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長樂云門寺
  云門寺在長樂市航城鎮洋嶼村(舊屬閩縣)后云門山上。云門山當地人稱鶴岡。鶴岡高百余米,山勢險峻,峭巖聳立。佛教傳入中國后,至初唐0-為南北兩宗。云門宗系南宗五大禪宗中的一宗。云門寺的開山鼻祖是大慧宗杲法師。宋高宗紹興年間,他在鶴岡上筑室修道。寧宗嘉定年間開始建寺。當年云門寺寺院壯麗頗具規模。整座寺院建在鶴背(含有騎鶴西去之意)上,十步一亭、百步一閣,飛檐翹角,重疊交錯。有觀音堂、彌陀巖、泗洲巖、獅子巖、坐禪巖、石門箑、五色泉、望拜石、仙掌石、琴嶼、雙魚嶼、楞迦室、吸江亭、臨江臺、妙喜庵十五奇,此外還有宋孝宗賜額,堪稱江左第一。始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駐長樂時,曾到云門寺修建法宇、雕塑佛像。現存建筑保留明代風格。大殿為單檐懸山頂,木構,面闊五間,……[詳細]
162、靈石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石寺
  靈石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東張鎮的靈石山麓,坐落于磅礴百余里、其勢插天、峰巒九疊的靈石山主山芙蓉峰下。創建于唐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初由林、趙二姓舍地,由常誦“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為庵。唐大中四年(八五○年),始修建精舍名為“翠石院”。唐懿宗敕賜“靈石俱胝院”,有庵堂三十六個,僧眾二千多人,田地千畝,山林萬畝。宋朝寺院興盛,入明后漸衰。明萬歷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高僧性麟和尚募緣,寺院有所修復,形成今天的規模。是時葉向高過訪寺院,曾贈詩《靈石訪同我禪師》一首。少司空何喬遠說“相國遺詩尚可尋,山僧藉上鎮祗林。”給復興寺院以很大的支援。性麟和尚示寂后,其上首弟子曹源繼主法席,重建法堂,請方冊《大藏經》,內勤禪戒,外嚴道場,“諸徒子皆能仰遵遺范,克肖前懿”,靈石寺又恢復了生機。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詳細]
寶林寺法堂
  寶林寺法堂年代:唐、清座落地點:連江縣丹陽鎮坂頂寶林村簡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7年),寺院歷經興廢。原有13座殿堂,現尚存唐代大殿須彌座、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隆悟大師率弟子募緣重建法堂。乾隆十年(1745年),殿宇盡毀于火。宣統三年重建法堂及兩廂僧房,留存于今。1999年在原有須彌座、石柱的基礎上,重建了新的大雄寶殿等建筑。寶林寺是連江縣有史記載的一座千年名剎,《三山志》譽之為福建四大叢林之一。連江縣第一位進士唐代禮部尚書張瑩曾在寺中就讀,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也曾在此講學。寺中存有清康熙帝御書的“敕賜大中寶林禪寺”碑。來保護范圍:東至唐代張氏墓,約200米;西至降虎峰、石崖題刻,約150米;南至機耕水泥路;北至觀音堂后山。2009年,寶林寺法堂被福建省……[詳細]
164、廣應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應廟
  廣應廟位于鱔溪下游出口附近,廟木構,坐東向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內祀西漢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廟內尚存有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重建《鱔溪白馬尊王祖殿》石碑。因祀“白馬三郎”,民間又稱之為“白馬王廟”。傳說古代山間有巨鱔為惡,漢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射殺之,己身亦隕,民感念其恩,遂建廟以祭。廟宇始建年間不詳。目前最早的維修記錄為唐貞元十年(西元794年)觀察使王翊修飾廟貌,則必建于此前。唐咸通六年(西元865年)觀察使李瓚奏封白馬三郎為龍驤侯。宋慶歷元年(西元1046年)蔡襄重修,慶歷六年(西元1051年)又命江文秉重修。清乾隆年間重建,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又重建。1949年后,政府“破除迷信”,并在廟內設立鱔樟小學,至少到1980年仍為小學。1961年,鱔溪廣……[詳細]
林則徐宅與祠
  在福州市澳門路,靠近烏山風景區。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一度被占為民居。1982年,按原樣重修,并辟為林則徐紀念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門朝東,第一道為棗紅色屏墻,設左右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內壁嵌“虎門銷煙”大型浮雕。第二道為牌樓形門墻,中為正門,額題“林文忠公祠”。進門為庭院,左右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儀門廳。儀門廳為懸山式,3開間,廳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為正方形,重檐九脊頂,內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為圣旨,一為祭文,一為碑文,皆為林則徐卒時所賜。亭北有祠廳,自成院落,門額題“樹德堂”。廳正中祀林則徐塑像,上掛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書“福壽”匾額,旁有名人題聯。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懸有林則徐所撰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詳細]
宦溪窯址
  宦溪窯址位于福州市宦溪鎮硋、板橋村一帶,數量36窯,主要分布在板橋的新厝山,硋(ài)石由(yòu)村的后門山、城里坪及附近的幾個山頭。南北長約1.7公里,相傳有36窯。《侯官鄉土志》記載:“硋石由,有碗窯古跡,居民約百余戶,分何、鄧、池等姓。”1956年,修建簡易公路時曾發現窯址,證實志書中有關碗窯的記載。窯址堆積層高1~5.8米,寬30米。已發現兩個拱形窯床殘址,窯床為磚質結構,磚的體積為28×18×5厘米。歷年來,出土的遺物主要有匣缽、墊餅、墊柱、支圈等窯具和各種日用器皿。采集到的標本有碗、壺、缽、罐、瓶、碟、爐、盒、蓋和燈盞、托杯、注子,而以碗居多。釉色以青釉為主,輔以黃釉,有部分白釉,還有少量的黑釉;裝飾技法有刻花、印花和劃花。紋飾有荷花、菊花、弦紋、劃紋、蓮花瓣等。經鑒定,主要為……[詳細]
167、謝家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家宅
  謝家宅(一排巷4號·清代·市文物保護單位)清末建。原為官宦住宅,后轉華僑謝氏所有。單進,單層,周以圍墻,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式頂,雙重大門朝東。臨街兩側為馬頭墻。六扇大門是門頭房,門頭房的南側有假山、魚池。入石框大門為庭院。正座坐北向南,房前院庭,種有茶花、茉莉等,后有天井。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木構架(用30根大木柱),雙坡頂,馬鞍式山墻,駝峰、雀·斗拱及壁扇皆精雕細琢,工藝考究。廳前后廊地面鋪大石板,青石柱礎四周浮雕八駿馬、十二生肖等。門(插屏門、石框大門扇)、窗、壁扇、燈杠等全部用楠木制成。后廳的粉墻正中,有一懸塑的“福”字,字徑1米,字圈四角種有三只蝙蝠,相映成趣。墻檐下有泥灰彩塑“八仙過海”、“雙獅戲球”等花邊紋飾。西側有門可通花廳,花廳小巧玲瓏,也是家族書齋,為課讀子弟的地方。房……[詳細]
顯應宮泥塑
  顯應宮泥塑位于福建省長樂市樟港鎮仙岐村。出土彩繪泥塑神像共計44尊,分布在前后殿的五個神臺上。后殿正中神臺祀本地主神“大王”,東側神臺上的神像在挖掘出土前已離開臺位,西側神臺祀福州地區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臨水陳靖姑夫人。前殿東側神臺上供奉海神媽祖天妃。前殿西側神臺上供奉的群塑,居中者坐像高88厘米,人們稱之為“巡海大臣(神)”。(福州話中“神”與“臣”同音),其左側一尊為番人形象,余尊與居中者一樣均著明代太監特有的服飾。長樂是鄭和下西洋龐大舟師的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民間以“十洋成市狀元來”歌頌鄭和下西洋對民樂經濟和文化發展作出的貢獻,至今長樂還有鄭和留下的眾多珍貴遺跡。2003年2月經專家考察認定,主神原型確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率舟師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2006年顯應宮泥塑第……[詳細]
嚴復故居
  嚴復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郎官巷西段北側20號,坐北朝南,主座與花廳兩座毗連,占地面積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規制,門內三面走廊,前設有插屏門。大廳面闊三間,正間分前后廳,左右邊間為前后廂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門通花廳。花廳前后走廊、欄桿均仿西方建筑紋飾。郎官巷嚴復故居是當時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為嚴復購置的。嚴復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這里,直至1921年病逝。盡管嚴復于此的居住時間不長,但仍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嚴復孫女嚴停云,筆名華嚴,是當代臺灣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長在郎官巷。她在《吾祖嚴復》、《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動聽地講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楊橋巷“臺灣林……[詳細]
福州大覺寺
  福州大覺寺,全稱丁戊山大覺寺,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東泰路。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比丘尼珠亮法師重修,屬凈土道場,1998年日雄法師、炎雄法師負責重建,寺院建筑三座,土木結構,大雄寶殿的結構為塔形,十分奇特。歷史淵源  據《榕城考古略》記載:“會城舊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諺云:‘三山藏,三山見,三山看不見。’丁戊山為藏。” 五代時,這里建有嵩岳崇福行宮,是閩王望祀之所,故名嵩山,又名中山。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創安福院,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王審知建有七層木塔,宋元豐間廢。清咸豐間,舊址復建“大覺蓮社”。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重修改今名。現建筑總面積3896平方米,為1982年起陸續重修擴建。  大覺寺現任住持談禪法師,79歲,福建省長樂市……[詳細]
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位于福建福州市北郊馬鞍村的金獅山麓,面對五鳳山。林則徐(1785~1850)是我國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士,歷任巡撫、總督。力倡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斤,在虎門當眾銷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團結軍民打退英軍進攻。由于清廷妥協求和,被革職充軍新疆。后起用任云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粵,病死潮州,歸葬于此。墓為三合土結構,寬13.2米,深24.6米,為四層臺,墓前有獅子一對。道光六年林則徐為其父母所營建,計六壙,他自己夫婦及弟夫婦均附葬。墓前有御賜碑文和祭文青石碑兩座。福建福州……[詳細]
臺嶼陳氏宗祠
  臺嶼陳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臺嶼村位于倉山區建新鎮臺嶼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間曾進行擴建;1989年又對宗祠進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進,依次為墻門、石埕、思親樓、儀門、叢桂堂、高士堂、魁星樓(書隱樓)、臺山閣,縱深125米,橫寬19米,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四面風火墻,前圍墻面街,后護墻倚山,左右墻各延伸八米。祠內存有明天順年間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額刻“圣旨”二字,西側浮雕雙龍紋。碑身刻“旌表義民陳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建筑內部叢桂堂為橫撐減柱式,高士堂為杠梁減柱式,結構嚴整。1995年4月經福州市郊區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16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詳細]
前嶼阮公祠
  前嶼阮公祠在福州東郊鼓山鎮前嶼村,祀晉安郡太寧(守?)阮彌之。祠坐南向北,土木結構,前后二進,由門房、回廊、大廳、前后天井組成,占地面積575平方米。門墻洞開三門,中門橫額楷書:“乾隆旨重建忠惠阮公祠。”一進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風火墻,廳前原懸有“閩甌師表”橫匾。二進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斗拱雕花,裝飾華麗,廳前置游廊,兩邊設風火墻。阮彌之,江左人,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任晉安郡太守,治郡間“倡文明、正風俗、振士風”,有善政。后因憂仿國事病故,溢忠惠,賜祭葬。郡人在烏石山南麓建阮公祠,望其像以祭祀。明萬歷七年(1579年)阮公祠倒塌,遂遷建于今址。清乾隆年間重建,光緒年間重修,民國間改為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福建人民革命大學第一分……[詳細]
174、高爺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爺廟
  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天皇嶺南麓,年代為清。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天皇嶺,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間,原名天皇寺,俗稱上殿,是南澗報國寺之一部分。坐西向東,面積約1000余平方來,祀高爺(道教神靈黑、白無常)和五靈公。原來主要建筑三進,四面圍墻,六扇大門朝東,首進為前殿,中間為戲臺、酒樓,后進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為廠房。今保留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戲臺,有四根石柱和四塊長方形石欄浮雕,臺頂藻井、天花絢麗,斗拱、駝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兩邊酒樓精雕細刻,結構嚴謹。偏殿也獨具特色。現為社區文化站。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開始逐漸修復。2013年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廟周邊各外延2……[詳細]
瑯岐朱子祠
  瑯岐朱子祠位于馬尾區瑯岐鎮下岐村,又名紫陽祠、羅峰書院,是奉祀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殿堂。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兩進,由前院天井回廊、殿堂,后院天井、文昌閣以及祠左側通廊、廚房等組成,總建筑面積750多平方米。瑯岐朱子祠又稱朱文公祠、紫陽祠,既是奉祀朱熹殿堂,又是作為書院供學子讀書會文。祠內有3塊重修碑,記載當年重修朱子祠有關事宜。祠為二進院,由前院、回廊、殿堂、后院及文昌殿組成,抬梁加穿斗木構架,殿堂面闊三間、七柱,文昌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祠左側有通廊,風火土筑馬鞍墻,建筑面積750平方米。2017年再次重修,基本保持清代古祠堂建筑風格。瑯岐竹浦朱子祠是奉祀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殿堂。對于研究朱熹在福州地區講學,瑯岐書院及科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20年1月公布為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永豐閩越王廟
  永豐閩越王廟原位于閩侯荊溪鎮永豐村,始建于南宋,現存清代建筑,占地約2500平方米。主體建筑有戲臺、看樓、鐘鼓樓、拜亭、正殿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戲臺和拜亭上裝飾有精美的木構藻井,鐘鼓樓飛檐翹角,工藝精湛。正面為牌樓式廟墻,正中大門上方鑲嵌石匾二方,上匾刻“敕封漢閩越王”,下匾刻“臨水境”。廟內主祀西漢初分封的閩越國王無諸,左右間分別奉祀臨水娘娘陳靖姑、南宋理學家朱熹。該廟是福州地區民間信仰宮廟建筑的典型實例。有一定文物價值。1999年公布為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因福州三環路懷安大橋建設用地,經省政府批準遷建于東側山麓新址之上。然而據網友跟蹤發現,永豐閩越王廟遷建過程中,并未按新聞報導中所說的“所有部件均會物盡其用”,而是大量使用新木料,原有的舊木料和裝飾構件被棄置一旁。……[詳細]
梁厝龍瑞寺大殿
  龍瑞寺大殿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梁厝村池墘自然村,唐天復元年(901年)始建,宋元豐年間修,清光緒年間重修。占地1303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門為廡殿頂,琉璃瓦墻面,共三進,由天王殿、塔院、大雄寶殿、觀音閣等組成,兩廂為僧寮,周以封火院墻。一進水泥磚結構,供奉彌勒佛、韋陀佛、四大金剛。大廳西側有兩個清光緒重修碑;二進懸山頂,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大殿基座為石構須彌座,束腰嵌12面高浮雕,雕有胡人進象、龍宮獻寶、龜壽鶴齡、雙獅戲球及鳥獸、花卉等紋飾。殿堂有瓜楞形圓石柱、覆蓮礎石等均為唐宋舊物。兩旁游廊已壞,現改建為辦公場所;三進為二層院落,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卷棚式游廊。千佛陶塔原座于設在前院中,于1972年遷往鼓山涌泉寺前。2001年1月被確定為……[詳細]
涌泉寺大雄寶殿
  涌泉寺大雄寶殿位于晉安區鼓山的涌泉寺內,為涌泉寺的核心建筑,供奉三世佛(泥塑,明天啟年間)、十八羅漢和觀音三大士(鑄鐵,清康熙年間)。1992年作為涌泉寺的一部分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大雄寶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九柱,穿斗式構架,彩繪天花板,重檐歇山頂。殿中祀有三尊釋迦牟尼塑像,稱為“三世佛”,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佛,塑于明朝天啟元年。佛像造形細膩,慈眉善目,十分傳神,身披唐代服裝,金碧輝煌。殿內兩尊1米多高的銅鑄小仙童,頭上打雙結,兩頰留酒窩,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神態天真,是本世紀初福州銅綠藝術杰作。殿兩側祀十八羅漢,三世佛的背面祀觀世音三大士。觀音三大士為清康熙年間鐵鑄,外表貼金,每尊重2300斤。三圣像前安放著一張鐵絲木供桌,據說遇火不著,入水不腐,遇陰則潮。……[詳細]
福州商務總會舊址
  福州商務總會舊址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臺江區上杭路位于福州市臺江區雙杭街道上杭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富商張秋舫、羅筱坡(羅金城)、李郁齋等首倡組織“福州商務總會”。宣統三年(1911年)福州商務總會以白銀11350兩向楊孫耀購買上杭街48號房屋作為商會新會所。會所位于上杭街后山——彩氣山上,系以占地36平方米的魁星樓(八角亭)為核心的園林建筑群。俗稱八角亭,又稱魁星樓。占地面積480平方米,坐北向南,雙層,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上層0-內頂有藻井。亭前有花圃、假山;亭后為三開間廳堂,后有三開間披舍、假山;西側另有廳堂兩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且有前后天井,占地約1070平方米。保存較好。1988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朱紫坊陳兆鏘故居
  朱紫坊陳兆鏘故居位于福州鼓樓區朱紫坊(門牌48號),建于清初,嘉慶及光緒間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圍墻,共三進,門頭三間排的木構房,從門頭廳入石框門,三面環廊,廊下天井。第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大廳用插屏門隔成前后廳,前廳的正面的壁坊上掛有慈禧太后贈賞“浩封盒”,兩旁廂房門窗戶扇皆為楠木加工而成。第二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同樣隔為前后廳,前天井兩旁有披榭。從二進西側有小門通第三進石門,有天井,三間排廳堂。廳里有一塊石塊形似-,傳說的-穴就在這里。2013年征收之后,空置。2018年5月造訪該故居,正在進行大修,預計10月份完成修復。老建筑愛好者“走失的科文”在第二進內發現“真神堂”匾額一塊(長1.08米寬0.48米),疑為已拆除的茶亭“真神堂”遺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二区久久 | 亚洲性爱免费视频网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在线免费看片a欧美 |