正對著東江,一幅“山壯秀色迎賓客,寺院鐘鼓念彌陀”的金色對聯雕刻在大門兩旁,尤顯古樸而莊嚴。沿門而進,可見寺內種植著柳樹、松柏等植物。東山寺是個三進院落四合院,建筑為硬山頂式,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寺內分別設有三寶殿、觀音殿兩個拜殿,二殿均設有兩根粗而穩的門柱。三寶殿上擺放有如來佛祖、彌勒佛祖等五個栩栩如生的神像;觀音殿的中間則擺著1個觀世音,旁邊也有近20個神態各異、活靈活現的神仙。寺內……[詳細]
紫金紅軍兵工廠舊址
  紅軍兵工廠舊址位于蘇區鎮炮子村上徑小組。1927年10月,南昌起義部隊在中洞整編為紅二師,為保證-彈供給,同年11至12月間,在炮子鄉上徑村一民房內開辦“廣東兵工廠”,技術由李家桃、張富先負責,鐘瑞香為總負責人;1928年4月,兵工廠遷到上徑三方石洞里;不久又遷往蘇區永坑鄉;1929年5至6月間,兵工廠遷至龍窩桃金礦村鐘均培家。炮子紅軍兵工廠建廠一年零七個月,修理了長、-數百支,木制駁殼頭300多條,制造了-45000多發,自制“七九”-60多支,單響駁殼50多支。舊址是我軍最早設立的兵工廠之一,曾四易其址。最早的舊址是一座民房,建于清代,2011年重建,總面積100多平方米。1977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被紫金縣委、縣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詳細]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小延安)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位于和平縣古寨鎮河東村嶂下。1947年3月中旬,九連工委領導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來到九連地區,組織恢復武裝斗爭。1948年,按照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村人民政權。同年,和東縣行政委員會在古寨嶂下成立,主席林鏡秋,上屬九連工委領導,下轄和東及川北地區。委員會成立后,對支援部隊及發動群眾參與革命活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房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積245平方米,總面寬六間17米,總深三進13.5米。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石灰夯筑墻腳,泥磚墻,青磚鋪地。三進六間布局,東側加砌一間伸手廊。正面一排二門,木門框,正門在西邊,進門有天井與上廳,東南角建有二層高角樓。在大門兩側還保留有當年國民黨圍剿時書寫的墨字標語“打倒奸匪林……[詳細]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老隆福建會館)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的福建會館,坐東南向西北。為清代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會址。三進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墻,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寬15米,深38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為閩籍商人同鄉會會址。土木結構,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寬15米,總進深38米,建筑占地面積570平方米。2011年龍川縣委、縣政府為打造紅色旅游,投入600多萬元維修了福建會館主體、完成了革命史跡陳列布展和會館周邊控制地帶內民房的征地拆遷以及興建了龍川解放廣……[詳細]
中共九連工委舊址
  中共九連工委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永豐村朝科自然村。1947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為了統一整個九連山地區黨的領導,決定撤消后東特委及中共九連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九連工委),嚴尚民任書記。九連工委所在地就設在青州賴屋。九連工委成立后,即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明確提出了“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破倉分糧、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在九連工委的領導下,和西、和東地方黨組織配合“粵贛邊人民義勇隊”,開展了大規模的反三征,發動群眾破倉分糧,減租減息,鎮壓-地主、惡霸運動,聲熱浩大,威震四鄉。幾個月時間內,連克彭寨、東水、林寨和公白等地國民黨鄉公所、-所,打擊了三河、上莞、船塘、大湖等地方土頑和-勢力;共繳獲長-50余支、倉谷1500余石,并將收繳稻谷賑濟貧苦百姓,深……[詳細]
龍川縣第十區農協會舊址
  龍川縣第十區農協會舊址位于龍川縣車田鎮華光廟。1925年龍川特支成立后,積極推動開展農-動。是年12月,農-動基礎較好的第一區(縣城)、第三區(鶴市)、第十區(車田)相繼成立農民協會。十區農協會在車田的華光廟成立,巫亞海任協會主席,委員有:鄧鴻芹、彭赤霞、鄧湘屏、鄧巨青、彭思強、陳珍甫、陳欣如、彭永齡、陳桂林、鄧亞林等人,同時組建由數十名青年農民組成的農軍。協會成立后,提出“一切權力歸農會”,號召農民兄弟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為維護農民自己的利益而斗爭,積極開展“二五”減租禁,-等斗爭。農協會活動的開展,為后來龍川縣革命斗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奠定了群眾基礎。1949年4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二支領導人鄭群、林鏡秋率部挺進車田,宣告車田解放,成立車田鄉人民政府。車田是龍川最……[詳細]
鄧纘先故居
  鄧纘先故居位于河源市紫金縣藍塘鎮布心村,建于清代1780年,距今有230年。鄧纘先是百年廣東援疆第一人,他戍邊新疆18載,歷任烏蘇、葉城、疏附、墨玉、巴楚五縣知事,胸懷高遠,愛國、愛民、愛疆,為官清廉勤政,兢兢業業為新疆人民服務,尤其多年在南疆為當地維吾爾群眾造福。他以文載史,保境安民,先后編纂了兩部縣志開新疆地方史志先河。鄧纘先死于-,為戍邊壯烈捐軀。鄧纘先故居愛國廉政教育基地由鄧纘先故居、鄧纘先紀念館、鄧纘先雕像廣場、清風廊等多個廉政文化景觀組成,讓前來參觀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自覺增強廉潔意識。2011年11月,鄧纘先故居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2月,鄧纘先故居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河源市鄧纘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鄧纘先反……[詳細]
紫金縣老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
  紫金縣老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湖子山頂。中共紫金縣委于1963年為紀念革命先烈而建,1974年、2009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840平方米。碑高8米,由臺基、碑座、碑身組成。碑身混凝土結構,表面水洗石米,方頂;碑身正面浮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花崗條石砌成,正面鑲碑記,背面鑲徐向前元帥的題詞:紀念革命先烈的最好辦法是是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樹雄心、定鴻圖,永遠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永遠作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先鋒隊。徐向前敬題一九六三.十二.廿。左右鑲革命名言。臺基四周鋪花崗巖條石,邊長12米。碑后為烈士墓,混泥土結構,圓頂,直徑為3.5米,高1.8米,兩側置石獅一對。1987年3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愛……[詳細]
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
  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位于上城街道辦事處南湖居委會,丹霞地貌。具體界址為:西至河浦大道中線100米,北至環城大道。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由“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升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該恐龍蛋化石埋藏地近日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據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河源市就對境內的恐龍化石進行了初始調查,截至目前,已發掘的館藏恐龍蛋化石累計為16700多枚,河源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至今仍高居全球首位,其中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多數為成窩被發現挖掘,在河源恐龍博物館現有館藏的11具恐龍骨骼化石中,其中包括華南地區首次發現的竊蛋龍類化石—黃氏河源龍的正型骨骼化石標本、恐龍腳印化石8組共計200多個。此外,河源還是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發現地,這在目……[詳細]
龍川縣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龍川縣農-動講習所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百歲街鄭、葉家祠。在廣州農講所的影響下,1927年1月,廣州農講所第五屆學員黃自強,在龍川鄭家祠堂創辦縣農-動講習所,-縣長羅俊超兼任班主任,黃為副班主任具體負責班務。龍川農講所仿效廣州農-動講習所的辦學宗旨與具體做法,舉辦農運訓練班,招收學員100。學員一半來自龍川各區鄉選送,另一半為興寧、河源、和平三縣學員。縣農講所學員均自費,吃住在客棧,每日三課兩操在所內進行,還兼有閱覽室供學員閱讀進步書刊。農講所原定學員4個月畢業,后因蔣介石發動政變,提前結業,回到各自區域開展農運。縣農講所舊址設于縣城鄭家祠與葉家祠。兩祠均建于清代,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其中,鄭家祠近600平方米,硬山頂,梁檐雕刻講究,四周尚有通道走廊,今大部分為佗城衛生院使用,且已改建,部……[詳細]
54、象宿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象宿樓
  象宿樓位于河源市源城鎮上角更樓下。據道光《廣東通志》記載:“象宿樓在縣北,宋端拱初古成之登進士,同科28人,時稱二十八宿,鄉人榮之,為建此樓”。原樓早已荒廢。現存象宿樓是清代建筑,面積約50平方米,建筑為硬山頂,磚瓦結構。據《東坡寓集》記載:蘇東坡貶惠期間,曾到河源訪賢覓跡,寫有一首詠《象宿樓》的詩:“天高環列宿,地勝聳層樓。共羨凌云客,齊晉折枝儔。姓名題雁塔,氣象在瀛州。故址徘徊處,蕭蕭碧玉秋”。古成之,生于五代后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原籍河源縣,五代末遷居增城縣。宋雍熙元年(984年),本已高中第二,受陷害藥啞,不能廷對被斥出。三年后即端拱元年再登弟。此科較嚴,只取進士28人,時稱二十八宿。因是宋初嶺南第一個進士,故《廣東通志》稱:“成之以文為南粵倡”。曾任青州益都縣令,校書郎和四……[詳細]
龍川縣農民講習所舊址
  龍川縣農民講習所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百歲街鄭、葉家祠。在廣州農講所的影響下,1927年1月,廣州農講所第五屆學員黃自強,在龍川鄭家祠堂創辦縣農-動講習所,國民黨縣長羅俊超兼任班主任,黃為副班主任具體負責班務。龍川農講所仿效廣州農-動講習所的辦學宗旨與具體做法,舉辦農運訓練班,招收學員100余名。學員一半來自龍川各區鄉選送,另一半來自興寧、河源、和平三縣。縣農講所設于縣城鄭家祠與葉家祠,學員均自費,吃住在客棧,每日三課兩操在所內進行,還兼有閱覽室供學員閱讀進步書刊。農講所原定學員4個月畢業,后因蔣介石發動政變,提前結業,回到各自區域開展農運。兩祠均建于清代,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鄭家祠近600平方米,硬山頂,梁檐雕刻講究,四周尚有通道走廊,今大部分為佗城衛生院使用,且已改建,部分房屋仍存舊貌……[詳細]
張子玉烈士紀念碑
  張子玉烈士紀念碑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錫山小學操場邊。張子玉(1899~1928年),1923年由他發起成立紫金縣第一個農會——炮子鄉農會并任會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組織紫金南路農民自衛軍參加“四•二六”暴-動-,1928年3月在陸豐羅畬突圍中與部隊失去聯系,回炮子召集人員,迅速恢復蘇區革命斗爭,指揮赤衛隊員堅持游擊活動,同年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受盡嚴刑酷打,始終不泄露共產黨秘密,10月被殺害,時年29歲。張子玉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77年,2011年重建,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2009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被紫金縣委、縣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6月……[詳細]
聚史鄉革命烈士紀念碑
  聚史鄉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彭寨鎮聚史村聚史小學南邊的和尚山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聚史地區共有11位革命烈士犧牲。為了告慰烈士英靈,弘揚革命傳統,建國初期中共聚史鄉黨支部、聚史鄉政府,在聚史小學右側和尚山上,修筑了“聚史革命烈士紀念碑”。原和東區委書記梁錫祥,為革命烈士紀念碑撰寫碑文。該紀念碑始建于1984年,1986年12月重修并擴建。磚石砌筑,表面批搪石米,三級方塔形,底邊1.5米,高5米,北面陰刻“聚史鄉革命烈士紀念碑”,南面陰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落款是“中共聚史鄉黨支部、聚史鄉人民政府”。北面二級塔身中嵌花崗巖石碑刻,鐫刻紀念碑序。南面碑刻鐫刻烈士芳名,依次是:黃樹端、梁權民、黃炳榮、黃時揚、黃佛光、黃東全、曾觀妹、曾錦鐘共九位。塔四周建有六角形實墻欄桿。2012年1月……[詳細]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三印村上印寨。1928年春,龍川縣早期共產黨人、廣州“農講所”第二期學員、四甲青年黃克,在參加廣州起義后奉廣東省委之命回鄉組織革命斗爭。黃克回到龍川后,改選了龍川特支,任龍川特支書記。2月初,黃克在四甲上印寨組織召開附近鄉農會、縣農協會和農民自衛軍代表大會,成立龍川縣蘇維埃政府,下設財政、宣傳、農運、軍事等4個部。大會推選黃克、黃覺群、楊復生、陳濟平等人為政府執行委員,黃克為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并將四甲、坪田及鶴市、通衢、登云、黃布等地革命武裝合編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東江特委巡視員劉琴西掛軍長銜。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貫徹執行上級指示精神,配合中共東江特委實施“年關大暴-動-”的計劃,迅速組織發動了震憾東江上游的龍川鶴市武裝暴-動-,開創了中共龍川組織……[詳細]
茶壺耳屋
  茶壺耳屋位于油溪鎮茶新村。因此屋前棟外墻筑飾為“鑊耳形”,當地稱為“茶壺耳”,故得名“茶壺耳屋”。該屋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落居該地黃氏十七世祖錫桐公所建。坐西南朝東北。四進兩橫一圍式圍屋。總面闊84.5米,總進深65米,建筑占地面積5492.5多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中大門為凹肚式,石拱門,門前豎兩根圓形石檐柱支承前廊梁架,卷棚頂,有雕飾。中路廳堂進深三幢。門前豎兩根八角形石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木雕獅子駝墩及鰲魚雀替。廳堂均磚墻承檁。下廳、中廳有屏門。檐梁有雕花。天井用卵石拼砌成龍形、八卦形等精美圖案。茶壺耳屋共有住房166間,公共大小門19扇,馬巷兩條,過路巷5條。屋前有地坪和半月形池塘。2005年河源市文化局公布為受保護古建筑。2010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詳細]
紫金萬壽寺
  位于天子嶂半山腰,創建于明萬歷年間。該庵由性宗和尚始創,取名”顯壽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明萬歷四十年(1616年)知縣張國瑚到此改名為萬壽庵。庵門現存有重修碑刻一通:”涌地千尋,峻拔萬山之首;近天五尺,巍標一岫之尊”;佛堂聯:”佛旨幽玄,猶如云掛山頭,行到山頭云又遠;禪機浩蕩,恰似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庵左側有一巨石景觀“仙人石”。在仙人石下有迂回曲折的天然巖洞。相傳明朝解元鐘丁先反清復明失敗后,曾在此講學傳道,取名”孔子巖”。洞壁鐫有鐘丁先所作楹聯:”泉聲鳥聲鐘鼓聲,聲聲是幻;山色水色草木色,色色皆空”。清末青溪拔貢藍湘眉,曾邀集文人墨客在顯壽庵結拜”九老會”,以詩會友,吟詠唱和。萬壽庵周圍重巒疊嶂,林木茂密,風景宜人。2007年,萬壽庵進行……[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AV在线不卡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 色老99在线精品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