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河源市旅游

河源市文物古跡介紹

林寨古村落
  林寨古村位于河源市和平縣,是陳姓聚居地;據史載,該村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軍南下時,南越王趙佗為防御來犯之敵,派屬下一姓林將軍到當地筑寨守關,官府后來便用其姓命名該寨。清代至民國期間,林寨村民興建起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四角樓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樓,高達8至10米,主體建筑為三進院落廳堂式布局,氣勢恢宏、錯落有致。為典型客家風格的方圍屋,根據不同的歷史淵源,每一座四角樓都被冠以儒雅的稱謂。如新朝議第、永貞樓、福謙樓、謙光樓、寶三樓、九棟屋、世美樓、當鋪、美盡東南等。村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200多幢,是全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筑群,23屆世客屬懇親大會觀賞點,被評為省首批古村落之一、“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國民族優秀建筑文化遺產名村”。內中的古樓、古……[詳細]
龜峰塔
  龜峰塔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南堤路,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龜峰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萬歷三十年維修。塔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42.6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外觀七層,塔內分為一明一暗,計十三層。每層辟真門一個,穿門繞平座折上可登臨各級。塔身每層外面都砌有仿木構件的柱、額、半拱和假門等。疊澀磚檐、平座,各層平座頂面寬度不一,平座上設有木制勾欄。一層塔檐上邊有浮雕花紋,塔身自上而下逐級內收,塔下副階周匝。龜峰塔紀年明確,為研究嶺南宋塔提供可靠的依據。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惻隱之心,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的地方放了一只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包,然后建一座塔以鎮水妖。故此山稱為龜峰山,塔名曰龜峰塔。該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是……[詳細]
六祖燕巖古寺
  陂頭廣東六祖燕巖古寺歷史悠久,它的建寺時間大約有1700多年。根據該寺現保留的“惠遠結連社于廬山”碑文(不完整的碑文),陂頭燕巖古寺在公元3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因為,惠遠和尚是東晉時期的高僧,他在湖北省鄂州市西山創建了“靈泉寺”。公元384年到廬山,后與全國123名高賢結社,弘揚佛教文化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中,他們云游各大名寺,很有可能正是在這段時間,他來過燕巖寺進行弘法活動,并留下了碑文。清朝雍正八年編寫的“連平州志”記載,陂頭燕巖古寺是“明月空祖師道場”。月空是明朝初期少林寺的武僧,他武藝高強,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在抗擊外來侵略“倭寇”的戰爭中不怕犧牲,屢建奇功。“道場”是指和尚和道士做法事的場所。它說明月空和尚曾經在燕巖古寺做過法事,即弘法授道,當地群眾為了紀念他,把燕巖古寺也稱之……[詳細]
龍川考棚
  所謂考棚,即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設置。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它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門,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梁架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現僅存考場兩棟、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據當地史料記載,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門的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云南建水、安徽績溪、臺灣臺北等地還有學宮和考棚并存。目前,廣東考棚只遺存龍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粵東北地區現僅存較為完好的一個科考場所。清朝光緒年間自從新建龍川考棚后,龍川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有專家考證,龍川考棚是……[詳細]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先烈路城南的小山頂上。該紀念碑是為紀念在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和平籍革命烈士而建造。于1957年2月動工興建,基座六棱體形,每邊長2.5米。碑臺680平方米,紀念碑建在平臺中央,山石砌成,彈頭形尖頂。紀念碑用山石砌筑,表面批蕩石米,平面六棱形,高14.6米,二級高30厘米底座,底座邊長4米,碑體底邊長2.6米,高2.8米處砌出腰檐,檐下鑲嵌碑序與烈士名單碑刻。檐上南北兩面浮塑“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余四面分別塑“壯志凌云偉大功勛,無產階級的好兒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壯烈犧牲千古流芳”。六棱臺形頂,繞紀念碑有六棱形平臺。近年來,烈士紀念碑平臺下新建了4座涼亭,鋪設了四周階梯,進行全面綠化,并對碑身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維修。2001年興建了南大門,南北兩面山下各有……[詳細]
龍川學宮
  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學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現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歇山頂,重檐四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疊出跳,梁柱上有鳳、鳥、魚、龍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大方。清嘉慶元年(1796年)“御頒至圣先師大成殿”的金匾懸掛于正殿門欞上。正面有卷棚式通廊,從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結構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來看,顯然是清代風格。殿的周圍石柱上不設斗栱,直接頂托著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組。1962年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詳細]
南越王廟
  龍川南越王廟在龍川縣佗城中山街。何時建廟史書無載。廟內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年)碑,因該碑早已被毀,無法查考。《龍川縣志》載:“南越王廟在縣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縣臧琮重修,以前座祀越王,后座祀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胡一鴻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廟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現在面積352平方米,面闊3間12米、進深24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廟內后殿出一跳插栱挑檐,無補間鋪作。此上為佛殿,兩側室分別為經堂、齋室、客堂等。殿內大小佛像早已被毀壞。門額鐫石曰“南越王廟”4個陰文楷書。在后殿右側墻上鑲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代胡一鴻重修南越王廟碑記1塊,行書,清晰可辯,共630字。由于年久失修,桁桷有些霉爛,左側部分房舍改建它用,前棟和后殿仍存。1962年龍川縣人民……[詳細]
正相塔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于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為“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據磚銘推斷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腰檐平座。全塔用青磚砌成,黃泥漿粘合。各層收分做法不明顯。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別進行過修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阮嘯仙故居
  阮嘯仙故居位于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阮嘯仙故居始建于清代時期,1996年首次修復,2004年底重新維修并完善護墻、排水、綠化等附屬設施,建筑結構屬三進院落式客家民居建筑巾地面積2000㎡,房屋建筑面積630㎡.其建筑設計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特色和風格,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阮嘯仙同志(1898-1935)早年參加革命,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廣東區委黨務委員、廣東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農-動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農-動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共審計委員會主任、中央地方組織部部長、中共贛南省委書記兼贛南軍區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詳細]
佗城越王井
  越王井位于位于佗城鎮中山街光孝寺內,是秦縣令趙佗故居的汲井。后趙佗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又曰“萬壽宮井”。隨著歷代王朝的興廢,飽經滄桑2000余載。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昌明作有井記,勒之于石。爾后,歷代作過多次修葺,并有井記。井為磚石結構,深40米。井口開有一直徑0.6米的圓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六角形的臺面,以四塊石板平鋪而成,井膛用三層紅色方石疊砌,疊石下用青磚鋪至底,中部直徑約2.5米。結構結實美觀,是嶺南名古磚井之一。清代中葉以后,井膛淤塞,但保存完好。井邊立有唐韋昌明《越井記》碑刻,現存較好,屬嶺南古井之一。1962年5月,龍川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桂山石樓
  桂山石樓位于紫金縣城東南33公里的龍窩鎮桂山村,距龍窩圩鎮5公里。該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2年),歷時四五十年建成,主樓平面為長方形,占地約300平方米,高6層、20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一、二層用花崗巖條石砌筑,墻厚1.5米;三至六層用以明朝規格火磚砌成,墻厚50~60厘米。主樓前面是正屋,三進共41間,兩側橫屋共70間,門前為石砌池塘,-加筑斗方、圍墻,連成一座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的建筑群。斗方門聯:長承天祜,春滿吾廬。1999年1月,被列為紫金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由桂山村民集資16萬元,維修石樓主樓竣工,可供觀光。……[詳細]
蘇區革命遺址群
  紫金縣蘇區革命舊址群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該鎮是1958年國務院批準以“蘇區”命名的著名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時期,蘇區是全國最早建立農會組織、農民武裝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之一,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和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早期中共紫金縣委、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海陸紫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周恩來、彭湃、徐向前等革命先輩曾親臨指導工作,許許多多革命志士曾在此浴血奮戰,保留下來的革命舊址眾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極為豐富。紫金縣蘇區革命舊址群主要有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海陸紫蘇維埃政府舊址、炮子鄉農會(縣總農會)舊址、紅二師師部舊址、紅軍醫院舊址、紅軍兵工廠舊址、紅十一軍四十九團團部舊址、“血田”遺址等20處革命舊址及紀念建筑,承載著歷史的印記,給……[詳細]
黃居仁故居
  黃居仁(1904—1928),出生在廣東省龍川縣鐵場洋貝村,廣東早期青年運動杰出領導人之一。大革命時期與阮嘯仙、劉爾崧一起,被譽為“東江三杰”。1920年,黃居仁就讀于龍川縣立中學(今龍川一中)。1922年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專科學校。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3月轉為中國0黨員,任共青團廣州地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26年先后任共青團廣東區委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0廣東區委青年運動委員會書記、-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等職。1927年任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同年8月任0汕頭市委書記。其間接應-率領的南昌起義軍入汕,參與建立“潮汕七日紅”政權。后任0廣東省委特派員、巡視員等職。同年冬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任0惠陽縣委書記,0廣東省委巡視員。同年秋,聯系、恢復廣州地區黨團組織工作……[詳細]
廟祖石南母寺
  廟祖石南母寺地處紫金縣崇山峻嶺之中的九樹鎮海拔800多米的廟祖山中。該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通往該寺的小徑由一塊塊黝黑的巖石砌成,共有432級石階。石階兩旁樹木虎踞龍盤,奇花異草相映成趣。廟祖山自然生態景色毓秀神奇。廟堂雕檐畫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廟祖石南母寺始建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832年的歷史。寺內供奉有觀音菩薩蓮花寶座一尊。《金山鐵水》記載,此寺1932年重修,1966年被毀,后由鄉民和港澳同胞自愿捐款,于1989年重建,現有一座占地面積為80多平方米的香房和一座廟堂寶殿。正殿側有石鐘、石鼓,殿旁左側石洞內有一種黃土,古人稱之為“金黃散”,傳說能治百病,常有鄉民取土回家備用。……[詳細]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支部舊址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支部舊址位于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羅氏祠堂。1934年夏,羅響(方華)、張覺青在熱水創辦了東華小學,該校就設在羅氏祠堂內,羅響任校長,張覺青任教導主任,聘請羅鏡清、王守中等先進青年為教員。1938年初,中共廣東省委派遣麥任(麥文,東莞人)到東江上游恢復和發展黨組織。同年5月,麥任在老隆經黃用舒(建黨對象)介紹認識了羅響,并與羅響同赴和平熱水,對羅響、張覺青進行深入考察。麥任深感羅、張已經成熟,決定先發展羅響入黨,再由羅響發展張覺青入黨。羅響、張覺青入黨后,又發展了葉鏡芬入黨,并于1938年6月成立了中共和平縣黨小組,羅響任小組長,上屬中共龍川支部領導。1938年6月至8月,黨小組先后發展了黃驚白、羅寶萱、陳仁、羅維之(羅鏡清)、章平(張祥鎮)、王守中、朱理從、羅儒科、黃佛光、羅北……[詳細]
塔嶺烈士墓園
  塔嶺烈士墓園位于連平縣繡緞鎮塔嶺村大地墩山上,距大湖圩鎮約3.5公里。大湖、繡緞是連平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在革命斗爭中,涌現了許多為人民群眾得自由、得解放而甘心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原桂林隊鋼鐵連連長曾坤延同志為了紀念在塔嶺、獅腦山等戰斗中犧牲的烈士,順應烈士遺屬和老區人民的愿望、要求,提議建立塔嶺烈士墓園。他的提議得到了縣委、縣政府以及原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領導特別是原東二支隊司令員鄭群的重視和支持。曾坤延、鄭群等老同志帶頭捐款,社會各界紛紛鼎力相助,共籌集資金46萬多元。塔嶺烈士墓園工程1993年開始動工興建,1999年竣工。塔嶺烈士墓園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墓園分三部,前部是墓園直道,長73米,有儀門,門上有“魂壯九連”4字,兩側書對聯“鋼鐵旌旗紅映日,丹心碧……[詳細]
白云樓戰斗舊址
  白云樓位于連平縣大湖鎮盤石村,解放戰爭時期為大湖區盤石鄉地主曾啟瑞三兄弟的宅院,座落于大湖圩鎮西北向約3公里處,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1948年3月,國民黨重兵進剿大湖后,國民黨連平縣政府派遣謝岳臣率縣警隊、伍桂芳率聯防隊近百人駐防于此。他們依仗白云樓獨特的地理位置、堅固的樓閣和精良的裝備,頑固與人民為敵,對九連、大湖地區的人民武裝隊伍構成了嚴重威脅。1949年1月中旬,根據中共九連地委的指示,連和縣人民政府決定圍殲白云樓殘敵。27日晚,連和縣人民政府縣長駱維強、副縣長鄧基集合東江第二支隊三團的桂林隊、火花隊連同大湖、忠信柘陂武工隊及中共大湖工作委員會的全體人員約200多人,星夜進發,直逼白云樓。次日拂曉,四面包圍了白云樓,各隊戰士占據了有利地形,架起-炮對準白云樓6個樓閣,爆破班戰士抱……[詳細]
魏南金故居
  魏南金故居位于龍川縣龍母鎮永光西和嶺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為三進二橫布局,磚瓦結構,建筑面積約1100平方米。現基本保存完好。魏南金(1914---2001)年,龍川龍母鎮永光西和嶺村人。1934年,在廣東省立一中(今廣雅中學)讀書。1936年8月參加0領導的地下-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冬在龍川加入00,仁0永和支部書記。爾后,先后任0龍川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龍川中心縣委常委兼青年部長、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的秘書、南雄中心縣委書記和特派員、北江特委副特派員兼組織部長等職。1944年初,為開展粵北敵后抗日武裝斗爭,恢復黨組織活動,魏南金赴桂林尋找0組織。時因廣西黨組織受破壞,與黨聯系中斷,遂參加由田漢領導的抗日“文抗隊”及暫在廣西某中學任教師作掩護。1945年8月奉0廣東黨組織指示回粵,參加……[詳細]
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隊部舊址
  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隊部舊址位于連平縣油溪鎮茶新村茶壺耳屋,距油溪鎮府500米處。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是東南亞各國華僑組成的抗日救亡團體,為充分利用好這個公開的抗日救亡團體,1939年1月,東江特委在惠陽區淡水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總部設在惠州城,同時派出工作團隊奔赴各縣開展抗日活動。1939年11月下旬,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20多人從老隆出發進駐忠信、大湖,將隊部設在茶壺耳屋,隊長顏碩民、隊員黃敏、交通員黃克平等人亦駐扎在此。龍和隊到連平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連平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黨組織。到連平后,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工作。他們在油溪、忠信、大湖一帶通過開辦民眾夜校、婦女識字班、兒童識字班,采用出墻報、教唱革命歌曲、演街頭小戲劇等多種形式……[詳細]
20、明德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德樓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四十九團團部、中共紫(金)河(源)特別區委成立舊址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紅旗小組明德樓,建于清末,2011年重修。四十九團于1929年10月在明德樓成立,彭桂任團長,1930年編入紅十一軍。該團是紅十一軍主力,主要活動在東江、韓江一帶。在普寧林昭大捷后,奉命到蘇區休整,協助開展革命斗爭,進一步鞏固了海陸紫革命根據地。明德樓坐西北向東南,五間二進,右路橫屋,面闊23.6米,進深13.9米。檁條山墻結構,石基腳,硬山頂,灰瓦。1929年9月,紫金、河源邊區游擊戰爭有了很大進展。11月,根據中共海陸紫特委關于擴大蘇區、發展新區、轉移敵人視線、保衛蘇維埃中心根據地的指示,在蘇區鎮炮子村石階子自然村明德樓成立了中共紫河特別區委員會,由莊羲任書記,隸屬中共紫金縣委。1930年2月轉移……[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青青青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天堂 |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的 | 亚洲成a人片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色福利久久免费 |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