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黃岡市旅游

黃岡市文物古跡介紹

李時珍墓
  李時珍陵園在蘄州古城東風景秀麗的雨湖畔,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李時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為仿古(明代)建筑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館內陳列大量珍貴的醫學資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余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志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家中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為了紀……[詳細]
萬年臺戲臺
  萬年臺戲臺位于浠水縣散花鎮福主村,北距縣城約25千米。始建于清干隆年間,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磚木石混合結構。整個場地由戲臺和觀眾區兩大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戲臺坐東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臺、后臺和化妝室三部分組成。前臺為三面敞開式,筑于高1.8米的石砌臺基上,面闊6.1米,進深4.95米,通高9米,重檐歇山灰瓦頂,下掛鐵質風鈴。檐下施如意斗栱。額嵌“云管陽春”木匾,額枋浮雕戲劇人物故事圖案,臺頂飾八卦天花。后臺面闊三間12.04米,進深一間6.2米,單檐硬山灰瓦頂。兩山設封火山墻,枋上鏤刻戲曲人物圖案。前、后臺以木板相隔。化妝室設在后臺底層,南側墻設小門,門外樓梯與后臺相連。戲臺前方設有觀眾看戲的緩坡形前場,保留有高約數丈的古樹3棵。萬年臺戲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詳細]
肖方故居
  肖方故居位于羅田縣勝利鎮洗兒嶺村肖家沖。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一進兩重的傳統建筑,小青瓦屋面,清水墻體,條石基礎。2001年被公布為黃岡市文物保護單位。 肖方(1907-1931),原名肖大椿,湖北羅田人,黃埔軍官學校畢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肅反”中錯殺于河南省光山縣白雀園。肖方是我黨早期著名革命活動家和紅軍的卓越將領,他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肖方同志是中共羅田縣第一個黨支部的創建者之一,是大別山地區農民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參加過1927年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和十二月“廣州起義”。領導了著名的商南“立夏節”起義,并取得成功。肖方同志英勇善戰,屢建功勛。自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歷任紅一軍第三師副師長、師長、中央教導二師師長……[詳細]
方本仁莊園
  方本仁莊園位于團風縣馬曹廟鎮戴家灣村,是鄂東保存最完整的地主莊園,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莊園始建于1927年,1929年完工,占地面積23.8畝,建筑面積2.8畝,是民國時期獨具特色的莊園建筑。莊園由主樓、水池、石橋、門衛室、炮樓、花園及圍墻組成。建筑格局以主樓為軸心直輻射,主樓為二層近代建筑,由回廊、天井、廂房組成。它有全封閉式的高墻大院,在布局上采取中軸對稱的格局,主體建筑前有月池和拱橋,后有傳統的前堂后寢式結構,整個建筑風格呈現中西合璧的特征。方本仁莊園是我縣紅色革命遺址之一。大革命時期,莊園曾作為紅軍醫院使用,圍墻上至今還保存著“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標語。現作為團風縣林業科學研究所的辦公場所,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方本仁(1880—1951)號耀庭,馬曹廟鎮薛坳戴家灣人。方本仁在北伐……[詳細]
袁山河功德橋
  袁山河功德橋位于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余川鎮雙城驛村三里橋垸東50米。橫跨在武穴與黃梅交界的袁山河上。袁山河功德橋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單孔麻石石拱橋,東西走向,橋孔向南,券拱呈半圓形,采用縱聯砌置方式,跨度為11.25米,橋全長25.7米,橋面寬7.3米,橋面用青石板鋪墁,呈弧形,橋拱南側中心處陰刻“功德橋”三字,橋東端立有黃梅縣界碑,西端立有廣濟縣界碑。它為研究明代橋梁建筑風格提供了實物資料。袁山河功德橋古時為黃梅城關通往廣濟縣(武穴市)梅川驛道上的主橋梁。2006年2月,當地群眾捐資維修武穴功德橋,在橋面兩側加上水泥護欄,券頂部兩側各有一塊大理石欄板,分別記載袁山河功德橋由來,及此次捐款人員名單。202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袁山河功德橋及周圍一定范圍。以橋體……[詳細]
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位于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民主街24號。董必武(1886—1975),湖北紅安人,原名董賢琮,曾用名董用威,1920年參與籌建武漢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會。1920年參與籌備建立武漢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參加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起任中共湖北武漢區執委會委員。1924年任中共湖北漢口地方執委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1926年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同年秋任中共湖北區執委會委員。1927年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常委兼農工廳廳長。大革命失敗后,1928年赴蘇聯。1932年回國。1933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長、副校長。1934年起任中共中央審查委員會書記。1934……[詳細]
27、岳霆墓
岳霆墓
  岳霆系岳飛第三個兒子,字應時,號君錫。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生于軍中,母李氏。父兄遇害時,岳霆岳震在江州故居居住,噩耗傳來,家人聞變引岳震岳霆兄弟二人潛過長江,改姓鄂,隱居于黃梅大河鎮后遷聶家灣。21年后,孝宗皇帝為岳父子平反昭雪時,才恢復岳姓。岳霆初名岳靄,孝宗皇帝賜名岳霆,官授朝散大夫,監潭州(今長沙市)守宗正節使,寧宗贈修武郎、閣門祗侯、舉直大夫等。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續忠侯。卒后葬黃梅縣苦竹鄉楊梅岑村老樹坡山上,與震侯合墓,碑名為《大宋岳飛之子岳震岳霆之墓》,今為黃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妻劉氏,封佐德夫人。昭雪時,孝宗皇帝賜張信女配。岳霆子三,長子岳蹯,字念二,授朝請大夫,監承知金州兼內安撫使,次子岳與,字念五;三子岳琨,字念八。岳霆后裔,有長子岳蹯系例一支居湖南邵……[詳細]
徐會之故居
  徐會之故居位于團風縣總路咀鎮宋家坳村。徐會之(1900~1951),團風人,曾參加京漢鐵路大罷工,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加入國民黨,1924年3月,由包惠僧、馬念一推薦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一期,6月,經董必武、陳潭秋介紹加入共產黨。1926年,被共產黨派往北平、天津做地下工作,后參加贛、浙一帶進攻北洋軍閥的戰爭,并參與發起“黃埔革命同學會”,公開反蔣;抗戰時期臨危受命,解決和緩和各派系之間矛盾,為國共合作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后,任漢口市市長;1947年7月,被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3月被任命為-參軍處上將參軍,1949年12月在重慶迎接解放,1950年11月赴臺,1951年11月被臺灣當局殺害。1985年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故居依山而建,占地面積約1488平方米,建筑面積2……[詳細]
牛背脊戰斗紀念地
  牛背脊戰斗紀念地位于陶家河鄉胡家灣村牛背脊骨山,海拔997多米,因山形酷似臥著的水牛而得名。1934年9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太湖移駐至陶家河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10月30日,紅二十五軍在牛背脊骨同國民黨上官云相47師展開了一場浴血反“圍剿”的戰斗,敵軍兵分三路,妄圖合圍全殲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五軍占據牛背脊骨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據險扼守,激戰兩天兩夜,多次打退敵人進攻,給予敵人巨大殺傷,紅軍傷亡280余人。11月1日凌晨,紅二十五軍主力在夜幕的掩護下沖出包圍圈,離開陶家河革命根據地,成立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由此集結北上長征。2018年4月9日,牛背脊戰斗紀念地被英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2月9日,牛背脊戰斗紀念地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詳細]
30、江心寺
江心寺
  蔡山鎮地處黃梅縣的西南部,南臨長江,北倚太白湖,西與武穴市相接,東與孔垅鎮接壤。全鎮版圖面積110.2平方公里,下轄56個行政村,3個場,1個居委會,總人口88342人,耕地面積67609畝。在蔡山南面偏東的一個山坳里有座巍峨的大殿,便是名剎“江心寺”。據說是唐代貞觀八年由尉遲恭督修而成。詩仙李白45歲以后曾隱居于此,并筑有“太白讀書屋”,曾留下十余篇詠蔡山的佳作。特別是《夜宿江心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在江心寺西南一側的山坡上有一棵似蒼龍臥伏號稱天下第一壽星的“晉梅”,據說是晉朝高僧支遁大師親手所栽,距今已有1670多年。堪稱稀世國寶。冬末春初梅開兩度。人稱“二度梅”。當梅花盛開之即,如一片堆雪,幽香撲鼻。江心寺后面長著一排千年以上的……[詳細]
31、老塔山
老塔山
  老塔山簡稱塔山,海拔440米,位于羅田縣城東南2.5公里處,如一面兀立城東南的錦繡屏風,故又名“玉屏山”。傳說隋唐前巴水蠻人曾建有“女媧娘娘廟”。風景秀麗的老塔山曾以“老塔唐梅”名列羅田八景之中。如今唐梅早毀無存。山上有清元寺。廟前廟后兩座僧人舍利塔及其基碑至今保存完整,寺后是原清元寺主持臨濟宗被公天和尚德錫園寂墓,寺前僧塔系康熙五十二年洞宗正傳寺和尚及門徒睿常老和尚普疆之墓,其旁附有乾隆十三年(1748)園寂的曹洞正宗智公和尚復為之墓,均以中興山寺大書于墓碑名號之上。塔山風景冠于一方,“老塔唐梅”向為代表,明嘉靖縣志以“塔山鐘聲”、清光緒縣志以“塔山秋色”代表塔山秀色。昔日塔山“秋日丹楓絢采”,今朝尚存兩三處約30余畝丹楓林襯以滿山綠葉,亦令游人心醉。……[詳細]
陳錫聯故居
  故居位于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高橋鎮陡山彭家村,與李先念-同屬一村,相隔不足一公里。是一進四重,磚瓦結構,翹角飛沿雕樓式,占地面積228平方米。故居為二進四重磚瓦結構的平房建于清未民初,原屋十分破舊,1948年陳將軍南下時,交給母親一些錢,由母親和弟弟在原址歷時三年建成。經歷解放文革也沒破壞,保存較好。2002年由于房頂露水進行過大修。故居共二廳四房,正面為青磚(大火燒過的紅粘土加石灰)墻面,較為結實。門樓及窗戶為石條所砌。門樓為傳統的內縮斗拱式,石條大門正上方為一對青龍雕花,大門為厚板木門。窗戶較小,四周方框為石條立柱,窗欄為鐵質。后墻及左右兩面側墻為泥磚墻,底層有1米高的青石磚墻墊底。屋內陳設如舊,按陳老先生生前樣式布局。另掛有各個時期的照片并加以說明。屋旁的大楓樹,應該有百年以上樹齡。在我……[詳細]
明荊王墓
  明荊王墓位于蘄春縣蘄州、橫車、株林、劉河、官窯等鎮。明代墓群。由荊憲王陵、荊靖王陵、三角山荊王陵、荊和王陵、荊恭王陵、荊敬王陵、荊康王陵、荊定王陵、樊山王朱翊金氐墓、永新王朱翊鍵墓、都梁王朱見溥墓、荊憲王妃桂氏墓、荊憲王妃周氏墓、荊康王妃馮氏墓、荊康王妃吳氏墓、德安王朱翊鐯墓、都昌王朱見潭墓、都昌王朱祁鑑墓、樊山王朱祐構墓、荊靖王妃王氏墓、荊靖王妃魏氏墓、東都昌王朱東軒墓、桐城王朱祐椫墓、荊端王妃劉氏墓、富順王朱常湢墓、荊和王妃何氏墓、富順王朱厚焜妃王氏墓、永新王朱厚熿墓、都昌王朱載塎墓、樊山王朱載埁墓等30座墓葬組成。其中荊王陵8座,荊王妃墓8座,郡王和郡王妃墓14座。墓葬大多有封土堆,部分墓葬曾出土金鳳冠等珍貴文物。明荊王墓數量多,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詳細]
焦墩遺址
  焦墩遺址位于黃梅縣濯港鎮張城村,新石器、商周時期遺址。南北長800米,東西寬700米,面積5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8米。1993年考古發掘發現卵石擺塑的龍、魚、龜、蛇等遺跡及大量灰坑。卵石擺塑龍全長4.46米,頸至頭頂高2.26米,頭朝正西,尾朝正東,頭上一角,腹下兩足,身呈波浪狀,尾上卷,背上有一不規則狀鰭。在龍背的上方,有三堆用卵石擺成的圖案,與龍角形成一直線,東南向排列。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以夾砂紅褐陶、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紅褐陶,紋飾有籃紋、附加堆紋、按窩紋,器形有罐、盤、杯、釜、鼎、罐、杯等;商周時期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方格紋,器形有鼎、鏤孔豆、擂缽、方尊、碗等。該遺址是一處面積較大的史前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詳細]
宛希儼、宛希先故居
  宛希儼、宛希先故居位于黃梅縣下新鎮宛大村。宛希儼(1903-1928),湖北黃梅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五卅”運動時為南京-和工人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湖北地委委員,《楚光日報》主編、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執委兼宣傳部長、《民國日報》總編、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故居建于清末,面闊2間,進深一間,面積74平方米,磚木結構。宛希先(1906~1930),湖北黃梅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曾任紅四軍十師-表、中共茶陵縣委書記、湘贛邊特委常委等職。故居建于清末,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面積約220平方米,磚木結構。該故居是宛希儼、宛希先早年生活、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第五批)……[詳細]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1號,矗立于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園中前部,始建于1977年。碑高27.11米,此數字是為了紀念黃麻起義的爆發之日——1927年11月13日。碑身四面均為漢白玉鑲嵌,正面鐫刻“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十七個大字,是1978年4月26日時任黨中央主席的-親筆題寫。碑身兩側分別是董必武、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的題詞。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共同撰寫的碑文,碑座側面是巨幅浮雕,展現的是蘇區人民英勇斗爭、前仆后繼的壯麗畫卷。該碑是紀念鄂豫皖地區革命活動的代表性和標志性建筑,至今仍是是鄂豫皖地區規模最大的革命烈士紀念建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詳細]
37、余誠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余誠墓
  余誠墓位于麻城市張家畈鎮涂家坳村。余誠(1884~1910),麻城人,辛亥革命先驅,湖北同盟會長,190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1905年協助孫中山組建同盟會,1905年冬,任同盟會湖北分會會長,1906年1月到武漢,同劉靜庵合作,發展同盟會員,1907年5月因遭通緝,再赴東京,協助同盟會總部工作,1908年返漢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10年2月5日因病逝世。該墓坐東北面西南,封土長2.5米,寬1.5米,高1.2米,有磚砌長方形墓碑三通,中高兩側低,水泥抹平面,主碑文記墓主生平,兩側碑上陰刻“繼承遺志、振興中華”八個大字。碑前設半圓形拜臺,直徑約9米,周圍為石砌護岸。該墓具有較高的紀念意義,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詳細]
紅十五軍籌備處舊址
  由黃梅縣城沿縣道向北七八公里,過苦竹口經油鋪街再向西行一公里,便是柳新屋村,紅十五軍籌備處舊址就在這里。據《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軍史》記載,1930年10月,紅十五軍在黃梅縣考田山吳祥村宣布成立。在正式成立前的9月下旬,籌備會議曾在柳新屋村柳氏宗祠召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將柳氏宗祠確定為紅十五軍成立籌備處舊址。保護范圍:紅十五軍籌備處舊址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以舊址外墻為基準,東向外延伸至柳金城宅東外墻,南向外延伸10米,西向外延伸至錢小蘭宅西外墻,北向外延伸至柳義祥宅北外墻。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東至柳金城宅東20米,南至柳新屋祠堂南30米,西至錢小蘭宅西20米,北至柳義祥宅北20米。……[詳細]
石堰幽尋石刻
  石堰幽尋石刻位于紅安縣杏花鄉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從右至左分別鑿出三個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寬0.2米,陰刻楷書“皇明萬歷歲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寬0.45米,字跡風化,經清洗拓印,分析其內容為“石堰幽尋原系八景奉諭禁止以后不準毀壞如有毀壞此溝內石者同眾公處沙平會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寬0.4米,陰刻楷書“咸豐三年眾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該石刻記錄了古黃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尋”形成時間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維護等信息,填補了地方志相關記錄的空白,也是目前紅安發現最早的有關文化景觀保護、環境保護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詳細]
田夢羆夫婦墓
  田夢羆夫婦墓位于蘄春縣檀林鎮青草坪村,南宋墓葬。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封土堆長5米,寬4米,高1.4米。墓前有碑樓,清代重立,三架門式,通寬3.88米、高1.43米。碑心漢白玉質,中碑豎行陰刻楷書“宋故丞相田公諱夢羆大人妣黃梅王氏夫人墓”,右碑簡介田夢羆生平,左碑簡介黃梅王氏三位夫人墓碑廢立歷史。碑框青麻石質,碑額側柱上浮雕壽字、花卉、萬字等紋飾。左右各立一塊斜向前擋土石板。碑樓前2米處并立一對旗桿石。碑文介紹田夢羆曾為南宋丞相,經考證其原名為陳宜中。該墓改寫了《宋史》關于陳宜中歸宿的記載,也是我省少見的宋代高等級墓葬,具有較高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 日本亚洲欧美国产ay | 亚洲视频i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悠悠久久琪琪 |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午夜福利92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