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姑蘇區旅游

姑蘇區文物古跡介紹

志仁里民國建筑
  志仁里位于蘇州古城區西北角閶門內下塘,東接倉橋浜,西至滸溪倉,全場166米。這里處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尋到。從倉橋向北約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風格異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這里便是志仁里。寫著“志仁里”的門牌有十九個,這些風格、規模不一的民國建筑排成了三排,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最北部建筑則有樓有院。這里處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尋到。從倉橋向北約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風格異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這里便是志仁里。寫著“志仁里”的門牌有十九個,這些風格、規模不一的民國建筑排成了三排,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最北部建筑則有樓有院。志仁里是一處民國早期的住宅新村,建筑總面積3007.19平方米,傳說是由闕姓商人于1923年5月建成(癸亥四月)。志……[詳細]
62、泰伯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伯廟
  泰伯廟位于蘇州市閶門內下塘街250號桃花塢歷史街區之中,為紀念古公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歷史可追溯至東漢,為江南地區第一座奉祀吳地開發始祖泰伯的廟宇。現尚存至德橋、至德坊、大殿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等為清代建筑。廟中有康熙、光緒及民國時重修記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時,欽賜給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的“至德無名”四字。隨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時在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三讓高蹤”,乾隆歷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蘇州泰伯廟。可見蘇州泰伯廟之地位。1982年,泰伯廟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至德橋俗稱泰伯廟橋,梁式,橋墩仍為石砌,橋面已有改動。過橋迎面聳立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紋,橫額鐫至德坊,為光緒二年巡撫吳元柄所書。原尚有三讓無稱、歸化、開吳三坊及石橋、方池,現均已無存。……[詳細]
江蘇巡撫衙門舊址
  江蘇巡撫衙門舊址位于蘇州市姑蘇區書院巷20號。舊址原為鶴山書院所在地,明代永樂年間改為衙署。1982年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由蘇州衛生學校保護管理。歷史沿革:衙門舊址所在地書院巷是蘇州城區南部的一條街巷。唐稱南宮坊,有牌坊立于巷東口。宋起即稱南園巷,后因宋理宗賜魏了翁宅于此,并書賜“鶴山書院”四字,曾孫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復鶴山書院,巷遂稱今名。明永樂年間以書院舊址為巡撫大臣行館,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統三年(1911)為巡撫衙門。自明宣德設巡撫到清末,480余年間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諸如周忱、海瑞、梁章鉅、張伯行、林則徐等。林則徐在任前后達五年之久,政績卓著,深受人民愛戴。末任巡撫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動,在此宣布江蘇獨立,脫離清廷,對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現存情況:本著修舊……[詳細]
唐納故居
  從胡廂使巷東首的倉街向西,行不足百米,就是唐納故居。蘇州人從來不這么稱呼唐納故居或者叫唐宅,而是叫馬家墻門里的馬家少爺。唐納,其實并不姓唐,大名驥(季)良,1914年出生在胡廂使巷的“馬家墻門”內。這位20世紀早期的蘇州才子,因三十年代在上海報界撰寫影劇評論而蜚聲文壇。今天我們知道的更多的,是他與當年中國政壇上生殺予奪的“紅都女皇”一段生死戀情。可能唐納自己也沒有想到,那個叫藍蘋的青島女子,會如此強烈的影響他的一生,遮蓋了他一生其它有光彩的部分,以至于后來他只能去國離鄉,客死異域。今天的故居是2003年10月,由蘇州市文管辦正式掛牌的。而此前,故居一直散住著各色居民。老宅中路主軸線前有石庫門墻,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樓廳、后花園。中路兩側為備弄。備弄以外為東、西二路,以及東西花廳、畫室、書……[詳細]
蘇州關稅務司署舊址
  蘇州關稅務司署舊址位于蘇州市南門路覓渡橋堍的青旸地日租界,俗稱“洋關”,現為蘇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月成立,根據《馬關條約》,蘇州辟為通商口岸,遂設海關于交通要津之滅渡橋外。蘇州關管轄范圍為嘉興以北,丹陽以南,昆山以西,設稅務司總領其事,首任稅務司為英國人孟國美,現存三棟西式別墅式建筑,建筑南向,均為紅瓦尖頂,紅磚外墻。占地243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74平方米,東為二層樓,平面近凹字形,西為三層,中為平房。建筑內設壁爐,屋頂煙囪高聳,東西兩樓南北立面變化豐富,為較有代表性的英國風格的近代建筑,相傳曾為當時稅務司署高級公寓。蘇州關稅務司署是國內較早的近代海關設施之一,是近代中國遭受西方侵略,喪權辱國的重要見證;該建筑地處古運河畔,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文物遺存,具有重……[詳細]
太平天國-軍械所遺址
  太平天國-軍械所遺址  位于中街路馬大鹿巷12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天-械所遺址本為邱氏宅第慎修堂,建于明代。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入蘇州前,宅主攜眷離城避亂。戰后返回,見廳堂庭院中有煤、鐵、炮、炮彈之類,顯然做過軍械修造工場,民間亦相傳為太平天-械所。同治年間,邱氏曾重修住宅。本世紀60年代初期,從庭院地下發現并出土了石炮彈、圓形鐵地雷、鋸斷的鐵炮、太平軍-之類兵器 ,估計為當初重修宅第時就地掩埋的。  全宅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路四進。中路依次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大廳面闊三間計17.55米,進深13.7米,東、西、北三面圍以寬闊的隔木屏。扁作梁架,山霧云等雕飾簡潔圓潤,脊檁等處彩繪依稀有龍紋,后檐留存具有太平天國……[詳細]
67、唐寅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寅祠
  唐寅祠原名唐解元祠,位于閶門內桃花塢廖家巷前新街10號準提庵(又名七子庵),明萬歷十年(1582年)僧旭小在此構禪房數楹,天啟六年(1626年)楊大瀠創精舍于此,供奉準提佛像,名為準提庵。清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重修。嘉慶五年(1800年)吳縣知縣唐仲冕又修,并拓庵東別室為唐解元祠,祀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館”。同治年間復修,1923年再修。準提庵坐北朝南,現占地約2000平方米。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七界,硬山造。梢間向北構東西兩廊各六間兩架,貫通大殿,中為廣庭。大殿面闊五間計18.2米,進深13界計14米,高10.2米,單檐硬山頂,左右梢間雙層。山墻作觀音兜,兩側延伸為波浪形坡,墻中央塑“佛”字。大殿構筑高敞,前為鶴脛軒廊,后作船篷軒廊。前廊梁枋木構幾乎無處不加雕飾,雕工……[詳細]
68、耦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耦園
  耦園位于平江歷史街區小新橋巷7號,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8000平方米。耦園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時保寧知府陸錦所筑“涉園”,光緒初年,湖洲沈秉成購得涉園廢址,聘名畫家顧蕓等設計,營筑宅園。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寓夫婦偕隱之意,故名偶園。1932年,楊蔭榆于此創辦二樂女子學社。1939年,史學家錢穆攜眷寓居東花園,1958年,蘇州振亞絲織廠用作工人療養所、宿舍、倉庫、托兒所。1965年部分向社會開放,1994年全部開放。耦園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耦園是布局獨特的庭院式園林,住宅居中,園分東、西,園宅之間以重樓聯通。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后兩個小院。東園為“涉園”故址,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園中主體建筑“城曲草堂”,為園主宴客之處。……[詳細]
錢伯煊故居(錢宅)
  錢伯煊舊宅,在臨頓路縣橋巷,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錢伯煊(1897-1986)著名中醫,蘇州人。建國后曾在北京任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婦科主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8月17日病逝于蘇州。故居坐北朝南,兩路六進。東路第三進為大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8.3米。屋頂舉折較平緩,梁架扁作,前后翻軒,山霧云、棹木、荷葉凳等雕刻線條柔美。東西壁畫貼磚細墻裙,有圭腳。古鏡式木礎。具有建筑風格。廳前“世德流芳”門樓,磚雕紋飾古樸。兩進后樓朝代較晚,有清末狀元陸潤癢所題“吳越世家”門樓,西路花園已殘,尚存花廳和廊、亭等。……[詳細]
潘祖蔭故居
  蘇州望族潘氏,世代門第顯赫,狀元、探花、翰林、舉人不勝枚舉,享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蘇州民間稱之為貴潘。因其遷自徽州大阜村,故又稱徽潘。平江歷史街區的南石子街(6~10號)潘宅,歷史上曾是清光緒年間軍機大臣潘祖蔭和弟潘祖年的住宅。此宅的主人卻是潘祖蔭的伯父潘曾瑩。道光十四年(1834),潘曾瑩的父親,也即潘祖蔭的祖父--歷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高官的狀元宰相潘世恩,得到御賜圓明園宅第的恩賞,這對貴潘家族來說自然是無比榮耀的一件大事。后潘曾瑩將南石子街舊居,特仿其父潘世恩京城御賜第格式,改建為坐北朝南的大宅,占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宅分三路五進,中路各進皆為樓屋,兩側廂房走廊,連通為走馬樓式,其間庭院寬敞。第四進樓面闊三間帶兩隔廂,寬約16.2米,進深13.9米,高約10米,扁作梁,裝……[詳細]
蘇州普濟橋
  普濟橋位于蘇州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因橋側普濟堂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國14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橋,花崗巖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縱聯分節并列砌筑。全長38.69米,中孔凈跨9.16米,矢高4.37米,橋面中寬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兩端砌石踏步,南30級,北26級。拱券內壁刻有捐款人姓氏。東西兩面明柱刻有橋聯。1986年因中孔頂部嚴重下沉,左右次孔向兩側推移,橋身變形下沉,出現險情,故進行拆卸大修,堅持保持原貌,做到修舊如舊。拆卸前對原橋進行測繪,外露石構件編號繪圖,修復時按圖到位,在橋身隱蔽部位采用現代材料和技術手段,四個橋墩下的水盤石不再采用傳統的木樁地釘……[詳細]
義莊祠堂
  在平江歷史街區保留下來的古舊建筑中,除了大量的民居、深宅大院、寺觀外,義莊祠堂占有相當的數量,可見古人十分重視義莊祠堂的建設。義莊創自宋代名臣范仲淹。北宋皇右元年(1049),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回歸鄉里時認為“俸賜之余宜以周宗族”,因取平時之積蓄購買良田千畝,捐贈給范氏宗族,作為族人公產,名為義田。還在城中靈芝坊(今范莊前)祖宅設立義宅、義學,以濟養群族,并親手制定義莊的管理規矩。義莊的主要任務是春秋祭祀祖先,維修墳墓,纂輯族譜,以義田收租贍養族人之貧困者。族中有鰥寡孤獨,及讀書無膏火之資,年長無婚嫁之費者,義莊皆予資助。一般立莊正一人,莊副一人,司其出納。兩宋及元代,由于朝廷提倡儒學,器重士人,因此對興辦義莊予以鼓勵。0不僅在道義上給以褒獎,而且在田賦上給予優惠。義莊除向國家繳納租賦外,……[詳細]
陶氏宅園
  陶氏宅園位于盛家浜4、6、8號,盛家浜東出游馬坡巷,西出剪金橋巷,中段南側支巷稱小粉弄,巷長158米。古稱成家浜巷,原有西通第一直河的斷頭河浜,西端跨有成家橋。民國初年曾由“道養市民公社”主持整修河浜駁岸,增加石護欄。上世紀20年代末填浜廢橋拓巷。4號原系民國上海郵務工會理事長王震百宅院,王震百曾于1949年參與國共通郵談判,宅占地1.07畝,建筑面積358平方米,院內有樹齡200年的廣玉蘭一棵和黃揚樹。6號為張姓律師宅院。8號為東吳綢廠業主陶伯淵宅園。民國8年(1919年),由上久坎和大成恒兩家紗緞莊投資籌建的東吳綢廠在閭邱坊巷創辦,創始人陶耕蓀和管受之,主要產品是東吳葛、塔夫綢、東吳綃等,是蘇州絲織業熟織物品種最多的工廠。1937年,日軍轟炸蘇州前夕,陶耕蓀舉家逃至洞庭東山,后有人誤傳口……[詳細]
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故居即臨頓新居、留馀堂,在臨頓路鈕家巷3號,舊稱“太傅第”。故居坐北朝南,原有三路六進,現存三路四進,占地2135平方米。主落居中,軸線分明,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內廳。大廳“留余堂”,曾是潘世恩當年接待貴賓和舉行婚喪禮儀活動的場所,保存尚好。主落原有三座雕飾甚精的磚雕門樓,均為康熙年款,可惜毀于1966年“文革”劫難。1963年,潘世恩故居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西落第二進為鴛鴦廳。1983年整修時,曾在廳內發現兩方被后人所加“吊頂”遮住的頗為珍貴的匾額。一為同治四年馮桂芬所題“瑛榆仙館”篆字橫匾;一為道光皇帝書賜潘世恩的“福”字黑底盤龍金書方匾。西落第三進即“紗帽廳”,曾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居留處。廳面闊三間,平面宛如一頂“烏紗帽”,明間……[詳細]
城隍廟工字殿
  城隍廟工字殿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城隍廟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蘇州市景德路包括“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碑,清嘉慶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筑群。兩縣廟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1958年以后,城隍廟被用作工廠,府廟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詳細]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即“唐寅墓園”,位于蘇州市區西南,解放西路和西環路口。整個墓園環境優美,國內庭院規整,建筑樸實,景物清幽。唐寅園一進門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進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狀元門,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創的字懸于門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據“桃花源記”自建桃花庵。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為后人推崇。園內有清水磨磚貼面雙闕式大門,刻有“唐寅墓園”四字,向北過東西門廳、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即為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念陳列室,最后為墓區。地址:蘇州市滄浪區解放西路146號類型:陵園/墓地游玩時間: 建議1小時電話……[詳細]
橫塘驛站
  橫塘驛站位于胥江和大運河交界處。是蘇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蘇州橫塘驛站原是一座水陸驛站,為古代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現僅存一亭,為清代建筑,其它館、樓、廡、臺已不復見。驛亭為原驛站大門,西南臨水,呈平面方形,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開一窗,四角四根石柱,南門前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為蘇州古驛中僅存的一個。蘇州橫塘驛站目前除亭子外,樓、廡、臺等已不復見,這座亭子是原驛站的大門,建于清代,面南背北,臨水而筑。驛亭呈長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兩根。六架梁,九脊板瓦頂。四周筑磚墻,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辟一窗。南面左右石柱上刻有“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云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詳細]
唐寅故居遺址
  唐寅故居遺址即寶華庵,又稱文昌閣,位于平門內西大營門雙荷花池13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唐寅(1470-1524),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蘇州人,明代薪名畫家,“吳門四家”之一。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說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于桃花塢擇地建宅,署額桃花庵,據載有桃花庵、夢墨亭、學圃堂、蛺蝶齋諸構。清順治初,名醫沈明生得其址,構筑夢墨亭、六如亭、桃花庵、蓉鏡亭等,時人稱為唐家園。乾隆年間僧禪林、道心改建為寶華庵,光緒年間又曾改作文昌閣。現有建筑面積51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致可分為兩路兩進房屋。西路頭進為臨池而建的水閣,面闊五間15.4米,進深9米,硬山項,內構船篷軒,圓作梁架。第二進為殿堂。水閣東側有清代石板小橋“青蓮橋”跨池,以通出入。1987年對水池進行了浚治,池……[詳細]
閶門吊橋
  閶門吊橋位于閶胥路東端,跨外城河,是溝通城內外交通的橋梁之一。宋《平江圖》名虹橋,俗稱吊橋,明成化六年(1470),曾改名永濟橋,初為木結構,后被沖毀,有鄉人鄭文貴自愿捐資重建石橋,橋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十月建成,耗資十五萬貫。 明洪武初改建為石墩木梁橋。正德七年(1512)、萬歷十八年(1590)、崇禎十一年(1638)、清順治二年(1645)、康熙三年(1664)多次毀而重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 清同治《蘇州府治》引虞集《記略》曰:虹橋在閶門西,跨官河,通驛道,為咽喉要處,水至橋下匯為回淵,折而東行,勢用剽悍。橋舊植以木,歲久腐擾……。 民國二十三年(1934)翻建為鋼筋水泥橋面,石排柱式,東西橋臺仍為明清原構。上世紀70年代拓寬兩側。如今,經……[詳細]
尚志堂吳宅
  尚志堂吳宅位于城區西北街,坐北朝南,三路四進。東為正路,現第二進為大廳,面闊三間13米,進深九檁13米。扁作大梁,雕有包袱錦“百蝠流云”。兩山墻細磚貼面。廳前石板鋪地,塞口墻檐下飾清水磚斗三升牌科和拋枋,南有雙面磚雕門樓。廳北為一小園,花木茂盛。第三進為三開間帶兩廂樓廳,樓下軒有包袱錦雕刻。第三、四進樓廳間也有庭園,有亭、廊等建筑。第四進為堂樓。西路現存樓四進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門樓三座,磚雕甚精。原有敕賜石碑四塊,1973年收存于蘇州博物館。解放初,尚志堂已散為民居。1954年,尚志堂中路歸檀香扇廠作為廠房使用,東西兩路仍為民居。1989年1月30日,檀香扇廠夜間遭到縱火,樓廳建筑被付之一炬。2002年8月,檀香扇廠進行改制調整,利用中路建筑籌建“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2003年1……[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在线 | 日韩欧美t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 日韩专区欧美一区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