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姑蘇區旅游

姑蘇區文物古跡介紹

鐵瓶巷任宅
  鐵瓶巷任宅即任道镕故居頤壽堂,位于人民路樂橋干將西路北側.任道镕(1822-1906),字礪甫,別字筱沅,晚號寄鷗,江蘇宜興人。歷任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山東諸省知縣、知府、道員、布政使、按察使、巡撫和河道總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退居蘇州,購得徽商汪氏廢園,開始營造。任宅坐北朝南,主建筑兩路六進,另東西兩側各置一路附房,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門前原有臨河照壁,壁前空場甚大,設東西巷門,氣魄莊重宏大。正路建筑略偏西,依次有門廳、轎廳、大廳和三進堂樓以連接前后樓的廂房等。轎廳梁架結構簡潔,用料粗大,頗具清代早中期風格。北向原有增榮益譽門樓,磚雕為上乘之作。面對門樓即為主廳,額署頤壽堂,面闊三間12米,進深13米,脊高8米,前兩界為船篷軒,中為五架扁作抬梁。前軒東西各辟門,與左右建筑……[詳細]
42、戒幢律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戒幢律寺
  戒幢律寺位于蘇州閶門外虎丘路西園弄18號。別名戒幢律寺,俗稱西園。創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寺內五百羅漢堂為中國四大羅漢堂之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徽九華山西園寺位于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園寺![詳細]
蘇州萬壽宮
  萬壽宮位于蘇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自1951年起辟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一度改稱人民文化宮,牌樓上刻有郭沫若先生當年題寫的人民文化宮五字。1966年起,萬壽宮長年失修。1986年修繕后辟為青年宮。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使用。從前蘇州有三宮九觀二十四坊之說,萬壽宮即三宮之一。萬壽宮原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蘇巡撫吳存禮創建,原有玉帶河環繞。宮內供奉皇帝萬歲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謂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若遇帝王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服喪志哀。平時則作為恭迎詔書的處所。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戰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蘇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俗稱舊皇宮,一度為民眾社會團體駐地。后因年久失修而……[詳細]
汪氏誦芬義莊
  汪氏誦芬義莊位于平江路254號,又名汪家祠堂!巴羰险b芬義莊”為蘇州市104號控制保護建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沿平江河建有牌樓及墻門,臨河有石級碼頭,為義莊水上出入的主要門戶。長期以來,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蓋破壞。2004年春,在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中,當拆除違章搭建的一處民居時,發現該民居的房梁隔層是一座遺存的腐朽的木構件牌坊。在蘇州水鄉,過去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大戶人家沿河設有水墻門。經考證,這座水墻門牌樓原為三開間四柱,中間屋面高,兩旁有左右對稱的墻門便房,外有專用碼頭。保護修復方案遵照古建筑和遺址保護的有關法規和準則,真實地保存歷史遺留所有構件,做到“整舊如故,以存其真”。所用的新材料與舊材料有明顯的區別,滿足歷史遺產保護的可逆性和可讀性。修復方案沒有采用原狀保存或恢復……[詳細]
蘇州況公祠
  況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況公祠(原址為五顯廟,況鐘曾于丁憂期間在此讀書會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內有享堂、戲臺等建筑。況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滄浪區投資了300萬元對況公祠進行了整體修繕,并作為文化活動中心對外開放。況公祠是紀念況鐘的專祠,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況公祠祠門東向,磚細門樓上有況公祠橫額。入內,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軒,面闊三間13米,進深11米。堂南有戲臺相對,前臺5米見方,高出地面約08米,三面敞開,頂作歇山式,南與三間后臺相連,前后臺總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兩重,內有樓兩進和船廳一座,南部尚有東向房屋三進。況公祠享堂、戲臺、船廳、兩進樓已先后于1993年、1994年大修![詳細]
洪鈞故居及莊祠
  平江路懸橋巷27、29號桂蔭堂,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故居。桂蔭堂,為洪鈞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處蘇州古城目前保存較好的清末蘇州狀元故居,對研究清代建筑和蘇州人文歷史都有較高的保護價值,F洪鈞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館,展出數十位在歷史街區出生或生活過的名人事跡和相關物品,開設了中國科舉制度展和“金榜題名”互動區域,現代人既可以了解歷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個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軸線,共有七進,前有照壁,依次為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堂樓、上房、下房。第四進大廳“桂蔭堂”已拆除,花廳前庭院內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樹也已不存。堂樓與上房連以廂樓和旱橋,末進下房通后門。中路前為洪氏祠堂,亦即桂蔭義莊,有門屋和享堂,左右以兩廡相接,呈四合院布局。享堂面……[詳細]
潘世恩宅
  潘世恩宅位于城區臨頓路鈕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稱太傅第。200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進,后部園林仍以鳳池園為名。如今園已廢毀,尚存住宅三路四進,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積1484平方米。歷史沿革:潘世恩歷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載,官至三公,位極人臣,為清代漢臣中所罕見。潘氏一族高官顯宦多,為清代蘇州最為顯赫的家族,號稱“貴潘”,有“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譽。潘世恩是其中官階最高、任職最久的一位。留馀堂作為潘世恩故居,有一定歷史價值。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號芝軒,清吳縣(今蘇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狀元及第,曾先后任工、戶、吏部尚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晉太傅。咸豐四年卒,謚文恭。嘉慶十四年(1809),潘……[詳細]
吳梅故居
  吳梅故居,是我國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吳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棟典型的蘇州民居,墻門間北面是一個天井,天井北的二層小樓東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吳梅藏書樓。墻門間西面也是一個天井,落地長窗后是大廳,廳上有樓,樓又分東西兩廂。大廳北是中宅門,其上磚刻“樂居安天”四字系吳梅手書。蒲林巷35—1號,一座典型的蘇州民居。紅漆斑駁的木門邊,“吳梅故居”標志牌赫然入目。吳梅(1884—1939)這個名字,是和昆曲緊緊相連的。二十世紀初,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已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從十幾歲起就開始收藏戲曲典籍的吳梅為拯救振興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稱他對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貢獻。吳梅老屋本在滾繡坊,后毀于太平天國戰火,成年后的他靠著“授徒東吳”的薪資購得蒲林巷厲氏破屋開始重建。1911年,新屋……[詳細]
袁學瀾故居
  “雙塔影園”位于蘇城官太尉橋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詩人袁學瀾的故居。該園宅占地四畝余,是一處具有三百年歷史的蘇州傳統園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橋上向袁學瀾故居院內張望,只見一片粉墻黛瓦、飛瓴翹角、樹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瀾,字文綺,號春巢,嘉慶至光緒年間人(1803—1894年)。世居蘇城東南尹山鄉袁村,家素封,饒有田宅。年少苦學,補諸生,鄉試卻屢不第,居家著書課子,暇或朋友觴詠。咸豐二年(1852年)袁公購吳門官太尉橋冷香溪畔盧氏舊宅,奉母遷居城中。因園宅西南毗鄰雙塔,名以“雙塔影園”,并撰“雙塔影園記”序其始末。袁公詩文,膾炙人口,著聲吳下。所著《吳郡歲華紀麗》為記歲時蘇州風土人情節令時俗之作,《南宋宮詞》、《姑蘇竹枝詞》、《蘇臺攬勝百詠》等尤為傳誦,時人以“詩史”、“詩虎”稱之。袁公百年之……[詳細]
蘇州伽藍寺
  伽藍寺坐落于蘇州城東莫邪路婁門橋堍,前身為關帝廟。始建于清順治六年(1651),后毀于戰亂。至光緒壬午年(1882),由當時善導法師的法徒修覺住持募化重修,并題“不二法門”門碑。同年,清末代狀元陸潤庠題“關帝廟”廟名。蘇州歷史上原有關帝廟9座,多數為道觀!豆锰K志》載:「關王廟,祀漢壽亭侯關云長也。在武狀元坊東大街。元甲午歲,道士李原祐建! 石《志》:「關帝廟,在臥龍街周太保橋北,宋淳熙中建廟。」關帝廟原屬于真覺庵(鈕家巷內)下院,是比丘尼道塲,位于婁門外永林橋南蘇家場,有四畝園地。原住持為慧源法師,慧源圓寂后由福安法師當家。1986年正月初二福安往生,廟里七年無人管理,幾乎荒廢。1992年應廣大信眾之請,經宗教局、佛協會同意,由文山禪寺監院廣興法師接管關帝廟。在法師的住持下,并得到廣大信……[詳細]
蘇州織造署舊址
  時代:清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蘇州織造署是“江南三織造”之一。198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百年名校的江蘇省蘇州十中,這里曾是蘇州織造署的西花園,為皇帝行宮后花園。當年康熙帝六下江南,祖孫倆在蘇州均駐蹕西花園。織造使曹寅(曹雪芹祖父)之母曾為康熙帝乳母,曹寅幼年也曾入宮陪康熙讀書。蘇州織造署西花園長期作為行宮,實際上已經是皇家園林了。園內瑞云峰,也是江南園林太湖石名峰之一,被譽為“妍巧甲于江南”。蘇州是中國“四大綢都”之一,自古絲織業發達,為中國絲織中心之一,被譽為“絲綢之府”。為滿足宮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蘇州設立織造局,明代由太監兼理織造,1646年(順治三年)建織造局,又名總織局,1674年(康熙十三年)改為織造衙門,亦稱織……[詳細]
52、北半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半園
  北半園即陸氏半園,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東路60號。該園為清乾隆年間沈其奕所筑,清咸豐年間道臺、安徽人陸解眉建,取名“半園”,又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俗稱“北半園”。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向公眾開放。清咸豐年間道臺、安徽人陸解眉建,取名“半園”(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今俗稱“北半園”)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織帶廠、東吳絲織廠、第三紡織機械廠使用。園在住宅東部,水池居中,筑以黃石駁岸,環以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為特色。園東北部的二層半重檐樓閣,為蘇州園林所僅見。園中植有白皮松、黃楊、紫藤等花木。該園布局以狹長水池為中心,筑以黃石、太湖石駁岸,周圍環以旱船、四面廳、水榭、半亭等建筑,以曲廊斷續相連。園中多以“半”為特點,半橋、半亭、半榭……[詳細]
長洲縣學大成殿
  長洲縣學大成殿,在干將東路平江實驗學校內,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長洲縣學創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廣化寺改建,元明幾經修建,即所謂舊學,明嘉靖二十年(1541)遷現址,以福寧成壽寺改建,即所謂新學,清雍正三年(1725)后為長洲元和二縣學,現存大成殿為光緒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32米,進深六檁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間牌科,前設月臺,近年已加以維修。長元縣學不僅有“左廟右學”兩路自成體系、功能不一的各種建筑,而且學內北部和東部還有多處綠地和小園林。據記載,道山亭之北,東為菜圃,西為桃李園;東南有土山松林、雜花數十株的春宴園;其東栽竹數百竿,名小淇園。另在玉帶河東“有田數畝,可供粢盛”。長元縣學四面環河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本來它西臨第四直河,南對第……[詳細]
蘇州漁莊(覺庵)
  漁莊又名“覺庵”,是近代書法家余覺于民國二十三年在漁家村建造的一座別墅。別墅簡樸雅致,開門見湖,與上方山遙遙相對,近水遠山,風景絕佳。1965年漁莊歸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漁莊”,并全面修復。漁莊前原有四面臨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總督尹繼善修建。漁莊的廊、亭、廳、院雖構筑簡樸,但這座古宅面山臨水,有道是“遠浦藏舟一水飛洮帶城郭,近山人戶數舉流翠濕衣裳”。推門而出,近處碧波蕩漾,有白鵝戲水,遠處上方、七子諸山群峰競秀,看不盡湖光山色惹人醉。漁莊的主廳“福壽堂”因當年清末慈禧賜書“!、“壽”而得名,典雅寬敞,內有一塊“懿旨嘉獎”的匾額。后廳為“天鏡飛來廳”,“天鏡”指宋范成大“天鏡閣”,遺址原在漁莊西南湖中,1986年蘇州建城2500周年時“漁莊”經重修對外開放,蘇淵雷教授特為后廳題“天鏡……[詳細]
曲園(俞樾故居)
  曲園,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俞樾故居即曲園,位于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43號,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資助,購得馬醫科巷西大學士潘世恩故宅廢地,親自規劃,構屋30余楹,作為起居、著述之處。在居住區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則全之意,構筑小園取名曲園,宅門懸李鴻章書德清余太史著書之廬橫匾。俞樾故居位于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43號,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進,其東又建配房若干,與正宅之間以備弄分隔有相互溝通。其西、北為亭園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對正宅形成半包圍格局。正宅門廳和轎廳皆為三間。第三進為全宅的主廳,名樂知堂,面闊三間,進深五界,為全宅唯一大木結構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詳細]
銅羅普慈寺
  普慈寺位于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銅羅古街區西端,普慈寺原名水北寺(菴),始建于宋建炎初年(1127年),由僧志勤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僧祗元重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僧天澄法濟再建。普慈寺歷經宋、元、明、清,至今已有880年,因代代干戈、朝朝烽火、受戰火蹂躪,后毀于戰亂之中。普慈寺主要由大雄寶殿和汾陽王殿以及天王殿、財神殿、廂樓、鐘鼓樓、山門及月臺等組成。普慈寺恢復重建工程總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汾陽王廟原為郭氏家廟,后逐漸被當地民眾視為保護神,奉之極虔。每逢汾陽王神誕和駕前各將軍誕辰,鄉人總要獻戲慶賀,每年獻演戲劇有幾十場。當地以有汾陽王廟,鄉境稱為汾陽境,又分為汾陽大社、汾陽祖社、汾陽東社,合稱汾陽三社,境內許多東西以汾陽命名,如汾陽溪、汾陽亭、汾陽井、汾陽橋、汾陽公園、汾……[詳細]
57、蘇州藝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藝圃
  蘇州藝圃蘇州藝圃,地處金、閶二門間的文衙弄。園景開朗,風格質樸,較多地保存了建園初期的格局。有其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全園有地僅為五畝,以約占五分之一的池水為中心。水面集中,其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故而水面顯得開闊流動,絕無擁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為園中主要廳堂,其南端有小院,設湖石花臺,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為假山,以土堆成,臨處之處,則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于池北遠望此處,山石嶙剛,樹木蔥郁,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為園中的主要對景。此種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為明清蘇州一代造園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東有乳魚亭,系明代遺物,外有小徑……[詳細]
蘇州定慧寺
  定慧寺位于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內。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興廢,時有王大臣善信各為護法,使香煙不絕。其間,猶以蘇東坡與颙禪師及守欽禪師常以詩文往還、禪理互啟傳為佳話,并有多處史跡遺留。為蘇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為蘇州市第七塑料廠占用。一九九七年時,蘇州市政府實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滄浪房產集團負責人史建華先生首倡保護史跡、恢復古剎定慧寺。經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終獲政府批準并宗教局與佛教協會研究決定,作為西園戒幢律寺下院開放。於是,西園戒幢律寺為修整定慧寺動遷改造廠房共耗資七百余萬元,重葺圍墻、修復大殿、重建山門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廠房為玉佛殿,講堂、禪堂、齋堂、客堂、僧竂等處,使成伽藍規制占地4000余平方,并迎請諸佛菩薩寶相供奉于各處殿堂,莊……[詳細]
蘇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蘇州市錦帆路38號。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來蘇州講學。1934年,購得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蘇州,在此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章太炎居蘇時,正值日本侵華日緊,他多次發表抗日聲明,曾北上面見張學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蘇州寓所,靈柩暫放在章園的防空洞內。1955年4月靈柩遷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當年被稱為“章園”,西式花園洋房,大門朝南在體育場路8號,后門朝西在錦帆路。南部前院為南北兩幢西式樓房,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章太炎當年藏書、著述、會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觀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磚墻,青平瓦屋面,大門柱子仿羅馬式,木門窗既有蘇州傳統建筑風味,又有國外洋房氣息。北部后院國學會遺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間,為章氏后裔所居,現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鐫……[詳細]
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江蘇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蘇州古城內道前街170號。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讞獄的官吏,為朝廷三品大員,俗稱臬臺,其地位僅次于巡撫(撫臺)和布政使(道臺)。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則徐來蘇接任江蘇提刑按察使,時年39歲。民國時期江蘇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蘇高等法院占用,救國“七君子”曾在此與當局展開斗爭。近年來進行修繕,今為市級機關使用保管。明清之際蘇州城西南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設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為按察分司,后專門治兵備事宜,稱兵備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來,清初兵備道移駐太倉,雍正八年江蘇按察使自江寧遷蘇州,改兵備道署為提刑按察使衙門,俗稱臬臺,主管省內司法刑獄,咸豐十年毀說兵,同治六年,巡撫郭柏蔭重建,民國年間為江蘇高等法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震驚……[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人人狠狠久久亚洲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在线日本aⅴ免费网站 | 亚洲人网站77777 | 亚洲ⅴa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