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宿遷市 > 宿城區旅游

宿城區文物古跡介紹

宿遷耶穌堂
  耶穌堂,始建于1925年,是牧師程彭云籌資所建。為城區所建教堂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底上兩層可容納600人左右。該教堂建成后,宿遷教會和美國教會開始分治,并成立了“中華基督教自立會”,該教堂的建成在宿遷教會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這座建筑是典型的西式教會建筑,建筑面積近400平方米,其造型十分別致,頂呈十字形磚木結構,粗看共四個立面完全一致,細看卻有細微變化,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求統一。專家認為,這種形制的建筑,江蘇省內僅有2—3處,具有保護價值。2006年6月5日,宿遷耶穌堂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鳳凰墩墓群
  鳳凰墩墓群,位于宿遷老城區、馬陵公園東面。2011年底,因工程建設,市文廣新局聯合南京大學歷史系對該地塊進行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分為東、西兩個區域,共清理墓葬68座,墓葬分為磚室墓、磚石混筑墓、豎穴土坑墓三種。出土文物有陶器、鐵器、銅器、銀器、瓷器、畫像石等器物200多件。從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等判斷,該批墓葬的時代跨度較大,從東周一直延續到明清。其中東周26號墓出土的青銅編鐘、青銅鼎、青銅缶、陶編磬等遺物在宿遷地區尚屬首次發現。……[詳細]
靈杰山漢墓群
  靈杰山漢墓群,位于宿遷市區幸福路以東、魚市口路以南地塊。2010年初,因蘇豪銀座工程建設,由市文廣新局聯合南京大學歷史系對該墓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本次考古發掘共發現109座墓葬和1條南北走向的明清古河道遺址。墓葬除一座為磚室墓外,其余均為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等文物300余件。該墓地初步判斷是西南方向2公里處的秦漢時期下相城居民的墓葬區,為研究漢代宿遷喪葬習俗和歷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詳細]
洋河老窖池群
  洋河老窖池群始建于明代,作為中國“江淮派”濃香型白酒釀造技藝最早的物質載體,經歷了明、清、民國、新中國四個時期,被譽為“中國白酒窖池活化石”,是國內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使用時間最長、微生物種類最豐富的釀酒窖池群之一。老釀酒作坊始建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70余年不間斷生產,見證了我國傳統白酒產業的傳承和發展。地下酒窖剛剛獲批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唯一的釀酒貯存環節重點保護文物。……[詳細]
宿遷明清城墻
  宿遷明清城墻,市級文保單位,位于宿遷市宿城區幸福中路西端,新華書店對面,為原宿城區區府廣場。2007年配合城市基本建設考古發現。已經揭露出的城墻長度為60米,殘高最高處約1米,墻寬約1.6米,磚筑。做法是先用木樁載入地下做地釘,其上用城磚砌筑。據《宿遷市志》記載:1688年地震,城墻倒塌多處。1767年重建。此段城墻與方志記載相吻合,應是明城墻倒塌后重修的清代新城。……[詳細]
26、灶君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灶君廟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宿城區財神廟東街,為典型的北方清式建筑,建于清代中期,該廟原有正殿3間,寬11米,進深7.9米,脊高7米,硬山頂。東輔殿4間,面闊13米,進深6米,脊高6米。另有西輔殿2間和山門3間。現僅存正殿和東輔殿。正殿基本完好,但東輔殿因長期失修毀壞嚴重。2004年秋,市、區兩級政府投資維護。……[詳細]
洋河地下酒窖
  洋河地下酒窖,位于洋河新區洋河酒廠內,2011年,地下酒窖入選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酒窖中最古老部分建于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目前洋河最古老并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是洋河真正意義上的鎮企之寶。2019年10月7日,洋河地下酒窖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28、前大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大庵
  宿遷前大庵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庵居委會庵西組。據相關史料記載,前大庵始建于1750年,隸屬宿遷縣極樂律院24個祭莊之一,是當時宿遷縣發放和尚戒牒的地方。它占地面積約25畝,建在3米多高的宅子上。廟宇分前后二進院,有大殿、中殿,前面是門樓,前后院兩邊都有廂房。大殿、中殿、門樓與兩邊廂房的連接處,都建有小角樓,前后廟宇50余間。整個建筑都是磚木結構,總體規劃協調。正面大殿、中殿的神臺上,有幾十個大小不等的佛像,其中一個是老佛爺端坐中間,約兩米多高。現如今,原先院內的50多間建筑只留存三開間正大殿,其它均為后來建筑。現存的這座正大殿為磚木結構,硬山、抬梁式架構,門前有石鼓一對。正大殿長11米,寬6米,總面積66平方米。院內原有兩棵高大的皂莢樹,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枯死了一棵,另一棵至今枝繁……[詳細]
東大街歷史街區
  東大街歷史街區位于宿城區幸福路,年代為清,2005年6月,被公布為宿遷市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前海墓葬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前海組。東距屠曹路約200米。墓葬群被包圍在村莊的中間。據當地村民介紹。這里原來是個大土墩,村子里誰家建新房需要用土都來這里取。目前這個墓葬群本體和周邊已經沒有明顯高差了。經調查,這個墓葬群的面積大約20000平方米,南北長約100米,東西長約200米。其上因多次動土,地表殘留較多殘損的文物。其中墓磚,既有素面磚,也有花紋磚,是典型的漢磚;陶器殘片以灰陶居多,可辨器型有陶罐、陶鼎等;還發現較多的筒瓦和板瓦,調查人員推測當時可能有祭祀類建筑。在走訪調查時,一村民反映,他們在墓葬群的東北角挖樹坑時挖到過一個銅鏡和許多宋代的銅錢,說明這里除漢代墓葬外還有宋代的墓葬。該墓群雖然破壞較為嚴重,但考慮到時間跨度較大,被破壞的大多是晚期墓葬,而早期墓葬地表一下可能還會……[詳細]
  尤莊大墩漢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倉集鎮河西村尤莊組,北臨青年河約100米南距李夏河約1500米,面積大約6400平方米。大墩墓葬群的現狀是:其形狀大體呈方形,落高于周邊地面。其上遍植楊樹。據老百姓介紹這里原來是個圓形大墩,墩高約3米,有許多神秘的傳說,讓他們記憶猶新的是借盤和借碗的故事。傳說周邊無論誰家辦喜事或喪事,只要前一天晚上在墩子之上燒上一炷香,然后磕頭禱告說明來意后,第二天一大早來到墩子上就可以取到所需的盤和碗,但必須如期歸還,后因一家借了沒有歸還,其后就再也借不到了。只因借不到盤和碗這個墩子就開始被挖掘。現有高度不足1米,遺址周邊為大面積水稻田,唯墩體遍植楊樹,附近的群眾在挖坑植樹時經常發現墓磚,根據群眾描述所出土磚的尺寸,我們初步認定為漢墓群。現已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后海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陳海村后海組,該墓群見明顯包狀封土,高約3米。封土面積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封土的南部有一條新修的東西向水泥路和筑路時開挖的一條水溝。調查時據當地知情者介紹,筑路取土時發現大量的磚頭和陶片,也發現骨頭。普查組實地調查時,在路邊的沖溝內仍可采集到許多磚頭和陶器殘片,且發現筒瓦的殘片。磚頭有素面和帶紋飾的兩種。經比對磚頭的尺寸和紋飾,以及陶器的殘片和筒瓦均具漢代特征,據采集到的標本分析初步判定為漢代墓葬群。這個墓葬群于2014年秋被盜過,經考古人員對被盜掘現場的實地考察,根據墓葬大致形制推測被盜的墓葬為元明以后時期的墓葬,說明這個墓葬群的最高封土是晚期墓葬,所幸早期的漢代墓葬這次沒有被盜擾。2010年被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劉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劉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為了紀念新四軍為保衛劉圩而犧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園,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無名烈士墓”。這個墓園埋葬新四軍兩次保衛劉圩戰斗中犧牲的7名軍人和5匹戰馬。第一次戰斗是1943年,當時的耿車鎮以及周邊的睢寧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領,這年11月18日,從洪澤湖開來一支新四軍至劉圩開辟敵后根據地。當天偽保長狗腿子就向維持會報告,說這里來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維持會便來這里掃蕩。我軍在八十一團團長夏義華的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將大部分敵人消滅。在打掃戰場時,我軍的李班長和一名戰士被假裝投降的敵人擊中身亡。第二次戰斗是發生在1944年4月,當時以凌城為中心的日本偽軍和被打散的國民黨十八團殘匪,糾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區發起進攻。當時區里只有少……[詳細]
  徐圩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徐圩村八組。是朱敦云、朱本生二位烈士的墓園。朱敦云:1909年七月出生,1933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地下黨組織,1940年黨組織派他在耿車梨園落戶,從事地下工作,開辟楊集區根據地,發展壯大地方武裝力量。1942年任埠子區委副書記。1944年于楊圩村被日軍抓捕,在獄中堅貞不屈,日軍無奈放狼狗撕咬,慷慨就義。朱本生:朱敦云的侄子。出生于1925年4月,卒于1942年,耿車梨園村人,受其叔父朱敦云的影響,10多歲就參加了革命。1940年叔父朱敦云將其派往洪澤湖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2年畢業后任某部連隊指戰員、黨支部書記。同年領兵參加鐵路西抗擊日偽的阻擊戰。當接到命令撤離陣地后,發現受傷的師長仍在陣地,于是又一次沖回陣地,背著師長后撤時受到敵人襲擊,不幸……[詳細]
  倉王沈土塘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倉王村六組。倉王是陳集鎮的一個自然行政村,北距古黃河約6公里,是黃河泛濫的重災區。這個遺址和其附近的倉王遺址一樣,其中心被早期積肥造肥挖成了一個勺形大坑。現積水較深,南北約50米,東西約80米。據這里群眾介紹,早年取土的時候發現許多遺物。有大城磚、灰瓦片、白瓷片等。經簡單勘探,遺址面積約160000平方米,南北長約400米,東西長約400米,基本呈圓形。地表黃泛土約1米深,黃泛土的下層約有1米深的文化層,包含物不是很豐富。水塘的面積占遺址總面積約五分之一。據采集的標本分析,該遺址上至漢代,下至唐宋。現已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尤莊黃泥灘漢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倉集鎮河西村尤莊組,北距徐淮鹽高速公路約30米,南距尤莊約50米,東為楊樹林,西為農田,面積大約2500平方米,地表平整,無明顯凸起。據當地老百姓介紹,這里原來是高出地面約2米的大土墩,土墩之上的土質和周邊的土質明顯不同,周邊是大面積沙土,墩子之上是黃褐色淤土,故名黃泥灘。這種現象符合黃泛區遺址或墓葬群的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高灘以外的低洼地帶被黃河泛濫所攜帶的泥沙所覆蓋,未被覆蓋的高灘之上黃褐色淤土便是本地的原生土。大約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沙土堿性大不長莊稼,這里開展了造肥運動,又因凡是凸起的墩子都是肥沃的黃褐色淤土,因此大多數的墩子都被鏟平,有的被挖成數米的大坑。這是黃泛區遺址或墓葬的突出特征。當年挖土時發現許多青磚砌筑的墻,磚頭被村民運回家建房或建豬圈,根據磚……[詳細]
  鄭莊南毛墩墓葬群位于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新路村鄭莊組。南距毛集墓葬群約4公里。據傳這里在一公里范圍內有九個大土墩,稱九座連環墩。經調查,目前僅存五座,較為明顯的只有2座,其中南毛墩較大,東西長約400米,南北長約300米,鄭莊組約100余戶群眾散居在這個墩子之上。村子的西南角有一片樹林,面積約8000平方米,地面最高點比周邊高出約1米,由于地勢較高無法種植水稻,長期拋荒,其上雖栽植樹木,但雜草叢生,南毛墩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東距這片樹林大約50米的地方有一處高大的封土,相傳為明代墓葬;墩子的北部有一個長方形魚塘,面積約3000平方米,另有一條與魚塘相通的東西走向的排水溝,溝內被水沖刷過的壁上發現多處墓磚暴露在外。行走在村莊的小路上不時發現水池旁、垃圾堆上丟棄的漢代墓磚。還發現許多群眾家建廁所用……[詳細]
  礦山水塔始建于1958年。從底部至地面以上約2米用大城磚砌筑,上部用普通青磚砌筑,共三層,樓梯內置。通高約16米,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5米。塔的中間有一眼深水井,用水泵將井水提至塔頂以增加水壓,以供周邊大約300戶居民生活用水。礦山水塔所在的位置原為礦山村,后改為礦山居委會,屬宿遷城的北部郊區。宿遷城素有山城之稱,因為他是明代萬歷年間為躲避洪水的侵襲而遷建在山脊之上的古城,整個地勢呈南低北高,而礦山又位于古城的北部,加之山體都是紅色的石頭,打井非常困難,匱乏的水資源一直困擾著這一帶的居民。建國后,尤其是“人定勝天”的大躍進開始后,礦山村舉全村之力,從舊城墻上拆掉一部分城磚,從老建筑上拆掉一部分普通青磚,又從磚瓦窯上買回部分新磚,建成了這樣一座水塔。這個水塔雖然是建國后的作品,但留下了特殊年……[詳細]
39、通運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運橋坐落在史稱為“文曲溝”的中段,文曲溝原為馬陵山脈所形成的天然水系,依山勢向東南流入現在的馬陵河。河寬不足4米,為便于通行,此河上建有通運橋,平橋等多座小橋。其他橋或拆除或坍塌,僅通運橋幸存。該橋全長約6米,寬約2.5米。橋的出水口為磚券拱形,護欄用磚石混筑,北護欄陽面用一長方形塊石鑲嵌,上雕“通運橋”三字。迎水面和背水面為“八”字形雁翅。2005年6月,被公布為宿遷市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仁濟醫院舊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醫院為二層樓,局部三層,其余是平房,一、二樓設有病房、放射室、手術室、圖書室等,三樓堆放雜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 | 亚洲人成色44444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视频 | 日本码亚洲成a人片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亚洲网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