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廈門市旅游

廈門市文物古跡介紹

青礁慈濟宮(慈濟東宮)
  青礁慈濟宮位于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青礁村岐山東鳴嶺,是奉祀北宋名醫吳真人(979—1036年)的廟宇。其信徒遍及東南亞和閩臺地區,影響極為廣泛;這是一座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飛檐交錯的宮殿。宮中有四絕:一是彩畫中有一幅鳳頭、龍尾、烏龜身、四腳獸的神物;二是宮中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三是東宮左側扣上,有一塊“心”字石,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放在底下;四是宮殿椽子上的黑白畫,據說是來自唐伯虎的顏料、配方和畫法,不受蟲蝕。宮后有岐山,左有龍湫,山明水秀,景色清幽。龍湫庵下的左邊山谷,即龍湫坑,流水不息,激湍于巖壁石隙間,飛珠瀉玉。石上鐫“龍湫”二字,其上有平頂石,擊之如擂鼓,稱“仙鼓石”。還有“仙扁擔”等石景。慈濟宮有四亭:一是心字亭,為雙層六角亭。第二是丹井亭,建于……[詳細]
2、南普陀寺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也是閩南佛學院所在地,在海內外均有很大影響。南普陀寺主要供奉觀音菩薩,時至今日仍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尤其佛教節日和觀音誕辰,水泄不通,香積如山,以至于寺中不得不規定人手限點一支香。寺廟依山而建,格局小巧,多用石材,屋檐為閩南風格的弧狀飛檐翹角,上有眾多剪磁工藝的藻飾,絢麗多彩。寺內中軸線上主體建筑除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格外,還有一座供觀音的大悲殿。大悲殿巧構如亭,頂部斗拱交疊成藻井,四面開門的,內奉一尊工藝精絕的木雕千手觀音,共有四面,分別朝向四門。中軸主殿兩側鐘鼓樓、廡廊回護,形成一個整體,沿山勢遞次向上,彩檐和背后的翠峰巨石形成交相輝映的景致。而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巖壑幽美,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大八景之一。藏……[詳細]
3、胡里山炮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里山炮臺
  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市東南面的海岬突出部,毗鄰福建廈門大學,三面環海,交通便利,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和自然旅游資源,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初八,竣工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初八,工期兩年八個月。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后山區,內開暗道,筑造護墻,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了望廳等。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胡里山炮臺-地理位置重要,東面距離白石頭炮臺4500米左右,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臺,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正面和對岸的-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互為犄角,炮火交叉可-、阻擊-廈門航道的敵艦;向西可追擊進入廈門港的敵艦,同時可協助相距5000米左……[詳細]
4、菽莊花園 A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嶼島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巖,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1955年獻作公園。菽莊花園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全園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大部分,各景錯落有序,園在海上,海在園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鷗飛翔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園內還有四十四橋和十二洞天等景點。林爾嘉對花園精心設計,力求再現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采,利用不大的一灣坡地,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每春秋佳日,登高望遠,海天一色,杳乎無極”,把四周能看到的景物全部納入花園懷抱。他在園內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10景,并把臺北板橋別墅里的小板橋也搬了來,小巧別致,獨具一格。……[詳細]
日光巖寺
  俗話說不登日光巖不算到廈門,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日光巖游覽區由日光巖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巖聳峙于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站在日光巖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凌空而立,在那巨巖峭壁上,有1915年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左側為鷺江第一。鷺江龍窟,位于日光巖蓮花庵后的巨石上,與“九夏生寒”題刻毗鄰,系1920年前后-張大河行書直題“鷺江龍窟”四個大字。字幅高3.2米,寬1.6米。廈門古稱鷺江,鷺門或鷺島,鷺嶼。廈門島的虎頭山與鼓浪嶼的龍頭山隔江對峙,自古民間就有龍虎-守……[詳細]
陳嘉庚創辦的校園建筑
  陳嘉庚創辦的校園建筑群分為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兩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陳嘉庚出生于廈門集美,17歲隨父親到新加坡學習經商,先后從事米業、黃梨及橡膠業經營,因其勤奮刻苦、經營有方,經過20多年苦心經營,便發展成南洋各埠聲名顯赫的大實業家。1893年陳嘉庚第一次回故鄉,即出資2000元開辦“惕齋學塾”,這是陳嘉庚捐資興學的開端。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陳嘉庚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愛國信念,于1912年回到家鄉開始其興學報國艱難歷程。1913年,陳嘉庚在集美大社填塘造地,建起第一批校舍,創辦了集美小學。從1916年至1927年十余年間,陳嘉庚的實業得到巨大發展,也為學校建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其間,陳嘉庚在集美和廈門島又相繼創辦了集美女子小學、集美師范、集美中學、集美幼稚園……[詳細]
陳嘉庚先生故居
  陳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鎮后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二層的會客室、餐室、工作間、臥室等,均按陳先生生前原樣陳設。故居西側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共以“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展現出陳嘉庚先生經營實業的聰明才智,勤勞儉樸、傾資興學的高尚品德和赤誠的愛國情懷;交通:乘坐18路公交車可以到達;到達集美學村后,步行即可地址:廈門市集美區嘉庚路149號類型:名人故居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詳細]
大帽山甘露寺
  甘露寺位于大帽山農場北面,觀音山之南麓。觀音山海拔400多米,因西部陡峭處奇石狀若披紗的觀世音座,故名。《同安縣志》載:“甘露寺始建于唐時,后廢。明末中興祖師無疑和尚鳩資重修”。為二進三開間,天井加拜亭的宮殿式石木建筑。寺中原懸有宋末宰相陸秀夫的魏體寺額“甘露禪寺”和明大書法家張瑞圖的木刻楹聯,惜已毀佚。寺右山坡有無疑禪師的舍利塔,塔為圓形蓮辮紋基座,為市級文保單位,前年修葺一新。周圍有無疑和尚手植的茶樹和榕樹。據傳甘露寺修建時遍山松竹皆滴甘露,故名。相傳古時原有上下寺九十九間,最盛時有百名和尚。甘露寺奉祀三世佛祖,兩旁為護法神。前殿為笑口常開喜迎八方善信的彌勒菩薩。寺內有楹聯十多對,均系古今佳作,富有哲理,書法精美。前殿柱聯為“碧嶺長流甘露水,慧心徹悟梵天鐘”。彌勒座聯為“大肚包容了卻人間……[詳細]
三一堂
  三一堂坐落于風景如畫的鼓浪嶼上。19世紀時,鼓浪嶼人口較少,島上一直未建教堂,僅設有供外國人使用的小型禮拜堂,直到二十世紀初,鼓浪嶼才建起了新禮拜堂及福音堂兩所教堂。但隨著廈門新街、竹樹、廈港三堂的信徒陸續到鼓浪嶼定居,如遇上惡劣氣候,三堂的信徒便無法乘船到廈門,而兩所教堂規模小,容納不了這么多的信徒,于是三個堂會的信徒決定在鼓浪嶼建立教會。在教堂未建之前,信徒們的主日崇拜借用當時毓德女中禮拜堂(現廈門音樂學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宏偉壯觀的新教堂終于在1934年基本落成。1935年1月8日三堂會長執聯合會在廈門基督教青年會召開,廈門區會亦派人參加,會議決定把新堂會定名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個教會聯合興建之意,更蘊含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教義。長執會還選定長老4人,執事6人(男女各……[詳細]
廈門所城墻
  廈門城遺址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新華路43號東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稱廈門所城。古城墻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為了加強海防,防倭寇侵擾令夏侯周得興在東南沿海筑建所城。清朝康熙年間,施瑯收復臺灣后,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廈門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舊的城墻被拆除重新擴建,城墻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進行擴建。廈門城遺址是廈門城遺留的重要遺跡,也是廈門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截止2003年考古發現的只有約120米。廈門城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廈門城原周長1360米、高6米,基廣約2.9米,設4個城門、22個窩鋪。城門4座依次為東“啟明”門、西“懷音”門、南“洽德”門、北“潢樞”門。移永寧衛中、左千戶所官兵駐軍……[詳細]
四落大厝
  四落大厝位于中華路23、25號,建于19世紀初,與大夫第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民居。這建筑群極具閩南特色。屋檐一為燕尾式,一為馬鞍式,墻體立面為紅磚。房內雕梁畫棟,細膩樸實。充滿著閩南風情的紅磚雕花,短屋矮墻,無處不透著古樸精致,絕美奢華。大夫第燕尾式的屋頂如同連綿起伏的海浪,大氣、顯赫;天井的過道上紅磚鋪砌,直通到里面的院子;屋檐下的青石浮雕題材多樣,栩栩如生,有的還配以色彩濃烈的彩繪或漆金。四落大厝是鼓浪嶼現有最古老的民居,鼓島最早的傳奇就始于這里。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的大夫第民居群,在眾多西洋別墅中鶴立雞群,堪稱傳統民居奇葩,被列入重點歷史風貌建筑。經過兩年多修舊如舊,拂去百年蒙塵的鼓浪嶼四落大厝,終于告別年久失修的龍鐘老態,變身為古色古香的旅游項目——圓洲茶莊,向游客展……[詳細]
林文慶故居
  鼓浪嶼筆架山頂,有一幢依山而筑的歐式別墅,這是廈門大學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博士于1921年修建的住所,現偏筆山路5號。 別墅挺立于筆架山頂,二層加地下隔潮層。立面也不是一個平面,而是按地形錯落,自由而隨意。墅前有長長的雙向花崗巖蹬道直上前廳,蹬道西面依花崗巖壁而行,設計頗為獨到。前廳平臺側邊有一株茂密的千年樟,掩映著前入口。前廳的屋面是一個諾大寬敞的大平臺,連著后面的居室。林校長晨昏可隨心所欲步出臥室,到平臺遠眺廈門鼓浪嶼景色,晨練健身,環顧西海域閃爍的海面和“員當漁火”美景,也可在此接談、散步、納涼、吸氧、養花,觀賞九龍江入海口的海天美景!構造別墅的廳室和副樓也按林校長的需要設計,臥室、書房、琴房分配得十分合理,溫馨可親。尤其是副樓,特別寬敞,既可用于宴飲,又可與同學們切蹉,風雨無憂。別墅的花……[詳細]
亦足山莊
  亦足山莊建于20世紀20年代,是越南華僑所建,與會審公堂、林文慶別墅為鄰居,廈門道尹陳培琨題寫的“紫氣東來”楣匾在“文革”中-抹,現尚可辨。山莊選址極佳,有漂亮的歐式門樓,巴洛克風格的雕塑照壁和精心雕琢的過渡石階,站在別墅主樓臺階上,鼓浪嶼、廈門港出海口一覽無余。主人在院內巨石上鐫“亦足山莊”寓意有了此別墅就知足了。別墅的四根通天大圓柱正面支撐,突起的雙拱窗套,凹槽的四角墻柱,流暢舒展的線條,頗有特色的女兒墻,以及古希臘柱式裝飾,形成很強的主體感,產生富有韻律的外形美。主屋右側設計為玲瓏的中國傳統庭院,按地勢落差,筑有蜿蜒曲折的小徑,徑端有一個重檐兒八角涼亭,作休閑觀景用的。院內有口深井,井上有井房,井旁有盥洗池,取水設備一應俱全。門樓由許多大小盾形浮雕、繁枝花卉、希臘柱組合而成,極為漂亮。……[詳細]
洪朝選故居
  洪朝選故居在翔安區新店鎮洪厝村中,為二進式磚石木混合建筑,燕尾式硬山瓦頂,面寬12米,進深20米。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間。20世紀50年代初前進圮塌,1976年依原基址修建。后進因木作蛀蝕,三合土墻體破裂,故又更換中梁,重砌山墻,但廳堂木作立柱以及石座、柱珠仍然保留。故居外墻、窗戶和大門門框都用花崗巖條石精心砌成;外墻上方是一組花格式的矮欄桿,正對著大門上方的欄桿上有7個水泥澆灌的喜字;外墻窗戶中間用三根短條石作隔,既通風又牢固,很有特色;左右窗戶上方分別書有“百福千輝”、“福壽康寧”對聯,對聯上方各有一個有兩個對稱孔洞的通氣孔;窗戶和大門兩側均飾有山水、花鳥彩繪;大門由兩扇鐵門組成,門前是一條石鋪砌的小場院,院里原有兩株6米多高的鐵樹,相傳為洪朝選自廣東回鄉時隨轎運回栽種于故居庭前。至今故居廳……[詳細]
廈門市總工會舊址
  廈門市總工會舊址位于廈門市思明區鷺江街道大同路土堆巷68號。1925年6月和1926年2月,廈門團、黨組織先后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廈門工人運動蓬勃開展。1925年秋冬之際,一些行業工會相繼成立,至1926年底,廈門基層工會組織發展迅速,組建全市性工會的條件已經成熟。1927年1月中共廈門市委成立后,立即把成立總工會擺上議事日程。1927年1月24日,廈門市總工會在該址舉行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總工會章程,選出30多名總工會委員,選舉共產黨員羅揚才為總工會委員長、楊世寧為副委員長,并組建了工人糾察隊。總工會下轄海關、碼頭、電器、機關、郵務等23個基層工會,會員1萬余人。同年4月,基層工會增至30多個,會員增至2萬余人。廈門市總工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共廈門市委的領導下,廈門的工人階級已經廣……[詳細]
16、八卦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卦樓
  八卦樓坐落于鼓新路43號,原系私人別墅,建于1907年,樓主林鶴壽為臺灣富紳板橋林氏三房。板橋林氏祖籍為福建龍溪,甲午戰爭后,日本占領臺灣,因不愿做-奴,林家舉家內遷,定居于鼓浪嶼。1913年,大樓因資金短缺而停工,后由日本人出資續建,1920年落成。1924年,日本領事館接管該樓,并在此開辦了旭瀛書院鼓浪嶼分院。1938年日軍占領廈門時,被辟為臨時難民收容所。廈門淪陷期間,復為日本旭瀛書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將其作為敵偽財產予以接收,交由廈門大學使用。現為廈門市博物館。建筑特點八卦樓位于筆架山西北坡,為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樓坐南朝北,建筑面積為4623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四面外廊加十字內廊。地上三層,半地下一層,地下室部分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四角耳房為清水紅磚墻,其余為磚墻抹……[詳細]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
  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后,美、德、法、日等國相繼在此建立領事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被迫劃租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被日本獨占,直到1945抗戰勝利才得以收回主權。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房屋建筑。有古羅馬風格及至現代風格,故被喻為“建筑博物館”。(1)美國領事館舊址:四周由圍墻各向外延伸10米;(2)日本領事館舊址:北面以鹿礁路為界,東、西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南接天主堂保護范圍;(3)匯豐銀行舊址:西面以鼓新路為界,東、南、北面各外延10米;(4)天主堂:東、南、西、北各外延15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5)三一堂:北、南、東面以安海路為界,西以永春路為界;(6)安獻堂: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與雞山路交界處以路……[詳細]
潯窟烈士陵園
  潯窟烈士陵園位于大嶝街道潯窟社區后山松仔旁邊。陵園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墓區長30米,寬20米,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及1958年“八二三”炮擊金門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骨灰殖從大嶝三島原烈士墓園遷此。紀念碑坐東朝西,花崗巖長方條石砌成,以六角形基座構成,墓頂端為五角星,基座邊長2.63米,高1.3米,碑高1.9米,寬0.91米。厚0.15米,碑體正面鐫刻“烈士陵園”,左側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側落款“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 福建省同安縣大嶝公社”。墓碑周圍有花崗巖護欄平臺,紀念碑北側立有1997年《烈士碑記》,記載烈士犧牲經過及烈士英名,碑高1.38米,通寬1.8米,三級臺階基座。1939年,黨組織派謝振群到大嶝雙滬國民學校以教書為掩護,聯系島上其他學校教師……[詳細]
19、蘆山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蘆山堂
  蘆山堂蘆山堂在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是五代后晉開運年間“蘆山”蘇氏二世左屯衛將軍蘇光誨始建的府第,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世界鐘表鼻祖、古同安唯一的宰相蘇頌誕生于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贊“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蘇頌(1020—1101)字子容,莊歷二年(1042年)進士,官至宋哲宗的丞相,是我國宋代偉大的科學家。元祐元年(1086年)11月,蘇頌奉詔組織一批科學家復制水運儀象臺,元祐三年復制成功。這種世界最早的天文鐘以水力運轉,集天象觀察、演示和報時三種功能為一體,是現代天文活動圓頂、轉儀鐘、擒縱器的鼻祖,這三項發明領居當代世界第一,他的發明制造比歐洲的羅伯特.胡克早六個世紀。他編寫的《新儀象法要》附有星圖63種,記錄恒星1434顆,比300年……[詳細]
虎溪巖棱層洞摩崖石刻群
  虎溪巖,一名玉屏山,為本島傳統賞月勝地,其山間峭壁嶙峋,相傳山間一洞,古為虎穴,洞中一股清泉,噴流成溪,遂稱“虎溪”,日久衍成山名。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名士林懋時愛石成癖,至此開拓山巖,鑿石室曰“棱層洞”,并供奉虎神。虎溪巖“棱層洞”亦稱“夜月洞”,每當滿月東升,月光直射入洞,虎神如生,蔚為“虎溪夜月”名勝,為廈門“八大景”之一;虎溪巖所在玉屏山舊時建有玉屏寺,山體另一側相距不足百米即為白鹿洞,因此這一帶成為歷代文人名士登臨游賞之地,留下諸多題詠和記事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棱層洞”周圍集中了明清時期及近代石刻近二十處,以林懋時、南居益、何喬遠、鄧會、黃日紀等題刻最為著名。它們是:1林懋時于萬歷丙辰年(1616)自題自刻“棱層”二個大字,位于洞口之上,字作楷……[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高清 |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黄免费 |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